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娇妹儿停播:《地理e周刊》冬日恋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06:24

乡村印象

冬日恋歌

雪乡,冬日恋歌的写意

有些地方,你知道自己一定会去。有些地方你知道它果然会改变你。我想,很多事情人渐渐会淡忘,但很多情绪,却一定会很清晰。从踏入雪乡的那一刻,我的记忆一直这样的清醒着。 ——题记

   

冲淡记忆的旅程总在远方,总在千里之外,这份千里之外的追逐,在南方春意四处暖融融的时候,看倦了烟花璀璨落寞的痕迹,那种极其盛大而又转瞬湮逝,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痕迹,留存着太多的短暂和伤感。不如去北方,在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燃放我们的青春,燃放我们似水年华的昨天,行走变得更加的从容和宽广。

南京飞哈尔滨,寄予太多的希望和激越,一种心灵的安放,一种最北最寒的跨越和征服,带我真实的抵达。虽然整个旅程是跟团进行,但也让我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这么厚这么多,满眼是宁静洁白的雪道和雪原。我想把亲眼所见的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大声的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雪乡,真美,像童话世界一样美。我一直醉意在这份激越的情绪里。或许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克服了我心底一直难以跨越的那份拒而远之的寒。

起程变得更加的坦然和向往,从哈尔滨坐旅游大巴车,差不多在路上行使了七个小时,穿越了苍莽延绵的林海雪原,淹没在山坳中的雪乡渐隐渐现。这一路的跨越,从微薄的雪地到浅薄的雪道再到厚重的雪原,心底的那份积攒变得更加的宽广和从容。

从踏及雪乡的一刹那,犹如自己置身于雪的世界之中;凡俗便会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只是一个冰清玉洁、空灵隽永的世界。漫天雪花彻夜不停地飘落,象是数不清的白色精灵在翩翩飞舞。雪后的清晨像一首清新的诗,又似一幅雅致的画。在诗与画之间,显现生命律动的是那早起扫雪的农家女,既朴实能干,又温柔体贴、落落大方。

微风过处,卷起的雪雾像一层白纱将整个雪乡罩住。纯白的雪将凡尘覆盖,我喜欢这些单纯的色彩,那白是人生的底色,而蓝是心中的晴空。而房檐上那不经意挂上去的红灯笼,给冬日的雪乡平添了无限的暖意。

走进了雪乡,仿佛就像走进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你可以在这里看见只有在图片或电视电影上,才能看到的雪橇。雪橇有用鹿拉的,有用狗拉的,还有用马拉的。还有雪蘑菇似的小木房子,袅袅的炊烟,静谧的白桦树和扬树孤独的守侯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

寻找爱的回音,每对恋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那份心灵的感动和渲染。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座山前驻足。不用泼墨点染,也不用刻意着色,山的原貌便是画中的经典。可面对这秀美奇山,画家们却不敢落笔,觉得它美得有些失真。作家们也望而兴叹,觉得穷极所有也难以描绘它的神韵。

梦里雪乡的雪是从十月开始飘落,一直到第二年的初夏。一百多个日子里总是这样的纤尘不染。我爱雪影的那种蓝,神秘而透明。天阴时,素素的灰调子,像是水墨画。远山、木屋、炊烟、小院、栅栏,浓淡有致,把雪地恰好的留白。雪乡的夜景更是令人着迷的,此时的雪像梦一样的深蓝,而灯笼的红就分外惹人,还有木屋的小窗透出的那一方橘黄的光,温暖静谧得让人心疼。

无需更多的去用想象来构图,几乎处处入眼都是最美的画面。在这自由的纯白里,你可以无拘束地遐想、呐喊、奔跑、呼吸。对于热爱自然和艺术的朋友们,我想都会和我一样沉醉在这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里。新下的雪或许是空白的,它等待着你的到来。它静静的等候在这儿,默默的期待着,不管还要等你多久,她会永远驻守地等着你的来到,因为她要告诉你一个雪的童话世界……

这童话世界的邂逅,浪漫的写意,冬日恋歌的飞扬,一切的一切顷刻间变得温柔安详,你再也不会感觉零下30度的寒意,是否曾经摧毁着你的意志。在这里,你会感觉雪花的晶莹纯洁让你惊心动魄,雪原的广袤辽阔让你荡气回肠,雪景的美丽壮观让你流连忘返,雪影的神秘莫测让你心旌旗摇。

【资讯补给】

地理位置: 雪乡又名双峰雪乡或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秃顶子山西南侧。雪乡受山区小气候影响,每年秋冬开始,就风雪涌山,积雪深达2米,雪期也长达7个月,号称全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雪乡的皑皑白雪随物具形,堆积成一个个千姿百态蘑菇状的雪堆,和上典型的东北民居,相得益彰。是旅行者及摄影爱好者东北冬季观雪景之佳处。

交通: 全国各地飞哈尔滨,然后可以跟旅行团(方便,费用低,但吃的不好,睡的也不好,睡大炕,还没有洗脸水洗脸,在雪乡的那两天,俺和小乞丐差不多。呵呵!)最好自驾游或者自助游,想睡哪里就睡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呆多少天就呆多少天。

友情提醒: 雪乡一般温度都在零下30度左右,人不仅要做好保暖措施,在外进行拍摄时,也要对相机进行保暖,北方都要保暖的套子套在相机上,因我是第一次去,不知道相机也要保暖,结果相机镜头给冻坏了,无法调试焦距。所以,相机在外拍好,回屋子里去,也不要急于把相机拿出来,等相机的温度和室内温度衡温后,再拿出来,大概也要2小时候左右,要不相机会不能再进行拍摄。

古香古镇

相思丽江

一个城市总需要些柔软的东西,一些心灵触动的东西,一些与原来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城市可能就是丽江。下面是选自地理网网友关于丽江的一些文字。

【丽江,我来了】

丽江出现在我眼前,丽江已经在我眼前了。

尽管对她神思已久,千万次梦魂萦绕,尽管自以为早已几千几万遍的认识和了解她,与他相遇的故事版本更新了又更新,但我还是错了。

所有的遐想全部作废。

她就在我的视线里,她就在我的视线之内,如同一位婀娜的少女。她包围着我,满眼,满脑子,满细胞都充斥着她的芬芳韵味,她的环佩叮当,她的笑靥如花,她的迷醉狂野的眼神……除了漂浮眩晕,我无法以第二种状态存在。

