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秋:读《红楼梦》你到了第几个层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26:44
聆听是一种美丽
书中自有“养生屋”
读《红楼梦》你到了第几个层次?
2009-12-08 14:01:41|  分类:国学经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鲁迅先生称:“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记事。”平心而论,这一评述,很准确,很精辟,很经典,所以数十年来,不断地被人引用,引申。其实,在我看来,读红的人,不仅分“群体”,还分层次。
第一个层次,只读故事。但只读宝黛,或者只读宝黛钗,甚至只读读可卿、凤姐,只读贾瑞、贾琏、贾蓉、贾珍、贾赦辈,即只读“风月宝鉴”里有人招手的那一面。不读书中的判词,不读书中的诗词曲赋,即便遇见,也均跳过。这个层次的人最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够知道尘世间有部《红楼梦》,并且翻过读过,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要求这要求那就是苛求。
第二个层次。开始完整地或经常地读。此时读红,不再局限于宝黛或宝黛钗,开始关注起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而且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甚至一边读一边念叨:这书咋就这样好呢?书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咋就这样栩栩如生、如见如闻呢?并且,开始读他人的读红文字。读他人的读红文字时,觉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甚至会发出感慨:我咋就没想到或看得出来呢?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开始享受起这部书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愉悦了。
第三个层次。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即,开始思考各个人的判词,开始留意书中的诗词曲赋,开始研读前五回,尤其是甄士隐的故事,不正是贾府故事的缩写版吗?此时的读红者,对全书已有了整体把握,对书中的一些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发现别人的读红文字,有些说的有道理,有些说的没道理。而且是、知道了“有道理”的道理在哪儿?“没道理”的症结何在?当然,一般的人,即便知道别的对错也不诉诸于文字,即便自己的读红心得很独到很深刻,也同样不诉诸文字。此类人,为数不少,“真人不露相”,这大概就是红学长盛不衰的基础。当然,也有谁会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这便是所谓的“研究”,或是所谓的“红学家”了。另外在研读这部书的同时,脑海里自觉不自觉地萦回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写得这样好,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自然不可!于是开始关注起作者来。这个曹雪芹,啥时候生的?啥时候死的?啥时候开始写书的?为何写书?当时啥背景?乃至他的父亲是谁?爷爷是谁?老爷爷又是谁?曹顒是谁?曹頫是谁?曹寅是谁?再乃至,敦诚、敦敏是谁?张宜泉是谁?脂砚是谁?畸笏是谁?甚至开始怀疑:这样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是他写的吗?就凭他的那份经历,那个年纪,写得出来吗?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索隐”。处在此等层次的人,在文本方面自然也会想:这部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作者究竟想说明什么呢?
第四个层次。终于意识到,《红楼梦》是部小说,是部文学创作,作者就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完成,是曹雪芹长期对社会生活及人生际遇细致观察反复思考的结果。他不批判这批判那(诸如批判皇权批判奴隶制度),也不反对这反对那(诸如反满批清),他只是在自说自话,他只是在诉说自己对尘世、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满腹惆怅和无限感慨。
第五个层次,能够依据现有的文本或史料,或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文章来,或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高屋建瓴地写出自己的读红心得……
第六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