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黑暗刽子手第二季:精待细品 治 学 方 法 课 程 资 料(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3:20

治 学 方 法 课 程 资 料(Z)  

2011-04-15 14:31:2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研究  论文  写作  台北  课题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治 学 方 法 课 程 资 料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杨 晋 龙

  1. 课 程 大 纲

(一)、人文学科的性质:可以归类为一种「后设的」研究。参考「分析心理学」:

心灵回溯法;与「斯普郎格(Eduard Spranger,1880---1963)」:体验

了解法。

  1. 回溯的研究:针对已发生的事实、或成品。
  2. 价值的研究:叙明其内容、厘清其是非、评量其价值。
  3. 历时的研究:从古至今、由中至外。

 

(二)、研究的目的和价值: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结果是如何?

  1. 问题的解决: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
  2. 事实的说明:清楚说明前人未曾说明清楚的事实。
  3. 讹误的辨正:改正前人的讹误。
  4. 理论的建立(研究方法、思想系统等):建构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论。

 

(三)、结论的来源:人们获得结论的根据。

  1. 诉之权威(外在权威):人云亦云;可能产生矛盾、发生谬误。
  2. 自我认定(自为权威:根据个人的经验或未经证实的知识而下的判断):自以为是、刻板印象;可能变成自说自话。
  3. 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的建立不得有误,结论不得超出「大前提」所设定的范围;可能把逻辑事实等同于真正的事实。
  4. 归纳推理:统计、观察、问卷:量的研究;可能以量代质,忘记量和质的差别。
  5. 归纳---演绎:设定问题、提出假设、确定意义、评估价值、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决定对错。

 

(四)、选用数据注意事项:语言(指应用约定俗成的文字或有意义的语音构成

的字句。日常随意的谈话称之为「言语」)正常的功能有:「探询或告知」、

「表示意见」、「抒发感情」、「勉励劝告」、「祝贺颂美」、「寒喧问候」等

六项。

  1. 不同对象的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命型态。
  2. 文化与地域情境的差异:每个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不同的坚持和问题。
  3. 时间先后的次序:历史时代、前后次序不能颠倒。
  4. 诉之权威的谬误:刻板印象。
  5. 循环论证的谬误:互为因果。
  6. 公开资料的限制:隐藏与刻意(迎合时尚、隐藏真我、隐瞒目的、做作造假)。
  7. 「说的通」与「说的对」之差别:「逻辑之真」不等于「事实之真」。

 

(五)、研究的态度:

  1. 开放的态度:不囿于权威而自我设限;心胸开阔而能接纳不同的异见或批判。
  1. 不要只注意自己「中意」或「熟悉」的事物;应当注意「不熟悉」或「没兴趣」的事物。
  2. 不要只在二手、三手或死人的身上找答案;要善用自我「灵敏的能力」来创生答案(美国电影:《乞丐博士》之语)。「大师」门下很难再出现「大师」的原因,聪明才智的能力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面对大师的好处是他很可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不足,也可能很容易的解决长久困惑我们的疑问、指引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告知我们研究相关的信息等等;但问题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而是听来的,因此在实际上很难有真正深入的体会,更可怕的是很可能因此而失去开发自我潜能及建立自己研究能力和自信心的机会,换言之;就是在「大师」强烈光环的照耀下,失去自我发光的机会,最后变成关闭自己光源,只享受「大师」光线而失去自我、自信的悲惨后果。
  3. 要具有面对「刻板印象者」、「权威把持者」等反对、批判的勇气。
  4. 要能够面对自己的缺失,具有「自我批判」的反省能力:反思的平衡。
  5. 面对批评时要有「好意」的认知和「感恩」之心的「先验预设」。
  6. 未了解对象的目的和优点之前;不必急着强调对象的缺失。
  1. 广博的态度:以研究专业需要的「原典」为主,并旁涉而多方接触,以厚积研究实力。
  1. 研究专业范围内的「原典」要「精读」:写批语、作笔记、录卡片。
  2. 专业研究相关的数据(背景数据、二手数据、前人成果)要「详读」:做比较、知优劣、多吸收、录卡片。
  3. 相关的辅助学科要充实:文字、声韵、训诂、目录、辨伪、校勘、辑佚、语意、修辞、文法、版本、档案、出版讯息等。
  4. 专业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的资料应尽可能搜寻「略读」:例如;经济、社会、政治、心理、教育、历史、人类学、传播、统计、法律、民族、民俗、哲学、文化、宗教、伦理、艺术、医学、植物、动物、天文、地理、考古等等相关知识,不但可以避免让自己太闭锁,同时也可以增广视野、触发新思考,甚至开出新的方向或不同于前人的解答方式。
  1. 专精的态度:一字一句辨析清楚,力求精确;多重角度分析阐发,力求深入。
  1. 注意每一个字、每一句间最细微的差别、及各自特殊的用意:例如:「迎」和「逆」为何可以互训?「典午之际」是什么意思?「猪红」和「陈妈妈」指的是什么?《毛诗 ' 秦风 ' 蒹葭》朱《传》并未解释「苍苍」之义,何以谓:「凄凄,犹苍苍也」。
  2. 注意培养「反逆思考」和「多元思考」的态度及能力:骂的越凶,表示越在意、越重要或影响力越大(相对于骂者的竞争力强:孟苛骂杨朱和墨子);文人的纪录或言论(奏折或笔记),有时为了凸显问题的严重性,不免会捕风追影(风闻)、夸大事实(如: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李贽〉和〈科场禁约〉条引张问达、冯琦之言;〈四书五经大全〉条谓:「《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之类);甚至自我膨胀,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注意「真实之我」和「理想之我」间的差别,而文人在文章中表现的绝大多数是「理想之我」的情况。
  3. 注意培养「判断」的能力:了解文章的用意、方法、价值;比较不同文章的高下。
  4. 要养成先精读原典再看相关资料的习惯:加强自己的判断力,避免无意的抄袭或影响判准。
  1. 可以了解其观点是否有再商确的必要?(是说得对或仅能说得通?)
  2. 可以了解其成果是否值得加以吸收?(找出方法、论点、数据上的优点。)
  3. 可以了解其限制是否也是自己的问题?(明了其缺失,作为改正自己不足的借鉴。)
  4. 可以藉此省察自己的研究程度,了解自己是否具有研究的能力?(考验自己的程度和能力,以确定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六)、「问题化」的意识:

  1. 怀疑的意识: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有「先疑、后证、再信」的检验过程。
  1. 是否说的对?(观点的确立、批评的标准。)
  2. 是否说的完整?(材料的应用、论述的过程。)
  1. 主动的意识:针对研究者自己,要有「积极、勤奋、自信」的自我要求。
  1. 发现问题之际,必须先要求自己设法解决,寻得答案;不可坐等他人提供解答。
  2. 绝对要肯认自己的能力,在还没有尝试之前,相信自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千万不可以妄自菲薄、错失自我成长的良机,甚至抱有一种先验的「自轻自贱」的错误心理。
  1. 创新的意识:研究者要有以「是非」为依归、而不以「好恶」为判准的胸襟。
  1. 发现自己研究所得的结论与前人不同时,除非证实自己的数据(正、反面的相关数据)、方法、观点严重偏差,否则决不可因为任何非关学术的理由而放弃,应该坚持到底。
  2. 研究者不可以现有既存的答案为满足,应该学习从「多元角度」观察问题的态度,包括从反对的「负面角度」考虑问题。

 

(七)、研究主题的确立:

  1. 入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进研究所。
  1. 纯粹是为了「兴趣」,没有任何其它「工具性」的考虑。
  2. 为了方便寻找工作;或工作上的需要。
  3. 希望能继续进修,有意成为「专业」的研究者。
  1. 能力的问题:是否适合研究工作:「能不能」、「要不要」、「会不会」、「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价值」、「重不重要」的内涵和要求均不同。
  1. 心理上:有没有兴趣;兴趣是否浓厚?会不会觉得厌烦?
  2. 学科上:基本知识够不够?有没有话要说?
  3. 观点上:是否有新的角度?或新的方法?或新的发现?
  4. 成果上:是否具有价值?是学术的价值或学术史的价值?
  1. 助力的问题:能够和研究者相互配合的外在要求。
  1. 有无合适的指导教授?指导教授的要求,至少具有下列几点:
  1. 平时就能让自己服气。
  2. 可以真诚的感受到对方的好意与关怀。
  3. 胸襟开阔:不会固执己见,可以接纳不同的意见;不会求全责备,可以容忍他人的缺点。
  4. 见多识广:可以在大原则或逻辑上指正自己的缺失;在章节的安排、数据的应用、论述的过程、文字的表达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5. 在研究态度上,具有对自己要求严谨,经常发表研究成果;对学生要求「严而不苛」,会常常督促学生积极研究的特质。
  1. 研究主题所需要的「原典」和相关数据是否容易取得?
  2. 朋侪间是否有可以针对研究主题的相关问题互相讨论或请教的对象?
  1. 时间的问题:预定多少时间完成学业。
  1. 研究对象(人、事、物)的单纯或复杂,影响数据的多寡。
  2. 研究主题界定时间(断代、历时或派别、发展)的长短,影响资料的取得。
  3. 研究主题相关数据的取得和多寡,影响判读的时间。
  4. 研究内容的范围影响篇章的安排;篇章安排影响写作的时间。
  1. 发展的问题:学位论文完成之后,是否具有继续研究的可能性和价值。
  1. 是否具有连续性,可以引发更多后续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所得的成果是否具有长远的价值?
  3. 研究的过程是否具有厚植自己某学科专业研究的能力、加强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功能?
  1. 研究范围的问题:如何找到最适恰的研究题目。
  1. 大家、名家的资料多,研究者众,搜集和判读资料的时间可能较长,并且比较不容易发挥,也较难有创见;但观点比较固定,整理、排比的工作较易进行,如果数据充足,不要求太高的学术价值,可能比较容易速成。
  2. 较不知名的小家,其知名度或只在某一特定的地区、或仅在某一短暂的时代;而不是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度、或具有贯时的知名度者。研究者寡,甚至未曾研究,其相关的资料较少;但比较容易发挥,也较易有创见。惟研究成果虽具有学术史的价值,但比较难具有学术价值,对尔后的研究发展很难发生良好的影响。
  3. 研究某一个学派或某一个时代,这种历时的长时间的研究,由于牵涉的人物、事件、发展过程等等相关范围的广泛、复杂,数据既多且杂,更可能有互相矛盾之处,不但资料的掌握困难,研究的判准也不易确立,花费的时间可能很长,惟研究成果比较可能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比较大的功用。
  4. 以一个时代、或一个学派、或一个大家的某一个问题(如:朱子的诗经学、乾隆帝的思想研究之类)为中心来加以探讨,可能比较容易表现功力,对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帮助,花费的时间也比较经济,所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可能具有学术的价值,这类的题目值得考虑,也就是在大范围中找「专题」来研究。