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步起,足掌心和古老的石头就完成了一次秘密耳语:

“嗨,我来了。”

“是你啊,终于来了。”

喜欢穿着布底凉鞋踩在古刹古城的路上,很贴,有点咯脚,脚底会分辨出是新街还是古道。有生命的石头,在我的脚心不停敲击密码;我一直等你,等你8000年了啊……

很久了,我向她走来,走得很慢,很紧,仿佛天涯般遥远,不知走了多少年,终于在今天到达终点。

我知道,历经漂泊的心,在这里,终于在这里,缓慢跌落下来,静无声息。

【这里是天堂】

久居城市忘记了天空的颜色,忘记了太阳月亮还有星星的光芒和形状。

清晰的记得去超市最近的路,骄傲自己不会在高楼间迷失。

吸着富含二氧化硫的气体 ,呼着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

身体,时时抗拒,在这个灰色的世界游离。

 

随着机场的轰鸣,朝着西南的远方,飞机扶摇而上,直抵丽江。

丽江,云南的丽江,世界的丽江,这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泸沽湖,这明珠上的明珠。

这里天空碧蓝,这里湖水明湛,这里风和日煦,这里是天堂。

 

天堂很美。

天使更美。

天使飞翔,泸沽湖的男女在歌唱、狂欢。

泸沽湖的男女不结婚。

泸沽湖的男女只走婚。

泸沽湖的男女对待爱情很认真。

和你靠在湖边 我不想离去。 

【我在丽江等你】

听着流浪歌手唱我在丽江等你

围坐火塘旁的青年男女们

各自在回想着往事

往事如歌

 

等唱完这首歌

我就把你忘记

等听完这首歌

我就把你忘记

 

可是,在丽江的某个角落

淘碟吧总会传出那首

我们曾经一起听过的曲子

 

泪珠滑落脸庞

慌乱的擦拭

 

在丽江,悲伤的人这么多,

我算老几?

在丽江,浪漫如酒一样的迷醉,

我却把你记起 

【爱的国度】

有人说,束河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

可我说,束河是我的第二个家。

 

冥冥中,她迎接我。

然后,给予我足够美好的回忆以及成长。

 

有人说,束河很小。

可我觉得,当我忐忑不安到达时,

细雨之中迎接我的它,大得犹如母亲的怀抱。

 

冥冥中,她迎接我。

然后,注视我去收获甜蜜的回忆以及成长。

 

其实船,就算返航,也能再次改变航向。

因为,地球是个圆。

因为,束河是个家。

 

冬游平遥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军与清军大战,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直逼京津地区,交通阻塞,一来一去的军饷都无法运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京城应收到“京饷”700万两,但到秋天,仅仅收到100万两左右。

各地官员焦急如焚,因为其后果轻者丢乌纱帽,重者掉脑袋。皇上和文武百官也急得团团转,没有钱,国家机器运转出了问题,就连三宫六院的娘娘也大喊“饿肚子”。皇上只好提笔批阅:同意“设法汇兑”。据不完全统计,1862—1893年期间,经由山西票号汇兑到北京的

“京饷”高达6000多万两,平均每年190多万两,其中大多来自平遥。

汇通天下日升昌

关于山西票号的起源,中外学者有唐朝“飞钱”之说、李自成宝藏之说、鸦片贸易之说等等。当地老百姓相信亲眼所见:平遥城西大街上打出了票号的招牌——日升昌。

日升昌票号的产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它的前身是山西平遥的西裕成颜料铺,以制作铜绿颜料为拳头产品,即印染布匹绸缎的颜料。西裕成财东李大全,为人豪爽慷慨,助人为乐,喜交朋友。他注重产品工艺,销售红火,很快刺激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在北京、天津、沈阳、四川等地建立了分号,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模式。

西裕成的总经理雷履泰更非等闲人物。他是平遥县龙跃村人,少年家境贫寒,在跳槽到西裕成之前,他住在平遥城内北门头拐角宝房内,是个看宝盆的把式。看宝盆,乃是宝房(赌博场所)的专业术语。当赌徒揭开宝盆(赌具容器)盖,显露出几颗骰子上的点数,就要计算出赌银输赢的数额。一日,西裕成老板李大全心血来潮,到宝房看热闹。当宝盆揭开时,雷履泰脱口而出报出数额,其反应之快,让李大全大为惊叹。几年后李大全又在这个宝房与雷履泰相遇,看到他洒脱自如,气度不凡,觉得这位“脱口秀”的同乡很有潜力,便上前拱手相邀,把雷履泰请到了西裕成颜料铺。

果然不出李大全所料,雷履泰是个人才,他先是在北京、汉口分号担任经理,又回到平遥总号做总经理,生意越做越红火,这期间,李家的西裕成颜料庄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商号。

渐渐地,雷履泰注意到资金汇兑的问题。平遥颜料坊与外地分号运货、资金往来业务频繁,两地之间就有专人往返,许多老乡商民常常托西裕成分号捎信或带钱。雷氏与李家都讲信用,安全带到。众商民担心路上被劫银,雷履泰就叫伙计收下商民的现银,然后叫专人带信回平遥总号,由后者付款给指定的人,这样避免来回携带银两的麻烦。此善举不胫而走,于是借款的、存款的、周转的纷纷上门,请西裕成进行资金调度,无形中形成了商业资金的异地汇兑流程——初步的金融活动格局。

相比之下,颜料生意反而“冷”了。雷履泰注意到:异地汇兑是个魅力无穷的大宝盆,无论怎么翻腾,揭开宝盆后的赢家总是“庄主”。雷履泰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便向财主李大全建议成立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金融机构——票号。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一,平遥城大街上挂出了“日升昌”的崭新招牌。李氏和雷履泰等人都没想到这一举动,竟在中国近代金融界掀起一场“大革命”,晋商沿着“票号”登上了“天下第一商”。日升昌的三个“掌柜”成为当时人们的“英雄”偶像。民间流传一句俗语:“人养好儿子,只要有三人,大子雷履泰,次子毛鸿羽,三子没出息,也是程大培。”

“老大”雷履泰对于日升昌票号倾注了毕生精力,年逾六旬时,他依然壮志凌云,常以历史上的名相大商勉励自己。在日升昌旧址前院的二街门楼上,刻有一副楹联,“我学鹦,栖鹂处”。这是雷履泰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全力支撑日升昌,不仅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还首创了一套汉字“密码”方式。

