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的前妻照片:最清澈的诗歌里养着最纯真的爱——读《诗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37:49

最清澈的诗歌里养着最纯真的爱
——读《诗经》
《最美不过诗经》:爱情不经意的流露——《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看《诗经》的时候窗外落着小雨,沥沥淅淅,那关关雎鸠、苍苍蒹葭就在江南这湿润的空气中徐徐打开,充盈丰沛的原初之气扑面而来,似乎一切都鲜活如初。
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居在河中沙洲。那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左右两边捞它。那个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思念追求却没法得到,深深长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以睡下……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民歌中悄然盛开,雎鸠悦耳鸣叫,荇菜茂盛生长,古朴醇厚渐渐显露,天趣盎然的曲调像一首天籁之音娓娓动听。
《诗经》以这首以爱情为名的《关雎》作为开篇,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爱情在生命中处于重要地位。细读下来,这首诗歌无疑在讲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浓烈追求。
爱情本就无比美好且无可回避,而一些卫道士解读《关雎》时非要说它是歌颂“后妃之德”。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牡丹亭》中的一幕:杜丽娘在私塾中受学,迂腐的教书先生陈最良讲到《关雎》时内心慌乱之极。那当然,对着一个美丽的深闺少女谈论爱情,不由他不窘迫!于是他试图让杜丽娘相信,《关雎》只是歌颂之篇,而聪明的小姐早在诗句中嗅到了爱情的味道,粲然一笑。爱情就在此时悄悄埋下了种子,等待着发芽,茁壮成荫。
回到《关雎》,在清脆盈耳的鸟鸣声中,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渐渐氤氲开来。风中曳荡着翠绿如墨的柳条,地上盛开着灼灼欲燃的花朵,生动的景致中,君子却孤身一人,这怎么让他受得了?
因此,河岸之上,来回徘徊的小伙子,一会儿张望,一会儿低头。转来转去,时间不断流逝,河心绿地上停留的雎鸠飞走一只又来了一只,他还没有离去的意思。雎鸠在斑驳光影之中不停欢唱,男子对着河心开始发呆。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荫,它们的茎须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叶片如指甲大小,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身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她束起来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都不能入眠,满脑子里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没有办法接近。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他认为美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里边。有人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么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于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
如此说来,《关雎》爱情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思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求之不得“文似看山不喜平”,《关雎》有这段“不得”,一下子鲜活起来。小伙子煎熬难捱,从床头直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最后终于明白要靠自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采取行动对心仪的姑娘表白。
于是,第二天,在水草丛生的河岸,薄雾之中,小伙子就对着来到河边的姑娘拨动起了琴弦。悠扬的琴声在清晨的薄薄白雾和细微水波里,婉转动听,和着关雎的鸣叫,夹在微薰的风中,流向女孩的方向。
让我采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过你的粉嫩与美丽?让我捧一缕柔软似水的晨曦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清澈与灿烂?让我剪一片缥缈洁白的云朵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曼妙与洁净。
小伙子鼓足勇气,用独特的表白与浪漫情怀打动了姑娘,打开了姑娘的心田。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开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流行方式。众所周知,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就换来了卓文君的当夜跟随相如一路私奔。
依此来说,古人的性格并非温和如茶,含蓄十分。从《关雎》可以看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性情坦率,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的情感。现代人在面对真爱时反而少了古人的那份勇敢,“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倒是要《关雎》的小伙子学习了。
五代文人韦庄的《思帝乡》一词也流露出一份少有的执著。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郊游的少女遇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迸发了对爱情的炙热向往,令人感动。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也没有什么后悔的,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无上的崇高与难得,又何必因此羞愧呢?这与《关雎》里面男子面对爱情时的勇敢不谋而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岁的小孩都会轻轻吟唱。诗中那个窈窕的姑娘,带着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的清鸣与水草的鲜美,走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走过唐诗宋词,穿越长河落日、小桥雨巷,在每一个清晨的细雨与黄昏的飞雪中,不失淡淡的美和浓浓的香。一提及那条河流,那座沙洲,还有那参差的荇菜,那对雎鸠,就仿佛嗅到了爱情的滋味,如水如诗。
《最美不过诗经》:调情是不是一种爱情——《邶风;终风》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花丛中读《西厢记》,天清气朗,微风和煦,《西厢记》中的文辞又生香而出,宝玉一下子来了灵感,笑着对黛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黛玉一听生起气来,柳眉倒竖,杏眼圆睁。
