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解说:念佛的过程与境界 (忆佛念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46:11
念佛的过程与境界   (一)  假三摩提             断――不断念佛,对治烦恼杂念,尝到法乐进入假三摩提。      扶――在假三摩提中(时有时无,不能真断烦恼)   (二)  念佛三昧           断――法乐与觉念还不究竟,继续念佛,可进入三昧           扶――无念亦念,在三昧中,佛号绵绵不断,整个宇宙团团                   被包围在佛号当中   (三)  念佛金光           断――三昧也不圆满,继续念佛,金光会自然显现              扶――金光不断,整个宇宙就在金光中(四)  三摩提          断――金光亦不究竟,继续念佛,念到心不动,丝毫不受外                 境所转             扶――心住如如不动中,如八地菩萨之不动地  忆佛念佛          断――三摩提也不圆满,继续念佛,念到只剩一句佛号             扶――安住于一句佛号中,如十地之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  究竟圆满成佛


   介绍念佛    念佛是念觉念,有觉念就没有烦恼杂念,众生每一念都在念烦恼,念贪嗔痴,念分别计较。因此,每天都烦恼,每一天都在受烦恼所招感的果报。由于念烦恼的心不断,所受的烦恼果报也没有终止的时候。    佛陀所开示的念佛法门,在于念念都在觉念当中,忆念阿弥陀佛,自然身口意所造的都是净业。有了净业的因,自然成就净业的果――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烦恼是从无明而起,而觉念则专对治无明妄想。因此,念佛有了觉念则没有烦恼杂念,就能断烦恼伏烦恼。没有了烦恼,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就会尝到法乐,称为假三摩提。继续念佛可进入念佛三昧、念佛金光、三摩提、忆佛念佛,到最后究竟圆满成佛。    念佛就要信佛,要对佛有信心,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佛陀为众生开示了念佛法门。因此,我们念佛要能万缘放下,好比下一刻就要死了,什么也管不了了,专心念佛,念念愿生西方。杂念妄想只要以智慧一转就能加以断除。众生处于这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虽说修行困难,然而基于本身所具备的佛性由始至终都存在。因此只要当下觉悟佛性不生不灭,便没有什么可以执着,又还有什么不可放下的呢?一切烦恼皆是幻,无一可得的实体。只要能死心塌地的念佛,而且念念皆是佛号,不管杂念妄想,紧紧抓住佛号,便很快能进入假三摩提了。此外,具有清净的愿,同时拿出真诚恳切的心,没有私心;一心一意向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或发菩提心修行佛法,求佛道,这些都是清净的愿。有了清净的愿,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推动我们去实行,愿力不可思议故。自古以来,诸佛菩萨无一不是因发大愿而成佛的。念佛是念自己的佛性。一切众生所具备的佛性与十方诸佛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只是在于迷悟之间。西方实际上不是在外面,是在我们的心里。当下念佛,以清净心念我们的佛性,心清净了就是净土。愿力与阿弥陀佛相应,不用等到死后,当下就能见到西方。一旦做到了,就会勇往直前,信心十足。这样比临终念佛更有把握。临终时也不会怀疑到底能不能往生,而心里明确清楚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莲花: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上、中、下品都有各自的条件。平日持戒念佛、行六度、读诵大乘经典,并广为人说,发愿将功德回向净土。这善男子临终时就能往生上品上生。即日花开见佛,闻说妙法,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又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花开闻法,得阿罗汉道。下品上生者,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往生西方。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盛开,闻甚深经典,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在极乐世界,以在生不行佛事而生极乐者,如下品上生,需要用十小劫那么长的时间,来听闻佛法,慢慢修掉习气,才到达初地的境界。又如下品下生,造诸五逆十恶业,临终以十念往生,要在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这是因为此人恶业众多,虽得往生,但不得闻法,需要用十二大劫的时间来逐渐消除眼耳鼻舌身意所造的罪业。罪业消了,才能花开见佛,得闻佛法,开始修行。如果我们当下忏悔发愿改过,精进修行,那么,就可以超越十二大劫的时间,当下就能闻法修行,离证果的日子也近了许多。   假三摩提念佛法门共有五个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有‘断’和‘扶’两种过程。在假三摩提中的‘断’,就是以佛号来对治烦恼杂念。烦恼本来就没有自体。所以,一旦遇到烦恼杂念时,视他如过客,不要随它而去。于行住坐卧中不断的念佛,烦恼就渐渐的消失了。纵然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只要专注于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持续不断以佛号来压烦恼,有如石头压草,亦叫功夫成片! 心中的佛号要明朗清楚,内心则要非常精进的与杂念对抗,同时观:                                                                                                                 “我若战胜不了烦恼,就会死在这里了!”的确,烦恼就在当下。如果我们还抱着逃避的心态,不要去面对这充满空虚寂寞、攀缘恐惧的心,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更会在六道中轮回,在烦恼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又无法觉悟它是幻的,甚称可怜。死心塌地的念佛,念至佛号将烦恼压住了,就会尝到法乐。有了法乐,就是进入了假三摩提。法乐非常的不可思议。它超越了世间五欲种种快乐的感受。当下得到法乐,就能对治如猴子一般的攀缘心。攀缘心着实非同小可,它无时无刻都想往外跑。虽然说佛性就在当下,但由于百千万劫以来所累积的爱跑爱玩爱新鲜的习气,使到我们的心永远不能安于当下。无论到哪里总想往外跑。因此无论我们到哪儿,心都显得焦虑不安,无法好好安定下来。攀缘心若只在口头上修行却又不愿老实去做,那就光只是了解修行的法门而已。无论禅定,或持咒,往往怕坐太久,或念太久,心总不能安于当下,老是想逃避修行。因此,即使在佛法上钻研了数十年,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点境界都没有,临死时依然一样恐惧害怕。进入法乐,攀缘心就止息了。当下内心多清凉自在,远胜于世间一不会再想到去哪里寻求寄托。因为我们的心已附托在佛号当中,心被佛号的法乐所摄受;觉知自己在念佛忆佛,句句佛号皆是法乐。到此,信心大增,就会一直持续不断想念下去。但是,这个假三摩提并不究竟。只要妄想杂念很盛时,法乐就没有了,又要重新再努力念佛来对治它。这样时有时无,还不能达到真断烦恼的阶段。念佛的觉念越深,功夫就越深,也更能悟到法乐之乐。一心一意真诚   的念佛,念佛的觉念不令间断。念得整个身心寂静,法喜充满。但是,法                                                乐时有时无,终归还不究竟。睡觉当儿也能觉知自己在念佛,昼夜六时从不间断。有了觉念,吃饭也在念佛,读书、做家务、工作、行住坐卧等都在念佛。这样,不管到哪里皆是修行。再继续念佛,念到佛号越来越清纯,杂念妄想就会显得越来越少,直到佛号有了一定的力量,杂念妄想就不会再起了。此时,虽然还未进入念佛三昧,但内心已经信心十足,虽然还未了生死,但已经渐渐看到解脱,对解脱已有了了解,对真理亦没有怀疑了。请参阅以下所提供的资料作为参考,追根究底,此书最终所要表的重点就是念佛三昧、念佛金光、三摩提、忆佛念佛,到最后究竟圆满成佛。
参考资料     大乘与小乘的来源   小乘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阿罗汉比丘一起结集经典,由阿难尊者背诵出一切佛陀所说过的法。阿难起初即说 ‘如是我闻’,意思是 ‘我听佛陀这样说的’。阿难所背诵的经典,只要有一个阿罗汉不同意,这部经典就不能结集。务必要所有在会的比丘都同意,这部经典才能流传下来。阿难说:“佛陀有讲过小小戒可以舍。”大迦叶问:“什么是小小戒?”阿难说:“我没有问佛。”大迦叶说:“既然你没有问佛,那我们就得依照佛陀的戒律,因为佛陀已制定的戒律不能擅自更改。”    这就是上座部经典的结集,完完全全依照佛陀时代的修行方法及戒律而定,不增多也不减少。这就是原始佛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由印度流传到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方。比丘们披露肩的袈裟,赤脚出外托钵、过午不食、进入森林修禅定等。他们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目标。他们只承认两尊菩萨,一尊是佛陀未成佛前的太子,另一尊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其余的菩萨一概不加以承认。小乘佛教注重自修并随缘度化众生。由于佛陀时代没有纸笔,然而基于众生的根基都很高,记忆力特强,因此所结集的经典都是以背诵的方式流传下来。过了大约三百年,阿育王的儿子再度安排结集经典,这时候才有纸笔,经,典才完整的被记载下来。由于南传之经典都是在国王的安排下结集的所以不但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而且很有系统。         大乘    在印度边界有一个迦旃延尊者(不是大弟子的迦旃延),在铁围山与一群菩萨阿罗汉结集经典。当结集到‘小小戒可以舍’这一条时,以菩萨的智慧,他们明白佛陀说 ‘小小戒可以舍’的用意。即是改变外在的形式来适应环境,并保存内在的精神。因此,菩萨们为了出外弘法度众生,本着恒顺众生的念头,尽量迁就一个国家的风俗与文化,同时能舍弃一些微细的戒律。这就是大众部经典的结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乘佛教,亦称北传佛教。    当佛教由印度流传到中国时,由于中国的气候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因此若在冬天穿露肩的袈裟肯定会有冰冻之感,为此僧伽的袈裟始依照中国的服装改良为没有露肩的。同时,穿上鞋子,并在冬天戴上帽子。与此同时,由于在中国托钵会被人当作乞丐,因此僧团皆没有托钵而在寺庙自己种菜煮食。另外又可为了符合慈悲观而不杀生,可谓一举两得!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僧伽都吃素而不食肉的主要因素。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经典,则从梵文翻译去中文。由于当时中国有些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经典的含意,因此法师们就自创了许多新的字眼。到了道安法师的年代,他提倡所有的出家人都姓释,名释子,即是佛陀弟子的意思。由中国流传到外国的佛教一律称为北传,这也就是北传佛教的由来。    一切大乘经典都总集在杂阿含经。到了几百年后才在不同的时间内一一记录下来。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杂阿含经里所演变的。佛陀说法不止比丘在听,还有许多菩萨、天众、天龙八部等,彼此皆在虚空中听法。