因信用可靠,不但山西商人与日升昌交往频繁,外省、沿海一带米帮、丝帮亦通过日升昌汇兑款项。由于雷履泰经营有方,日升昌门庭若市,利润大增,一片兴旺景象。有鉴于此,山西商人纷起效尤,投资票号,先后出现了蔚泰厚、蔚盛长、百川通、协同庆、宝丰隆、日新中等票号,形成了“平遥帮”。从此山西票号业大盛,鼎盛时期,更执全国金融界牛耳,业务遍及全国并扩张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旧金山等地。

寻访老票号

平遥位于晋中地区,与相邻的太谷、祁县在19世纪后期被称为中国金融业的“金三角”。“金”字带头,有钱有势,光芒四射。

平遥在汉朝时曾被封为中都,其主人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恒(代王),“吕后之乱”后他接任帝位,死后被追奉为孝文帝。中都古城在平遥县城的西北,传说汉武帝大驾光临时,看见中都宫殿上有神异之光闪闪,便下令赦免除死刑之外的罪人。这神异之光,在1700多年之后仍然庇护着这里的商民,终于孕育出晋商票号“日升昌”——旭日东升,昌盛似锦。日升昌首任总经理雷履泰等人取此名时,不知是否联想到汉武帝的传说。

在今天的平遥县城内仍然可以寻访到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旧址。这“乡下祖父”日升昌旧址坐落在平遥古城西大街南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现已僻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平遥票号的百年兴衰历史。

日升昌前临繁华街市,后通幽静巷道,占地1600余平方米,有大小建筑21座,形成一座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商业店铺院落。它建筑规划兼收并蓄,既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业店铺的风格,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北方传统建筑中颇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几个聪明的山西人的指挥下,从这个院落中产生了中国最初的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机制,南北大地终于卸下了实银运输的沉重包袱而实现了更为轻快的商业流通,其所必须的存款和贷款,就由这个院落大口吞吐。

生活在平遥

平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原型。600年来城市面积和规划格局基本未变——古城墙巍然屹立,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保存完整。漫步古老的巷道,处处可看到繁华过后留下的点点痕迹:密集高阔的铺面,都是老字号的旧址;雕梁画栋的楼阁和寺观,都有碑记刻着各商号在重修时捐银的纲目;跨街而立的市楼,象征着古城商业欣欣向荣;气势威严的深宅大院封闭了多年,古色古香,都是财东、掌柜的私宅;大型公共建筑以左祖右社之势对称分布,如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左道观右寺院等,完整再现着明清时期繁华小城的风貌特征。

今天的平遥城,在繁荣落幕之后,更像平民百姓的生活家园。灰色高大的城墙内,围拢的是红红火火的北方人的日子。明清一条街的一溜灰色屋顶下,清代中国的“华尔街”,现在则熙熙攘攘地过往着游客。街边依旧张灯结彩,卖小吃的,卖平遥牛肉的,卖推光漆器的,卖鞋垫、刺绣、剪纸窗花的,各色各样的传统店铺一字排在巷道两旁。当年平遥的大富大贵、纵横捭阖的气势,都像电影片段浓缩在古城里的细枝末节;街头巷尾气定神闲的平遥人,淳朴憨厚,散漫逍遥,全无经商挣钱的精明样,却张口就能讲出自家祖辈的经商故事;武侠小说般的明清客栈门前,高高挂着吉祥富贵的红灯笼;古玩字画店的老板就像半个说书人,如数家珍地叨念着店中无数明清古董的来历与故事。

云锦成客栈的老板带着主顾走进大院中的“窑洞客房”,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对面摆着原汁原味的太师椅和清朝茶桌。老板笑着说:“这里可是当年大户人家小姐住的闺房!”在这样的窑洞住上一个晚上,时光倒流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清朝末年,冲个热水澡,躺在炕上,暖和,舒坦,一直到骨子里。

德顺隆饭庄,则摆弄着山西著名面食的十八般武艺。中外游客都被平遥的面食撞了腰,狠狠地饱了口福。据说山西有280多种面食,每日三餐轮番换的话要足足吃三个月才吃的过来。德顺隆的特色莜面靠姥姥、搓鱼儿、平遥碗脱、猫耳朵、油糕等等,都好吃便宜得不像话。

满街都是铺子,院子,老字号,老房子,随处可吃,随处可玩。平遥的外在是磅礴凝重的城墙老屋和巨商大贾遗址,内在的却是朴实厚道、口拙心实的北方人生活。 

徒步旅行

沙漠徒步

巴丹吉林冬季徒步穿越

春节临近,这一年又已接近尾声,凛冽的寒风让我又想起了09年的年末:天南海北的人都赶回家过年,而我们则在筹划如何给08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看着祖国的地图,不停的“寻觅”这个句号要画在那里?最后我们锁定巴丹吉林沙漠——这里是上帝画下的曲线!

目标已定,我们决定2009年1月10日出发

1月10日 兰州——阿拉善右旗(400多公里)

早06:30离开兰州,整个城市还在沉睡,此次出行没有以往的欢快,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无奈。恐惧是因为我们要在三九寒天去穿越沙漠,而且长达11天之久。所有知道我们行动的人都劝我们不要去,而且断言我们会半途而废。对于从来没有进过沙漠的我来说,已经把它想象的无比可怕了。无奈的是因为马上过年了,我想过完年再去,但被老公“逼迫”非要年前去,还告诉我“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嘴里骂他“脑残”,自己也当了“脑残”。就这样开始了我向往但害怕的旅程。一路上还在盘算到了右旗找个什么理由,让骑骆驼改成坐沙漠越野车穿越。还没有想出来,就到达了“听说中”的阿右旗。

一看时间还不到一点,心里只怪司机,干嘛开这么快。懒洋洋地下了车,见了这里的朋友,相互问候之后我被他们每个人身上的血迹所吸引,问其原因,才知道他们在杀骆驼卖肉。从来没见过,当然要看看了,带上照相机,就去了宰骆驼的“刑场”。当我看到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白骨如山的场面,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顿时觉得反胃。拍照的心情一点都没有了。我老公却乐此不疲的拿着他的单反照相机不失时机的拍照,还不断的问我:没见过吧?心想有什么好兴奋的,这种场面不见我也不后悔。这时朋友叫我们去吃饭,天哪!哪里还有食欲。看着桌上的羊肉,一点胃口都没有,推说自己从来不吃羊肉,但主人的热情让我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吃了一碗面片,也许是心理作用,总能闻到一股独特地血腥味。

好不容易才把饭吃完。下午我们商量了一些穿越的事宜。当地的朋友还为我担心,说我进去以后估计两天就会疯,第三天就会崩溃,不到第四天我就会哭着喊着让他们去“救我”。听到他们对我未来的预测,我更加恐惧。可是又不甘心被人家看扁,于是就故作镇定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走着看吧”。晚上本想好好的洗个澡,可是回到宾馆已经太晚了,倒头就睡,也没有心情考虑明天的事了,有道是:“今朝有觉好好睡、管他明日有多苦”。

正式进入沙漠 “骆驼”闪亮登场!

