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人保局官网:淺談水稻秧田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39:45
論文關鍵詞 水稻秧田期病蟲害;發生;防治  

  論文摘要 介紹了水稻秧田期病蟲害防治技術,包括黃化死苗、白葉枯病、苗稻瘟和秧田害蟲的發生及防治,以期為水稻秧田期病蟲害的防治提供技術參考。  
     
    
  搞好水稻秧田期病蟲害防治,對於培育壯秧、確保水稻豐產具有重要意義。現將水稻秧田期病蟲害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1黃化死苗發生及防治  
    
  1.1死苗癥狀及類型  
  旱育秧整個過程都會發生死苗,但有2個時期最重要,一是出土前一葉期,表現為芽腐、針腐、腐黴、惡苗等癥狀,死苗率達30%以上;二是一至二葉期,表現為黃枯、青枯、惡苗病及黃化苗等,死苗率達15%以上(http://big.hi138.com/)。具體表現為:一是爛種、爛根型。播種後不出苗或不能正常生長且迅速大面積死亡,從苗床看可見種子腐爛或種芽腐爛且胚雕萎,揭開地膜有明顯氨氣味或發酵酸腐味。二是燒苗型。播種出苗後,葉面灼傷失綠,嚴重時呈白化,幹枯死亡。苗床檢查種子完好,地下部正常,地上部失綠枯萎。三是青枯型。發生在揭膜後7d內,揭膜後2~3d秧田呈點片狀,中午葉片卷成筒狀,早晚仍可展開,2~3d檢查土壤可見大塊肥團,根變黃,根毛、根冠脫落枯萎(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big.hi138.com/)。四是枯萎型。秧苗四至五葉期發生,形似缺肥,開始時葉片變黃,自上而下逐漸枯萎、死亡,土壤檢查可見根系周圍有大量白色、細長的寄生害蟲。五是傷害死苗型。稻苗根、芽遭螻蛄、蚯蚓等地下害蟲咬傷、咬斷,或翻動土壤造成根系受傷死亡。六是病害死苗型(理学/农林学論文 http://big.hi138.com/)。主要是由立枯病、惡苗病和綿腐病造成。  
  1.2死苗原因  
  一是病害死苗。二至三葉期秧苗抗寒性和抗病性弱,易發生立枯病,惡苗病為種子帶菌,綿腐病常發生在播種至一葉一心期低溫陰雨時。二是堿害死苗。鹽堿土,旱年土壤易返堿,造成爛根枯萎死苗。三是低溫死苗。播種過早或播後遇連陰雨低溫天氣,出現爛種、爛芽死苗。四是高溫燒苗。薄膜平鋪覆蓋保溫、保濕齊苗,育苗期間,當遇日均溫達20℃以上,膜內溫度高達50~60℃時,若不及時揭膜通風降溫,或在保溫齊苗後未及時遮陽降溫,溫度超過40℃以上時,會發生高溫燒苗現象。而播前未用藥劑處理,秧苗在膜內高溫高濕條件下,易造成稻瘟病暴發,外形似追肥不當引起的燒苗癥狀,發生嚴重或防治不及時也會發生秧苗死亡,兩者應區別。五是藥害死苗。除草劑噴施過多或施用不均造成局部用藥過量而不能出苗或出苗後秧苗黃瘦的現象。六是肥害死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秧田臨時培肥,底肥不均勻,肥土未融合,有機肥未腐熟,一葉一心期後秧根下紮觸及肥團;氮肥施用過晚;播後耕作層氮素養分濃度過高,地上地膜覆蓋,遇高溫肥料分解,造成種芽肥料中毒,產生爛種燒芽;齊苗後一次追肥數量過多或施肥不均,施肥後未及時澆水等。七是青枯死苗。揭膜不當造成溫度快速下降,如揭膜過遲,或揭膜時間不當,或揭膜方法不當導致。八是幹枯死苗。主要發生在一葉一心期至三葉期,葉片從下向上死亡。原因有:苗床板結耕層淺,土壤蓄水保墑性差,根系不能下紮,遇烈日高溫造成苗株幹枯致死;或砂性強土壤有機質少,團粒結構差,在秧苗三葉期前後,表土易形成1cm厚的板結層,在水分補給時無法透過板結層,導致葉片卷曲不展,直至幹枯而死苗;或底墑不足,播後覆蓋營養土太少,覆蓋後高溫蒸發失水造成種芽幹枯而死;或播種量過大,單位面積上秧苗個體太多。九是蟲害死苗。地下害蟲危害造成。十是白化弱苗。薄膜平鋪,局部覆蓋過厚,見光太少造成。  
  1.3防治措施  
  一是提高苗床質量防止肥害死苗,堅持肥沃疏松深厚和便於管理的原則,提高培肥質量;二是適時揭膜,防治青枯死苗;三是遮陽降溫,防止燒苗;四是認真及時防治地下害蟲。選用抗病品種,並進行藥劑處理防治惡苗病的發生。  
  2白葉枯病、苗稻瘟發生及防治  
    