书中用来形容张生和崔莺莺恩爱表白的话语被宝玉说出口,差不多就是等于求爱了。林妹妹作为一个贵族小姐,有着必须的矜持,不是随时随地就能面对心中神圣的爱情,几乎下意识地就发怒,说宝玉欺负她,声称要告诉舅舅去。在那种的场景下,宝玉脱口而出的话,谈不上是示爱,反而更有调情的嫌疑。
大多时候,调情跟示爱差不多,不过黛玉应该知道,二者实质上正好相反,示爱是真爱,而调情离真爱却远了。熟读诗书的黛玉从《邶风;终风》中知道这些。《终风》说的就是一个严肃面对爱情的女子,却不幸碰上一个调情爱好者的苦闷事。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男子初见女子就对她笑容满面,还能说会道,开开玩笑,潇洒浪漫。而女子对此却满心忧伤,无法言说。她觉得爱情是一件严肃的事,就算一个人原本性格活泼,一旦遭遇爱情,也不由得变得庄重起来——严肃对待爱情这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且看这个男子怎么做:
既刮风又下大暴雨,见我他就嘻嘻笑。戏言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
既刮风又尘土飞扬,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既刮风又天色阴沉,不见太阳黑漆漆。长夜醒着难入眠,想他不住打喷嚏。
天色阴沉暗淡无光,雷声轰轰又开始响。长夜醒着难入眠,但愿他也把我想。
《终风》里的这个男子,戏谑轻薄,尽管见识广博,谈笑风生。她望着他,只是默默地倾听,爱情在他那里,还没有卸下面具,他还没有以最干净的心灵来面对。从他飞扬的神采中,似乎都能看出了自己以后的命运。她想要的是一份真诚的爱情,而他肯拿出来的只是一时的感情。爱情与调情的区别之处,也许就在于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而调情则是一时的情感冲动,或者报有其他的目的。
张爱玲名作《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调情的高手,他俩都抱着目的开始爱情交手,范想赚取白的芳心,而白也想赚一个冤大头结束自己下半生的漂泊。结果呢,彼此调情,彼此精于算计,都不想真心以对,爱情变成一场没有休止的拉锯战。倒是最后的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的爱情。
在这里,调情只能让感情陷入困境,而爱情则可以把平凡变伟大,把瞬间变永恒。《倾城之恋》中在那生死攸关的瞬间,他们没有了挑逗与算计,彼此唯一的心思就是希望对方平安,为此甚至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如此才终于断定两个人的相爱。
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之时,也正是他心情暴躁不安的时期。整天无事可做,穿梭于众多姐姐妹妹之间,讨好献殷勤,他对黛玉的这句话怕也不是出于真心,在敏感的黛玉看来,确实是调情之语。黛玉也只好一边恼怒一边掉下眼泪,怕也是《终风》里那个女孩子一样的悲凉。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击败调情,把调情转化为爱情的养分。那时候,在爱情里,没有轻浮,没有亵渎,只有天长地久。
《终风》里的女子,不知道是不是庄姜,不管是谁,她都没有白流苏与黛玉幸运。到最后她也没有把调情化成爱情,他抛弃了她,并且不再回来,尽管他曾经给她带来那么多的美好。她对于这一切也心知肚明,然而现实让她无能为力,只能一个人承受着伤害。
耿耿不寐的长夜,当暴风刮得猛烈之时,就想起他对着自己嘻嘻地笑,戏谑的欢乐。一个人独处睡不着觉,但愿自己的思念能让他打个喷嚏,好让他知道自己在想念他。据说,一个人要是被惦记着,就会打喷嚏。真的希望他能回来,给自己真正的爱情。即使这些都做不到,那至少他能够把自己怀念。
关于《终风》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结果,诗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似乎是没有了下文,生命就此擦肩而过。不过,也有可能在某一天,男子懊悔了会回来,但怕也是因为浪子的心已经疲惫,而不是因为真懂得了爱情。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在这样刮风打雷的夜里,你会想起谁?还希望谁想起自己?李清照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若是如此,物是人非,调情也好,爱情也好,都只能是一场悲凉的梦。
《最美不过诗经》:一个人的单恋——《周南;汉广》
泰戈尔的诗歌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遍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一般,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同样,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尽管他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尽管他热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但他清晰地知道他不可能得到她。眼前的这道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樵夫隔着一条并不浩荡的江水,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心甘情愿地思念着心仪的女子,而她,也许并未注意到他,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心思,樵夫内心从幻想到失望,伤心破碎,一个痴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中有很多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区别开来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年轻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对她,我只是痴心妄想,要是她能够嫁给我多好啊,我现在就去喂肥马儿,赶着大马车去迎接她,给她幸福。可是,她懂我的心声吗?我多想此刻能够长出一副翅膀,飞过江水,对她表白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思念是夏天青色藤蔓上开出的淡雅花朵,虽然模糊单薄,但却像雨夜窗里点亮的一盏烛火,忧伤而动人。
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也许是诗书里记载的最早的单相思了。单相思者往往最痴情,对自己钟爱的对象,痴心相爱,海枯石烂心也不变。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也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但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也还是无法做到,无边无际的单相思之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汉广》中可以看见,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这一份淡淡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
也许是这个樵夫内向自卑,只能一边念叨着“不可求思”、“不可方思”,一边流淌眼泪,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而对方是高贵家族的公主,自己拿什么给她幸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主动出击,不顾一切追求她吗?
