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部2:新巨人闪退: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53:55
  摘要:2009年在安徽省庐江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了稻苗情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早稻主要栽培方式为撒直播,抛栽密度为37.5万~57.0万穴/hm2,晚稻主要为盘育抛栽,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②2009年早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增加1成,产量增加11.1%;晚稻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的减少20%,产量下降2.3%;③晚稻种植期间因恶劣气候造成减产。  关键词:水稻;苗情监测;存在问题;建议;庐江县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跨北纬30°58′~31°33′,东经117°01′~117°33′。县域面积2 348 km2,人口120万人。庐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多为丘陵地貌,耕地面积92 230 hm2。全县水稻面积稳定在10万hm2左右,以双季稻为主,一季稻常年种植1万hm2左右。稻谷总产50万~60万t,是安徽省双季稻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全国双季稻北缘地区。  1水稻苗情监测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  1.1监测基本程序  一是监测点设置:根据全省水稻苗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县选择监测点、监测田块和监测品种。二是监测任务与目标:观察记载监测田块的水稻生产,生长发育等动态,及产量、生产成本与效益等情况。及时准确反映庐江县水稻生产情况,如技术应用情况、农民对种植水稻的意向和要求、自生灾害和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情况。三是结果应用:运用苗情监测的结果,及时提出加强庐江县水稻田间管理的生产技术意见。  1.2监测内容  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各方面。田块基本情况:代表区域类型、土壤种类、土壤肥力、耕地方法、秸秆还田状况、水管方法、水稻类型、育秧方式;秧苗素质:秧苗取样方法、苗干重;田间管理记载:包括栽植方式、大田密度、病虫害发生程度、倒伏程度;生育期:包括出苗期、移栽、够苗、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大田茎蘖动态:茎蘖数、叶龄;气象灾害:水稻冷害、高温热害;产量表现:成穗率、有效穗数、室内考种、千粒重、实产;生产成本与效益核算:水稻产值、劳动用工、工值、商品稻谷价格、物质费用、其他费用;气象资料:以当地气象台为准,包括有效积温、光照、降雨量[1]。  1.3方法  根据《安徽省2009年水稻苗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的方法、步骤,建立田间档案和台账,严格苗情报告制度,按照要求汇总统一上报,加强组织领导人员分工,落实经费保障。  2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工作情况  2.1监测点和监测田块的选择  选择监测点和监测田块,2009年庐江县承担4个省级双季稻苗情监测点任务,根据《安徽省2009年水稻苗情监测实施方案》的布置和要求,4个省级监测点2季共8个监测田块,安排在庐江北部的郭河镇广寒村和庐江南部的泥河镇天井村,分别代表庐北圩区和庐南岗畈区这2个庐江典型稻作生态区。庐北点监测点田块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早稻选择1个旱育秧栽插田(1号点)和1个撒直播田(2号点),晚稻选择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5号点)和1个软盘育秧抛栽田(6号点)。庐南点监测点田块土壤为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形成的马肝田土种,早稻选择1个撒直播田(3号点)和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4号点),晚稻选择1个湿润育秧栽插田(7号点)和1个软盘育秧抛栽田(8号点)。上述8个省级监测点观测田块的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生产条件、栽培方式和种植品种、播栽期及栽培管理水平等均在当地乃至庐江县都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据对4个省级监测点实产统计,早、晚稻监测田产量分别为6 495、7 260 kg/hm2,较接近于庐江县早、晚稻平均产量水平。