 

(八)、论文的撰写:论文写作形式的安排和要求。

参考---任鹰着:《文科论文写作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所列章节,其章节如下(鄙人已稍作整理,故微有差别):

 

绪 论

  1. 文科论文的性质与功用。
  1. 文科论文的应用范围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主要以社会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的内容为写作对象,以总结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写作目的。
  2. 撰写文科论文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文科论文是纪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工具。
  1. 文科论文的特点:
  1. 独创性与科学性。
  2. 思想性与学术性。
  3. 理论性与可读性。
  1. 掌握文科论文写作规律的意义。
  1.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写作计划的制定
  1. 研究课题的选择。
  1. 选题的意义。
  1. 选题决定论文的价值和研究的成败。
  2. 选题为研究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1. 选题的范围。
  2. 课题的类型。
  1. 开创性研究的课题。
  2. 发展性研究的课题。
  1. 深化、补充已有的观点。
  2. 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
  3. 赋予已有的理论以新的社会意义。
  1. 选题的原则。
  1. 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
  1. 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
  2. 选择具有学术意义的课题。
  1. 解决本学科、本专业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
  2. 在本学科、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上选题。
  1. 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
  1. 选择有能力完成的课题。
  2. 选择有兴趣完成的课题。
  3. 选择有条件完成的课题。
  1. 要考虑资料条件。
  2. 要考虑时间条件。
  3. 要考虑导师指导的条件。
  1. 课题的最后确定。
  1. 确定课题的几种形式。
  1. 无意的触发。
  2. 有心的追求。
  1. 证实假设。
  2. 推翻假设。
  1. 先定的课题。
  1. 确定课题的方法。
  1. 做好课题的调查工作。
  2. 做好课题的限定工作。
  1. 写作计划的制定。
  1. 制定写作计划的意义与要求。