基于阿罗汉与比丘还无法达到菩萨的境界,因此小乘经典就没有办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 ‘各种鬼神’,以菩萨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情,有佛性,因此菩萨们加以扩充为 ‘山神、树神、海神……’许多小乘经典都没有办法将佛陀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发挥出来。菩萨有智慧境界,于是便将佛陀所讲过的佛法原意发挥出来。从杂阿含经中,将相同内容的收集在一起加以扩充,形成了一部一部的经典,如: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因此,同样一部经,大乘小乘中都分别有记载,只是小乘中没有记载许多菩萨的境界,如放光、化境、菩萨法等。或稍微带过而已。反之大乘经典内就解释得非常详细。 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佛教。       五时说教   佛陀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针对众生的根基而以方便说出佛法让众生明白。佛陀随缘说法,并无现在过去未来之分,也无时间长短之区别。佛神通力可令半劫而成一日,亦能使一日有半劫之长,佛神通力不可思议故,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明白诸法的实相。由于经典数量多而广,众生不知从何修起。因此,大师们随顺众生的根基,将个别不同的经典方便分类为五个不同的时期,这就叫作“五时说教”,即(一)华严时 (二 )阿含时  (三)方等时  (四)般若时 (五)法华涅槃时。    “华严时”即是佛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定中说法。对法身大士及诸大菩萨讲华严经长达二十一天。华严经讲的是菩萨法门及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即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修行,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过程。每一个阶位的菩萨所修行的过程都不尽相同,就好比初地菩萨看到月亮,二地菩萨也看到月亮,但却较初地菩萨看得更清楚些。到了成佛,才真正体会及看到最圆满的月亮。月亮就代表佛性。当佛陀向法身大士说普贤菩萨时,法身大士们都无法看到普贤菩萨。至到普贤菩萨说出他的十大愿王时,他们才看到普贤菩萨。又佛现出法身毗庐遮那佛时,普贤菩萨则无法了解毗庐遮那佛。华严经所要表的是佛的境界无量无边,无见顶相,不可思、不可议,唯有佛与佛才能了解。第二是“阿含时”,即是佛陀讲完华严经后,由于娑婆世间的众生执着五欲、种种邪见,心量狭小,没有根基明白如华严经这样甚深微妙的境界。于是,佛陀只好以方便对众生说小乘法。如:世间是苦、阿罗汉为离苦得乐,不再受轮回;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法,令众生舍弃对世间的执着,并以解脱轮回之苦为目标。佛陀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说小乘法。所说的经典就是阿含经。    第三是“方等时”。当僧团成立了,比丘们都已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见比丘们都已具备了根基,于是便讲方等经,告诉他们阿罗汉还不是究竟的,还有一个菩萨道要去行。于是佛陀又用了八年的时间赞叹菩萨的功德及种种不可思议之力,令他们回小向大,即舍弃小乘的自度法门而发广大心去行大乘的菩萨道,救度众生。方等经就有如:楞严经:说佛性及宇宙如何形成、修行成佛所经过的种种境界及魔障;地藏经:讲孝道;维摩经:不二法门及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净土:讲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经:讲病苦;及其他等等一切经典。    第四是 “般若时”,即是比丘们都已回小向大,发心求菩萨道之后,佛就开始对比丘们讲解大乘的菩萨法。佛陀共以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讲般若的智慧、讲空性及六度万行等种种菩萨法门。所说的经典有:金刚经、大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等等。    第五是“法华涅槃时”。当比丘们对般若已完全明白,毫无疑问之后,佛陀才讲法华经,告诉大家以前所说的佛法都是方便说,佛陀真正要表的就是叫大家发心去圆满佛道,佛法只有一条路,成佛才是最究竟的道路,并授记比丘们将来定能成佛。佛陀说完法华经后,即将进入涅槃,之后紧接着讲涅槃经,作为佛最后的劝勉,同时吩咐比丘们要精进、依教奉行才能圆满佛道。之后,便进入了涅槃。      精进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觉得轮庐那国的人民需要佛法的甘露,因此向佛陀要求让他到那个国家去弘扬佛法。佛陀说:“这个国家的人民不但很野蛮,而且没有文化,更不容易感化。你讲佛法,他们肯定会以粗恶的语言来骂你。”富楼那说:“他们骂我,我觉得他们还有良心,因为他们并没有打我。”佛陀问:“如果他们打你呢?” 富楼那说:“他们打我,我觉得他们很好,因为他们并没有把我杀死。” 佛陀问:“如果他们把你杀死呢?”  富楼那说:“若他们杀死我,我报佛恩。”佛陀说:“这样的话,你可以去了。”修行佛法,要有恒长的精进心,昼夜六时,内心都要保持觉念,不要懈怠。就如富楼那尊者,抱着必死的决心,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修行,而真正有成就的却寥寥无几呢?原因在于众生的修行不够精进的缘故。在往昔,我们都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同是凡夫。到了今天,佛陀成道后涅槃已超过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仍然还是凡夫,还在轮回生死,不知出离。听闻了佛法,内心仍然在犹豫:“要不要去做呢?”众生老是喜欢“等”。总认为“明天会更好”。这一等,不知要再轮回多少趟,才能得回人身。又不知要到了第几次人身,才能有机会听闻佛法。众生的“明天会更好”,是对明天能有更好享受的期望。佛陀经常苦口婆心的告诉众生:“世间是苦,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而众生仍然不舍得放下所要追求的事物。每个众生都是因为抱着“等”与“明天会更好”的观念,错过了无数解脱生死的机会。可见,这个错误的观念似乎比毒蛇猛兽还要可怕,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一个精进的修行者,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既使一分一秒,都不会去做任何放欲的事。他无时无刻都在思维、消化、修行所学习的佛法,昼夜六时从不间断。刷牙时想:“今天我刷牙,不知明天是否还有机会刷?”日常做工、读书时都很专心――觉念。工作以外的时间,都会研读经典、念佛;出外做佛事与众生广结善缘并一起研究佛法、拜访善知识、协助众生等,来累积开智慧与成佛的因缘。没有思索探讨时就念佛,做家务时也念佛、思维佛法,甚至连睡觉时还保持清醒――觉念。修行者绝对不会把心思放在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当中。因为这些事情跟修行没有关系,无法解脱生死,何况人生无常。因此,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维要如何克服习气、烦恼,要怎样利益众生,要如何更精进的修行、何以才能解脱生死等问题。他舍弃了一切对欲望享受的追求,将全部精神都用来修行佛法。日子久了,智慧开了,慢慢自己就会看到解脱的道路,直到成佛。这就是精进的力量。自古以来,没有不精进的阿罗汉,更没有不精进的菩萨。    有一位比丘,听了佛陀教导的禅定后,便去树林里修禅定。当他修得将要成功时就大病了一场而不能继续修行。当病好之后,他又再禅定。岂知,又大病了一场。这样的情形连续了三次。第四次时,他发誓说:“这次我一定要证阿罗汉果,纵然我将因病而死。”然而当他修得将要成功时,又大病了一场,他坚忍的继续修,终于在将要倒下去时证了阿罗汉果。精进的力量的确不可思议。修行者皆以精进力克服一切修道上的种种障碍。佛陀也是在菩提树下以精进力降伏众魔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精进。
            有一位很有才学的法师,毛笔字写得很好。他自觉拥有才华其实也是一种习气。因此,他下定决心不再碰墨笔,就把他的墨宝收藏起来。他的禅定功夫能一坐就三个月而不起座。过了十多年,他以为自己已克服了写大字才华的习气。有一天,其信徒要搬家,要求这位法师送他一幅对联。法师觉得既然已克服了这才华的习气,因此为信徒写一幅对联也不为过。于是,他便将收藏了多年的墨宝拿出来写。岂知,这一笔写下去,他的双手从此便不肯罢休,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法师这才明白,原来他并未克服这才华的习气,只是暂时将它压止罢了。习气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本。从无始以来,我们轮回了百千万劫,去过地狱、饿鬼道,也做过皇帝、猪、狗、牛、羊,及阿修罗。因此,累积了各种不同的习气。人死后,就依各自的习气牵引我们去轮回。若起了贪念,就堕落饿鬼道;若起嗔心,就到地狱;若愚痴,就成为畜牲;若起善念,则会升天或做人。这一切种种的习气种子都埋藏在阿赖耶识里。只要因缘具足,种子就会现形。无明所产生的习气导致众生造业而蒙受种种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证果的阿罗汉,在一条河边想要过河,于是便对河神说:“婢女,请让开!”河神便开了一条路让他走过去。然而这位河神却不服气到佛陀那儿投诉这位阿罗汉虽已证了果却把他唤为“婢女”。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很多世都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主人就是这位阿罗汉,而仆人就是河神。每一次主人都将仆人唤作“婢女”。因此,今世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唤“婢女”的习气却还没有净除。其实阿罗汉的内心并没有尊贵与贫贱的差别。佛陀于是要这位阿罗汉去跟河神道歉。阿罗汉到了河边,向河神道歉说:“对不起,婢女!”    大迦叶是佛陀的大弟子,已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有一回在禅定中突然爬上树而不自知。其他比丘见了认为这阿罗汉没有威仪,便去报告佛陀。佛陀说,这是因为大迦叶过去很多世中都是猴子的缘故。他虽已断除了烦恼及贪嗔痴,心不再对外境起分别,但是累世的习气尚在。就好比一杯牛奶倒干了,杯子仍然有奶味。但阿罗汉却不会再受轮回,因为他已停止了一切妄想与分别。    有几位比丘在听佛说法。其中一个比丘双眼一直望着天空,另一个的手则一直在泥土中钻来钻去。还有一个比丘却一直望着树木,似乎很想爬上去。信徒们感到奇怪,为什么一同听法的比丘会有那么多奇怪的动作?佛陀说:“那个一直望着天空的比丘,前世是天文学家;另一个一直玩弄泥土的比丘,前世则是蚯蚓;还有一直想爬树的比丘,乃是因为前世身为猴子的缘故。这全是因为他们所累积的习气使然。”    学佛修行,就是要将这种种的习气修掉。众生的举手投足,皆由习气而来,如:贪、嗔、痴、烦恼、执着、骄傲、爱睡、懈怠、攀缘、放欲、感情及其他无量无边的习气。    舍利弗是罗候罗(佛陀的儿子)的依止和尚。每当与比丘们一起出 外托钵时,信徒们都将最好的食物供养给大比丘,而像罗候罗这样的沙弥每次只能吃比丘们剩余的菜。有一回佛陀见到罗候罗无精打采的坐在厕所里,便问他怎么回事。罗候罗将托钵的事全盘说给佛陀听。佛陀听了对舍利弗说:“你怎么受了不净食呢?”受不净食就是以分别心来接受供养。舍利弗听了便将肚里的食物全吐出来,并决定自此以后不再去受供。由于佛陀一人无法在同一天内到这么多信徒的家受供养,因此,舍利弗等大比丘就代佛受供。当舍利弗不再去受供,信徒们便紧张了,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供养佛。于是,信徒们便来见佛陀,要求佛陀让舍利弗去受供。佛陀说:“就算我是他的老师,我也没办法。”佛陀说舍利弗过去生中有一世生为毒蛇。有一天,它咬了国王一口。大臣们将毒蛇抓到了,要它将国王伤口的毒液吸回去。否则就将他丢进火堆里。那条毒蛇听了,想也不想就跳进大火堆里烧死了。佛陀说:“这就是舍利弗的习气,他决定了的事情,任谁也没办法令他改变,即使是他的老师佛陀。”习气好比毒蛇猛兽般的恐怖,障碍修行与证果。即使是佛陀也没办法令他改变。因此,千万别小看习气。要时时保持觉念,克服习气,以智慧转习气,别让它现形。