另外,在当地主要栽培方式和品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庐江县水稻苗情调查监测田,庐江县共设立苗情调查监测田块48个。  2.2定点苗情监测记载  认真实施定点苗情监测考察记载。自2009年3月以来,对早、晚稻8个定点监测田块实施40多次田间考察和观测记载,共考察记载水稻生长发育物候期、苗情动态、产量结构和灾害监测等内容共172项次,取得5万多个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  2.3开展面上专题调研和苗情调查分析  自2009年4月以来,由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织系统内技术骨干先后开展19次田间考察和调研活动。一是开展早、晚稻品种布局、茬口、栽培方式和播、栽期调查,基本掌握全县早晚稻种植面积、品种布局、茬口和栽培方式分布、以及播、栽期进度等。二是定期开展全县早、晚稻苗情田间考察和汇总分析。对48个县级早、晚稻苗情监测点及各县、镇示范片进行苗情定期考察和汇总分析。在4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共对庐江县早、晚稻苗情进行11次集中考察和汇总分析与分类,基本掌握庐江县水稻苗情发展动态和苗情分类、分布,并针对苗情分类提出具体田管意见和促进苗情转化的技术措施[2]。通过分类加强田间管理,有力地促进全县水稻苗情的良性发展。三是开展专项灾害调查。全年共开展4次大范围专项灾害调查,基本掌握本年度全县早稻生产遭受的洪涝,晚稻生产遭受的前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和11月初的低温霜冻与急速升温造成青枯以及11月15日强降雪造成未收晚稻倒伏等灾害的发生情况和损失。针对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防控和减灾、救灾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四是大规模实施田间测产考察。2009年7月中旬和10月下旬,分别对庐江县早、晚稻省、县级苗情监测点和各级示范片进行田间理论测产,对350多个田块进行抽样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基本掌握全县双季稻的产量水平。  3庐江县双季稻生产与监测苗情分析  3.1 生产面积、主推品种和主要栽培方式  2009年早稻种植面积在4.2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浙辐203、中早25、中早33、早籼276和嘉籼8号等;栽培方式撒直播面积占61%、盘育抛栽占30%、旱育秧和湿润育秧人工栽插占9%,各栽培方式的比重与2008年基本接近。  双季晚稻种植面积4.8万hm2,主栽品种有武运粳7号、皖稻86、皖稻92等。栽培方式中盘育抛栽占71%,较2008年提高6%;湿润育秧人工栽插占22%,较2008年下降3%;直播占5%,较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他占2%。今年双晚早还早面积扩大的主要由于2008年7月上旬洪涝灾害所致,使全县100多hm2双晚秧田和近1 000 hm2一季稻毁损,无秧栽插田和水毁一季稻田全部改种早还早。  3.2播栽期和播栽密度  2009年庐江县早稻旱育秧和软盘旱育秧播期多集中在3月26日前后;软盘湿润育秧和薄膜覆盖湿润育秧播期多集中在4月5日前后;常规湿润育秧播期多集中在4月7日前后;直播稻播期多集中在4月10日前后。除直播的集中播期较常年提前2~3 d外,其他育秧栽培的播期与往年接近。庐江县直播早稻播种量为67.5~112.5 kg/hm2,多数为75~90 kg/hm2,由于今年直播早稻的成秧率较高,基本苗181.5万~309.0万株/hm2,多数在210万~240万株/hm2之间,直播田基本苗较常年增加22.5万株/hm2以上。庐江县早稻抛栽密度37.5万~57.0万穴/hm2,基本苗142.5万~222.0万株/hm2;人工栽插抛栽密度33万~45万穴/hm2左右;抛、插栽的密度与常年接近,基本苗较常年增加15万/hm2以上,基本苗123万~201万穴/hm2。  晚稻软盘育秧抛栽,播期多集中在6月25—29日;抛栽多集中在6月20—27日。湿润育秧人工栽插,播期多集中在7月22日前后;栽期在7月20日至8月2日,2009年庐江县双晚的播栽期总体与常年接近。晚稻抛栽密度36万~63万穴/hm2,基本苗121.5万~235.5万穴/hm2,平均154.8万穴/hm2;育秧栽插30.0万~37.5万穴/hm2,平均32.3万穴/hm2;基本苗118.5万~189.0万穴/hm2,平均151.5万穴/hm2。经比较分析,2009年双晚抛栽田块的抛栽密度和基本苗较2008年少1成左右;栽插田块的密度与2008年接近,基本苗略少于往年;双晚秧苗的生育进程与常年接近。  3.3茎蘖动态  庐江县面上早稻抽样调查:5月5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187.5万~285.0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247.5万~379.5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216.0万~304.5万株/hm2,直播田189万~372万株/hm2。