1月11日 阿拉善右旗(毛敦敖包)—宝日陶勒盖—夏日哈就

早上被无情的闹钟吵醒,从来都没有对床有过如此的恋恋不舍,想想今后几天都见不到床了,临出房间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看“我的床”。吃过早饭,朋友开车亲自送我们到此次穿越的起点——毛敦敖包

 

来到这里,认识了要带我们穿越的向导朋友。一位年过半百的当地牧民,和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都是蒙古族。而且年长的向导是一辈子生活在沙漠里的人,对于这一点,我多少可以安心一些,我们亲切的叫他“杨师”。年轻的向导,我们称他“小那”,他们将我们的行囊娴熟的捆绑到骆驼上,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

望着前方茫茫无际的沙海,再看看我们四个人和八峰骆驼,此情此景我突然联想到《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虽然不知道前方能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去,既来之则安之,锁定目的地,向前看,带着好奇和恐惧开始了我们的旅途。

骑上骆驼,很快就适应了,感觉不错,随着骆驼稳健的步伐自己的身体也有节奏的摇摆起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拿出照相机开始拍照,新鲜感取代了恐惧,不知不觉到了一处有海子的地方。问了向导才知道这里叫“宝日陶勒盖”,这里的海子是淡水湖,湖里有鱼。如果能在这里吃到鱼,绝对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里的沙山还是鸣沙山呢,要不是为了赶路,我一定要试试滑沙、倾听一下耳边轰轰作响的声音。在这里随便吃了些东西,就继续向我们今晚的目的地夏日哈就前进。

下午不到5点我们就到达指定的地方开始安营扎寨。当我们还没有将自己的行囊打开时,向导已经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们的“家”搭了起来。看起来非常破旧的帐篷,不相信它会保暖,还有些不屑。但是当他们在帐篷里支上火炉时,我们还是决定和他们“混帐”,因为我们无法拒绝火炉的魅力。也是想真正体验一下牧民的户外生活。

为了表示友好,我们决定晚饭由我们来做,老公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羊肉面条,我们吃着热乎乎的面条,一边聊天一边听着音乐,还有白酒可以暖胃,这样的生活倒也有几分情趣。总的来讲,第一天还算顺利,天气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冷,而且过的很开心!现在我终于明白一句话“很多时候困难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心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创造一个第一!(因为我们此次穿越线路目前没有人走过,包括当地人)。目标已定,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睡个好觉养足精神迎接明天”!

进入沙漠腹地景色精华区

2009年1月12日 夏日哈就—诺日图—必鲁图

早上被他们的说话声吵醒,原来昨晚帐篷的门被风吹开了,可以说他们是被冻醒的,而我一点感觉也没有,因为作为唯一的女性,得到了一些照顾,我用了两个睡袋。还没有等我们彻底从睡袋中爬出来,杨师已经把火生起来了,顿时帐篷就暖和起来,为此我和老公嘴里象吃了蜜一样,一个劲的夸奖杨师。杨师回报我们的就是憨憨的一笑。出了帐篷

才发现天还没有亮,在沙漠里起床第一件事绝对不是正常的洗漱活动,吃饱喝足抗寒冷是大事。所以早上起来,那里还顾得上尊容的美丑,先弄些吃的果腹才是要紧。

吃完饭后,等着太阳出来暖和了我们再出发。今天的我也是全副武装,穿着老公的皮夹克和他的裤子,把自己彻底打造成“粽子”。10点多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旅途。

早上有点刮风,不过影响不大。小那告诉我,今天要爬一座大坡。我没当一回事,结果来到他说的大坡面前,有点晕。这那里是大坡,简直就是一座山。因为山太陡,怕发生危险所以我们要全部下驼步行。翻过这座山真的不容易,走过沙地的人一定知道进一步退半步的艰辛与费力。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刚想“放眼世界,一览众山小”,却不料一阵狂风吹得眼睛没法睁开,无奈只能连滚带爬的狼狈下山。经历此番热身运动,倒是暖和许多,这是我进沙漠以来第一次流汗。山下没有风,我们四人都瘫坐在地上休息。这个让我累得半死的沙山,我一定要记住它的名字。杨师说它叫“无枯日达瓦”(名字确实不好记)意思是“牛坡”。

休息好了以后,又重新回到骆驼身上,太舒服了。不知不觉到了“诺日图”,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中最大的海子,所以这里的牧民也很多,象一个小村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这里很美!蔚蓝的海子、金色的芦苇,夏天的诺日图应该会更美!这里还建了许多房屋,都是供游客住的(这里是游客最常到的景点)。

更让我们兴奋的是,这里有杨师的亲戚。我们可以到他的亲戚家喝杯茶。进屋后,主人得知我们还没有吃午饭,立即拿出自家准备过年的羊肉招待我们,还拿出他们当地的苁蓉酒来敬我们,真有点过年的意思。蒙古人很好客,他们敬酒的方式很特别,一顿饭让我学到不少当地待客礼仪。酒足饭饱之后,告别热情的主人,我们继续赶路。

天色渐暗时,我们到达“必鲁图”。必鲁图是巴丹吉林最高的沙山,素有“沙漠珠峰”的美誉。我们今晚就在这里安营。我和老公决定让向导今晚住我们的帐篷,可是他们认为我们的帐篷没有他们的好,说什么也不住。帐篷还没有搭好,天已经黑了,巴丹吉林的夜色很美,特别是挂满繁星的夜空,如此明亮!

