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狼人杀能力测试:看电影在中国是贵族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3:17
1989年平均0.25元的电影票等于买一根雪糕,如今涨价200倍以上,动辄三位数让工薪阶层捉襟见肘
将中国电影票价比喻成脱缰的野马并不过分。曾经被认为最早创造了中国亿元票房神话的《少林寺》1982年上映时,票价仅要一毛钱。1989年,平均票价也才0.25元——相当于一根雪糕的价钱。看电影、吃粮食、坐火车,曾经被认为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三大便宜”。到了1992年9月,国家物价局宣布放开电影票价格,当年年底平均票价涨到了2元。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北京上映时,50元的价格让人大跌眼镜。到如今,去年底两步贺岁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IMAX版分别开出最高120元和150元的票价,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看一次电影,买两张票加上饮料、食品的消费就要300多元,约占月工资的1/10。[详细]
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在一张票一毛钱的时代,创造了过亿票房的神话,还使少林寺和李连杰享誉国际。
电影本应该是大众消费,但中国城市居民看一场电影的支出占收入比重却是美国的8倍
实际上,电影自1895年诞生之日始就属于大众。美国最初兴建的影院,俗称“镍币影院”(Nickel Odeon),一张入场券的价格即一枚5美分的硬币。此后各国在电影票价的定位上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准则:单张电影票的合理价格,约相当于本国城市普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的0.5%—1%。据美国国家剧院业主协会的最新统计,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平均电影票价已降至7.94美元的新低(合人民币50元左右)。结合两国国民收入,可以得出,在美国看一场电影只占人均收入的0.2%,而在中国,按大城市市民每月5000元收入和每张电影票80元的标准来算,看一场电影的支出要占收入的1.6%,是美国的8倍。[详细]
中国电影的“高票价”相当于城市普通劳动者工薪平均月收入的1/20,甚至1/10。
电影高票房由高票价制造,“中国人平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并非不爱看而是看不起
每年票房均有增长的中国电影产业并不代表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走进电影院。有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电影有100亿票房,2.5亿人次观影,平均票价为40元。而2009年是63亿票房,2.1亿人次,平均票价是30元。如果扣除票价上涨因素,按2010年的平均票价按30元计算,实际票房应该是75亿,只比2009年的63亿增长19%。这就是说,2010年的100亿票房中,有25亿是涨价涨出来的。
这从观影人数的比较也能看出,美国每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2.27次。中国13多亿人口,一年的观影人次是2.5亿,也就是说中国人平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遥想20年前,《少林寺》以1毛钱的价格就能创下1亿票房,电影均价0.25元的1989年全国也有27亿的票房,足以说明现在的观众并非不爱看定影,而是没钱看定影。高价电影票还使主打低价、促销的团购市场成为潮流,《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秋季不完全统计报告》显示,电影票团购已经成为团购行业的“二当家”,仅次于餐饮行业。[详细]
 
分账制之后,高价电影票主要是制片和院线不断涨价且你争我夺的恶果
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电影产业链的收益群体开始出现分化。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影院卖出电影票之后采用分账的形式分区利益。按照分账规定,影院方不超过50%——例如电影票60元一张,电影院(含院线)要收30元,剩下由发行方、制片方、电影专项基金(5%)、营业税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账。刨除基金和税收这两项支出之后,高价电影票是制片方、发行方、影院不断涨价且你争我夺的结果。[详细]
电影票零售价从40元涨到80元背后是制片方要求的“最低限价”从25元跟涨到40元
制片方在电影票构成中的利益是由通行的“最低限价”来保障的。所谓“最低限价”是指片方跟院线在合同中约定,电影院在售票时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如果低了就由电影院自己掏钱补齐。表面上片方提高最低票价似乎不一定导致购票价格上涨。但院线在最低票价上浮的情况下仍要维持原有利润或者继续以同样的优惠程度打折促销,那只有涨价一条路,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这就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价每一次创出新高都与“最低限价”调涨有直接关系。2002年至2005年,票价普遍在40元左右;2005年涨至60元;《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上映前升至80元。与之紧密相联的,2002年,国产电影在一线城市的最低票价是25元,《英雄》上映前涨至30元。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又将一线城市最低票价提至35元,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也延用35元的最低票价,一举获得6.6亿票房。[详细]
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国产片《金陵十三衩》此前通知全国各个影院和院线将最低票价上调5元,引发市场反弹。
国内电影投资90%靠票房回本,面对只有“20%赚钱”的高风险,制片方追求放“高价”过把瘾
整个2010年上映的300部电影中,真正获利仅有《让子弹飞》、《山楂树之恋》等8部。“20%赚钱、10%打平、70%亏损”的风险让高投入的制片方急于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利用“高投入大宣传=大片=高票价=高质量”的心理创造高票房,以便快速收入成本。但是,电影工业“盈利渠道单一”,目前国产影片综合收益的90%以上来自票房收入,电影内容的寿命通常只有一个月,其回报是一次性的,所以制片方急于靠票房回本。在电影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一部卖座的电影,除了票房收入外,电视播映权、DVD版权、剧情游戏、电影衍生品、音乐播放权以及图书版权通常都被开发,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1/3。数据表明,2005年美国电影票房总计达到70亿美元,仅占总利润的27%,其余73%的利润全部来自于后电影产品。相比之下,当年中国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其中后电影产品总产值仅占24%。[详细]
 
