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人杀之类的游戏:如何激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14:15
 如何激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它永远胜过责任感。但农村高中生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一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还不是很清楚。他们认为,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学困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是一点不学。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数学成绩,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生动的课堂引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入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数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根本不了解,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引入,用生动的课堂引入把学生带进数学世界中。

二、用丰富的赞扬、激励性语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单一性关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如“非常好”、“你真棒”,“ 你太厉害了”,“ 你太可爱了”,“ 你真了不起”等等,这样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赞扬、激励,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用名人曲折的学习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数学学家的学习历程,如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1929年冬天,华罗庚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去做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如牛顿、毕达哥拉斯等数学家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用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气氛活跃,参与面也很大,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期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生才会愿学、乐学。这样的轻松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激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地讲述,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学困生的心情大都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应付差事,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业务和抵制择日胜一日,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六、用别具匠心的学习情境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教学实践表明,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我们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用熟悉的场景,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激起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他们经历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农村高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