        阿赖耶识    烦恼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切烦恼皆来自于我们的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里收藏了各种无明习气的种子。一旦机缘成熟,种子就会现形,我们的六根就对所面对的境产生种种爱恨分别与执着。无形中造了种种善与恶的种子。这些种子都收藏在阿赖耶识里。当机缘成熟时,种子又会现形,形成种种的境。而六根又继续对当前的境起心动念造种种业。由于六根相续不断的造业,因此,烦恼也是相续不断。除非我们的六根能停止造业分别,否则烦恼将不会止息。这些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就是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当人临终时,他的阿赖耶识就像录影带一样,将此人一生所造的种种恶业显现出来。一切众生所造的种种恶业,都是以情和想为因。善业属想,想能飞升。恶业属情,情有沉堕之能。    如果一个人一生行善,不造恶业,纯想就能飞升,亦必能升天。如果在这当中又具备了善根智慧福德兼有清净的誓愿,就能见到十方诸佛,一切净土能随愿往生。假使想比情多,就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若情与想一样,就生在人间。反之如果情比想多,则生为畜牲。轻者会成为有羽毛的飞禽,重者则成为毛禽走兽。若七分情爱、三分胜想就形成饿鬼。如果九情一想,轻者就堕入有间地狱,受苦尚有休息的时候;重者则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稍停的时刻。假使纯情无想,只堕不升,就入阿鼻地狱。若在这当中又加上诽谤佛法,破佛戒律、以邪说演说佛法、冒充善知识欺骗众生、贪图供养、滥受恭敬等业力的话,更要轮转于十方的阿 鼻地狱,求出无期。    阿赖耶识就有如一个货仓,它只管收藏各种善恶的种子而不会去分别好坏。能分别的只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比如眼睛看到食物,阿赖耶识就现出我们过去对这种食物的记忆,让我们记起这叫做牛奶。眼根就会起分别:这牛奶的颜色看起来很新鲜,鼻子则闻一闻牛奶香不香;手却分别牛奶是热还是冷,意就起了很想喝的念头。当牛奶送入口中时,舌根便品尝味道,分别牛奶是否好喝。在这当中,六根中除了耳根没有起分别外,其他五根都个别对境起了分别心。而这些分别种子就收藏在阿赖耶识里。如果喝了牛奶之后觉得不好喝,意根就感到不满,舌根就会埋怨泡牛奶者。此时,耳根又听到对方的回骂声,心中不禁无明火起,就以身来动手打人,更以舌根破口大骂。这样六根继续分别造业,恶业的种子越来越  多,阿赖耶识所收藏的也都是恶种子。        唯识的起源    在小乘阿含经中,佛陀有讲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及眼耳鼻舌身意识,“识”没有解释。在阿含经中,佛陀说,在“意”的前面有一堆草,过了这堆草还有一条路。当时阿难及大众没有问佛那条路是什么,因此佛陀也没有加以解释。因此,大乘菩萨讲唯识论来解释识,并接引小乘人回小向大去圆满佛道。在大乘经典内,佛陀有讲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六根向六尘吸收了种种外境,而第七末那识就对所吸收的外境产生种种的分别。比如对六根所见的产生了贪、嗔、痴,想占有的欲望。分别之后这些善恶的讯息就被收藏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如一个仓库,专门收集及储存事物。它本身没有感受,亦没有好坏的分别。能感觉的只是六根。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了百千万劫,能分别的末那识由于没有正知正见,因此末那识为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收藏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随着种子来显一切苦、乐的境。如果一个人行善,他的心就呈现光明,阿赖耶识就显了天堂的境。假使一个人行恶,心中没有光,仅有烦恼的大火,阿赖耶识就显了火烧地狱。当人死后,只剩下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没有光明,全是暗的,什么也看不见而随着业力的轻重轮回去三恶道。若有光明,则轮回三善道。阿赖耶识就是日常比喻的灵魂,在佛教则称为阿赖耶识。能令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就是它,堕地狱上天堂的是它,修行成佛的也是它。收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习气种子无量无边,唯识分为二万多种。由于太多了,祖师大德将它缩成一百种,叫做“百法名门论”。阿赖耶识可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一切众生的种种习气、烦恼的种子。举例说,有贪、嗔、痴、感受、想法、见解、信念、惭愧、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散乱、六根、六识、忿、恨、恐惧、智慧、勤、嫉妒、以及其他等等善恶的习气与烦恼的种子。阿赖耶识包含了一切善恶、无记法。无为法就是修行的境界。假使心清净,阿赖耶识就能显净土。修行佛法的众生,六根造的都是净业,阿赖耶识就显清净光明的净土。由于修行者的阿赖耶识清净光明,因此当下心很安定、自在、法喜充满,不会向外追求。心清净至种种不同的阶段,阿赖耶识就显了种种不同的境界。如:声闻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独觉辟支佛、缘觉,及菩萨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菩萨的果位。一个菩萨的发心有多大,阿赖耶识就能显多大的世界国土。  
      六根的根性与圆通   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尽虚空界,不但超越时空,更超越了现在过去未来。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而产生了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使整个虚空变成晦暗的顽空。阿赖耶识随业力而显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方,形成六道轮回的众生界。    佛陀在楞严经有比喻,就如有一条丝巾,用这条丝巾结了六个结。在还没有结结以前,整条丝巾是同体的,没有一也没有六。但,在结了结以后,才有一至六结的区别。这六个结,就好比众生的六根。众生本来具备的佛性清净圆满,好比那条丝巾一样,没有一六之分,由于妄想分别才产生了六根的差别。有了差别以后,就有了界限的分隔,所以眼不能闻,耳不能见,意不能尝,从原本相同的一体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差别。因此,真正令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六根。六根造业,由阿赖耶识现出天堂、地狱。饿鬼等六道,也只是六根在受着不同的果报罢了。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如果要解结,必须从结心下手,一个一个的解,就能回到原本的一条丝巾了。轮回生死的众生,想要修行回到原本不生不灭的佛性,也要选择六根内最圆通的根,从一根开始一门深入,次第解结,达到六根合一,直至成佛。轮回起于六根,成佛当然也是从灭六根才能成正觉。    但是,在六根中各有优劣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根基。每个众生的根基都有利钝的差别。虽然如此,众生的觉性却没有分别。就因为这样,所以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让不同根基的众生进入修行。若有众生,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慈眼视众生,见众生苦,起慈悲心救济,他就能得到慧眼、眼根锐利的果报。一切世间万象,无一不看得清清楚楚。若有众生,口只出赞叹之语,就能得到辩才无碍的果报。所说的话,人人都喜欢听。由于此人在舌根上修功德,因此他的舌根最利,最容易由舌根进入修行。因此,众生根基的利钝,都各自有其因果。释迦牟尼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佛陀过去用千百劫长的时间,行菩萨道修三十二相,所以,每一相的皆功德圆满,没有缺陷。    比如舌根,有说话及品尝味道的功能。舌能宣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妙义,虽然所用的语言因为不同的地方而有差别,不能完全互相通达,但是道理的微妙之处却能发挥得无穷尽,圆满的表达,没有缺失。所以,舌根具备一千二百功能。    又如鼻根,它的功能是嗅觉,能通出息与入息。然而,在出息与入息交换之间,功用不明显,因此,三分功能中缺了一分,因此只有八百功能。    至于身根,它的功能是触觉,能知顺心意的感受和逆心意的感受。比如舒服与痛、柔软和硬、温暖与炎热等。然而身根一定要与身根接触才能知道,身体与物质分离后就没有触的感觉了。因此,在身体与物质分离时缺了一分功能。在身与物结合时,能知道顺与逆共二分,也是三分功能中缺了一分,因此只有八百功能。。    又如意根,虽然口不说话,心里也能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所知道的范围能包括十方所有世界,也能包括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事情,而且能穷尽边际。因此,意根能够圆满照见十方无所障碍。所以,意根具备一千二百功能。    又如耳根,耳听周围的声音,十方有声,十方都能听见,没有遗漏, 听声音能知远近的差别,寂静的时候,闻性无边际可寻。因此,耳根具备一千二百功能,圆满无缺。    又如眼根,眼根具有见的功能。眼只能见前不能见后。与及左后和右后皆见不到。往左右两边看,也只能见到三分之二,缺少了后面一分,所以,眼根只有八百功能。    由于娑婆世界的众生与观世音菩萨最有缘,而观世音菩萨是从耳根进入修行。因此,由耳根进入修行最适合此娑婆世间的一切众生。由于这样,耳根圆通的法门对娑婆世间的众生来说是第一。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是针对众生的根而说。在佛的立场,从哪一根进入修行都是一样。由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佛陀才说从耳根进入修行是第一。佛陀所说的法,皆是第一,没有第二。因为,每一个法门都能解脱成佛。在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圣者分别从十八界与七大进入修行而后证果。因此,每一个圣者都说他所修的法门是第一。一切法门没有分别。哪一个法门适合哪一个众生,那就是第一。佛陀说根基的分别也是方便讲,明白了佛性就没有分别了。    只要有从一根进入修行,那还不圆满。比如有人由眼根进入修行,他则不了解听经的妙处,但只要一看经典就明白了。所以,眼根就是他的根基。又如有人从耳根进入修行,只要一经于耳,就能记忆不忘。因为,众生都由一个“开始”来修行,要从听闻佛法(耳根)、读佛经典(眼根)才开始修行的。从耳根进入修行的人,不能明白由眼根进入修行的情形。同样的,从眼根进入修行的人也无法明白由耳根进入修行的情形。因为,有一个“开始”,就有一个分别。有分别,智慧就不能圆满。真正的智慧圆满,是超越十八界进入修行。佛陀来世间时,没有佛法可听,没有经书可看,亦没有师父加以教导。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圆满成佛。佛陀超越十八界进入修行。但是,在这之前,佛陀也用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听闻佛法,修行一切佛法,累积一切善根。到了最后一生,才离开一切相而圆满成佛。若从耳根进入修行也不行的话,那唯有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同样可以脱离六道轮回。然而,也不要轻视念佛法门,因为法门一律平等,都是佛陀为了救度众生而方便说的。   