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人杀国服第一猎人:龙年正月,我读父亲的稻作笔记·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22:26
2.5亩田,支出1600元,收获稻谷2550斤龙年正月,我读父亲的稻作笔记2012-01-31

  记者 周华诚

  

  2011年,乡下的父亲种了2.5亩单季水稻。从4月下旬购买谷种开始,直到9月下旬收割稻谷,他把每一次劳作、每一笔成本支出和最后收获情况,全部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龙年正月初三,回浙江常山县乡下老家过春节的我,在父亲案头无意中翻到这个本子。我离开农村多年,早已对农事十分生疏了,就连水稻几时播种、几时成熟这样的农村生活常识都说不上来。但我从小帮着大人在田间干农活,插秧、耘田、灌溉、收割,每每挥汗如雨,累得人仰马翻,至今深以为苦。我也深知,跟农人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相比,他们最后所得收成,其实并不丰厚。父亲的这个本子,让我回忆起农事的辛劳,同时觉得这是一份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请容许我择其要点摘录于此——

  2011年2.5亩单季稻支出

  4月22日

  谷种(杂交水稻“深两优5814”)2.5斤 101元

  百枯草农药 4元

  5月12日

  尿素1袋 105元 秧田药粉1包 2元

  5月31日

  秧田用氯化钾 6元 治稗草农药 1.5元

  6月17日、22日

  插禾(外包) 300元

  6月29日

  耘田及化肥 89元 农药 24元

  支付犁田2.5亩费用(单价160元每亩) 400元

  7月6日至9月11日

  治虫10次,用药共计215元

  9月14日

  施尿素 15元

  9月23日

  稻谷收割(机割,外包) 295元

  全季灌溉电费 约50元

  全年合计总支出 约1607.50元

  共收获稻谷2350斤、糯谷200斤

  

  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即:2.5亩田,5个月时间,投入(支出)1600元,收获稻谷2550斤。

  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可碾出70斤大米,按3块钱一斤大米来算,可得4900元,扣除成本,还有3000多块钱的净收入。

  我问父亲,这样算下来,是不是还有赚头?

  父亲笑笑说,理论上,可以这么说;实际上,得看你怎么算——如果说有赚头,是建立在自家劳力不计成本的前提下。

  做秧田、做田埂、播谷种、治虫,以及排灌等日常田间管理,收割后搬运、翻晒、收储、加工等程序,合计至少要出15个工,以一个工100元计,还要1500元的支出。

  父亲是一名农村电工,在种田之外有一份收入;但父亲本业仍是务农,农事不能抛下,一家人全年的粮食就不用另外花钱去购买了。否则,如果要购买一家人全年口粮,就绝不只是1600元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花费自家劳力,种植刚好够全家人一年吃的粮食,再把其他精力用于务工、做生意,挣取别的收入,这是故乡农人现今的一个生存策略。劳动力转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粮田被抛荒的原因所在。

  国家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原来双季稻种植模式,要把大量劳力花在田头。现在只需种植单季,粮食够吃就行,我家就只是耕种了2.5亩良田,投入产出比更低的劣田,就转租给别人养鱼或种菜;节省下的大量精力,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效益。例如我大伯,常去附近工地上做小工,一天100元工钱,远强过在家种田的产出;而多数青壮年劳力,则选择了外地务工。

  父亲随手记下的一笔笔种田账,其背后,折射的是我老家当下农民的“价值”取向——是种田合算,还是务工合算;即便是种田,又是怎样种才合算?心里有了这本账,生活才会更靠谱。

  我跟父亲到田野间散步,闲聊,发现很多原来种植水稻的农田已经“华丽转身”,成为蔬菜基地或苗木基地。农田的“转身”,伴随着农民的“转型”,同样是卷起裤腿下田,原来是为解决温饱,现在则是为了挣钱;原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则是面向市场,脚朝着经济效益的方向大步走。

  “年”一晃就过完了,鞭炮味儿散尽,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离开家,奔向各个城市去打工。跟我差不多年龄的这辈人,已经没有几个人知晓农事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农民”,但大家已经不会种植水稻这项技术活了。

  我向父亲讨教:你本子上写的“深两优5814”,是什么意思?

  父亲哈哈一笑,你小子,读了这么多年书,这都不懂!这是水稻的一个品种,是一种“超级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