5月31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352.5万~628.5万株/hm2,平均486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456万~756万株/hm2,平均633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田430.5万~744.0万株/hm2,平均604.5万株/hm2;直播田547.5万~862.5 万株/hm2,平均711万株/hm2。6月20日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364.5万~486.0万株/hm2,平均409.5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414.0万~529.5万株/hm2,平均451.5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田373.5万~543.0万株/hm2,平均445.5万株/hm2;直播田大田总茎蘖数454.5万~669.0万株/hm2,平均532.5万株/hm2。根据田间记载资料对比分析,5月底和6月20日的庐江县早稻平均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同期多1成左右,较常年多1.5成以上。据7月中旬全县早稻理论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早稻有效穗,抛栽田352.5万~426.0万株/hm2,人工栽插田322.5万~400.5万株/hm2,直播田355.5万~456.0万株/hm2,平均381万株/hm2,较2008年增加3.5%。  庐江县面上晚稻抽样调查:8月19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抛栽田312万~678万株/hm2,平均381万株/hm2;育秧栽插田306.0万~577.5万株/hm2,平均363万株/hm2。9月20日的平均大田总茎蘖数,抛栽田为351.9万株/hm2;栽插田306.6万株/hm2。因受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阴雨寡照、低温天气的影响,8月19日的全县双晚大田总茎蘖数均较2008年减少了25%~30%,9月20日全县的大田总茎蘖数均较2008年减少了20%左右。据10月下旬庐江县早稻理论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晚稻平均有效穗,抛栽田348万株/hm2,人工栽插田304.5万株/hm2,分别较2008年减少9.5%和12.1%。  3.4产量  早稻产量:根据7月中旬全县各地抽样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早稻理论产量加权平均为7 117.5 kg/hm2,八五折实产为6 049.9 kg/hm2(庐江县统计部门上报为5 850 kg/hm2),较2008年增产11.1%。其中平均有效穗数较2008年增加3.5%左右,平均穗粒数增加5.2%,结实率提高1.5%。  晚稻产量:根据10月下旬庐江县各地抽样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晚稻理论产量加权平均为7 872 kg/hm2,八五折实产为6 691.2 kg/hm2。但受11月2、3日的低温霜冻和急速升温造成的青枯催熟灾害影响,庐江县有70%以上田块的粒重达不到品种理论值,预计粒重平均下降8%左右,据此测算,2009年晚稻平均单产为6 156 kg/hm2,较2008年减产2.3%。其中平均有效穗数2008年减少9.8%左右,平均穗粒数增加13.4%,结实率提高3.6%,粒重降低8%左右。  2009年庐江县早稻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早稻生产期间的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分蘖和穗粒发育,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二是浙辐203等早中熟大穗高产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扩大,促进穗粒数的大幅提升;三是出现的局部洪涝灾害对全县早稻产量的影响较小。  2009年庐江县晚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是2009年晚稻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一是6月底和7月初的几场暴雨和洪涝灾害天气,造成双晚秧田成秧率下降和部分秧田损毁,缺秧使大田基本苗普遍不充足;7月22日至8月11日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严重影响大田分蘖速度,造成有效分蘖不多。双重因素使全县平均有效穗数较常年大辐减少。二是11月2、3日的低温霜冻及其后的急速升温,造成多数晚稻出现青枯死苗,严重影响籽粒充实饱满度,粒重下降明显。  