地狱怎样来天堂地狱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显。当一个人发火时,他周身感到很热, 所看的东西全都是火。在阿赖耶识中就已造了一个火烧地狱的因。所以,                                                                                                        当这个肉体毁坏之后,神识就会进入自己所造的境里受苦。    如果一个人在做善事时,内心会感到快乐无比。他则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天堂的境。因此,当他的肉体坏了之后,神识就会进入他所造的天堂内享福。佛陀有个堂弟叫难陀,他拥有一个全国最美丽的妻子。他原想出家可又不舍得抛下妻子。佛陀为了度他,带他到森林里看一群猴子。他说:“这群猴子丑死了,一点也比不上我的妻子!”佛陀接着以神通带他到天堂。他看到一群漂亮的天女在抹擦一个宝座,似乎在等一个人。于是便询问天女何故?天女说:“佛陀有个弟子叫难陀,因他发心要随佛出家,所以这个位子是留给他的。”难陀听了很高兴,赶快向佛要求出家说:“这些天女若与我的妻子比起来,天女就好比我妻子,而我妻子则好像猴子一   般。”佛陀又用神通将他带到地狱。他看到一群鬼卒在准备一个油锅也似乎在等一个人。他又好奇的问鬼卒何因?鬼卒说:“佛陀有个弟子叫难陀,因为他是为了女色而出家,所以当他的天福享完之后,这锅油就等着他的到来。”难陀听了毛骨悚然,他这时才明白,天堂也不是究竟的安乐之处,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而出家的主要因素是为了解脱生死。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无非都在造天堂和地狱。如果一个众生对于眼前的境界起了贪念,贪即是吸取,贪心则属于水。当我们伤风呼吸时,鼻子有水,感觉冷,冷能导致水结成坚冰。所以,在自己心中就显现了寒冰   地狱。    又如有人发火,因此感觉火在燃烧,全身皆很热。火烧怨气形成金属。因而在心中已个别现了刀山、剑树、刀轮这些相状。因此,只要稍有留意发火的人,不难发觉他们脸上皆有一股杀气腾腾的气势。假使念念都想要杀害报复,念念在杀,临命终时就会招感割、斩、斫、锉、刺、槌等苦报,进入自己所造的地狱受苦。又如众生有傲慢的习气,认为自己是最尊贵的,鄙视他人,想超越他人的驰心属水,傲慢就像一座高山。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情势必然奔腾汹涌。因此,常怀傲慢的人,阿赖耶识在心中就显了波浪汹涌的相状。傲的种子习气在阿赖耶识越积越多,临命终时就招感得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的苦报。    一切众生的阿赖耶识皆有淫欲的种子。当种子遇缘现形时,男女交接,互相磨擦,以寻求欢乐。磨擦属火,就好比一人以双手互相磨擦,双  手就会发烧。男女互相磨擦不停,耗散精血,积淫成火。因此,在心中就已有大火光在燃烧。而淫欲的习气越积越多,就如干柴烈火互相燃烧。因此,临命终时就招感铁床、铜柱的苦报。    如果有人在心中起了欺诈的念头,欺诈是起于互相愚弄,彼此诱骗,令人不知不觉中堕入所设的圈套。诈骗的技术越演越奇,起心动念都是要如何谄诈从无止息。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现了绳木绞绞的意象。而旧的习气再加上新的习气,就好象以水浸入田中,草木自然生长一样。所以,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机械、枷锁、鞭、杖、槌、棒等种种苦报。    如果在心中存有欺诳的习气,欺诳就是彼此欺瞒互相诬罔,没有说有,真的又说成假的,以种种说法欺人不知不见,眩惑人心。每一念都在思考如何欺诳没有间断,设造种种奸谋诡计,使人堕入计中。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现了尘土、屎尿、污秽不净的境象。由于旧的习气加上新的习气,因此,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了没、溺、腾、掷,飞、堕、漂、沦各种苦报。       如果在心中存有怨恨的习气,怨恨就是互相憎恶,彼此怀恨。既然怀恨在心,必然期待能有报复的一天。就如阴险狠毒的人,心里怀着奸谋的恶念。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现了飞石投碟、匣贮车槛、瓮感囊扑的境象。由于过去的旧恨加上新仇,彼此怨恨越深,双方都恨不得生吞对方的肉。因此,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了投、掷、擒、捉,击、射、抛、撮等苦报。    由于众生各自执着自己的见解,互争高明,互相排斥对方的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于是,各自依造自己的错误见解,造种种邪业,搬弄是非、违背正法,并且自相矛盾。既然各自都不肯舍弃我见而顺从他人,也不肯弃邪归正,自然希望一个公正的裁判。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现了王使、主吏、证执文藉的形象。这就好像人走在路上,一定与别人相见,不可避免一样。因此,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了审问、勘校、权诈、考讯,推鞫、察访,追究前生的见业,照明了神识的种种习气。善恶童子,手拿着记录簿,前生所做的诡辞巧辩,都详细记载在其中,证据确在,无可逃避,只好俯首领受地狱重罪。另一个就是诬枉与谤毁的习气种子。既是本来没有的事,诬枉为有,并认为是真实的而加以毁谤。比如奸贼压迫善良的人,诬枉陷害无辜的人,使他含冤不白,走投无路,饱受折磨。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显了合山、合石,碾、磑、耕、磨等压迫的境象。由于旧的习气种子再加上新的习气种子,新旧种子互相排斥挤压,因此,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了押、捺、捶、按、蹙、漉、衡、度等苦报。又如有人善于掩护自己的过失,隐藏所造的恶业,所以,心常怀有被泄露的恐惧。因此,阿赖耶识在心中已显了鉴明烛照的境象。在临命终时,阿赖耶识就招感了恶友作证,业镜当前,生平所做的恶业,都显现在镜上,使宿业完全暴露,只有俯首受诸苦报。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升沉,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招感的。由以上所说的十种业力为因素,使六根承受这十种业力习气种子所招感的果报。由于这十种习气会招感地狱的种种苦报,因此,应当视习气为冤家,避之唯恐不及。    菩萨视贪心如瘴海,无不远离。    菩萨视淫欲,就如猛火坑,避之唯恐不远。    菩萨视傲慢心如巨海洪涛,一旦沉溺就很难出来,没有不远远避开的。    十方如来视嗔恚就好像钢刀利剑,若触到了,不死也会重伤。    菩萨视心中的诈伪,如畏惧豺狼一样,决不会起欺诈的念头。    十方如来视欺诳心,就好像杀人劫财的盗贼,一旦遭遇,必然损财失命。    十方如来视怨恨心,如违害恶鬼。    十方如来视恶知见,如同无底深坑,一旦误入,就不能出。    菩萨见枉屈的事,就像遭遇霹雳一样,无不魂飞魄散。    菩萨观遮盖的心念,如头顶高山,将越顶越重,足踏巨海,愈溺愈深,无法出离。    由于众生所做的业报不同,因此,所招感的果报也有所不同,进入不同的地狱。这些地狱都以妄想为因,由阿赖耶识所显,并不是本来就有。    如果一个人的身、口、意六根都造业,六根对六尘起分别,并在六识中造业,一根共造三层地狱,六根共造了十八层地狱。如果只有一根造业,就入三层地狱,受苦也稍有休息。    比如一个人以舌根骂人,而其他根没有造业,他就入三层地狱。如果舌根骂人,动手打人,意根发怒,共三根造业,就入九层地狱,受苦较多一些。如果身、口、意六根都造业,如眼见色,耳闻声,鼻闻体香,舌说淫话,身触摸对方,意起淫念,六根俱造业,就入八十八层地狱,受苦比前者更多,没有休息。    如果有众生,六根造业具足以上十种业因的话,在一切时候,以六根同时造十种罪业,这种罪业最重,即堕入阿鼻地狱,受无限的痛苦。这是罪报最重的无间地狱,一旦堕入地狱,经无量劫不得出离。    众生的六识造业,所招感的果报,也是由六根所产生。因此,有六种不同的果报。    第一种是见报。众生造业以眼根为主,由眼根引发其他根造业为从。由于见属火,因此临命终时先见满虚空界都是猛火。死者的神识随着烟火上升,乘着烟气直入无间地狱。入狱后见到各种恶毒之物,如火蛇、火狗、牛头、马面,内心产生无限的恐惧。这是由于在生时明目张胆的造诸恶业。又感天昏地暗,突然无见,在心中产生无限的恐惧。这是由于在生时,暗算别人,瞒心昧己。由于眼识所造的恶因,由于其他五根也有造业,因此,生前所见的花容月貌化为铁床铜柱;耳所闻的柔声细语变为凶狠的恶骂声;鼻所嗅的体香,化为黑烟火气;舌所说的甜言蜜语,化为焦丸烂铁的怪味;身所抚摸的雪白肌肤,变为燃灰炭的感触;意中所爱恋的欲乐,化为满天星火,遍满空界。这些都是由眼根造业所招感的果报。    第二种是闻报。众生造业以耳根为主,由耳根引发其他根造业为从。由于听闻属水,因此,临命终时先见洪水滔天,波浪汹涌。死者的神识堕入洪水之中,随着洪流越沉越深,进入无间地狱。这时会听到嘈杂喧闹,精神昏乱,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是由于在生时,听别人一言相犯,怀恨在心,必要百计报复才肯罢休。又会突然寂然无声,幽魄沉没于黑暗深渊的苦报。这是因为生前疑神疑鬼,自以为是,并无故陷害别人。这样听闻的水,历于闻,就化为质问实情、斥责他的罪行。闻水流注于见,就化为雷震、哮吼、恶毒气等。这是由于生前只闻一言相侮即怒目相向,气大声粗。闻水流注于鼻息,就化为雨雾,漂漉各种毒虫,围满身体。因为生前听说香花酒气而生起贪念。闻水流注于味,就化为脓血等杂物。这是因为生前听说山珍海味,就贪其味,千方百计捕捉来满足口欲。闻水流注于触,就化为鬼畜和屎尿。这是因为生前听说娇女美男,就起贪念想要触摸。闻水流注于意,就化为电雹,摧碎心魄。这些都是由耳识对声音起分别造业,追逐于声所招感的果报。第三是嗅报。这是由鼻根的嗅业所招引的果报。以嗅业为主,引发其他五根相续造业。因此,其他五根也要受果报。由于嗅鼻是属于气,有出息和入息。因此,临命终时先见毒气由远而近,赶紧入地下躲避。谁知,地中也有毒气,又赶紧从地下涌出。但是由于情重,只堕不升,故往下沉直入无间地狱。这时会被一切恶毒的怪气熏得难以忍受,心神错乱。又感气息不通,闷得将昏死过去,昏躺在地上。这样的嗅报之气,冲向鼻息则能化为质问,冲向于眼见,就化为火和火炬。冲向耳根,就化为没溺烊汤沸屎。冲向舌味就化为烂鱼臭羹,臭气冲天。冲向于身,就变成皮开肉烂,成一座大肉山,有百千只眼,且受无数的蛀虫蛀食。冲向意想,就化为扬灰泼瘴及飞沙掷石,击碎身体。    第四是味报。这是由舌根所招引的果报。以舌识为主,其他五识为从。这是由于生前为了这三寸不烂之舌,贪图山珍海味,以其余五根来网捕禽兽,残忍杀害生灵,造种种业。因此,临命终时,先见到铁网,猛火炽烈的燃烧,遍满整个世界。死者的神识,为了躲避铁网,想穿过而逃。这样一穿,直堕无间地狱。在地狱中,一吸气就结成冰,冻裂肌肤,一吐气就化为猛火,烧得骨烂髓枯。这样的味报的尝,经历于舌根就变为承当忍受巨苦,俯首认罪,哑口无辞。这是由于生前贪念众生肉,捕杀时,也强令众生忍受断头滴血之苦,含冤不白的缘故。历于见就化为金石;历于听就化为锋利的兵器之声;历于想就化为大铁笼,盖满整个国土;历于触就化为弓箭穿身,弩射贯体。历于意就化为满空中的热铁,如雨而下。    第五是触报。这是由身识所招引的果报。以身识为主,其他五识也因身识而造业,故也共同受报。在众多的触业中,罪业最重的就是贪图淫欲,伤害良家少女,强逼行淫使人丧失贞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所以,当临命终时,先见大山,从四面夹合而来,没有别的路可以逃。死者的神识突然遇见大铁城,正欢喜有地方可以躲避,却见到城中有火蛇火狗,虚狼猛狮在内,而不敢进入。这时却有牛头鬼卒,马头罗刹,手持枪和矛驱逼他入城,进入了无间地狱。一入狱中,便有两山合起来夹死者身体,立刻骨碎筋断,血肉模糊。另外又有刀剑刺割身体,剖心挖肝,这就是触业所招感的苦报。强合的触,历于身根就化为杵撞杖击、刃插箭射身上。历于眼根,就化为闷热的火在燃烧。历于耳根,就化为地狱道上的惨叫声、狱主官前的传唤声、断狱所中的审罚声及判罪案前的宣判声。历于鼻根,就化为布团团围住,使罪人不能呼吸,被缚而考问。历于尝,就化为犁舌、拔舌或割舌。历于意根就招感突然上冲,突然下堕、突被煎熬、突受炎热等苦报。这些都是身识追逐触所招感的苦报。    第六是思报。这是由意识所招引的果报。以意识为主,其他五识随着意识而造业,因此,也同受果报。意识有善有恶。