  2.1白葉枯病  
  搞好秧田期白葉枯病的化學預防工作,能有效延遲大田白葉枯病的發生時間並減輕其危害程度,防治重點是該病的老病區及易感病品種。防治時間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滅菌成可濕性粉劑600~900g/hm2,對水750kg均勻噴霧進行防治。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2.2苗稻瘟  
  近年來水稻秧田苗瘟發生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栽種的水稻品種大多不抗稻瘟病。在防治上:於秧田發病初期,用20%三環唑1.125~1.500kg/hm2或50%滅菌成600~900g/hm2,對水750kg均勻噴霧。發病重的秧田,隔7~10d再補治1次。  
    
  3秧田害蟲發生及防治  
    
  3.1灰飛虱  
  水稻條紋葉枯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一種病毒病。灰飛虱主要在秧田期為害秧苗進行傳毒,帶毒秧苗移栽大田後表現出枯死或不能正常抽穗的癥狀,影響產量。預防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生,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搞好秧田期灰飛虱的防治。由於秧田面積小,秧田期是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的關鍵時期。預計贛榆縣1代灰飛虱成蟲於5月25日後開始從麥田及雜草上遷入秧田,5月底為遷入始盛期,6月10日前後為遷入高峰期,6月25日前後為遷入盛末期。因此,廣大農戶要高度重視秧田灰飛虱的防治工作,有關部門要做好組織和宣傳活動,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派專人負責,搞好統防統治,狠治秧田灰飛虱,預防水稻條紋葉枯病,切實打好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的主動戰。對於灰飛虱的防治,要治秧田保大田,全程藥控:5月25日第1次用藥,以後每5d防治1次,一直到水稻拔秧,連續防治5~6次。移栽前2~3d,用好送嫁藥,做到帶藥移栽。防治藥劑,應選持效性藥劑與速效性藥劑混配使用。用5%銳勁特750g/hm2+10%吡蟲啉600 g/hm2;或40%毒死蜱1.2kg/hm2+10%吡蟲啉600g/hm2;或20%葉蟬散2.25kg/hm2+10%吡蟲啉600g/hm2;或80%敵敵畏2.25kg/hm2+10%吡蟲啉600g/hm2,對水600kg均勻噴霧,以上各組藥劑可交替使用。由於灰飛虱也是玉米粗縮病的傳毒介體,玉米染毒後發病、減產嚴重。玉米六葉期前是玉米粗縮病最易感病期。因此,在1代灰飛虱從麥田及雜草遷出高峰期(5月25日至6月25日),凡處於出苗至六葉期的玉米,要及時搞好玉米田的灰飛虱防治工作,阻斷病毒的傳播。在此期間,每5~7d防治1次,連續防治4~5次。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600g/hm2+40%毒死蜱1.2kg/hm2,對水600kg均勻噴霧,做到速效藥與長效藥相結合。  
  3.2稻蝗和稻薊馬  
  6月初,稻蝗及稻薊馬將進入2齡期,是防治適期。秧田可用5%銳勁特懸浮劑750g/hm2或40%三唑磷乳油2.25 kg/hm2,對水750kg對秧苗和田埂上雜草均勻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 陳炳剛,宋中萃,祁明利.農村實用新技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7.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