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部队回来憋坏了:稀世珍品宣德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2:29:32
稀世珍品宣德炉
        炉,为古时烧炭、焚香之器。宋代之前焚香时多用陶、青铜、瓷炉,明宣德年间宫廷铸造一种焚香之炉——宣德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据说宣德年间,逻国进贡风磨铜(即红铜)数万斤,明代宣德皇帝命令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录》和《考古图》等宋代书籍,并内库收藏的柴、汝、哥、官、钧、定各大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设计出宣德炉的形制,并于宣德三年(1428年)铸造铜炉,因其铸于明代宣德年间,故名“宣德炉”。

 


        宣德炉的质料极其优良,除风磨铜外,还有金、银、锡等数十种贵重矿料。其制作更是考究。明代天启时人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一文中说,宣炉:“其款式之雅,铜质之精粹,如良玉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迥非它物可以比方也。”由此可见宣德炉精美之程度。宣德炉的冶炼方法非同于一般铜器,普通铜器只经过四炼,但宣德炉却经过多达十二次,最少也有六次的精细提炼,才能达到要求。当时铸造的数量很少,是宫廷用品,一般人们难以见到其物。最佳的宣德炉还要进行鎏金,镶嵌金银丝和各种珠光宝石。宣德炉的名贵还在于其颜色的丰富多彩,有一种从内里透出的奇光,变幻无常。据史料记载,宣德炉的色泽多达数十种。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有三足者,也有圈足者。炉耳样式也较多,有朝天耳、凤耳等。其铭文年款多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识近似。一般是“大明宣德年制”也有无“大明”二字的,有的还加写“珍玩”二字。
济南市博物馆现藏有九件外底为明代年款和三件外底“永存珍玩”等篆书阳文款识的青铜炉,大多铭文规整,式样古朴,分量较重,细腻光滑,炉体完整。其来源,一部分为废品仓库拣选,一部分为旧存馆藏文物。

 

铜索耳鬲炉
炉体通高12、口径11.6厘米,重1012克。敞口,宽沿,圆唇,束颈,鼓腹,分裆,三锥形空足,口沿上附绦索形双耳。炉质细腻炼制极精。器青为暗紫色。外底正中有2.7×2.4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配有木底座。


铜贴金双耳圈足炉

 

炉体通高12、口径11.6厘米,重1012克。敞口,宽沿,圆唇,束颈,鼓腹,分裆,三锥形空足,口沿上附绦索形双耳。炉质细腻炼制极精。器青为暗紫色。外底正中有2.7×2.4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配有木底座。




铜象鼻耳筒式炉

 


炉体通高8.5、口径10.4厘米,重607克。敞口,束颈,垂腹,小圈足,两兽形附耳。器青为黑褐色,通体贴有大小不等的赤金片,小者呈点状,大者片状,似雪花飘洒,错落有致。外底正中有1.9×2.2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


铜凤眼耳圆炉
炉体通高8.5、口径11.5厘米,重549克。平口外侈,两凤眼耳,扁鼓腹,三锥形足。器表为茶叶末色。外底正中有2.25×2.8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

 

铜贴金铺首罐式炉
炉体通高9.2、口径11.05厘米,重1365克。敛口,圆唇,鼓腹斜收成平底,腹饰两兽首铺首,器表深茶叶末色,贴有大小不等的赤金片,极似笺纸上洒金,金光灿然。两铺首及口唇处均鎏金。外底正中有2.0×3.0厘米扁方形阳文“大明隆庆年制”楷书六字款识。

 

铜凤眼耳圆炉
炉体通高7.5、口径11.3厘米,重1208克。敞口,圆唇,扁鼓腹,两凤眼耳,三锥足。器表为栗壳色。外底有2.2×2.8厘米扁方形阳文“永世宝”篆书三字款识。

 

 

 

 

铜狮耳圈足炉
炉体通高5.4、口径15厘米,重1464克。敞口,圆唇,扁鼓腹,附两狮耳,矮圈足。器表为栗壳色。外底有2.6×2.9厘米扁方形阳文“琴书侣”篆书三字款识。

 


铜炉是明代铜制品中的重要一类。尤其是由宫廷御匠设计监制,精心铸炼的宣德炉,其造型古朴典雅,色泽晶莹温润,实为明代工艺之珍品,深受世人重视。存世宣德炉虽然不少,但自明代宣德以后,历经清代,下迄民国,曾大量制作了仿制品,所以确认为真品的实属罕见,这与宣德炉的性质从初期的供炉而逐步变成文人雅士的鉴赏品、珍玩有关。用料讲究,装饰名贵,数量极少,是宣德炉成为稀世珍品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