2009年1月13日 必鲁图—音德日图—庙海子—阿拉特图

今天大家都起晚了,早上最让我和老公崩溃的是,睡袋外面如同冰窖。这时我俩才意识到我们的帐篷在冬天里的确没有向导他们的“破帐篷”好。所以我俩异口同声的说:“再不搭我们的帐篷了”。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可以说是巴丹吉林景色相对精华的地方,因为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著称。而这些我们今天都能看见。说到奇峰,因为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山所在地,也是世界唯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我们每天都在翻越大大小小不同的沙山。

鸣沙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湖泊之多是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特点。我们今天所到达的音德日图被称为神泉,湖面碧波荡漾,最为奇怪的是在湖中有一处3平方米大小的孤立礁石,上面有108个泉眼,日夜不停涌出甘甜的泉水,而且水质极好,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饮用此水,有强身健体的奇特功效,尤其是对肠胃病有特殊疗效。

说到古庙是因为在沙漠腹地有一座藏传佛教庙宇,始建于1755年,是阿右旗境内唯一较完整的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庙海子,也叫苏敏吉林。它是巴丹吉林沙漠中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巴丹吉林村“村府”所在地,是沙漠中人们集会和礼佛的重要场所。今天所到的每一个点,都让我振奋不已,前些天的恐惧和不安一扫而光,被眼前的此情此景所陶醉,不停的按着手里的照相机,生怕漏拍什么好景色。

巴丹吉林真的很美!难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把它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向导说:“要想看真正的美景,拍到好照片,骑骆驼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我的确感同身受。不过更让我兴奋的是,向导说“今晚我们可以住在他的亲戚家”。我们的运气真的不错!到达目的地阿拉特图后,主人同样热情地拿出酒肉款待我们。对我来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睡在床上了。

2009年1月14日 阿拉特图——宝尔净图

早上告别热情的主人,又继续前进。这几日的天气真的不错,而且景色迷人,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冬天的寒冷。骆驼也越骑越熟练了,闲暇之余,我还能在骆驼上“小睡”一会。今天的景色与昨天相比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但是今天的路似乎很难走,骆驼累的 “汗流浃背”,真的很佩服它们的耐力,再想想第一天见到的场景,不由的心生怜悯。

几天的相处,让不太说话的小那也变的开朗了,我们惊讶的发现,他很幽默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居然会说兰州话,而且比我这个生活在兰州的人说的都要标准。小那告诉我今晚我们到达的地方叫宝日净图,住在那里的牧民又是杨师的亲戚。天那!听起来简直像开玩笑。杨师说:“沙漠里的牧民几乎都是他的亲戚,而且今天要到的人家里可以打电话还可以给我们的“家当”充电”。这如同“久旱逢甘露”,要知道进沙漠几天来因为没有手机信号,我们没法给家里报平安,心里很着急;而且我们所有电子设备都快没有电了,特别是照相机。真的感到庆辛,看来让杨师做我们的向导,是这次出行最明智的选择。

主人的热情自不必说,不但端上了羊肉,还特地为我炒了两盘菜,让我感动的不得了。我越来越喜欢这里,越来越喜欢这里的人。天天都有肉吃,对于爱吃肉的老公来说,这简直和过年一样,使我们这次穿越变得如此“腐败”。如果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的话,那一定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并来到这里。

2009年1月15日 宝尔净图——乌尔塔布拉格

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因为阴天的缘故,今天的天气比较冷。所以拍照的心情也大打折扣。我们行至到赛罕艾力时居然遇见了杨师的儿子和孙子。对于杨师的这个孙子,前几天小那已经跟我提到过,听说非常有趣。今天一见果真个性的了得,刚满两岁,居然有摸有样的象大人一般抽着烟,而且姿势相当到位。我们称他为“史上最小的烟民”。见到他引起了我拍照的欲望,拿着照相机对他“穷追不舍”,害得小家伙完全没有了刚才坦然处世的表情,害羞地躲在家人的身后。

目的地乌尔塔布拉格,就是杨师的儿子家。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仍然不用搭帐篷,还可以睡在床上。可是这种好日子不会维持多久了,因为乌尔塔布拉格后面的路是巴丹吉林沙漠的无人区,就连杨师也没有走过。看来真正的艰苦生活是在后面。老公告诉我这里将是我最后可以反悔的地方,再往前走想后悔都没有机会了。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想过放弃,但是因为不甘心。所以我一定要穿越成功,到达指定的地方!

2009年1月16日 乌尔塔布拉格休整一天

今天不用早起,可以睡到自然醒,因为杨师要让骆驼休整一天。早上杨师的儿媳准备了骆驼奶(这对于牧民来讲可是最有营养的食品,冬季里最理想的早餐),试探的尝了一些没有什么怪味道,很好喝。吃过早饭,他们都各自去忙了,冬季是牧民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个季节是产小羊羔的时候。我们也体验了一下牧民生活,晒着太阳赶着羊群,给小羊羔喂奶。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而有序。

下午没有事情干了,难免有些无聊。如何打发时间成了我关心的问题。正好杨师说他下午要把一峰“种驼”(他儿子家有两峰种驼,“一山容不得二虎”只能留下一峰)赶到他自己家去(离这里不远的一处海子),我们可以坐他儿子的车去(一辆战旗),可以坐车感受沙漠冲浪我太高兴了。可是他的儿子不在家(早上出去卖骆驼),等到下午4点多还不见他儿子回来,性急的我让杨师想想办法,后来是小那开车带我们去的(小那还挺全能),终于体验到沙地越野的刺激了(比坐过山车还过瘾),而且还有幸见识一下用车赶骆驼的全过程。到了杨师家见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这个女儿和他的儿子是双胞胎),喝了点茶我们就离开了。就是觉得往返距离太近还没有完全尽兴呢。所以我决定下一次如果我还来巴丹吉林的话,一定要坐越野车进来弥补这个遗憾。

晚上向导的儿媳为我们做了一顿饺子(味道不错),这算是为我们送行吧!平淡的一天就这样的过去了。明天我们将回到真正的野外生活,前方情况如何?没人知道。

无人区里的四天三夜

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无人区

2009年1月17日 乌尔塔布拉格——哈格图

被闹铃叫醒,看着外面的阴天,心里一下子也阴了。吃过早饭,开始收拾行囊时,天空下起了小雪。今后几天路上找不到水源,所以我们要准备所需的水,为了方便驮运向导早就将水冻成了冰。一切准备就绪,离开了最后一户牧民家。

