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冷表情包:漫谈读书七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2:48:36

 

漫谈读书七益     

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等,古人有把“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莎士比亚有把“优秀书籍称为全世界营养品”之语,弥尔顿有把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之谈,毛泽东有把“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在我国古代,也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的教育;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有着“忠厚持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深悟;有着“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的愉悦;有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学;有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自豪;有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体验;有着“日高窗下枕书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人生要生活,就需要本领;人生要生动,就需要技能;人生要生长,就需要能力。对党政干部来讲,读书能涵养人,能让你察秋毫、明大势、定方向、施方略;多克己、明事理、以德做人;宽襟怀、经天地、展宏图、创伟业等,读书之益,益己、益人、益社会,与“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相生、相伴、相依,它让人无往而不胜。

读书是“药”。我们讲的读书是“药”,指的是苦药、良药、补药、益药。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愚,就是无知,愚昧、愚蠢。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所讲的每一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完善人格,而能够为人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从根本上解决人生之“愚”,让人变得聪明一点、高贵一点,高尚一点。人生满足于生存并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就要治愚。人生要阳光活泼,“白日这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要达观豪放,“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要生寄死归,“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当然,这种生动决不是盲动,而是理性使然,由信念支撑所成就。党政干部远离利欲炽然之火坑、贪爱沉溺之苦海,会省去许多苦心思,增添许多真趣味。人,只有读书,才能开茅塞、除陋见、获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展现“开卷有益”之光;展示“读书有益”之力、开创“学习有益”之局。古人曰:“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党政干部是人民群众的统领者、决策者、指挥者,要克掉愚、俗、庸,增强才、知、智,就要刻苦读书,坚持读书,终生读书。“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党政干部惟有把读书作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作为不可缺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抛弃卑琐走向崇高,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是“福”。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在这五福之中,古人把读书排在第一位。可见,读书是“福”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读书使人的生活既丰富又深刻,使人的生命充满激情,永远保持青春的向上活力。英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家马考雷曾经权位显赫,家财万贯,名驰遐迩。然而,他在自传里却这样写道,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书本里度过的。他曾说:“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身居王官,享受珍馐佳酒,拥有车马万乘,华服贵饰,侍卫随从,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做不喜欢读书的人”。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晨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总之,正如基辛格所说:“读书可以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伟大的人,读书可以使一个落后的民族变成强大的民族”。故,“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甚无福者便生他想”。翻开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不读书不看报,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唐太宗对此说得更直白:“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涵养、风度、气质、威仪等都能自现。正如《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中言:“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正如《虬髯客传》而语:“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正如《孙子兵法》上讲:“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精神萎靡,外强中干,这不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有诗云:“昨日堂上吏,今日阶下囚;囹圄悔悟多,只恨读书少”。“读书是福”,这是国人的优良传统,应成为党政干部秉持的人生理念。读书可以使我们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拥有一把辨别善良与邪恶的标尺,拥有一份永葆生命活力的激情。读书,是“苦”、也是甜、更是“福”。也就是有个人之“福”,党之“福”,国家之“福”,人民之“福”,这个“福”,就是用知识去改变人生,改变生活,改变自然,改变社会,改变人类,从而真正体会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真正含义。对党政干部而言,要把“读书是福”当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应把它融入到生命的血脉之中,推动并形成全民阅读书的良好氛围,让我们的国家散发出浓郁的书香,使我们的民族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读书是“乐”。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卷多情似故人,晨皆忧乐每相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因为快乐能增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调节和改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不过,快乐存在于读书中。古人云:“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中自有人生乐。”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不是老夫朝不令,半山绝句当早餐”。当你全神贯注,把目光拂过书本,不仅会有一种踏实感,也会感到跳动的知识音符能够带着你去遨游寰宇;当你凝聚双眸,将求索的视线投射于书的一张张页面,会感到一种沐浴智慧洗礼的精神愉悦;当你在紧张工作之余,捧起书本,安静地进行阅读,就似走进林间小溪,潺潺清泉把心田浇灌出翠绿的春意。总之,读书启人心智,味之发人深思,给人以美质,催人以奋进。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对于在黑暗的房间中寻找器物的人来说,没有比火更好的了;对于探索治世之道的人来说,没有比读书学典更乐的了。潜心读书,酿就读书者一种无拘无束的乐意,而增长知识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欢乐,这种阅读中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心乐多么令人兴致勃勃。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百态尽展眼底;读书能欣赏“大江东去”的长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杏花春雨”的江南,遍布秦砖汗瓦的古都西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似闻胡茄声声的天山南北......;读书在有月或无月的夜晚,能会见曹雪芹,能拜访托尔斯泰,能聆听鲁迅的教诲,使心灵进入净化的状态;能看到信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使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逆水行舟苦为乐,志士高歌永进击”。伴书生活,就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人们研究发现,读书之乐,不仅可以让大脑神经元得到充分活动,让人身心愉悦,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实践表明,领导干部勤于读书、善于学习,不仅可以汲取营养、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而且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从而真正体验到一种心情的欢快。古人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应在读仁人志士经典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过程中铸造高尚人品官德,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品德,努力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范践行者。让我们读好书,多读书,用心读。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滴漏更残,月挂中天,一书在手,不亦乐乎。