这位樵夫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委屈,他内心平静,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但依然深刻地爱着心仪的女子:“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的事务,只不过,这一次,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有条不紊。他选择了将爱藏于心底。
单相思,这种爱情只与自己有关。既然相思太苦,相爱太难,那么何不将爱藏于心底,让这种没有说出口的相思维持最初的那种纯真情愫,在虚幻中保持那一份难言的美丽和幸福。这一切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化,只想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
无所谓获得,这种感情融化了失落,成为记忆,被藏在内心的角落,留出来一方天地。在某些时刻,比如独处之时,比如伤感之时,呼啸而出,悄然绽放,含着微笑与安详。
暗恋,是无奈,又是甜蜜的痛楚,也是铭心的记忆。汉水边的樵夫,没想到几千年后会有这么多与他同病相怜的人。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教授,用一生来痴恋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是他们终生真诚信任的挚友。成就一段佳话。
当得知林徽因去世,年迈的金岳霖像孩童一样恸哭不已,并撰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的暗恋之情,让人动容。这种执著的过程,为梦想而坚持的忠贞信念,把纯洁的爱升华到了最高点。
失去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得到,因为放弃,也得到了某种永恒。同《汉广》中水边的樵夫一样,一种情愫,便是永恒的希望,这种爱慕,也化作一种美丽的心念,流传千年。
《最美不过诗经》:男人的痴,女人的怨——《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须按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别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比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因为商人的地位穿戴食用都有限制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
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指代书生,后来又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青青子衿”,这四个字就组合成了一个名词,历代每一次念起,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悠然书生味道。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女孩子。些许日子没有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她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娇俏可人的身影,在城头的石壁上凝驻。
一如《西洲曲》里的那个女子,“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她在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要是这位“青矜”赶到之时,在新月的清辉之下看到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幸福。这幅场景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李清照的《浣溪沙》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精妙地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时说李清照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感受和一瞬间的动作,并且能用通俗的语言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他大赞“娇恨”一词,这是一种一边恨着一边撒娇,因爱生恨的心情,几丝可爱跃然纸上。与《子衿》放在一起,同样是少女情怀,眼波流动,又同样是焦急等待,急不可耐。双手叉着腰,撅着嘴唇,准确地拿捏了少女的心理活动,思慕、娇怨“青青子衿”的情怀可见。
如此一来,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就是青色的了。“青”在古代就是蓝色,《毛传》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女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位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也许是书生使得女性心灵有所寄托吧,能够使自己的心湖旖旎,荡出一圈又一圈相思的涟漪。
多年以后,一个虬须扎扎的枭雄也用了同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境界却完全不同。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成了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对贤才的渴求和对雄伟霸业的忧思。
紧接着他还引用了《诗经》中的另外两句,就是《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只要贤才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盛情款待,我会加倍欣赏人才的。
这就是男人的感情,男人和女人终究是不同。女人的感情就是爱情,一旦爱了,自己的一切也就只围绕着对方行事,要是对方不理睬自己了,就发脾气,就由爱生怨。《子衿》中的这位郑国女孩子就这样说:“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这真该怪这位“青衿”,即使再忙,即使再不能相见,至少得说句话吧,即使是只言片语,女孩听到也不至于着急得团团转,发出“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的怨言。
李清照在写完《浣溪沙》后盼得了书生情郎,她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有加,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尽管后半生飘零,在相思与完成丈夫遗愿的动力下过的还算不枉此生,没有了爱,怕是更加贫乏不堪。也许女人的一生中都为了爱而活,如果心中有爱,即使“一日三秋”,又算得了什么呢?