是“无人区” ,向导没有走过,唯一能指导我们朝正确方向行驶的只有手里的GPS,我们四人还有八峰骆驼就这样顶风迎雪地朝前走。天气的寒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变的沉没,看来天气真的很影响心情。到了中午虽然大家都说饿了,可是谁都没有停下脚步吃些东西,我们都想快一点走出沙山群,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天气变冷,路也不好走了,雪化了以后冻成冰上面又覆盖上了一层沙子,从表面上看很正常,可是骆驼走上去就会打滑,为了我们安全也是为保护骆驼,碰到这样的地方我们就下来徒步走。翻过这样的沙山异常艰辛,上去就会滑下来,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爬上去。

天不知道翻过多少个沙山,下过多少次骆驼;也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就这样走乏了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天快要黑了我们就找个有草背风的地方安营扎寨。这时大家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为了快点吃到东西,我们就分头行动。小那负责从骆驼上卸下行囊,杨师和我老公就赶紧搭帐篷架炉子,而我则跑去拣柴火。当一切都搞定了,天也已经彻底黑了。因为太累,所以吃过饭我们都早早的睡了。

进入沙漠无人区的第二天

2009年1月18日 哈格图——宿营地

早上起来,大家都比较关注今天的天气。当看到外面是个大晴天时,都很高兴。而且我们都认为今天就能走出沙山群,所以吃过饭赶紧收拾好了东西,满怀希望的继续前进。

可是当我们好不容易翻过一座沙山,迎接我们的又会是一座沙山。无数次的失望,已经让人变的有些烦躁。骆驼累的也一见到沙山,就跪下“罢工”。前些天抱着照相机不放,今天却拿着GPS不放,一双眼睛不时地看着GPS上的坐标点,看着它一点一点的变化。因为茫茫沙漠没有任何参照物,不知身处何地,只能靠变化的坐标点判断距离最终的目的地还有多远。走了一天,盼了一天,结果晚上我们还在沙山里住着。

进入沙漠无人区地三天

2009年1月19日 宿营地——宿营地

今天是我们进入沙漠的第九天,按原定计划还有一天我们就要出去了。但是看着连绵不绝的沙山,已经不敢确定明天能否出去。看着无边的沙漠心想如果在这里“消失”简直太容易了。手机没有信号,真正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想着想着我真的开始有些害怕了。

不过今天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地势渐渐平缓,沙山之间的距离也变大了。“无人区”果真名不虚传,一路上我们没有碰到过任何除我们之外的动物,周围非常寂静。为了打破这种寂静,打发时间,我们又开始讲笑话,其中最贴近我们此时此刻心情的笑话就是兰州方言版的“阿拉丁神灯”。一阵互动过后,杨师突然喊到:“哈尔包饶勒吉” 到了。我们都很高兴,可是高兴过后我感到很奇怪。就问杨师为什么肯定这里就是“哈尔包饶勒吉”,因为他也没来过。杨师告诉我:“哈尔包饶勒吉”的意思就是有草的平滩,这里的确非常平坦,不想再看到的沙山怎么突然就消失了,我们不约而同的欢呼,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快走出沙漠了。小那忽然来了兴致,唱了一首高难度的《青藏高原》。受气氛的影响,我老公也用他那“高不成低不就”的独特嗓音,放声高歌。

夕阳西下,红彤彤的晚霞很是迷人!平常这个时间我们都在忙着搭帐篷,还没有欣赏到沙漠的黄昏。天色已暗杨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也许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休息,要不就是他还想赶路。天黑了,我们才停下来,一下骆驼我都不会走路了,这时才发现我一天都没有下过骆驼,他们都不相信我居然骑在骆驼上坐了一天(都在夸我“厉害”,其实我也没想到我能坐一天,这算特长吗?)。

当晚杨师向我们保证,明天一定要送我们出去。我和老公也把当晚看作是我们在沙漠住的最后一晚,把我们带来的羊肉全部让大家“消灭”掉了。已经多天没有洗脸的我,申请特批了些水洗脸,可是水太少只够洗手,又不好意思再要水(因为剩下的水要保证向导他们回去够用)无奈只有把毛巾浸湿,擦擦脸。老公在一旁坏笑说:“看你还怎么臭美”。我无语,心里只盼望着明天能出沙漠,出去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泡到浴缸里再不出来。

进入沙漠无人区的第四天,走出沙漠到达古日乃(目的地)

2009年1月20日 宿营地——古日乃西7.5公里处

早上刚刚六点,就被杨师叫醒。杨师说早些走早点把我们送出沙漠。和往常一样我们做好了早餐,可是杨师说他今天不吃我们做的早餐,他自己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我很疑惑为什么?好奇的看着他从布袋子里拿出一只羊腿(心想还有藏货),用刀削成羊肉片放在碗里(这时才发现是生肉),然后倒入滚烫的茶水,就开始吃。他的早餐的确让我吃惊(这种吃法很独特)。杨师边吃边说,吃这个不容易饿,我要吃的饱些,今天一定把你们送出沙漠。看来杨师今天不把我们送出去势不罢休!快速吃过早饭,收拾好东西。不到九点我们就出发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向目的地开进。

大约到下午一点左右,我发现手机居然有信号了,兴奋的不得了。赶紧打电话报平安,并和右旗的朋友联系。因为约定今天他们来接我俩。可是电话打不通,这才叫人崩溃。没办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向前走,到约定的地方“古日乃”等他们来。出了沙漠我们走进了梭梭林,出了梭梭林就是戈壁,虽然离我们的目的地越来越近,但是和接我们的人联系不上,让我们更加郁闷。

当我行至离目的地还有7公里的时候,我们接到了右旗朋友的电话,原来他们也进了沙漠,是来追我们的。下午六点,我们终于和接我们的人汇合。见面以后大家都兴奋不已,简单的收拾了一下我们的东西。然后和两位向导告别,为了表示感谢我们就把头灯还有帐灯以及其他的物品都送给了他们。从古日乃回到右旗还有将近四百公里的路,坐上汽车我们都感慨速度的魅力!

再回头看看我们亲密接触了十天的沙漠,还有些恋恋不舍,不舍的是那种身心放松带来的愉悦。“巴丹吉林”我见识了你的雄伟、你的广阔、你的柔美、你的沧桑;那么你还有什么是我不曾见到的,也许换个季节你会告诉我,是吗?