3.5 2009年双季稻生长期间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据庐江县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统计,2009年早稻生长期间(4月1日至7月22日),≥10 ℃积温为2 636.4 ℃,较2008年多65.6 ℃,比历年平均多118 ℃;总降水量634.3 mm,较2008年少8 mm,比历年平均多40.1 mm;总日照时数为673.6 h,较2008年多161.7 h,比历年平均少81 h。特别是4月初至5月中旬,日平均温度较常年偏高,雨日少,日照足,未发生低温连阴雨灾害天气,有利于早稻播种、成秧和分蘖;幼穗分化发育期间,温光条件适宜,有利于形成大穗;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间,雨日少,光照足,未发生明显的高温热害天气,有利于早稻扬花受精和灌浆结实。因此,2009年早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均较2008年和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产幅度较大。虽然庐江县6月底出现强降水天气,造成局部严重洪涝灾害,但对庐江县早稻生产的大局影响不大[4]。  2009年晚稻生长期间(6月26日至11月5日),≥10 ℃积温为3 231.8℃,较2008年多27.0℃,比历年平均多54.8 ℃;总降水量714.5 mm,较2008年少52.9 mm,比历年平均少243.0 mm;总日照时数为574.6 h,较2008年多43.2 h,比历年平均少395.5 h。其中,6月底和7月初的几场暴雨、洪涝灾害天气,造成双晚秧田的成秧率下降和部分秧田损毁。7月24日至8月11日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其19 d的积温为555.2 ℃,较2008年同期少45 ℃,平均每天低2.1 ℃;比历年同期平均少59.7 ℃,平均每天低2.8 ℃。总日照时数只有23 h,较2008年同期少97.9 h,平均每天少4.7 h;比历年同期平均少163.8 h,平均每天少7.8 h。这种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严重影响晚稻栽后的返青和分蘖速度,造成分蘖滞缓,多数田块的有效分蘖和植株长量不足,分蘖期干物质积累下降明显;同时,长时间寡照天气,促使一些感光性强的品种提前穗分化,导致主茎叶片数较常年少0.75~1.00个。8月中旬至10月底,温光条件优于常年,有利于穗、粒发育,对形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弥补有效穗不足十分有利。11月2日出现轻霜,3日又出现霜冻,最低温度达-1.6 ℃,当日午后气温急速升至14.6 ℃,湿度降到30%以下,次日午后气温又急速升至20.8 ℃,湿度只有26%。这种低温霜冻及其后的急速升温、干燥天气,造成多数未完全成熟的晚稻出现青枯死苗,严重影响籽粒充实饱满度[4]。11月9—13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晚稻收割进度;11月15—17日,出现历史罕见的强降雪天气,造成庐江县1.8万hm2未收晚稻全部雪埋倒伏,恶劣天气造成庐江县晚稻减产。  4结论与讨论  (1)水稻苗情监测过程存在的问题。一是监测的项目、内容过于繁杂,有部分项目在基层和田间难以实施,或其监测结果对指导生产的作用不大;二是苗情监测内容多、工作量较大,观测的时间间隔固定、密度过大,对于兼职监测员来说很难做到每期都能按时上报监测资料;三是监测数据上报系统平台的部分表格栏目设计不太合理,不便于填报和统计分析。  (2)对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筛选监测的项目内容,将在基层和田间难以开展或其监测结果对指导生产作用不大的项目删除,如株型测定、叶色比较、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茎蘖干重、叶面积构成等;二是适当加大叶蘖动态观测的间隔时间,减少观测次数。叶蘖动态观测的时间间隔由5 d延长到7 d,遇特殊情况可临时通知加密观测;叶面积指数在破口抽穗前测定1次,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在破口抽穗前和成熟收获前各测定1次。三是要调整数据上报系统平台的部分表格栏目,如将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品种和数量分开等。  5参考文献  [1] 朱国美,石继权,黄福建,等.水稻苗情及群体质量监测的栽培技术示范[J].安徽农学通报,2007(4):104-105.  [2] 冯敏玉,宫峰,张崇华,等.气候生态因子对南昌县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8):7608-7609,7749.  [3] 郑新峰.850农场水稻气候灾害分析与预防[J].黑龙江气象,2009,26(2):28,30.  [4] 龚卫光,胡美珍,华勤新,等.关于近几年水稻产量波动原因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8(4):34.  作者:王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