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和陈数什么关系:明成祖朱棣的才识、爱好及作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20:10

明成祖朱棣的才识、爱好及作风

 晁中辰

明成祖作为一代英主,刚毅过人,兴趣广泛。他一生最敬慕的古代帝王是唐太宗,不仅一心要建立他那样的功业,而且个人作风也颇为类似。 

 

一。明成祖在对臣下的谈话中,经常提到唐太宗,言辞之间流露着敬慕之情。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推动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佳话。明成祖认为唐太宗的见识高,无论对旧臣还是对自己的老部下,都能妥善对待,是他们各尽其力,这是使他的事业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永乐元年(1403)四月,明成祖申谕中外群臣尽心供职,其中就提到唐太宗:


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近古罕论。求其故,则太宗善用人,释王珪,魏征之嫌怨,举李靖,尉迟敬德与仇敌,用房玄龄,杜如晦与异代……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今敢有妄分彼此,心疑怨谤,不安职事者,事发族灭!


明成祖的意思很明白,自己将仿效唐太宗对待臣下,臣下也应像魏征,李靖等唐初名臣那样,消除疑虑,直言敢谏,忠于职守,以共同创建一个像贞观盛世那样的永乐盛世。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对待功臣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帮自己夺天下的嫡系,还是由敌对营垒归降过来的勋旧,他都能一体任用,这些人也都能尽心尽职,在自己的职守上创功立业,出现了许多治国名臣。唐太宗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江山稍微稳固后就对功臣大举杀戮。明成祖以唐太宗为榜样,应该收是有见识的,只是他残暴地诛杀建文旧臣给他留下了很大的污点。但从大处来看,他也基本上沿用了唐太宗的做法,只要归降了自己,就予以任用。这些人中,像”蹇夏“,”三杨“都成为了颇有作为的名臣。正是在这些名臣的协助下,使永乐朝成为明朝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的纳谏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佳话,明成祖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可称述之处。他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敢谏,而且承认自己智虑有限,会有失误,这就需要臣下来匡救。明成祖曾对近臣说:


朕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拾遗补缺,近侍之职。自今事之丛坐者,尔等当悉记之,以备顾问。所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朕自起兵以来,未尝违忤直言,尔等慎勿有所顾避。


明成祖深知纳谏的重要,但他坐的怎么样呢?他是一个勇毅有胆略的皇帝,一些军国大事都出自他的独断,例如晚年连续三次亲征漠北,就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劝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到若干。但从平常处理众多的事务来看,永乐时的大臣们还是比较勇于进谏的,明成祖也多能采纳。这也正是永乐时进入明代的鼎盛期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喜爱读书,每上朝罢,有闲暇即读书。他处理政事时,经常用古代的事相类比,这与他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在将退朝时他问侍臣:“无事居家时,亦不废观书否?”侍臣回答道:“有暇亦时观书自适。”

 

明成祖遂颇有感慨地说:常爱孔子言,饱食终日,无说用心,难矣。朕视朝罢,宫中无事,亦恒观书,深有启沃。若等皆年富力强,不可自逸。大禹尚惜寸阴,朕与汝等何可不勉!


明成祖用兵进退有据,常能以少胜多,这与他熟读兵书有极大的关系。除兵书外,他读的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即使那艰深的《易经》,明成祖也要仔细去读。他曾对翰林院的文臣们说:“为学不可不知《易》,只'内君子外小人'一语,人君用之,功效不小。”大凡杰出的统治者,悟性都比较强,往往能抓住书中的要义。明成祖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能抓住书中的要点,并能在实际活动中灵活地进行运用。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会成为杰出的领袖人物,他至多是个草莽英雄。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明成祖顿顿告诫皇太孙,要以读书为本:


尔年已长,正宜读书明理,以成大器。自古帝王莫不以读书明理为本,未有不读书明理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尔克勤学问,他日用之不穷。


明成祖这里说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希望皇太孙能像自己这样奋发有为。


明成祖颇喜欢书画,当时,松江府的沈度(明成祖称他为我朝王羲之),沈粲二兄弟的书法最为有名,明成祖便将“二沈”召至京师u,罗致在身边,并直接对二人授官为学士。无锡人王鮁能诗能画,其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明成祖召他入京,供事文渊阁,不久即授官中书舍人。”