巴丹吉林冬季徒步穿越之旅,不算是游记,更确切地说是我的个人日记,它记录了我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十天生活。一路走过都很顺利,特别是天气非常照顾我们。这次穿越没有我想象中的坎坷,相对来说比较的安逸、平淡。消失十几天,把自己仍在一个和外界无法联系的沙漠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来讲,不是磨难而是享受,因为这种平淡安逸的生活真的很难得,少了生活中的压力、少了职场竞争、少了为谋生而奔波、少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少了城市里的喧嚣,少了工业城市里的污染-----。让我的身心彻底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当和朝夕相伴的向导和那八峰骆驼告别时真的是恋恋不舍,想到他们还要原路返回,可能都赶不回去过年,心里真的很担心甚至有些过意不去。离开巴丹吉林回到城市里,才发觉那十天的生活是那么的令人怀念。如果说此次穿越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应该是:文才有限的我没能把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完全的用语言表现出来。

冰上作业

风土人情

达里诺尔湖冬捕

那年元旦,晚上和朋友们吃完饭,凌晨睡下时,忽然决定想去赤峰。因为想起来那里刚刚大雪。于是在第二天傍晚,我已经站在零下10几度的赤峰街道上对着手掌哈气了……

隔日直奔克什克腾旗。本想去趟石林看冰凌,可因为大雪的故,车子下不到山路上。作罢。在领教过传说的蒸汽火车和大青山夜之魅之后,次日我们向达里诺尔湖出发,因为那里有壮观的破冰捕鱼!当然,这一夜我们是在有热水的地热中度过。整个宾馆(民族疗养院)在冬日的荒草和萧条中漆黑一片,只有我们两个游客——似乎全镇也只有我们两个游客。

我们包车达里诺尔湖单程3个小时路程。沿途尽是白色,好像行驶在童话里。远远望去,灰蓝色的天空下,美丽的达里诺尔湖身披洁白的雪袍,在阳光下散发着冷冷的清辉。雪,对于生长在北方的人民来说是冬季的灵魂。因为有了雪,北方这块土地,才会充满活力张扬着另类的生机。经过和蔼晨光,经过壮观的风力风车车群,经过3个小时的冰封雪地之后,汽车行驶在汪洋湖面上。

此时的达里诺尔湖刚刚举行过打渔节。(12.25~12.30)还能在湖面上看到冰雕的废墟。本担心打渔季节已过,但我们的运气还好,竟然看到了。想去看打渔的朋友可以在上述时间来,保险,但那时游客自然也很多,在你拍的打渔收网的场面里,会无时不刻地出现一身户外,全付武装,跃地三尺,拍手叫好的城里MM,这也是不无遗憾的事。如果你想清静地拍点东西,就得这个时候来(12月底到1月初的几天)。

湖面的打渔景象很壮观,每天的收网有固定时间,大约在中午12:00左右开始收网。渔网将近1公里长,光收前端的空网,就得1个小时。冰下,是平均20米深的水。不用担心,湖面的冰将近一米厚,你甚至可以在这里放肆地体验刹车暴死的快感,因为湖面空旷如野!唯一的观众是冰下成群的瓦氏雅罗鱼和桦子鱼。

看冬捕的具体操作后,我不由地更加赞叹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智慧。而说起冬季捕鱼,就不得不说一说鱼把头这个人物。冬捕的成功与否多数取决于鱼把头,所以选择鱼把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鱼把头一般都是由前任鱼把头推荐有丰富捕鱼经验的人来担任。捕鱼时定位,定网、下网、传线,必须一气呵成,稍微有一点偏差便会前功尽弃。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在鱼把头的指挥下作业。下网前,画场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鱼把头手拿小红旗把旗子插在什么位置上,工人们就用每个重达9斤多的冰窜(钻冰工具)凿开一个长约2.5米、宽约3米的长方形下网口。在下网口左右两边按照鱼把头用积雪堆积成的雪堆做为穿杆打眼的标记,走杆的人必须以雪堆和第一个冰眼成为一条直线,这样才不至于走偏。以下网口为中心分两个冰窜组,每组各9人,由4人打眼,2个撸绳,两个走杆,一个拖拉机手组成。下网用的这张网由两扇组成,每扇400左右米,各由一组人员把网下到冰下。工人们先从凿开的入网口下网,然后向两侧各走出15米左右,这个冰眼对于捕鱼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然后,每隔40米左右凿开一个直径约20公分左右的穿杆(冰下网的工具)走网的冰眼。用两根长45米左右木杆绑上鱼网,从入网口放入水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把铁叉放入第一个冰眼口拨正木杆的方位,以防走歪。透过冰层会发现鱼网随着木杆的滑动也缓缓向前移动。每隔40米左右凿一个冰眼,用叉子校正木杆的方向,如此这般穿过六七个冰眼后,网的重量上来了,就需要用拖拉机做牵引力,拖动鱼网大绳向前行进,这样反复五次左右,大概经过35到40个这样的冰眼(冰眼要视场地的大小而定,如果是大场需要的冰眼会更加多)就到了出网口。两组队员在出网口汇合,把两边的木杆拖出冰面,准备起网。这时需要在出网口正前方三十米左右的地方,将一个铁勾子下到冰下固定拖拉机,然后用拖拉机带动上网套子,往出拉网。一般情况下需要拉六七回左右,网兜就到了出网口,这一刻人们都屏气凝神直到一些鲜活跳跃的鱼儿们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才长长地松一口气。解开网兜口的封线后,拖拉机停到出网口的边缘地带,工人们开始用舀子往车上装鱼,这个时候是最壮观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装完大家辛勤劳动的果实后,工人们把网兜拉到冰面上晾干叠好,以备下次使用,这样,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 

民族习俗

风土人情

感动地灵村

从南宁出发转经桂林抵达龙胜县一个侗族村落的小寨子——地灵村,为到地灵村,我从三江县城倒了三次车才到的真正的大山里的古朴村寨,这里风情习俗和广西其它地方很不一样,梯田、木楼、风雨桥、三五百年的大衫树……宁静平和、民风淳朴、绿色环保,构成了别样的文化,别样的感觉,让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鼓楼、戏台和风雨桥这三样称之为侗民族文化瑰宝的老木头建筑,在小小地灵村的七百多户人家中就有三个戏台、六个鼓楼,年代至少有三百年以上,加上保护完整的石桥和石碑,足以让人感到侗民族文化的深厚与搏大,同时,也让我反复琢磨。在没有交通封闭的过去,侗族先民为何选择偏远的地方繁衍生息,并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在和老乡的闲谈中得知:扬姓是村里的大姓,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和江西,至于为什么到大山来定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或许是躲避战乱,或许历史上人类曾经有过的大迁徙,这一切大概只有人类学家才能解释。

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纯净古朴、与世无争,我很高兴在深秋的十月,能有机会到这里参加寨子里的重阳节百家宴,和这里的侗族老人们一起同贺。

地灵侗寨分上寨、中寨、下寨三个部分,共七百多户三千多人。寨子里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留守的多数是中老年人。重阳节这天一下看到了三个分寨近两百多个健康、开朗的老人。我觉得这些老人是那么的可爱、美丽,真希望自己到了那般年龄也能和她们一样!

