lol阿狸触手邪恶漫画: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4:49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2)

标签:

高考

历史

专题

杂谈

分类: 高考复

(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①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建立。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④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⑤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⑥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群众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

历代政府对国疆的管辖

①对东北的管辖

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

明朝:1409年设努尔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②对西北的管辖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修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

隋朝:派人去西域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黎将军

③对南部的管辖

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

明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④对西南的管辖

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

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唐朝: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

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⑤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230年,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对民族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秦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②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民族在政治上、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是长期的。

③民族融合是一种客观现象

实现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多种,但民族融合的实现都是一种客观现象,即使主观上想促成而现实也是客观的;主观上想破坏,却破坏不了。民族融合的真正实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融合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各民族和平相处,各自的民族特性保留着,就不是民族融合的实现。

④如何看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性质:(如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有的是进步与落后之间的斗争:(如淝水之战是东晋为了保卫江南先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民,不受北方氐族贵族侵扰的进步战争)。有的是为了消灭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如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叛乱的战争)。有的纯属是一些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攻伐混战:(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之间的战争)。

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包括相互间发生的战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表现在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等。对外交流的前提条件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还与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有关。

总体上来看: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铁、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长安设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中国尤其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①唐与新罗:高丽乐的传入;朝鲜留学生来唐;新罗工匠吸收唐手工业的优良技术;贸易往来很频繁,大大丰富了彼此的经济文化生活。②唐与日本:唐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从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字、生活习俗等方面。日先后派13批“遣唐使”来中国;大批留学生回国后积极传播唐文化;我国著名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③唐与印度半岛各国(天竺):通使往来;唐使者学习天竺熬糖法;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入天竺;玄奘西游(研究佛经)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④唐与西亚的波斯(现伊朗)和大食(现阿拉伯):关系密切。中国的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它自身也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南宋时期:虽然北方战乱不止,陆上的“丝绸之路”受阻,但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如宋高宗),海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前代,贸易范围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泉州、广州、明州成为主要的海港。

元朝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洲。①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②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国。③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港异常繁忙。

明朝时期:中国是亚洲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亚洲各国都有较深的影响。①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的联系,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②华侨开发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到中国时带来了科学技术著作,对当时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明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明末清初,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清政府出于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思考:

概括指出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这一趋势?后果如何?

 (四)文化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的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宣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其中科技、思想、教育是本专题的重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本专题的难点。

在下专题的复习既要理清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从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把文化内容与政治、经济等内容结合分析,以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特征。

(一)先秦时期: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童年时期,中华文明发源和奠基是这一时期的最基本的特征。反映在文化方面的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并自成一体,奠定了长期领先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奠基的主要表现有:

1、文学奠基:甲骨文成为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中国古代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已出现,构成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和作为补充来源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

3、教育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

4、文学奠基:中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传统开始形成。

5、史学奠基:孔子编纂《春秋》为标志。

6、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三大领域。以医学为例: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确定;对病理有了初步研究;有了初步的医学分科。

(二)秦汉时期:本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建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制定各种制度和规范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反映在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和改进,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的发明等。

3、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创立了史学新体例,纪传体史书成为封建社会官修史书的标准体例。

5、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东方的影响更为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代表是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阶段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反映到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和反映人民疾苦,渴望摆脱现实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前者的主要表现有:

1、产生了极富时代特色的、适应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封建化需要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2、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

3、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后者的主要表现是佛教盛行,它对当时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石窟艺术和宗教人物画流行,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佛教引发了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在宗教问题上的激烈斗争。范缜著《神灭论》。

(四)隋唐时期: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反映到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壮观景象。尤其是:

1、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

2、出现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形式——唐代传奇。

3、教育功能扩展,专业教育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样化的端倪。

4、对世界文化发展影响增大,东方“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在西方,唐代科技对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到今天,唐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犹存。唐人街便是明证。

(五)宋元时期: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经济空前繁荣,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时期。反映到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主要表现有:

1、科技发明多。古代四大发明中除造纸术外的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定型或得到广泛应用的。

2、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

3、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4、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外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对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明清时期: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反映到文化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有:

1、文化专制主义登峰造极,明代的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极致。

2、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3、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有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有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

4、文学越来越通俗化,形式和内容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小说、戏剧成了主流,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关注的新对象。

 

各项领域文化成就

    (一)科技

    1、四大发明:

    是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之一,是古代科技的最高结晶,对世界科技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天文历法:

①夏朝时中国就有历法;②商朝认识了许多星座,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如最早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问世,二十四节气测定等。④基于农本主义的封建经济特点,我国历朝均重视天文历算,秦汉时出现《周髀算经》及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⑤唐政府派人到全国13个点进行天文观察,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北宋沈括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有利于农事安排。⑥元代郭守敬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周期相同,比欧洲早300年,并主持了元代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注意:天文历法和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关系)

3、医学:

①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名医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③唐朝出现分科较细的医学校,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唐本草》。孙思邈的药物学著作《千金方》。④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作了总结,也是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4、农学:

受农本主义的封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科技进步中,农业、手工业技术改进占有重要地位,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问世,以及杜诗、马钧、黄道婆等能工巧匠的许多发明创造。

5、数学:

春秋时期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以及刘歆、刘徽、祖冲之的圆周率推算及祖冲之的数学专著《缀术》等。

6、建筑:

战国时鲁班、隋赵州桥、秦赵州桥、秦长城、明长城、唐都长安和明都北京的营建。

(二)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政治思想,其治国思想的演变是一定时期政治的反映。

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氏族首领由公举贤能产生,即“禅让制”。当阶级社会出现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走向崩溃和封建制确立,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代表各阶级利益的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如何确定治国方针上,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1)儒家思想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加以继承发展为“仁政学说,其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民心作用,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全单纯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政而促使秦朝灭亡。(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虽然主张迥异,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历代的发展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佐,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即“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兼容并蓄的特征。

统治阶级还利用宗教本身的麻痹作用别有用心地提倡宗教,使佛教、道教得以迅速发展。唐朝又吸收从西亚传入的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等。但任何一种宗教都没有在中国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东汉王充的《论衡》、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都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分别著有《天说》与《天论》,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学术成就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发展轨迹。

此外,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农本主义、以农立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

中国古代重视教化立国,但主要出于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以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向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体现出文化专制色彩。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教育形式有私人办学和官办学校等。

1、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兴办私学,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影响深远。

2、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儒家学说成为传统的教育内容。

3、科举制推动教育发展,唐朝从中央到地方有了整套学校体制,私人办学增多,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4、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至明代为盛,清前期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作为封建社会教育指挥棒的科举制度,创于隋,废于1905年,历时1300余年。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挑选官吏的最重要制度,其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选拔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腐朽的门弟观念。但命题范围囿于《四书五经》,考生答卷不许有个人见解。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和实用科技,考中做官的,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成为文化专制的桎梏,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

(四)史学

由于史学具有醒世警世、知往鉴来和德育的独特功能,故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为此奴隶社会中统治者都专设吏官,唐初开创了由宰相主持设史馆修正史的先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

(五)文学

文学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中的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过图强和对被排斥的强烈不满;魏晋南北朝时士族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黑暗,创作众多的田园诗。盛唐李白的诗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杜甫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代,晚唐白居易的诗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两宋城市经济繁荣,作为短篇小说前身的传奇出现。两宋民族关系复杂,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的诗与这种背景有关。明清时代封建制度衰落,几部名著揭露了封建制度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科举制度、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等时代特征。

(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六)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书法、绘画、石窟、建筑、戏剧等,深受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影响。

书法自东汉末年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其中“书圣”王羲之成就最高。唐代颜真卿、柳宗元最著名。宋元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绘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宗教画流行,至隋唐阎立本、吴道子以人物画为主。北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戏剧艺术也有悠久的历史。北宋东京娱乐场所“瓦肆”中已有戏曲演;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清代同光年间京剧形成并臻于精绝,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注意:

1、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积基础决定的;文化又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分析某个朝代文化发展的原因时,不要忘记它是在前面朝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教育与封建史学具有阶级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