国内六家大公司掌握70%上线电影的排期,只有联合把票价的蛋糕最大,各家才能分的多
一部电影上映后大约有7%左右的票房是发行方的收入,看似在产业链中比例不高。但相较于影院加院线只能拿到自家那部分票房的50%、制片前期投资巨大、风险极高,发行方的利润率不容小觑。2009年国产影片数达到456部,仅有三分之一能进入院线。通过保利博纳、西影华谊、寰亚、北京世纪东方、华夏电影、中影集团六家大公司发行的影片有70%以上。只有大制作的国产影片有实力通过这些大型发行公司上映,并且在上映时获得较好的排期、较长的档期以及较多的放映厅。大院线的经理们对电影院里播放的影片有生杀予夺大权,影响他们喜好的并非观众的审美需求,往往是经济利益。 [详细]
由《阿凡达》带领的国外进口大片越来越多采用3D格式,发行商也据此提高票价大赚一笔。
进口片的选片、引进均由中影和华夏包办,国外3D大片当然更容易卖出高价
发行院线对影片资源的垄断在引进国外影片发行上更为明显。依据中国加入WTO的约定,每年进口20部大片约占票房一半以上,但是选哪些片、什么时候放都由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垄断。于是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国外引进的都是3D商业大片,这样可以保障国外制作方和和国内的发行商都赚得盆满钵满,进而把高票价的电影留给中国观众。特别是中影作为央企,其组建的七条电影院线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再以电影进口权垄断地位控制进口大片在全国院线的排映。著名制作人张伟平曾炮轰中影垄断,《唐山大地震》长时间霸占院线并排斥其他片源备受公众批评。[详细]
 
地产商左手拿影院20%左右的票房分账,右手收影院接近千万的年租金,影院除了涨价别无选择
由高票价创造的中国电影票房蛋糕中,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留给地产商的。目前大多数影院都是通过和商业地产合作,以进驻大型商场或者签订租赁合同投建影院,其合作基本是“保底租金加分账”的方式。据媒体报道,4年前地产商只要求5%-7%的分账比例,这个数字目前攀升至15%。在某些核心商业区,部分地产商甚至向影院索取20%-25%的分账。 租金的部分,前几年房产商为了集聚人气,给电影院开出的租金往往低于商铺的报价,使得中国几乎所有大影院均身处商业地产之中。3年前一线城市影院的租金大概每年只需200万至300万,如今核心商业区的影院租金普遍到600至700万/年,北京东直门的某地产商甚至向影院投资者要价高达1200万/年。如果按照租金占据票房的合理比例(平均10%左右)来计算,意味着影院的票房收入要达到一个亿才能保本,而2010年全国单店能达到这个数字的只有UME的一家店。 [详细]
2011年,电影院线投资剧增,平均每天有八块新银幕投入使用。
每10万人拥有银幕数与美国差距8倍,多数以百人小影厅为主的影城只能提高电影票单价
票价高在院线方面还因为人均银幕数过低。目前每10万中国人拥有的银幕数是0.41块,美国是12.7块。总银幕数美国有4万多块,而中国目前刚刚突破5300块,差距近8倍。另在放映模式上,过去影院都只有一个大厅,至少可以容纳上千人同时观看。虽然票价较低,但因为观众人数极其庞大的,票房同样是可观的。但如今流行每个影城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小型豪华影厅,平均每个厅通常只能容纳百十名观众。这使得影院经营者只能在较少的观众群里推高票价赚钱。 [详细]
每张电影票单价的5%都被征收纳入电影专项基金,这笔旨在扶持电影产业的基金的使用情况从未对外公示
按照国家规定,电影专项基金使用范围包括资助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资助少数民族电影译制;其他对电影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这项收费已经执行了21年。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10年,全国累计电影票房至少超过300亿元,这也意味着过去7年间,国家电影专项基金的总收入也超过了15亿。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不断膨胀的电影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却始终是个谜。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基金使用在现实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种,补贴给了谁,广电总局从未公布。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票房任务,拿到奖金,有的院线不惜“偷票房”。一位业内人士暗示,“最后能拿到钱的人,都是有路子的人。” [详细]
有人半夜抢购团购券、有人去淘宝淘便宜的代购电影票、甚至有父母在电影院门口只舍得给孩子买一张票……如此辛苦只为想办法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不断高涨的电影票就这样“绑架”我们的精神食粮,“看电影”正在生活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