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吃元宵:三“读”《平凡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0:01:57
这个标题看起来很怪,数字、引号、书名号同时出现在题目,有些不伦不类。但详细说来,其实一点不怪。“三”是我第三遍接触了,“读”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次我用的不是眼读,而是耳读——即听有声读物。《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点现代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应该是我17岁上中师二年级那年,李卫东老师担任了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课兼班主任。他向我们热情洋溢地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并把自己的珍藏本借阅给我们看。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并且接触这本书。那大约是他学生时代买的,正版但字体很小,我以后见到的要三厚本的全集,它一本就解决了,因为这样的话书价便宜很多。而且,可能因为他看得多了,或者是看的人多了,书的封面已经有些破损,里面书页的边角也有好些地方翻卷起来了。更多的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很被书里的人物和故事场景感动,因为他描写的农村和农民就在我的身边,许多时候我都可以大差不差地从我的生活中找出与小说里对应的人物原型。加上贫困农村家庭出身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那种对生活、苦难与人生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的坚韧与追求,更是在很多时候感动、鼓励和鞭策了我,使我很多年来不论遇到怎样的打击与艰难,总能最终从颓丧和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以昂扬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读完那本书后,我的眼睛近视了,戴上了陪伴了我近十年的近视眼镜。但我不后悔,能够打开我心灵的一扇智慧和启迪的天窗,模糊了两页小小的肉镜片算什么呢?如果眼睛是明亮而睁大的,心却愚昧而混沌,那才是真正的睁眼瞎!也就是从那时起,加之李老师的倡导,我开始了记日记,这一记就又是近十年。中师时的很多生活场景都记不清了,唯有这本书留给我的两件馈赠保留至今。18岁快毕业时,我自己买了一本《路遥文集》,字体较大的,里面还有他的其他一些作品。当时,母亲正在灵宝住院,等她出院时,我就托家人把这本书带给了初中毕业因为要供我上学而不能再上学的成绩优异的在家的大妹,还写了一封很动情的信。
二零零五年三月的一天,母亲重病复发,撒手而去。我的心情非常阴暗,为了不触景伤情,在参加完母亲丧礼后的第二天,我就返回了学校。辅导员吕莹凯老师很关心我,早在我打电话要请假回去的晚上,她就亲自从家里跑到学校安慰我,并硬塞给我100元钱,让我做路费。我返校后强还了钱,她依然对我关怀备至,还给我争取了一个贫困生补助的名额。我很感动,这不正是平凡世界里那种普通人的善良的温暖的关怀吗?后来,家人知道了也很感动,并非让我把一小袋自家产的香菇送给吕老师,但那时20岁的我羞怯而极度自尊,终于没有鼓起勇气送去,让那袋上好的香菇无辜的在衣柜里生虫,最后被我偷偷地扔到校园高高围墙的背后。但这件事,却又一次鼓起了我阅读《平凡的世界》的强烈欲望。因为我想从这里寻找人生的安慰和心灵的解脱,还有温习那正被我的城市生活逐渐淡化和疏远的故乡的亲人、事物和生活场景。
我得到了。在我上大学期间,大妹跟随一位亲戚姨姨到郑州打工,把挣来的微薄的工资积蓄起来寄给我交学费。她打电话告诉我,用得是一种电子汇款,我只需要交验证件,并报上她给我说的密码就可以取钱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取钱,也是唯一一次。当时,我泪眼模糊,觉得很对不起妹妹,心里充满愧疚。妹妹却在以后的来信中说,她为能有我这样一个读大学的哥哥而感到骄傲。那年夏天我回到家里,看到了院墙角本该在九月却在七月就开了的金色的菊花,那是妹妹种的,她一向喜欢花,就再也忍不住了,忍泪写了一篇《早开的菊花》,以一种象征的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妹妹的感激和愧疚。后来,这篇文章在系里的广播站播出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妹妹,妹妹让我寄给她看,我却终于没有勇气寄给她。亲情,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反反复复描写和歌颂的主题,又一次深深涤荡和充盈了我年轻的灵魂。大学毕业前夕,我把这本书赠给了比我低一级的好友符昭辉,他回赠了我一本唐浩明的《曾国藩》。这就是我第二次读《平凡的世界》的全部记忆。
后来,我做过很多工作。当过报纸校对员,在深山里干过“支教”老师,到建筑工地上做过短暂的小工,上山栽过树挖过树坑,为别人装过代料扛过漂流船,干过大学生村干部兼镇上某个部门的副主任,到酒店里当过服务员,直到今天穿上了这身黑色的制服。在这些辗转而艰难的年月里,是亲情,是友情,是善良而美好的人性,是孙少平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对生活的执着追求的信念,支撑着我,鼓励着我,激励着我。当我处于人生某个阶段较高峰的时候,我告诫自己,不要翘尾巴,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要鄙视那些在自己最困难时候曾帮助过自己的最普通最平凡的人,要尽量的体恤他们;当我跌至人生某一时段低谷的时候,我鼓励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觉得干某些世俗社会认为是卑贱的工作就自惭形秽,觉得低人一等,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对公正、人性和希望丧失信心,不要仰视那些目前身居显眼位置的人,要努力做到不卑不亢。只要你一直为一个现实的目标而积极努力着,进取着,奋斗者,那么实现这个目标就只是迟早的事。