地灵侗寨分上寨、中寨、下寨三个部分,共七百多户三千多人。寨子里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留守的多数是中老年人。重阳节这天一下看到了三个分寨近两百多个健康、开朗的老人。我觉得这些老人是那么的可爱、美丽,真希望自己到了那般年龄也能和她们一样!

吃着主人家热心准备的红糯米饭和传统特色的侗族佳肴,呼吸着寨子里清新的空气,感受着重阳节百家宴热烈又温馨的气氛,那一刻真的很美好。

在地灵也许生活并不富裕奢华,但心灵绝对是无染纤尘的。喜欢这里的老人、孩子和这里的一切,希望明年重阳夜,再能有机会去地灵和那些可爱阿婆们再饮交杯酒。祝地灵的老人们健康长寿!

龙胜到过好多次,每次都少不了登龙脊看梯田,这次更不例外.当地人说:到龙胜,不去龙脊,等于没到过龙胜。说的也是,龙脊梯田是因为她的险要而闻名天下,从80年代开始她就列入大桂林的旅游项目,每天接待世界各地游客不下上万人,商业气息可想而知。然而,到了地灵,我才知道这里还有一片宜人的净土。 

风土人情

走近开怀苗年

凯里市三颗树镇开怀村位于凯里城郊,这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多年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其中的一项便是过苗年。

其实过苗年在苗族地区算不上新鲜事,虽然绝大部分的苗族同胞都与当地的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也有一小部分或者说其中的几个支系在过春节的同时还在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过苗年。当然这苗年不象汉族的春节那样有固定的节日,各个支系过苗年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在农历冬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腊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具体日期完全由各支系自己确定。至于过节的天数也是有第有短,大部分为三、五日,长的则持续达半月之久,活动内容主要有跳芦笙、唱苗歌、斗牛、斗鸟等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

开怀地处以小高山为中心的山区,杨、顾两姓苗族世代居住在这里。相传在很久以前,一次杨姓家人被山外的敌人追杀,情事危急,为了战胜敌人,杨家人便请顾家人帮忙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于是杨、顾两家便结拜为秦晋之好,誓言今后要相互帮助,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并且立下规矩,今后杨家和顾家不得相互开亲。从此,杨家和顾家就象一家人一样共同生活在开怀地区,祖宗定下的规矩也一直保持至今。

经过多年的繁衍,现在杨、顾两支已成为非常庞大的家族,分布在以凯里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这两支苗族都有过苗年的传统,由于一脉相承,凡到了过年的时候,不仅本支系的人员要从四面八方前来团聚,就是杨顾两姓也要互相祝贺,共庆佳节。今年的12月3日,是农历十月的最后一个亥日(猪日),开怀的顾家人开始过苗年,四方亲朋身穿盛装,挑着礼品,吹着芦笙向这里聚焦,一时间这个不大不小的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真可谓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大家唱歌跳舞,喜笑颜开,完全沉浸着过节的喜庆气氛中。受摄友之邀,我也来到了这里,亲身感受了一番苗族同胞的那份盛情和喜悦。

这天注定是喜庆的节日。节日的第一天,上午的时候大雾迷漫,预示将有一个灿烂的冬日送给喜庆的人们。我们到达的时候虽已九点钟,雾还没有散开,朦胧中看到村子边有一个圆形的专用芦笙堂,面积不算大,估计有四百平方米左右,用泥土夯就,间以石子嵌成几个圆圈。芦笙堂中央有一株高大的榔木树,树下立有一块高大的青石碑,记录了开怀芦笙铜鼓堂的建成情况;一面大铜鼓用一根麻绳吊在榔木树枝上,两位击鼓人正在击鼓,悠扬而深沉的鼓声在空旷的山野中回荡。树的四周用水泥圈成一个圆台,一方面是保护榔木,另一方面是作为举办活动时击鼓的地方,是活动的指挥中枢。

热情的村民为了接待我们和远道而来祝贺的亲友专门杀了一头猪。为了让我们拍到活动的全过程,杀猪的活动一直等我们到了才开始。

远方的亲友要下午才到,中午饭也还没开始,接待者建议下我们到开怀最大的上寨走走,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我们来到了紧邻举动举办地的的最大一个寨子,在这里拍了些开怀的风光片。

我们下到寨子吃中午饭,恰好有一路客人来到,简短的表演了一会节目后大家一起到接待点吃饭。饭菜虽不丰盛(一个炒猪肉和一个猪骨汤)但却很隆重,摆的是苗家人特有的长桌宴,共两长桌,挤得满满的,每桌不下三十人。

下午三点过钟,从雷山县著名的朗德苗寨来的客人终于来到。只见他们从弯弯曲曲的田坎上走来,前面是芦笙开道,中间的壮汉抬着杀好的猪等礼物,后面跟着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长串,人数不少于50人,个个身穿盛装,喜笑颜开。

芦笙堂边上有两道拦门酒在等他们,不论男女都得喝酒后才能通过。据说来客们在上寨已通过了十多道“酒卡”,大都喝了不少的酒,有的甚至已经喝醉了,所以到了这里后真的是“酒态百出”,甚为有趣。

到达芦笙堂后,来客先要围着芦笙堂进行芦笙吹奏表演。朗德是黔东南地区最早开发的民族旅游村寨之一,村民们几乎很天都要向游客表演民族风情节目,所以他们的芦笙吹奏表演很专业,很规范,很有表现力。别看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表演起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吹奏的芦笙一样悠扬动听,脚下的舞步一样的整齐划一,脸上的笑容一样的生动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