如果以意识来造恶业,临命终时,死者的神识先见恶风,吹坏国土。这时,死者的神识无所依附,被恶风吹向空中,因为情重,所以只堕不升。从空中堕落,乘着风力直入无间地狱。这时感到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东碰西闯,不停的奔走。又感觉无量诸苦煎迫,痛苦难忍。这些都是邪思邪见所招感的苦报。这样的邪思历于意根,就能化为能受罪的处所。历于眼根就能化为显示业报的镜子,及恶友出来作证。历于耳根就能化为大石头相合,风寒水冷,结成冰与霜。历于鼻息,就能化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等。历于舌根就能化为大叫唤、后悔哭泣的哀嚎声。历于身触,就能使身体忽大忽小,忽死忽活。在一天中,经历万次生死,随着恶风俯仰躺卧。这些都是由意识的思业所招感的果报。       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阿赖耶识皆是幻,由妄想和真妄和合而成。一切所吸收,听闻过的事情都收藏在阿赖耶识里,无法忘记。好比数学的原理:一加一等于二,已根深蒂固的打在阿赖耶识里,绝对不可能忘记。同样的,一个人所培养的习气烦恼、爱恨情愁亦深深的烙印在阿赖耶识里,也绝对不可能忘记。因此,一旦想起过去的事情,即会产生种种善恶的情绪,因而又为自己造了许多善恶业。科学家研究宇宙何以形成而数学则有零、一、二、三……九的数目字。然而佛的真理却超越世间一切所有的学问,让众生寻回我们与身俱来的真面目――不生不灭的佛性。虽然我们已经明白了佛性,但是妄想烦恼的阿赖耶识尚在,我们所见所闻都无法超越阿赖耶识的范围,那要如何才能回归到本有的佛性呢?阿赖耶识是幻的,既然是幻,如何去灭?如果有人说:“我把阿赖耶识灭了!”终归还有想灭的心,是幻。以幻灭幻,也不是我们原本的佛性。所以,不再对外境起分别则不会有分别心,所分别的境自然也不能独立存在,这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了。所以,我们要以智慧转识成智,即转烦恼的阿赖耶识成智慧,再慢慢累积智慧,从初地菩萨提升到等觉菩萨,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在本来清净圆满的佛性中,连智慧也不可得。智慧就好比对治烦恼的工具,因为有烦恼才需要用智慧来对治烦恼。譬如要过烦恼河,就需要用智慧的船。当一个人成功划过彼岸后,就毋须扛着船走,要将船也放下。因为他既已过了河,就不需要船了。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在教众生如何的转识成智,以种种方便的智慧,度化众生觉悟一切烦恼皆是幻。例如密宗是专心持咒、结手印及观想本尊。念咒是修定,加上咒语本身包含了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一个人专心念咒时,六根都专注于咒语中,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再由一心不乱中去明白佛性本来不生不灭。若六根无法专注,就附加结手印。观想本尊无非是采用一个方法让众生将注意力集中至明白佛性,再从佛性上开始修行,转识成智。念佛法门也是如此。将心专注于佛号,达到一心不乱,以佛号代替烦恼,直到最后没有烦恼,只剩下一句佛号,转阿赖耶识成清净与智慧。读经典就是听佛陀说法,佛陀教众生修戒定慧来对治烦恼。先奉行戒律,停止了一切能让众生造恶业的因缘。由于持戒,心渐渐清净则产生定,有了定就能观察世间万象而产生慧。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就是戒。修行,要能忍,能吃苦,不但要忍受肉体上的一切痛苦,也要忍受心灵上的空虚寂寞、被人冤枉、诽谤、欺诈等一切辱骂。因为菩萨明白吃苦莫过于是累积福报。由于过去世欠了众生的债,所以今生要还,债还清以后就不用再来轮回。反之,若享乐则是消福,福报用尽了依然要开始重新受苦。因此,菩萨以欢喜心修行忍辱,乃至是无生法忍,即是菩萨要忍不要进入涅槃的妙乐。利益众生,直到肉体坏了,才进入菩萨的解脱。能忍就不会起嗔恨心、埋怨心、贪心、痴心。这样就具备了定。有了定,就能以平等心观众生。见到一切众生都不明白佛性,不当下修行,每天都活在贪嗔痴诸烦恼中,又没有智慧出离。诽谤的人其实比被诽谤的人还要痛苦。因为诽谤的人要承受自己所造的恶业,到地狱饿鬼畜牲道中受种种难忍的果报。如果众生明白佛法是那么的微妙,修行心是多么的自在快乐,自己也能成佛的话,就不会去诽谤了。菩萨见到众生因为诽谤而堕地狱受无量苦,心里丝毫不怪众生,反之生起慈悲心,发愿要更精进修行以便能救度这些诽谤的众生离苦得乐。因此,读经典要去明白佛陀所说及所教导的智慧与真理,并实践于生活中。佛在楞严经有比喻,佛对众生说法好比用手指着月亮告诉众生说:“那个是月亮。”而执着的众生则不明白佛陀的用意,望着佛陀的手,误以为那就是月亮而拿手来研究。月亮其实就好比佛性,手就好比经典。佛讲一切经典,就是藉种种方法告诉众生这本来清净圆满的佛性。而众生却不明白佛陀的含义,将经典拿来研究、辩论或念诵,而不明白佛陀讲佛法的本意是要我们了解佛性。如果不明白而念,所得的只是人天福报。如果明白了经典才念,就会应用、思考佛陀的教诲,并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克服烦恼,磨炼智慧,即是转识成智。这样,所得的就将超越一切人天福报,亦可解脱生死轮回,乃至成佛。                                                                学者与修行者    学佛的人,要做个学者兼修行者。学者,有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到五十三位善知识的处所求法、参学。修行,要学善财童子不耻下问的精神,勤于向善知识请教佛法。参学中,不但能提升自己的智慧与信心,又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可谓一举两得!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无量法门誓愿学。每一种学问皆要精通。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时就已学了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每一个众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根基与兴趣。菩萨却能恒顺众生的习性来一一教导兼感化。如有众生喜欢打高尔夫球,菩萨即陪同众生一起打高尔夫球,藉此与他做朋友,再从中找机会感化他。菩萨为了度众生而不惜学习一切法门,以种种所学之法门配合智慧,并针对众生的根基演说佛法,令他们发无上的菩提心。修行者老老实实将所学习的佛法应用在生活上,并以佛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烦恼,以真理来看待一切事情。阿罗汉就是佛法的实践者。从佛陀时代到今天,没有一个不精进的阿罗汉,自古以来的阿罗汉及祖师大德无一不是努力修行而有所成就。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努力耕耘的农夫始能品尝收获的成果。阿罗汉精进耕耘自己的心田,因此,他能品尝到涅槃寂静的无上妙乐。只要肯努力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修行者如菩萨,可以各种身份度众生。如果光只明白佛法的道理而不去实行的话,就好比纸上谈兵,只不过是一位理论家却无法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乐趣。当境界现前时,佛法仍不能受用,死后依然一样在轮回;而阿罗汉却潇潇洒洒的面对生老病死,毫无牵挂,内心自在清凉。       诽谤的因缘    佛陀说,人人都可以修念佛法门。凡是念佛的人,都能往生西方极乐                世界,唯犯五逆者除外。五逆即是:(一)杀父 (二)杀母 (三) 出佛身血 (四)杀阿罗汉 (五)破和合僧。如果犯了五逆罪,肯听大善知识的教诲与忏悔的话,则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学佛的人,千万不可诽谤佛法僧,乃至不可诽谤任何一个人。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诽谤了其中一个人,就等于诽谤了自己的佛性。即使起了一念诽谤的心念,就已在阿赖耶识里种了一个诽谤的因。有了这个诽谤的因,则会排斥念佛法门,甚至不能接受它。这个道理就好比一个人诽谤会计师的职业是如何的不好,以后他自然不会选择成为会计师。如果众生诽谤佛法,就等于诽谤佛,进而断了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会再趣向佛道,不修行而堕落于三恶道中。因此,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小看一句佛号,也绝不可轻视出家人。不可诽谤大乘、小乘、禅宗、净土宗及佛陀所说的每一个法门。在佛陀时代,当琉璃王要起兵攻打及杀戮释迦族时,善现比丘因贪图琉璃王的恭敬供养,便妄自说没有因果的道理。更以邪说来鼓励大王,说一切法是空,所以杀戮也没有罪。这两个人在杀戮释迦族以后,当生即身陷阿鼻地狱,受大苦报。 一些不是哑巴的人,当抱病躺在床上时,有善知识教他念阿弥陀佛,他张大口念:“阿……”却“阿”不出一句佛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此人曾经造了许多诽谤佛法僧的罪业,以至业报现前,连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有一个比丘很精进禅定,但他并没有向佛报告自己禅定的境界。当他死后,比丘们请问佛这位比丘死后去了哪里。佛陀说:“这位比丘在无间地狱里。因为他修行时,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天,却误以为自己证了阿罗汉果。当他要去世进入涅槃却无法顺利达到时,心里便想:“佛陀骗我们!根本就没有阿罗汉进入涅槃这回事!”由于这一念之差造了谤佛的罪业而即刻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或是有人,由于过去已造了诽谤的因,因此业力现前,无论如何总是有股力量想要排斥,终究无法接受佛法及念佛法门。因此终归无法学佛而遭轮回之苦,没法解脱。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原本要进入涅槃。因为当时佛陀以智慧观察众生的根基都很钝,贪着己见及享乐,没有办法明白佛陀所要讲的微妙法。如果众生能信受,便能解脱轮回;反之如果讲了佛法众生诽谤而不信受,必堕入三恶道,求出无期。若是这样,佛陀宁愿不说法而立刻进入涅槃。当时梵天王及一切诸天王与天众一起请佛转法轮:“不论如何艰难,佛出世难可值遇,这盏灯一定要流传下去。”佛陀始答应以方便演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并以种种方便力度化众生。因此,学佛者必须无时无刻小心警惕,保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为自己制造诽谤的因缘,才不至于自作沉沦而无法解脱。
