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在线观看:回顾中行百年发钞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0:57:22
中国银行是国内唯一迄今还在发行钞票的百年发钞行。民国时期,中国银行曾是最重要的发钞银行;改革开放以后,中行又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先后发行了外汇兑换券、港币和澳门币三种钞票。

  地名券、暗计券

  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起就开始发行兑换券。当时各银行都在发钞,以中行发行的信誉最好,发行数目最大,发行历史最久。截至1942年6月止,中国银行发钞历时30年,印制发行票版200余种。而1942年开始,国民政府决定法币统一由中央银行发行,中行停止了发行货币。

  在此期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地名券”、“暗记券”等特殊的兑换券应运而生。要在兑换券加印地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地域辽阔,经济落后又非常不平衡,军阀割据、战争频繁,造成物价飞涨,各地的兑换券实际币值不大一样,根本无法顺利流通。在兑换券上印上地名,并由各地中国银行自行负责发行准备金和兑换,就成为必需的保护措施。因此,信誉最好的上海地名券在全国发行量最高时达三分之二,而且畅通无阻。

  “暗记券”则指在钞票上加印数字、符号、文字等暗记,这是中国银行等采取的特殊发行办法。当时有些中小银行和钱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但没有发行货币的资格,或有资格而怕担风险,于是就产生向中国银行领用兑换券的做法,以取代自行发行货币。领用条件数量由双方约定,领用方必须交纳百分之六十后增至百分之七十的准备金作保证。各家银行钱庄向中国银行领用的兑换券都加印不同暗记,及时掌控各家暗记券的流转情况。这种做法既扩大了中国银行兑换券的发行量,又收入了相当数量的准备金,还加强了同业间的联系。
准备金全部公开

  中国银行从1912年发行兑换券以来,就实行准备金制度。按1915年的财政部规定,准备金为百分之五十,由发钞行保管和调拨。

  1927年,面对政府借款造成过度发行钞票的压力,上海中国银行领导主张全部公开发行准备,核心是“全部公开”四个字,即让社会公众了解实情,支持银行不滥发货币,以此来抵制政府压力。经过多方反复说服疏通,总算于1928年3月得到财政部批准,成立了发行准备检查委员会,从1928年4月1日起,每月公布发行数字,社会反映良好。这件事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金融界公开发行准备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公债、股票价格一跌再跌。中国银行自1932年初起,中行将公债、库券抽换为道契、金公债、押换票据等,以保证发行准备的稳固和钞券的信用。

  市面上流通量饱和时,中国银行就不增加发行,如果有过剩随时收回。市面上钞券较为缺乏时,则稍稍增发。例如,1934年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后,市面上纸币较缺,为满足需要,就增发了钞券。而1928年至1934年,中国银行发钞基本稳定在2亿元上下。

  特殊纸币的发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作为当时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享有经营外汇业务的特权,并承担了某些特殊货币的发行任务。

  改革开放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日增。对带入的外币如何管理,国内商品又如何供应等问题随之而来。为了维护人民币的统一市场,打击少数地区外币非法流通,1980年国务院特别批准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

  随着市场物资日益丰富,外汇不再稀缺,外汇兑换券完成历史使命,1995年6月底停止流通,历时16年。外汇券有1979年版和1988年版两个版本,现在已经成为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