正是抱着对生活这样的理解,我开始第三次“读”《平凡的世界》。与前两次不同,因为可以闭上眼想象和思考,而且对路遥本人的一些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加之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也已经有了六个年头,对这部书又有了新的角度的理解。
首先是在对待爱情和爱人的态度上。路遥本人才华横溢,但在感情的道路上一直是不幸的,正如陕西作协周小明说的那样,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路遥是一直孤独地走在属于他自己的道路上。所以,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路遥把他满腔的爱的理想都倾注了在他笔下人物的身上。他笔下的爱情都是感人的,纯洁的,真正的,超脱世俗的:公家教师田润叶喜欢当农民的孙少安,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爱上了掏煤工孙少平,家境优越的村支书的儿子田润生要娶带着一个儿子的寡妇郝红梅,金波不远万里去寻找那位梦中的藏族姑娘……超越贫富,超越门第,超越语言,超越世俗的偏见,超越凡人的理解,这是真正的爱情。拥有这些爱情属性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人。这应该是路遥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和理想的爱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但是很少,更难刚好让你遇到。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路遥是现实主义作家,因此他只能为这些人安排下一个个悲惨的爱的结局。田润叶和孙少安的爱情被门当户对的观念拆散,润叶嫁了她不喜欢的李向前,用同情和道义责任代替了爱情,同这个没有双腿的人共度余生;孙少安好不容易家道初兴,贤惠的妻子贺秀莲却吐血晕倒; 田润生和郝红霞的爱情以残缺中的完美收场,给人一种无奈后的宽慰;金波的爱情浪漫中充满悲情,给人一种凄婉的惆怅与忧伤;最好的也许要数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结局安排了。这两个人在理想世界里无限亲近,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天上地下。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很有可能那坚贞纯洁的爱情最终抵挡不过世俗社会钢筋铁骨的规则,晓霞或者因为自己的妥协,或者因为少平的放弃,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嫁给了高朗或者别的什么人。虽然,晓霞和少平都表示了坚定的决心和制定了实际的规划,但实际上这种事在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某种程度上说,这差不多是作者的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设想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免就要抱头痛哭,对真爱彻底的失望。既然从来都没有结果,苦苦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晓霞为了救人英勇牺牲了,我们和少平、作者在极度痛惜的同时也为她感到骄傲。在潜意识里,也为她没有走上她姐姐的道路沦为世俗社会爱的潜规则的牺牲品而感到欣慰和庆幸。路遥的弟弟说,有一天他正在外市采稿,突然接到路遥从榆林打来的电话,让他赶快回去见他。他以为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赶紧放掉手头的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到他的住处。只见路遥泪流满面地对她说:“田晓霞死了”。他弟弟半天反应不过来这是怎么回事,以为死了什么人,问了好半天才知道路遥说的原来是他小说中的人物。他弟弟很生气,认为为了这么点事把他大老远叫回来很没味。由此可见,田晓霞差不多就是路遥心目中理想爱神的形象,但是即便是爱神也抵御不了世俗烟火的熏燎,他只能绝望而超脱的给她安排这样一个相对不太令人寒心的结局。也许,这就是他个人感情的一种倾注、超越和无奈吧。
其次,在对待人物的态度上,路遥是包容的,温和的,他深刻挖掘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可爱和闪光之处,真心的喜欢他们。正如书的名字《平凡的世界》一样,他书里的都是一些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上至省委书记、地委书记,下至种地农民、大队支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优点和不足,善良与劣根。路遥不掩饰它们,也不夸大事实,对每个人都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同情和抚慰。作者是以一种客观和包容的态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也反映了路遥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亲情,爱情,友情,人情,善良,劳动,苦难,崇高,这些平凡的字眼共同铸成了人类不平凡的精神大厦,我们当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体味。感谢你《平凡的世界》,感谢你路遥老师!
ma22mn mn22bv ma22222 nm2345 bnm22 mn22mnk vb22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