诗人余光中《在雨中》说: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
刹那,永恒
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子衿》中的女子也是这样思慕、等待、张望着“青矜”,你来不来都一样,尽管我着急,我生怨,但心始终向着你。抬头看见清月是你,低头看见树影是你。
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因为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残阳西下,落下地平线的除了阳光,还有女子的翘首企盼。
《最美不过诗经》:可望而不可得的伊人——《秦风;蒹葭》
何足道,长脸深目,瘦骨棱棱,在金庸小说中的男子里,他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个。比起白衣飘飘的杨逍,他少了几分俊逸,比起遗世独立的黄药师,他缺了几分冷傲邪气,这位昆仑派的掌门人以琴、棋、剑著名,故而号称昆仑三圣。
虽为圣人,多才自负,曲高和寡,内心寂寞,在《倚天屠龙记》中,郭襄在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十九岁的小郭襄对何足道的琴棋之艺随口点评了一番,想来只是小女孩的随性而为,却没想到被何足道惊为天人。
郭襄拿何足道的古琴弹了一首《诗经?卫风》中的《考盘》: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这首描写山涧结庐独居、自得其乐的隐士意趣和郭襄当时的心绪很相合。郭襄爱恋杨过,明知不得结果,但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心性,这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来说是件悲伤的事情。所以她情愿远离喧嚣,到山涧隐居,令杨过永存她心间,即便日后是孤单度日,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感情。日后站于山冈之上,也能借着回忆来令孤独的日子变得舒畅快乐,郭襄意欲守候着杨过的形象,终身不改变今日衷肠。
而何足道却为郭襄这一曲惊喜,尽管郭襄表示出希望在山间独来独往的意愿,何足道还是痴痴站着,陶醉其中。郭襄被何足道一厢情愿地认为是知己,他一见难忘,为郭襄谱写了新的曲子,等到两人第二次相遇,何足道也露了一手,别出心裁地弹了《诗经》中的另一首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郭襄听着不禁心想,他琴中的“伊人”难道是我?应该是说何足道是个优秀的男人,他的琴艺也很好,但是花落有意流水无情,郭襄的心早已被杨过占满,不论与杨过有没有结果,也不会让何足道靠近自己。
但郭襄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对何足道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最后的结局也是郭襄“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得。正好与他弹奏的《蒹葭》相吻合。
《蒹葭》诗中的青年在一个早晨,白露茫茫,秋苇苍苍的意境下,痴迷地在水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哪里?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却隔着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流,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一方的倩影,美丽的笑容在雾中若隐若现,伊人也就可望而不可即。青年惘然若失。
伊人之美,也就在于了“宛在水中央”。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那么惹人喜爱。但无法得到,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但怎么忘也忘不了。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之爱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迷离,恍惚。所以,他只好常常来这一片水边,只好傻傻地朝对岸遥望。女子也不能从“水中央”走出来,她只能属于水边,临水而居,与秋霜、芦苇为伴,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蒹葭》的若即若离的美感,氤氲的效果,让一代又一代人遐想万分。
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贵,爱情尤其如此。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多少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但无论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发高洁、可爱、可敬,更令他神往。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传说:宙斯的儿子坦塔罗斯王因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承受着永远的痛苦折磨。他每天一站在深水中,波浪就在他的下巴旁边汹涌,可是他却要忍受着沙漠般的干渴,他只要一想去喝水,周边的池水立马就会消失。
不但如此,他还要忍耐着饥饿的痛苦,水池岸边有一排的果树,上边都结着各种果实,把树枝都压弯,果实就垂在自己的额前,但是,只要他想伸手去摘取水果,一阵大风就会把果实通通刮走。目标很近却使得失败显得更让人痛苦。
因此来说,有时候想要达到目标还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男子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隐若现之美,不去接近,享受着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幅古典的绝美图画,就在了眼眸之下,如此景致,意犹未尽,望一眼,便已心醉。伊人之美,也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就连蒹葭这在水边常见的芦苇,也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成为一种美好的爱情象征,永远流传。