从《明实录》中可以看到,明成祖经常往来于两京之间,每经过古战场,念及当时鏖战情景,不禁怆然寒心。永乐九年(1411)十二月的一天,有大风雪,天气特别冷,明成祖正在北京,念及当年率将士征战,“当风雪苦寒之际,将士有坠指裂肤者。……时对此景,思昔艰难,恻然动心。”遂命礼部对靖难将士分级赐钞。与血腥杀建文遗臣时相比,这时的明成祖简直判若两人。


二,躬行节俭
明成祖是比较节俭的。这一方面是受了他父母的影响。朱元璋小时穷困,称帝后也从不妄费钱物,马皇后经常亲自缝补旧衣。另一方面,明成祖也想为后世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他知道,帝王挥霍无度,是自取败亡之道。他经常对臣下说,内库所存的财物是用来赏赐功臣的,自己不敢妄费。永乐二年(1404)八月的一天,明成祖对解缙等人说到约束好玩之心的重要,其中说到:“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饰,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这里就是讲的节俭的重要。


 

明成祖认识到这一点,也能够躬身力行。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的一天,百官奏事过后,明成祖退殿后坐在右顺们,“所服里衣袖敝垢,纳而复出”。臣下看到皇上的里衣袖如此破旧,颇受感动,有人便颂扬圣德。明成祖叹口气说:


朕岁十日易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古每濯更进。昔皇妣躬补缉古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居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以为子孙法。”朕常守先训不忘。


看来这不是故作姿态,明成祖的确是比较节俭的。也正因如此,他特别痛恨那些贪墨的官员,一旦发现,即予严惩。


永乐十年(1412)五月,监察御史巡视驿站,收受贿赂,明成祖闻之后立命都察院严讯。广西右参议吴翔因收受贿赂,明成祖也立命逮治。这类的记载很多。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申谕都察院臣道:“朕切于爱民,屡戒郡县之官,不许横取一毫。”

 

三,政贵务实,不尚虚文
明成祖的皇位来之不易,他是在实际斗争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心里很清楚,要巩固皇位也很艰难,历史上将皇位得而复失的例证不甚枚举。尤其是他还要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个稳固的基业,这就更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干,朝中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他处理,白天他处理完公务,有的是否切实可行退朝后还要反复思考。他讲求实际,反对虚夸,更反对一些臣僚借题发挥搞阿谀奉迎。


以前地方官入朝,多是歌颂一番圣德,称天下太平,明成祖却要他们说出当地弊政,人民有哪些疾苦,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言者要治罪,言而不当者可免于治罪。他还让人把地方官说的情况记下来,如发现故意粉饰,与事实不符,则要严加治罪。他还刚规定,“反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


永乐十四年(1416)四月,礼部郎中周讷奏请封禅:“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请禅泰山,刻石纪功德,垂之万世。”礼部尚书吕震亦附会此议:“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讷请。”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称禅梁父,合称封禅。古代帝王有大功德,致天下太平,便去泰山封禅,以向天地报功。秦皇,汉武皆曾封禅,《史记》有《封禅书》以纪其事。大臣们看到,明成祖的文治武功足可与古代杰出的帝王相比,当时的国势特别强盛,便建议行封禅。每想到,明成祖认为这是无益之举,不仅未答应,反而还将他们教训了一通:


今天下岁无事,然水旱疫疾亦间有之。朕每闻郡县上奏,未尝不惕然与心,岂敢自谓太平之世!且圣经为常言封禅,唐太宗亦不为封禅,魏征每以尧舜之事望(唐)太宗,尔欲处朕于(唐)太宗之下,亦异乎(魏)征之爱君矣。


在这里,明成祖以唐太宗不封禅相比,以魏征不劝唐太宗封禅来戒谕臣下。封禅是大礼,要兴师动众,不知要花费多少钱财,对治理国家却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明成祖没有一种务实精神,或许真的就要去封禅了,借以宣扬一下自己的功德。但他没这样做,不仅于他的功德无损,反而提高了他的功德,表明他的见识高于一班帝王之上。

转自晁中辰的《明成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