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ingman第五季全集:写随笔的三个条件:首先作者要是一个通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1:50:53
  

  我一直以为,写随笔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作者要是一个通才。这构成了随笔这个金字塔巨大的塔基。随笔是和人平平常常地说话,人每天要听很多话,够烦,现在甚至连讲故事的小说都懒得看了,人家凭什么要听你说?所以,你得说些他没听到的、新鲜的东西。这个非通才不能。从古至今,老百姓最佩服的人是哪个?是诸葛亮。服他什么?博学多才啊,所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能耐大得很,典型的通才。要是一个人,有诸葛亮那样的学问,他愿意垂顾你,和你说几句你从没听过的话,你听不听?读陈云地的随笔,多少就有点这种感觉。云地当然不好和诸葛亮比,但说他是一个通才,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判断,任何一个看了他随笔的读者,很自然地就会作出来,因为他的随笔,涉及的领域的确太宽了,他给你讲基因,讲相对论,讲原子电子,讲数学,讲星象,讲逻辑,讲修辞,讲宗教,讲古汉语,讲哲学,讲历史,讲花鸟虫鱼……简直就没有他讲不到的领域,真正是学贯中西、文理兼擅,所以,他这个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学之士,读他的随笔,能长见识不少。

  其次,作者要有思想。思想这东西,最重要的特质,是独立。人家有过的见识,你再来说一遍,哪怕再正确,也没多大意思了。好在人类发展至今天,思想一直在积累和反复,也在不断地被发明,只要有智慧,肯思考,总能有新的见解。这些见解,零零散散的,最适合用随笔来表达,随笔大家,无不以思想丰富启迪智慧见长。经典随笔作家如蒙田、培根、鲁迅等,他们的作品读起来,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获得思想上的享受。云地的随笔,思想含量不低,他学术训练有素,演绎和归纳功夫了得,直觉和联想也厉害,往往能从各种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中,发现令人惊奇的规律,见解新鲜不说,还相当靠谱,只好说一声,此君聪明过人,这些东西,正该他来发现。

  再次——虽说是再次,却顶要紧。缺了这个条件,随笔一般都比较难看。这个条件就是:作者要有趣味。这一条,常常被人们忽略掉,所以准备多说几句。趣味是天生的,你可以博学,你也可以有思想,但你未必有趣味。我们常见一些博学而古板的人,也常见一些皱着眉头思考的人,这些人,我们选择敬而远之,因为他们让人紧张。那么,什么才叫有趣味呢?我认为,趣味就是让庸常生活发出光亮的本事。它所传达出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有趣味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很通透,因此对人生的态度也很轻松。他的骨子里有一种游戏精神,常常把别人,也把自己放在一个游戏的格局中,应对周旋,无不优游自若。有趣味的人通常还很精致,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敏感地发现和领会许多常人不能领会的机巧,所以说话做事写文章,都与众不同:有时他举重若轻,把人家眼里天大的事,几笔弄成一个笑话;有时又举轻若重,于寻常事件中,发现清明的道理。他雅便雅了,俗便俗了,常人莫可置评,只有服气的份。他对生活是热情的,也是认真的,但他脸上常有的那种坏坏的笑,让人心里不踏实,又忍不住被吸引。

  说起有趣之人,明末清初的李渔算一个。他的小说不难看,戏剧据说也很好,画呢,有画谱传世,但他的随笔小品,更让人欢喜。一部《闲情偶寄》,写尽“趣味”两个字。比如他为了不让瞬息即逝的灵感溜掉,不惜“于书房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笑后不免想:书生之俗亦雅矣。又比如,写女人之美,不在颜色,而在“媚态”,一笔杀尽天下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者——诸如此类的趣味,成了他随笔的精魂,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读者。此书也一版再版,要是他能活着拿版税的话,仅此一书,就大发了。绕了一圈,话题最后还是要落到云地身上,云地这人有没有趣味呢?话说得够多,卖个关子,不说了。大家去看他的随笔集,自己下结论吧。(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