    佛典故事     无缘不可度   一天早晨,佛陀在定中观察到一位妇女得度的机缘成熟了,于是便前往该妇女的家中托钵。当妇女见到佛陀时却背对佛陀,不要睬他。佛陀只好回到精舍。佛陀连续两天又来到妇女的家门,妇女仍然不理不睬。阿难见佛陀为了度化妇女竟然来回跑了三次那么辛苦,便向佛陀请求让他去感化这位妇女,佛陀答应了。当妇女见到阿难时,非常高兴,请他进屋里并以种种最好的供品来供养阿难。用完膳后,阿难即向妇女开示佛法,妇女听后便证果了。过后,阿难就带这位妇女去见佛陀听闻开示,终于成功感化了这位妇女。众比丘不明白为何佛陀去了三次都不成功,而阿难一去便能感化这位妇女。于是,便请问佛陀。佛陀说,这是因为在某一世时,佛陀是一位修行者,阿难则是徒弟。有一回,师徒俩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只死老鼠。师父只对这只死老鼠左、右、左的看了三眼便走了。徒弟看到后却赶快把它给埋起来。这只死老鼠即是现在的这位妇女。由于佛陀过去只对死老鼠看了三眼没去理它,因此纵使跑了三趟想感化她也不得要领。而阿难因将老鼠埋葬起来而与它结了善缘,因此,妇女非常欢迎他。     杀羊祭神从前,有一个婆罗门捕捉了一只羊来祭拜死者。当他正准备着刀子要杀羊时,这只羊突然大声的笑。过了一会儿,又大声的哭了起来。婆罗门感到很奇怪,便问羊为何它又笑又哭。羊说:“从前我也与你一样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因为杀了一只羊来当祭品,自那时以后,我就要做五百世羊来尝受断头的果报。我已尝受了四百九十九次,现在是我受断头之报的最后一生了。过了今生,我就可以脱离畜牲道继续修行,所以我笑。但是,我想到你因为杀羊而将遭受与我同样的果报,所以我为你而哭。”婆罗门听了,明白到因果的可怕,就把羊放了,说:“我不杀你。”但羊说:“你虽然不杀我,但我罪业深重,今天仍然难逃一死。”果然,当羊回到山上吃草时,山顶上突然掉下一块大石,不偏不倚打在羊劲上,羊便断头而死了。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财万贯,财宝无量。他修行菩萨道,常以财宝救济一切众生。一天,他在市场上看到一条鲨鱼,心生慈悲,欲买来放生。鲨主知道他富有,就开价百万。菩萨答应了,将鲨鱼买回家治疗伤口后,将它放回大海,说:“愿一切地狱饿鬼道的众生都如你一样脱离痛苦,得到安乐。”一天夜里,鲨鱼莅临他家门,告诉他不久将有洪水泛滥,请他备船,而鲨鱼将于当日带领菩萨到安全的地方。菩萨便告诉国王,请他搬到高处。洪水泛滥当天,鲨鱼便带领菩萨前往安全的地方,沿途中,救起了一条蛇及一只狐狸。不久,又见到一个人在水中挣扎,菩萨欲救,鲨鱼说:“人心险恶,总以怨报德,最好别救他,以免后悔。”菩萨说:“我连动物都救了,若不救此人,我于心不忍。”于是,鲨鱼只好将人救了起来,一起到达了安全的海岸。狐狸和蛇也各寻住所去了。狐狸在洞里找到了古人遗留的百斤黄金,便拿去给菩萨以报答救命之恩。菩萨用它来布施救济穷人。被救起的人见了,起了贪心而要求分得一半的黄金。菩萨送他十斤,并告诉他剩余的要用来救济贫苦之难民,不能给他。此人不甘心,便报禀告国王说他挖冢偷金,菩萨因而被捉,关在狱中。  狐狸将此事告诉蛇,蛇说它有办法救出恩人。于是蛇去到了狱中,       见到恩人面容憔悴,心中不忍,对恩人说:“我去咬太子一口,太子剧毒无药可救,你拿此药给他一闻就好。”菩萨默然。于是,蛇依计行事。国王招贴天下:“谁能医好太子的伤,就封他为宰相。”菩萨便将药给太子一闻,伤便好了。国王高兴的问他原因,菩萨将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国王听了,将忘恩负义的人杀了,同时封菩萨为宰相。国王问菩萨求什么道,如此仁慈普济一切众生。菩萨回答:“奉行佛法求取佛道。”国王问:“佛法有何要诀?”菩萨答:“佛说四大无常。地球将坏之时,七日巨海泛滥,高山崩坏,一切龙天鬼神命皆不保。地球尚且会坏,何况国土。智者心住在无常之中,即会慈悲普济一切众生。又众生受苦乃起于对欲望的追求,欲如大海,深不见底,因此死堕地狱饿鬼畜牲受无量苦。若生人中,怀胎十月,要出胎时就如被绳子捆绑一样,堕地时就如从高山上跌下遇到风就如被火烧,以温水冲凉就如入沸铜浆中,以手触摸就  如刀刃刺身。当年老之后,精力虚弱,呼吸一停,肉体便归还四大。因此,肉体生命皆是无常,是苦。又一切有皆是空。就如两木相钻产生火,火还烧木,之后便无,所以是空。身体既然都是空,身尚且不保,何况国土。”国王听了十分高兴,叹道:“可惜我的父王并没有机会闻到这些道理。既然一切皆是空,我何不布施财宝以济贫乏,将孤儿视为己子,贫富平等。”国王因而实行仁政,平等救济,举国欣欣向荣。昔日的菩萨即是佛陀的前生,鲨鱼即是阿难的前生,国王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狐狸即是大迦叶的前生,蛇即是目犍莲的前生,忘恩负义之人则是提婆达多。             六年不食罪毕成佛    从前,有一位国王,奉行佛法,以法治民,施行仁政,不设监狱。举国上下皆赞叹国王的德行,国王在国内的池塘种植莲花以作为供佛之用。有一位梵志,深夜在湖边行走,口渴而饮池水。饮毕才觉悟自己犯了偷盗的戒律,因为此池是国王种植莲花以供奉佛。梵志心想:“偷盗之罪,先是堕于地狱中受苦而后为畜牲任人宰割,在市场上卖以偿还宿债。若生于人中则多为穷困或为他人奴婢;食不充饥,饱受欺凌。不如现在就去向国王认罪,以除后殃。”于是,梵志便去找国王,对国王说他不告而饮池水犯了偷盗之罪,请国王处罚他。国王问:“只是饮池水,何罪之有?”梵志说:“我不告而饮,是故有罪。”国王由于国事繁忙,叫太子暂先照顾梵志饮食,待几天后再下判。太子将梵志放在后花园便去玩耍。玩乐中竟将梵志给忘了。过了六日,国王猛然想起梵志之事,赶紧到后花园去找梵志。梵志守戒,六日中不饮不食,见到国王来,即刻站起来,但却走得摇摇摆摆,随后就跌了下去。王后见了不禁大笑。国王见了后悔而泣,并叫人为梵志准备沐浴之具,还亲自设斋肴来供养梵志。同时跪在梵志前叩头说:“我身为一国之君,人民饥饿我不食,人民寒冷我单衣,更何况是修道之士;志愿普利一切众生,一国善人的福报,都不如具足道行的贤者一日之德。只是不告而饮,就有如此果报,何况是怀有企图心真正抢劫盗取他人财物者,其罪岂能不重?我原谅你的罪,肯定没有后患。”梵志说:“善战!基于受王洪润的缘故,国王过了多劫生死轮回后,于最后一身成佛前,身为太子并舍国出家修道。纵然如此亦将面对六年不吃东西的罪刑。罪毕成佛,人天归依,天龙护法。”当时的国王就是佛陀的前生,太子即是罗候罗,王后则是耶输陀罗。国王因为让梵志饥饿六日,故成道前六年不吃东西。由于六日后以身供养梵志,故六日之后罪毕成佛。而王妃由于取笑梵志,因此怀罗候罗六年重病,为人诽谤她所怀的不是王子。至于罗候罗因将梵志放于后花园,六日不予饮食,因此在胎中受幽冥六年。                                                         




    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即是定力,也是佛号不断的意思。只有功夫纯熟了,始能体会。因由念佛而得三昧,故称为念佛三昧。由于众生拥有相同的觉性(即佛性),却具备不同的根性,因此,每个根基的利钝都不尽相同。所以,须从不同的方法进入修行。有的众生从耳根进入,然而,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再向外攀缘。以唯心论而言,心唯纳受佛号,一切外缘皆不可得。由于法乐与觉念只是以佛号压住烦恼,时有时无,还不能真断烦恼,因此,也不是究竟的。所以,再更精进念佛,法乐便会慢慢消失,逐渐的进入念佛三昧。就如广钦老和尚念佛,不管行住坐卧皆在念佛。他立下志愿要解脱生死。所以,他出家,万缘放下老实念佛。在出家时,他的师父教他“吃人所不能吃,行人所不能行。”他老老实实在心地上下功夫,后来进入念佛三昧。别人问他念佛三昧是怎样的,他说:“在刹那间,整个身心寂静,风吹草动,无非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印证了阿弥陀经所说的:“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号绵绵不绝,整个宇宙团团被包围在佛号当中。在念佛三昧中,仿佛亦念亦无念。佛号绵绵不绝,整个宇宙好比在佛号当中。在此念佛三昧中,亦有念佛,亦无念佛,佛号皆充满宇宙。此时,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亦无念。念佛即是念自性弥陀,念自己的佛性。因为,自己也能成佛。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佛的觉性与众生的觉性都是一样的。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维摩经有一句话说:“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这即是说,自己的佛性本来清净圆满,周遍法界,不生不灭,常乐我净,没有一切病痛烦恼。自己本来就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为何不向自心求,反而要求于外佛。佛陀在法华经有比喻:譬如有人,衣袋里有一颗无价之宝的夜明珠,能变现一切衣服美食,吃的穿的,无不具备。然而此人却没有觉悟到自己衣袋里的夜明珠,还四处流浪,无依无靠,三餐不得温饱,导致生活潦倒;更为人做役以求三餐度日,着实苦不堪言。有一天,幸遇到一位智者,智者将真相告诉他,他听了欢喜雀跃不已。若能早日悟之,就能免受这潦倒无依的煎熬。夜明珠就好比清净的佛性,原是自家宝,不从外得。所以,只有停止了向外追求的攀缘心,始能安于现况。楞严经云:妄心自歇,歇即菩提。念亦无念,无念亦念,就好比学习射箭,学久了自然熟悉,熟能生巧。之后即使不用心的瞄准目标,箭到手来,一发即中。念佛就好比学习射箭,当念佛的功夫达到精纯时,即使无念,心也向佛,向佛即是念佛,心不会因不念佛而四处攀缘。如果想要进入念佛三昧,跟随佛陀的教法专称佛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能于念中见三世佛,即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即是在十方国土成道,教化众生的诸佛;过去佛即是已入灭的佛如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就是还未成佛,即将成佛的菩萨及一切众生。佛陀为了恒顺众生的观念而方便说佛有三世。在本性上,佛性哪有现在过去未来之分?因此,见三世佛即是见到自身的佛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楞严经云,由于众生有妄想执着,故有业力,六根造业,六根就在六道中轮回受果报,因此才产生现在过去未来等假相。六根即是虚幻,佛性所显,因六根而产生的三世当然也不会是真的。就这样的以念止念,若佛号念得纯熟了,则自然成就。无念亦念,即是无心念佛。本自圆满清净的佛性本来就没有“念”与“不念”。因此,这“念”本来是没有的。既然无念,怎么会有佛从念而生?自心即是佛。比如刀不会自己割自己,在佛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佛,本觉妙明的真心也没有一个分别说“这就是心”。怎么说佛以外又有一个心,心以外又立一个佛呢?佛既不是实有存在,只是名相上方便说而已,心又怎会是实有的呢?这就叫做无心念佛。在念佛三昧中,整个宇宙都在绵绵不绝的佛号当中。一切事物都是佛法,无一事物不是在演说妙法。因此,未有一法不离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中的无上妙乐,如果没有向自己心中求,是得不到的。此念佛三昧的解脱境界在心中不住一切相。就好比梦醒之后,觉悟梦中的尘境是幻的,亦无来去可言。无论在梦中得到什么宝物,或失去什么无价之宝,醒来之后,自己本身既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所以,如果想要断除烦恼而求涅槃,就好比避开形象而寻觅其影,了不可得。在维摩经也有比喻说:“如果说我要见到苦,断除集起,证到寂灭,修行八正道,这是戏论。”因为,佛法是寂灭相。如果以生灭心去修行佛法,则我们所修的是生灭法,非如如不动的本性。我们念阿弥陀佛,中文即是无量寿佛。其实,何止一佛有无量的寿命。一切众生与阿弥陀佛一样,实在也就是无量寿佛。因此,一声佛号,通念三世的阿弥陀佛,共同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有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又好比太阳本身原就没有白天和夜晚之分。但是,对娑婆世界而言,太阳出来时就名为昼日,下山时就名为夜晚。本觉妙明的真心就如太阳,没有分别也没有三世。因随着众生的业力所感而有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之分。在维摩经中,长者子善德闻维摩居士说法之后,内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清净快乐。于是,稽首顶礼维摩诘足。并解身上的缨络价值百千来供养维摩诘居士。当时,维摩诘居士不肯受此供养。善德说:“居士,愿您收下,随您的意愿来处理。”维摩诘居士听了,就接受缨络的供养,将缨络分成两份,一份布施给在此会中最下贱的乞丐,另一份供奉难胜如来。在会中所有的人都见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又见到珠宝缨络在难胜如来顶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而且不相障蔽。当时维摩诘居士变现此神变之后,对大会上所有的众生说:“如果施主以平等心布施一最下贱的乞丐,其所获得的福报,与供养如来所获得的福报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因为佛与众生平等没有差别。念自性弥陀也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十方三世一切佛,也就是念自性佛。因此,在佛法上傲慢的人,或是无闻比丘,或是外道及愚痴的男女,不信佛不闻法不敬僧,并以种种外道邪说来诽谤佛法僧,拔无因果,梵烧经像,或妄言自己已证得某某境界、某某圣果,或自称自己是佛的人,他们之所以堕入无间地狱,罪源都来自于诽谤未来佛上,即是诽谤自己的自性佛,而不是他们所诽谤的现在佛。因此,即见一切众生,亦不轻慢一切众生,但生起未来佛想。这就是念佛三昧。                                                                        
                                                                         