思念可以是一生,也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眼间,便是花事荼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
《最美不过诗经》:艳遇事件——《召南;野有死麕》
《诗经》中有不少篇目直接反映男女情爱及性爱的活动,这样妙趣横生的爱情使得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圣人们异常害怕,在解读《诗经》时努力向经学上靠,却适得其反。他们不知道爱情有时候也需要激情,在山野间哔剥燃烧的火焰,会成为日常生活里最娇艳的色彩,想必也会让那些经学家心旷神怡。
不过,他们没有《召南?野有死麕》中那个称为“吉士”男子的好运气。吉士,指英俊的猎人,不过理解为幸运儿更合适些。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两情相悦,爱情的火苗怎样扑都扑不灭,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万水千山都难以抵挡。《野有死麕》中,幸运的人就是这样:弓刚刚拿出来,箭还没有搭上来,一头肥硕的獐子就躺在了他前边的茅草地上,他走过去随手在地上拔了一把茅草,将獐子扛在肩上回家去。真是一个好猎手,箭法虽然不知道深浅,但是运气是最好的。好运当头,连他自己都感到幸福。
按着情节的推进,幸运之神并没有停止对他的幸运恩赐。在他喜笑颜开的归途中,他遇到了更让他喜悦的事情——一片矮树丛的对面,一位窈窕淑女正朝他这边看来,直盯着他看,不但如此,眼神中还流露出春意,如同今天所说的放电。
“有女情春”,几千年前的诗人,不知道怀着怎样的感情创造出这样的词语,也许是被少女眼中流露出来的饱满情感感染,也许是只有春天的盎然氛围才能衬托出少女的情感,使得“怀春”这个词语流传千年。
在古代,“麕”指獐子,比鹿小,没有角,也是鹿的一种。鹿有一种暗指的意思就是被当作壮阳养生的补品,从这个方向引申过去,“野有死麕”表达的也的确是一种野外偷情的意思。鹿用白茅捆束起来就不是猎人猎取的单纯猎物了,而是很像样子的礼物——在这里,就是猎人向少女表示感情的用品。
有了媒介,接下来就直接了很多:“吉士诱之。”少女本来就满怀春心,在不远的地方对着“吉士”表示爱心,现在帅哥主动过来表示自己的意思,这就没有什么遮拦了,干柴烈火堆放在一起,有一丁点火星就燃烧起来了。幸运的帅哥拉着怀春的女子,不顾一切往树林深处里钻。少女内心也是乱跳,有种眩晕的感觉,但作为女子,还是要有点矜持与内敛,不住地提醒“吉士”:温柔一点,别弄乱我的头发丝巾,轻点轻点,别惹得附近的狗儿乱叫,让别人看到了多不好……
如此生动的情景,那些经学家必然受不了,这就是他们联合攻击的原因,不过作为现代人不禁莞尔。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
两情相悦的世界,该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野有死麕》虽然艳情,却不失含蓄的情趣,构成美妙的意境。相比之下,后世有些成就的艳情诗则过于香艳,比如与《野有死麕》意境相似的唐代诗人牛峤的《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柳荫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描写了偷欢的情节,不过过于直白俗艳,情趣意境与《野有死麕》差远了。
被孔子称为“思无邪”的诗三百安排艳情诗出现,是怎么回事?也许正是因为它出现在礼教还没有扼杀人类本性的先秦之初,让后人一览当时的激情之事。虽然艳情,却艳情着男子的青春活力与女子的清纯可爱。
人之初,性本善,当时还没有被套上琐碎繁多的道德观念。从当时诸子的思想中已经看到世事的纷争,生存的困扰,伦理思想即将成型,还好从《诗经》这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中放射出了最原始的人性魅力。“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只此一句,风流满纸,本性尽显,还有什么能够扼杀两性相悦时候的快乐,带着几分羞涩,这个娇柔女子的形象特别动人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元代散曲风行之时,以闺情、闺怨闻名的文人刘庭信却有一个曲子《朝天子;赴约》,描述一位少女与情人约会的情景与《野有死麕》相似无疑:“夜深深静悄,明朗朗月高,小书院无人到。书生今夜且休睡着,有句话低低道:半扇儿窗棂,不须轻敲,我来时将花树儿摇,你可便记着,便休要忘了,影儿动咱来到。”
读下来就知,曲中交代了约会的夜深人静环境,在黑暗环境下,姑娘还向书生约定,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觉,连窗子都不敲,那就把院子里的花树轻摇一下,只要树影一动,就说明姑娘已经到了。显然这次约会是少女主动说出来的,连约会的信号都是姑娘想出来并事先约定好的,如此大胆多情的少女和《野有死麕》中的怀春女子一样令多少暗恋者汗颜。
怀春的女子羞怯而大胆,坦诚而率真,健康和温暖的气息,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
男人的等待,搔首踟蹰——《邶风;静女》
唐代诗人韩偓有这样一句诗:“但觉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静月当头。”写出女子在闺房里期许与等待的那份恬静,任时间一点点流逝,她依旧优雅如此。相对于女子,男人的等待似乎充满了焦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邶风;静女》中男子的等待。就在大约两千多年前的一天,阳光四溢,万物生长,花朵绽放,鸟雀歌唱。就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中,男子徘徊徜徉,他却没有心思来观赏倾听,眼下四处张望,之前他急急如火来到心上人定下的约会地方,生怕自己迟到。心爱的姑娘在哪?怎么看不见?