确定研究动机,增强目的性。

  1. 时间的估定。
  2. 工作步骤的安排。
  3. 物力、财力的预算。
  4. 分工的说明。
  1. 课题的研究(一)---资料的占有、阅读与整理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资料的作用。
  1. 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数据中产生。
  2. 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1. 资料的种类。
  1. 原始数据和研究数据。
  2. 直接的感性数据和间接的情报数据。
  1. 直接的感性数据。
  2. 间接的情报资料。
  1. 非文献类的情报资料。
  2. 文献资料。
  1. 三种不同功用的数据。
  1. 获取资料的途径。
  1. 观察。
  2. 实验。
  3. 调查。
  4. 利用图书情报机构。
  1. 要了解图书馆的职能。
  2. 要熟悉图书分类法。
  3. 要善于使用检索工具。
  4. 要选用合理的检索方法。
  1. 资料的阅读和整理。
  1. 阅读数据的基本方式。
  1. 略读、细读、精读。
  2. 必须学会速读。
  1. 数据的纪录、整理:笔记的使用。
  1. 课题的研究(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
  1. 要重视主体思维。
  2. 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的意义。
  2. 研究方法的划分。
  1. 要善于合理地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
  1. 系统论与社会科学研究。
  2. 信息论与社会科学研究。
  3. 控制论与社会科学研究。
  1. 要掌握专门的研究方法。
  1. 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1. 要善于辩证地思维。
  1. 科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思维。
  2. 辨正思维的形式。
  1. 概念。
  2. 判断。
  3. 推理。
  1. 辨正思维的方法。
  1. 归纳与演绎。
  2. 分析与综合。
  3. 抽象与具体。
  4. 历史与逻辑。
  1. 要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1. 行 文
  1. 要重视行文。
  2. 执笔前的准备。
  1. 明确读者。
  2. 确立观点。
  1. 对论文观点的要求。
  1. 正确。
  2. 新颖。
  3. 深刻。
  1. 文章观点系统的构成。
  1. 选定材料。
  1. 要选取确实的材料:来源、内容可靠。
  2. 要选取有利的材料:适用、必要、典型。
  3. 要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新的、未引起注意的、新的角度。
  4. 要选取易于理解的材料。
  1. 安排结构。
  1. 掌握结构程序。
  1. 序论。
  2. 本论。
  3. 结论。
  1. 编写写作题纲。
  1. 标题。
  2. 关键辞。
  3. 内容纲要。
  1. 论文的起草。
  1. 构段。
  1. 构段的要求。
  1. 段意明确而不含混。
  2. 段意统一而不杂乱。
  3. 段意完整而不残缺。
  4. 段的长度适中而不冗长、零散。
  1. 构段的方法。
  1. 有条理。
  2. 有段的观念。
  3. 注意段的主题。
  1. 段的衔接。
  1. 表达。
  1. 表达形式。
  2. 表达方式。
  1. 叙述、描写。
  2. 说明。
  3. 议论。
  1. 语言。
  1. 精确。
  2. 简明。
  3. 平易。
  4. 庄重。
  5. 富有文采。
  1. 修改与定稿。
  1. 修改。
  1. 检查。
  2. 修改。
  1. 定稿。

1、定稿前的准备。

  1. 核实每一条材料。
  2. 纠正每一个错字。
  3. 统一数字、文字体例。

2、论文的最后完成。

  1. 标题。
  2. 作者署名。
  3. 目录。
  4. 摘要。
  5. 正文。
  6. 注释。
  7. 致谢。
  8. 参考书目。

附录。

二、参 考 书

 

  1. [美] Cordasco等着,陈如一译:《研究方法与报告写作》(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社,1961年)。
  2. 思敏编着:《大学论文研究写作》(台北:文致出版社,1972年)。
  3. 王国璋编着:《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台北:编者发行,1975年)。
  4. 言心哲:《大学毕业论文的作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
  5. 房志荣、沈宣仁:《学术工作与论文》(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6. 张存武、陶晋生:《历史学手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76年)。
  7. 张绪心:《论文写作方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8. [美] Kate C. Turabian着,马凯南译,杨汝舟审校:《大学论文研究报告写作指导》(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9. 宋楚瑜:《学术论文规范》(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
  10. 杨国枢等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东华书局,1978年)。
  11. 陈泽普:《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手册》(台北:政治作战学校,1978年)。
  12. 曹俊汉:《研究报告写作手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13. 易君博:《政治学论文集:理论与方法》(台北:台湾省教育会,1980年)。
  14. 宋楚瑜:《如何写学术论文》(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修订版)。
  15. 张巨青主编:《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 [英] Judith Bell着,高凌飙、庄兆声译:《怎样作研究---教育与社会研究入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17. 关履权:《中国古代史方法论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18. 高瑞卿编着:《学术论文写作》(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19. 任鹰着:《文科论文写作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0. 王大为编着:《论文撰写与制作》(台北:可靠信息公司出版部,1992年)。
  21. 吕亚力等着:《论文写作研究》(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增订版)。
  22. 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学生辅导中心编:《报告与论文撰写手册》(新竹:国立新竹师范学院,1994年增订版;又1997年再增订版)。
  23.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文史专家谈治学》(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4. 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的开展》,《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一期(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室出版,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
  25. 董红利:《古籍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26. 林庆彰着:《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1996年)。
  27. 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8. 卢秀菊:《西洋人文学参考数据选目》(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7年)。
  29. 吴玉爱编着:《如何利用中文参考资源---工具书、数据库及网络资源》(台北:文华图书馆管理信息公司,1997年)。
  30. 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方法论》,《本土心理学研究》第八期(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室出版,桂冠图书公司,1997年)。
  31. 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2. [加拿大] Northrop Frye着,王逢振、秦明利译:《批评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翻译1971年版)。
  33. 张一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34. 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 闻国政主编:《毕业论文写作导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36. 劳思光:《思想方法五讲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 陈妙云:《学术论文写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 叶立诚、叶至诚编:《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台北:商鼎文化公司,1999年)。
  39. [德] Max Weber着,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翻译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