         由于念佛三昧的境界还不究竟,仍然不圆满,因此,继续念佛,金光会自然显现。念佛所显现的金光是由自性所显。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清净光明,周遍法界,只因无始以来动了一念无明妄念,导致愚痴的妄想不能真正的认知真如的佛性本自清净,没有妄想。因此,不知不觉对当前的境界产生爱恨与执着,没有察觉到此妄念只是幻相而已。由于妄念所产生的爱恨与执着,将本来清净光明的佛性转化成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由于妄念继续不断分别执着,因此,阿赖耶识中就产生了业力的种子。有了妄想所形成的业识,就成为能见的见分。在佛性中,本来就没有能见的见和所见的相,全是因为无明的妄念才产生的。能见的见分既然是妄的,所见的相自然也不会是真的,使到这本觉妙明的佛性完全成为晦暗的顽空。以妄见对顽空,转觉成迷惘,因此又动了想化除迷惘的心念。由于这想要化除的心念相续不息,因此在空中妄见种种色相而产生了由这些色相所产生的虚妄世界。当然,这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不是清净无漏的真实世界,一切都是由迷顽的妄想所建立的。在楞严经中,佛说这无边无际的虚空,即宇宙;是我们认为最大的了。但是,若将这虚空放在佛性中,就好像在太空中漂起了一片浮云,不但太渺小,而且也太虚妄。假使有人能够发现自身的佛性,返本归元,那这十方晦暗的顽空,就会完全消失。因此,由念佛三昧进入念佛金光,我们清净的佛性就有如太阳被乌云遮挡住,一旦乌云散开了,太阳就散发出原有的光芒,照射十方诸佛国土无有障碍。在此境界中,佛号只能以金光来代表。这金光不是由阿赖耶识想象出来的,是由我们自身的佛性所显。佛性本有的金光,不会消失,开眼闭眼都是金光。娑婆世界的光来自太阳,太阳的光晒了皮肤会痛,久旱不雨会形成旱灾。而金光则很温柔、很美、庄严兼清净。若是众生被此金光所照,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身心清净,并且发菩提心。一切世界都是由光所形成的。没有光的时候一片昏暗,什么也看不见。有光就不一样了,光照在物体上,就看得见了。天堂与人道之间的差别,也是在于光。这光,是出自于内心。圣人的心中有光,因此,圣人看水是琉璃,有光泽,闪闪发亮。看地则是琉璃地及种种珍宝。世间人心中也有光,但,比起圣人的光就暗了许多。因此,人看水是水,看地就是石灰地,纯粹由沙、石所形成而已。鬼道众生心中没有光,因此,他们看水就是血,看地就是刀山、铁柱或油锅。天有二十八层天。越高的天人欲望越少。但是,天人的光再清净也好,也还是有欲望的存在,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显。因此,天人的光,终归比不上金光,因为金光是由清净佛性所显,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所现。若金光与天光照在一起,天堂就显得暗淡无光了。极乐世界的光就是金光。金光可以化佛。一个人的金光能够现多少尊佛,就要看那人的心量及他是否有发大菩提心。比如我们闭眼开眼观想一朵莲花、二朵、三朵、四朵、五朵……十朵、百朵、千朵、甚至万朵或更多,就是正观。反之,若只是闭眼才能观到莲花,开眼则不见莲花,谓为邪观!  在观无量寿经中,下品下生的人,闻善知识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此人闻已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中的猛火即化为清凉风,吹着许多天花,一一花上都有化佛菩萨来迎接此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品中的化佛和化菩萨就是此人的功德。因此,他心量的大小就代表化其佛及化菩萨之数量。又上品中生者,见五百化佛,因此,他的功德能显五百化佛。阿弥陀佛的愿力超越一切佛,佛就是智慧圆满回到本来的自性,尽虚空遍法界。因此,阿弥陀佛能“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心量无边无际,所能化的佛菩萨也广无边际。  佛说观无量寿经,教违提希十六种观法来观极乐世界。先观金光,次以金光观于水,后再观冰、宝树、宝池、宝地。再观莲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到后来是观九品莲花,成就极乐世界。佛说此经实是要告诉我们,净土乃是唯心所造。佛所要表的,是西方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说不近,要过十万亿佛土。如果我们向外求西方,西方就很远,永远去不到。如果向内求西方,西方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当下发愿念佛,于一念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净土唯心所造,就是当下以清净心念佛,临终时,由自己的清净心,感应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因为佛可入一切众生心,众生心又可入于佛心。佛菩萨可以于一毛端处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既然西方唯心所造,为什么佛陀又说阿弥陀经呢?佛陀是为了灭众生的欲望而说阿弥陀经。因为众生沉迷于五欲种种享受之中,佛陀为了度众生出离五欲的执着,便方便说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那边的国土、众生、住所、种种庄严是如何地超越世间的一切。只要发愿往生,持佛名号,将功德回向西方就可以生彼佛土。当众生都舍离欲望精进念佛愿生西方,累积善根后,西方即在内心,向内求才是佛陀所真正要表的。  


                                        


   三摩提金光亦不究竟,还不能真断烦恼,想要突破金光就务必继续精进念佛,念到心念不动,心不再受外境所转。至此境界就能真断烦恼,无来无去,不再受轮回。这才是千真万确的三摩提,即是大定,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好比八地菩萨的不动地,心住在如如不动中,也表示此修行者的心已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了,即内外都显得空明清净,一切天魔外道乃至四禅八定皆无法破坏他的定力。世间的修行人一般都很难进入甚深的大定中――三摩提,皆因对世间的一切还存有一分微细的“留恋”与“执着”。因此心中有所挂碍,而不能证得如如不动的境界。
     放下心中微细的执着――菩萨如是证得三摩提过去有一位禅师叫邓隐锋,修行禅定的功夫已经很不错了。有一次,他进入空定中,掌管生死的黑白无常都找不到他,亦拿他没办法。他因此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受生死所捆绑。又有一次在定中,黑白无常把他平日最心爱的钵取走了,他的心念一动,马上出定,无常的大鬼见到他,二话不说就要把他给捉走。他一惊即刻放下对钵的执着而回到定中。为此他觉悟到稍有微细的执着都能障碍他的生死解脱。他领悟后说了一句话:“若要捉我邓隐锋,除非铁链锁虚空。”这回,无常的生死大鬼就真的再也拿他没办法了。修三摩提的菩萨亦复如是。能从容放下对世间所有一切微细的执着,丁点不再留恋世间一切的爱恨情愁乃至一草一木。只要没有执着,则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能远离一切恐怖颠倒妄想。菩萨如是修行便能逐渐进入三摩提的境界中。因此,修行三摩提的菩萨时时都觉悟,举凡对世间一切尚存微细之执着,都是障道的因缘。为何菩萨能进入三摩提的境界呢?……皆因佛性本来就与身具有,原本就存在的真理。三摩提其实并非向外求或心外别有,只要修行的功夫做到了,就能体会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菩萨如是证得三摩提佛陀开示佛法,很多在家与出家众的弟子闻法后,都能一一证得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或三果(阿那含)乃至四果(阿罗汉)。他们皆能生起出离心,觉悟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就好比三果的学人,纵然当下生命即将毁灭,却能丝毫不再对世间的一切有所留恋。佛如是印可他证得“无还”的果位,死后不再轮回人间而直达色界的“五不还天”中证得“无生”的阿罗汉果。不受六道中生死轮回的果报。当时的印度处于战乱中,人民都深刻的体会到世间困苦无常的道理。为此他们一般都会生起出离心,厌离世间的痛苦转而追求心灵的清净寂灭。他们听了四圣谛――苦集灭道都能心领神会佛说的无常法;他们对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犹悲苦恼,皆能觉悟与体会微细的生灭法。如今处于末法时代,世间到处都充满着物质的享受与诱惑,因此,很少人会生起厌离心而去修行。若能觉悟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稍纵即逝,精进修行,必定也能有所成就。要证得小乘果位尚且不再对世间的一切有丝毫的留恋,何况是三摩提中的菩萨呢?修三摩提的菩萨能观世间的一切无非是幻如优昙花,没有什么值得去留恋,不再留恋世间的一切人、事、物乃至微细的习气。对世间的一切没有留恋则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能远离一切恐怖颠倒妄想。三摩提的菩萨常处于如如不动中,一切外境乃至色界天的禅悦和无色界天的空想定都无法动摇菩萨如如不动的境界。
        三摩提的菩萨超越四禅八定    佛陀在世根据众生的根基与习气的不同共说了四十种禅修的法门,这包括观呼吸、数息观、不净观、观四大及对光的观想等等。缅甸近代的祖师亦有流传观腹部的“马哈希”禅和巴奥的“安般念”禅。“安般念”禅是以数息观为基础,观想鼻尖的一点白光而进入四禅定,再由定中生起慧观,观十二因缘的生灭法。由初果、二果、三果,渐渐进入四果的禅修法门。“马哈希”禅则以观腹部来代替观呼吸的另一类禅修方法。很多人都在议论禅修的法门,有者认为由定而生起慧观的重要性;有者则只强调慧观而不注重修定。其实,一切法门无非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克服“昏沉”与“掉举”。一旦克服了“昏沉”和“掉举”,就能进入初禅。“昏沉”就是懈怠和依恋睡眠的欲望;“掉举”则是杂念纷飞,心不能安于一处。要何以克服“昏沉”与“掉举”呢?佛陀教我们用观呼吸的方法。观呼吸是觉观,念佛亦是觉观!不净观、四大观、观光、乃至观腹部无一不是让我们生起觉观。有了觉观始能克服“昏沉”和“掉举”而进入初禅。在未进入初禅之前,行者可能会经历一乃至八种不同的感受――重、轻、冷、滑、湿、痒、动、热。这些感受不外是由欲望中的“欲气”所演变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种种禅修法门皆一再提醒我们生起觉念来克服“昏沉”与“掉举”。在佛陀时代,有两位信徒,一位是打铁的铁匠,另一位则是洗衣工人。佛陀的弟子教铁匠修不净观而教洗衣工人修数息观。这两人修行了很久都一无所成,因此便一同去找佛陀。佛陀让他们互相对换修行法门。他俩修了一段日子之后,都各有所成。个中原因由于洗衣者能够深刻体会不净的感受而打铁者打铁的声音宛如呼吸般一呼一吸绵绵不断。在初禅天有寻、伺、喜、乐及一境性(定)。寻、伺就是觉观,念佛也是觉观。禅悦分为两种:喜与乐。“喜”就是内心的喜受。念佛念到有法乐,就会一直想念下去。“乐”就是身体的乐受。初禅也叫作离生喜乐地。“生”即是起贪嗔痴烦恼。“离生”就是心离开烦恼而得到禅悦。地球有成、住、坏、空。当地球要毁坏时,由于众生所招感的共业,因此有七次火灾、七次水灾、七次风灾,而后才进入毁灭。到时人类也无法再生存下去。当火灾来时,劫火可烧到初禅天。因为觉观属于“火”,因此初禅天的天人还是会被火烧到。心里有火则能被外境所转。三摩提的菩萨处于如如不动中,已经达到离开一切心、意、识不起分别的境界,不再有忆念分别的观念。对一切事物乃至禅境已没有分别心,离开了一切形相的观念,也没有任何思虑和妄想,清净寂灭。二禅天叫作定生喜乐地。觉观没有了,剩下喜、乐及一境性(定)。随着定力的加深,心已经毋须依靠注意呼吸或念佛(觉观)来压住烦恼。没有了觉观,心恒常住于喜乐中。由于极度快乐,则会对这种禅境生起贪着。有了贪念,心中就有水相。如人忆想美味佳肴,口中不禁会流口水。贪求是吸取,有了吸取和水的因缘就会有冰冷的感觉。