读书是“趣”。读书不仅是“乐”,更为重要的是“趣”。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美国作家萨拉.纳尔逊在一本书中这样写道:“生活顺利的时候,我读书。生活不顺的时候,我读书更多。如今,书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婚姻,我的朋友”。萨拉.纳尔逊的这段话把读书之趣表达得淋漓尽致。的确,读书的趣味,就在求知的过程中、进程中、知识的递进中,使之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观;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常温习产生飞跃。所以,有趣味的是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与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趣味的是以书为友,当痛苦时、书给安慰,当困惑时、书给解疑;当迷茫时、书给指路,当消沉时、书给振作;有趣味的是与书为伍,如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读书好,如饮清泉,甘之若饴;如饮醇酒,不觉自醉。读好书,好似寻求一扇向往光明的窗口,使内心从无垠的荒漠,走向希望的绿洲。不过,有的书籍高屋建瓴,需要开阔视野去学习;有的书籍博大精深,需要深钻细研,融会贯通;有的书籍逻辑严谨,需要辨证理解思考;也有的书籍寓深刻哲理于故事情节之中,需要联系生活的积淀,才能把握思想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以浓厚的兴趣去学、去钻、去攻,把兴趣变成毅力、韧性,从而感受到“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的舒畅,体验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爽朗。古人曰:吾生有涯。书城繁富,瀚如烟海。毛泽东认为,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业绩,造福人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读书学习和实践。领导干部事务繁忙,精力有限,加之书唯其多,只有以兴趣为动力,挤时间去读书,做到常读书,怡养性情,陶冶情操,增强修养,提升境界,以读书给工作注入不竭的活力和营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知识、素质、和精神支撑。

读书是“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而今这思想之舟与小心翼翼的运送法已被改革是毋庸置疑的了。适应的办法自然很多,不要再把它当舟,而当成一条路。这讲明,读书之益,在于明白前进的“心路”。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古人曰:“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读书之益在于增知、获慧、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予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穆涛说,读书如看名山观沧海,心中有高度感的便看出山的高度,胸中有波澜的方可低估深海的世界。诚哉斯言。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发人深省,使之人生轨迹大明。“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领导干部的精神高地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尺,是涵盖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和奉献在内的人生观。提升思想境界、构筑精神高地,明确前进胜利的“心路”,源于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学习的力度、追求的高度,实践的程度。大家都有一种认同,“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是为了进取的方向、目标。读书,就不悲观过去走过的路,也不空想未来将走的路,而是脚踏实地走好今天的路。领导干部不加强读书,不保持强劲的学习力,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弱化。一位西方哲人曾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对手更善于学习”。党政干部要通过读书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阔胸襟;通过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读书是“智”。古人说:“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此,弥尔顿所言,“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又说:“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书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的前途更加光明”。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解放军上将周克玉说:“读书最好,智力通神”。智慧成就人生。智慧的人生是有砥砺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人,有了智慧作铺垫,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之中,用心面对一切,审视一切,穿透一切,使之“弃其形、究其实、拥其真、得其然”,也最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有感召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从读书中得到历史智慧的滋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常识,使我们耳聪目明,心明眼亮,科学决策。比如,读《论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记》,可以“通古今之变”;读《出师表》,会钦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赤诚;读《岳阳楼记》,能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而感动;读《正气歌》,可以领悟人格追求伟岸。当年北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清朝张英《聪训斋语》说:“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以读书 为本,反思、修正自我,认识、发现自我,完善、武装、战胜自我。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一个比心智、比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力量的大小不在于脖子以下占身体部分90%的体力,而在于脖子以上占身体部分的10%的智力。智力的比拼,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比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读书犹如经受精神的洗礼、智慧的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执政能力。当前,在党政干部中要力戒“学者不患才之不瞻,而患志之不立”的无志向的假学;“束书不观,游谈无垠”的傲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满学;“厌卑近而骛高远”的空学;“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的死学。郭沫若为邹韬奋图书馆题联写道:“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让我们在今天建立学习型社会中,做一个“全民阅读热,干部先开卷”的使者,通过学习,打牢思想理论根基,打牢执政本领根基,打牢作风形象根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读书是“责”。知识源于读书学习,经验源于社会实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官之基在于学,尽责之本在读书。党政干部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是学习使我们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学习使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对此,必须把学习强化成为一种理念化的共识,作为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第一要求来落实,作为履行职责使命的第一能力来锻造,作为日常工作的第一兴趣来培养。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多读书是基本,是基础,又是根本。读书,使我们睁开双眼,树立远大理想;读书,使我们不断加固信念堤坝,更加坚定奋斗事业的决心;读书,使我们 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快乐地对待人生。非学无以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学无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学无以熟悉领导工作方法,非学无法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对此,党政干部要把读书作为“责”,真正当作一种人生责任、一种工作追求、一种人生定力,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丰富自我。“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党政干部唯有视读书学习如饮食而一日不可缺,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能成为一个刻苦读书学习的人,执政能力强的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机遇与挑战交融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速、发展机遇稍纵即逝。面对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严峻形势,党政干部必须成为一个对形势感知明锐、对挑战敢于应对、对难题善于破解的决策者、领导者、指挥者。在这里,读书之“责”是一种从政品质、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历史使命、是一种工作责任、是一种崇高境界,所以,要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政治品质去实践,作为一种执政能力去追求,作为一种素质去锻炼,作为一种崇高形象去展示,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心境专、知识博”,达到“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获”,从而自觉地变“不愿学”为“酷爱学”;变“不勤学”为“经常学”;变“不真学”为“真正学”;变学“不深学”为“善于学”;把“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既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材料,又梳理所学理论的科学体系,进入逻辑思路,真正把书“读进去”;要以工作任务为主体,进行“应用式”学习,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要以困难和问题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要以实践锻炼为基础,进行“体验式”学习;要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要善于思考,慎思明辨,对学习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坚持以学固本,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坚持以学创新,在与时俱进上展才华;坚持以学促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立功劳;坚持以学养德,在内炼党性修养上树风范;使读书成为领导干部的亮丽风采,这样才能担起时代赋予的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