好比人伤风时,鼻中有水,一吸气就会觉得冰冷,使水结成冰。所以,贪业能招感寒冰地狱――色身毁坏时,神识就会进入自己心中所显的冰冷境界中。由于二禅天的天人贪着禅悦,心中呈水相,为贪水所动,因此当劫水来临时,能淹至二禅天。三摩提的菩萨处于如如不动中,已经觉悟觉性如如不动,不假外求。天上的禅悦再如何美妙,终归不究竟,定力完了一样会再堕入轮回中。因此,菩萨对禅定的境界没有执着而能化身在禅天中度众,如同观世音菩萨能于大梵天中现梵王身。所谓大梵天即是持戒清净所招感的天。三禅天叫作离喜妙乐地。连心的喜都舍去了,进入一种更微妙的禅悦中。这是由于定力的加深,由定力而逼出的喜悦境界。由于三禅天还有乐的“念”,只要动一念,就会产生风轮。所以当地球将毁灭时,劫风能吹到三禅天。三摩提的菩萨处于如如不动中,能觉悟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真空,由于无始以来动了一念无明,使真空变成顽空。本有的真空与顽空互相磨擦,就产生“风轮”;无明是坚固的妄想属于“金”。金与风互相磨擦故产生热而生“火”。火燃烧金,火性往上升,“水”往下降,水火相济,交炽而成熳(地球)――属于“地”。这就是宇宙万象的起源。四禅天叫作舍念清净,就是将乐的念头也舍掉了而进入清净。没有了念头,风就无法吹动。因此,当地球毁坏时,四禅天能够继续存在。三摩提的菩萨处于如如不动中,连“舍”和清净的念头都不存在了,因为他觉悟佛性中的本定本来就如如不动,离开一切相,不是向外求或舍了念头才证得。四禅以上是四种空定天。即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天的寿命很长。他们离开了世间一切的色相而进入一种更微妙的“想”受中,享受着空定而没有察觉到烦恼尚未永断。好比佛世的无闻比丘,只证到四空定就自以为已证得了阿罗汉果。不再受轮回。当定力完了堕落时,他因为诽谤佛而堕入无间地狱。又如佛世中,佛陀告诉须跋陀:“你的老师郁头蓝弗,虽然利根聪明,能调伏烦恼至非想非非想处,命终之后依然要堕入畜牲道中的飞狸之身,何况是其余的天。所以要知道未证得圣果以前,还是会受到轮回的果报。”三摩提的菩萨处于如如不动中,连“空”的境界也没有执着。菩萨觉悟到三摩提的大定本来就具足,不假外求,不是灭了受想而生出的清净和空;受想是幻,当体是空。有如六祖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什么可灭,亦也没有什么可得,当下就是如如不动。
          三摩提的菩萨不受四魔所动:天魔、烦恼魔、五阴魔、             死魔    人人皆有烦恼而三摩提的菩萨不再对世间的一切有所留恋,能放下一切执着,所以能远离一切烦恼,能真正断烦恼,不再受一切外境所干扰。在此三摩提里,菩萨的心犹如在虚空中,无来亦无去,一切烦恼不能现前,离开一切相,一切境界乃至七宝莲池八功德水等种种圣境。在念佛金光中则不然。修行者因为对世间的一切景物,地、水、花草树木等还有执着的习气,因此西方也会现出七宝莲池、八功德水、宝树等种种圣境,毕竟还不究竟。因此,念佛最好能念到三摩提的境界,诚如广钦老和尚所说,念佛念至无论外境有任何干扰,始终都无法动摇他的心境。三摩提的菩萨心如止水,好比平静的海面,能清澈照见越海而过的鸟影。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不再受五阴魔即色、受、想、行、识种种魔事的干扰。菩萨觉悟一切修行中的境界无非只是一种过程,并不是究竟圆满并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若不认为自己圆满了而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认为这是圆满的境界,则会堕入五阴魔中,受其干扰。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即请佛入灭;佛将进入涅槃时,魔王即对佛说:“我将在末法时代现出家相,由内破坏佛法,犹如狮子虫吃狮子肉。”所以,所有的修行者在还未成佛时,都会受天魔的考验。有时,魔事的干扰是一种增上缘。虽然提婆达多从过去生直到这一生都在破坏佛陀,但是,佛陀曾经说过:“要是没有提婆达多的障碍,佛也没有这么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魔王是不会让修行者成道的。因为当修行者入定时,魔宫会被震动而破裂。因此,魔王会用尽种种方法来破坏修行者的禅定,让他对世间的一切生出留恋之心。菩萨因念佛而得三摩提,如平静的流水,清楚的了解以上种种魔,而不再受一切天魔外道所干扰。由于不明白真理又对世间的一切有所留恋,因此众生对于死亡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不知死后会往何处。众生随业而往,造什么业则会受什么果报。贪心能招感饿鬼道的果报,嗔心是堕地狱的因,而愚痴则入畜牲道中。若能觉悟无常,勤修戒定慧,断灭贪嗔痴,就能了生脱死,不再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假使能觉悟一切法无我,勤修六度万行,则能进入菩萨无我的解脱境界。无我就不会再有死亡的恐惧。
       佛陀示现三摩提有一次,佛陀在一棵大树下端坐禅思,五百辆商人的马车与牛车,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从佛陀的面前经过。尘土飞扬,蹄声如雷。而佛陀仍然端坐于树下,其心如如不动,丝毫不受任何外境所干扰。这好比三摩提的菩萨,心恒常住于不动地中,多么不可思议啊!又有一次,佛陀在一棵大树下端坐禅思时,有两兄弟与四头黄牛在田里耕种。突然乌云密布,天色阴暗,打了几声巨雷“隆隆隆隆……!”两兄弟及四头黄牛顿时惊吓而死而佛陀却丝毫不受影响。佛陀说:“当时我的心如如不动,丝毫没有被这致命的巨雷所干扰。”这就好比三摩提的菩萨不可思议之境界,如如不动,不再被一切外境所动摇。以上种种皆是三摩提不可思议的境界,心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中。虽然如此,三摩提亦不圆满。想要突破还须继续精进念佛才能渐渐进入忆佛念佛的境界。


      忆佛念佛    三摩提也还不圆满,再继续精进念佛,渐渐就可进入忆佛念佛的境界。在此境界,整个宇宙只剩下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心就安住于这一句佛号之中,没有现在过去未来。此境界难思难解,不可说不可测,就如十地大势至菩萨的境界,忆佛念佛。    这是念佛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境界,十地之后就是究竟圆满成佛了。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只要从凡夫地开始下定决心念佛,不断的与杂念妄想对抗,以绵绵不绝的佛号战胜了杂念妄想与攀缘心,进入假三摩提,就可得到法乐。在法乐中感觉非常清凉自在,有如饥渴的人饮到了甘露,顿时身心舒畅。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内心愉快无比,觉得天下最好的享受莫过于饮到了这杯甘露。整个心都住在法乐当中,享受着无挂碍心的自在。由于假三摩提时有时无,还不究竟,行者也厌倦了,不再留恋这不究竟的境界。于是,继续精进念佛,法乐便慢慢的消失而进入念佛三昧的境界 。在念佛三昧中,无念亦念,念亦无念,佛号绵绵不绝,整个宇宙就好像团团被包围在佛号当中。明白了本性,是心是佛,我法皆空,无一法可得。智慧上了解诸法毕竟不生不灭,诸法究竟无所有,所以是空。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无一可得。心住绵绵不绝的佛号当中。在念佛三昧中,心念念佛,即使心没有念佛,心亦在念佛,这就是所谓的无念亦念,念亦无念!    然而,念佛三昧亦不究竟。行者也开始厌倦了这种境界。因此,更精进念佛,金光自然显现,整个宇宙就在金光中。若以金光来表佛号,就好比一颗无价之宝的夜明珠,被尘埃遮住了,不能发出光芒。当将尘埃扫除之后,夜明珠就发出它原有的光芒,一切珠宝之光无以能比。在念佛金光里也一样,当烦恼被清净的佛号去除之后,佛性就散发出了它原有的光芒,一切皆无所障碍,心就住在自性所显的金光中。清净的金光离开一切世俗的无明烦恼,无来无去。    此佛性所显的金光尚不圆满,只能照一佛刹、或二佛刹,不能照无量无边的佛刹。因此,行者再继续精进念佛,慢慢就进入三摩提的境界。心如如不动,开发一切诸佛智慧,能于念念中现种种色相身,充满十方法界,令一切众生或见到,或听到说法,又或者证得开悟,应时调伏一切众生。就有如在太虚空中,一切世界在虚空中有成、住、坏、空四种现象,但是虚空没有分别。为什么呢?因为虚空的本性清净,没有污染与杂乱,没有障碍和厌倦,无长无短。尽未来劫,持一切刹,皆在虚空中。因为虚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三摩提的菩萨也一样,以如虚空界的广大身心,吹起大愿的风轮,摄持一切众生,令他们脱离三恶道,生在三善道。令他们安住在一切智慧之地,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生死苦缚。而菩萨本身没有忧愁,也没有欢喜,更无疲厌之心,心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    虽然心已如如不动,能随愿来供养诸佛与调伏众生,但,三摩提仍然不圆满。因此,再继续精进念佛才能进入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的境界。忆佛念佛,就比如有甲和乙两个人,甲时时刻刻都忆念着乙,而乙的心里却没有甲。这样的两个人,自然难以相逢相见。就算是偶然相逢,也亦如不逢,相见亦同不见。为什么呢?因为乙不想念甲,即使甲在眼前他也视而不见。如果是两个人都互相忆念,甲时刻想着乙,乙也常常忆念着甲,越想越念,最后定能够相见相亲,见面后亦不愿分离,以至生生世世,都会如影随形,互相依恋,不相背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好像慈母忆念儿女一般。如果见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念念都想救度众生脱离痛苦,让他们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念念不忘接引众生往生诸佛的净土,以受妙乐。如果众生的心也和诸佛愍念众生的心一样,时刻都忆佛念佛,现在乃至将来一定会亲见佛陀,距花开见佛之日,不会太远。到那时后,毋须借重其他方便法门,自然会开显自身本具的心佛。就好像染香的人,身上自然必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只要一心念佛,以这念佛的心,统摄六根,令净念相续,念念不断。到此忆佛念佛的境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通念三世佛,自性弥陀,已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了。    在华严经普贤十大愿王中,普贤菩萨发愿要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圆满他的大愿。为什么普贤菩萨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普贤菩萨发愿要成佛。所以,普贤菩萨不惜生命求一切智。为了求一切智,他发了十个大愿,即(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在这十大愿王,普贤菩萨行此愿王至何种程度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一切诸佛,普贤菩萨行他的十大愿王,利乐一切众生,供养礼敬承事一切诸佛、忏悔一切业障、恒顺一切众生,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已乃尽。    普贤菩萨的行愿是不会尽的。这样的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没有疲厌的时候。为了成佛道,普贤菩萨未曾舍弃一法门,未曾舍弃一众生而不救度。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所共赞叹的,普贤菩萨当然发愿要去西方,了解西方,向阿弥陀佛学习那不可思议的愿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超越一切佛的缘故。因此,普贤菩萨为诸佛所共赞叹,为一切菩萨、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法身大士、众生所共学习的榜样。因为普贤菩萨示现了十方诸佛所真正要表的,就是圆满菩提大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