心怦怦直跳,可内心是盼望着她早点出现,看她美丽的容颜,胜过花朵千万倍,听她清脆的声音,倾诉满心的爱怜。可现实让他着急,他抓耳挠腮,徘徊辗转,依然不见心上人的面。一个静女,幽雅娴静的女子,迟迟不肯出场。
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给人想象的空间,她应该是心地善良而单纯,而且聪明伶俐。此刻,这个俏皮的姑娘也许是藏在附近,望着束手无策的小伙掩着嘴儿窃窃的笑,想要看看男子的表现到底如何。
女人在大多情况下确实喜欢在约会时候故意迟到或藏起来,让男方等待,这是一个有趣味的现象,在心理学上也是有渊源的,是恋爱女性的本能在作怪。她这样做不是对你怀有恶意,更不是要弃你而去的想法,姗姗来迟,有意躲藏,看到对方的那种焦虑不安、备受痛苦折磨,内心反而会充满快乐。你看,对方为自己付出,多么在乎自己。
而男方约会迟到往往会给女方带来众多的困扰,有时候因为这一迟到自己功亏一篑。元代有一首《寄生草?相思》的曲子就表达了女孩子对迟到的男子的埋怨:“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对神前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冷清清湿透凌波袜,恰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剌,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
意思就是说本想告诉你几句我的真心话,我还对着神像剪下头发,表明心迹,背着爹娘来湖边和你约会,谁知道让我等你等得鞋袜都湿透了,还没有见人来,快点把我送你的香罗帕还给我吧!
等待是一种煎熬,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因为高潮总在焦急的等待中出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男子的等待没有白费,在后来得到意外的收获,女子出场的时候,手中执一枝白茅草,送给了男子,白茅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着光泽。
“非汝之美,美人之贻。”并不是因为白茅草离奇,它只是一根嫩嫩的草,在物质的世界里,它随处可见。然而在爱人的世界里,它是珍贵的,因为它是心仪的姑娘亲手采摘,送给自己的物品。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的“艰难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送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
更何况现在这白茅草上还带着姑娘的芳香与体温。最珍贵的东西,总是爱人给予的。这些礼物,尽管极其普通,但却是甜蜜与温馨的,经过了爱人的手递送到你的手里时,这礼物便不再普通,伴随着对方的笑容顿时让自己的世界生彩。这种馈赠也成为我们表达爱意的最简单,也是最直白的方法。
世界就是这样神奇,自我们先祖时期就是如此,内心所喜欢之人的东西,最平常,却最为熠熠生辉。现在这根彤管草就有些定情物的意味了,也就意味着男子最终抱得美人归。这都是经过“搔首踟蹰”等待得到的。就在这一个春天的上午,一切都透出甜美的意味,女子是美的,男子也是美的;阳光是美的,植物也是美的;白茅草是美的,爱情也是美的。两个可爱的人约会成功,天地里就洋溢着欢喜。
如今,时代变了,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变了,光怪陆离的方式中,迷失了多少人的眼睛,而《诗经》中那么着急等待与馈赠茅草的甜美爱情,永远是那么美丽!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鲜明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满身风雨来践约——《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的意境就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等待,最后终于见到了要等的那个人。他们事先应该约定好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其中女子先到一步,还没有到时间,或者快要到时间了,女子有些期待地等待着,心跳也许已经加快。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竟然突降暴雨,闪电交加,风也呼啸,豆大的雨点就打在地上,连鸡窝的鸡都惊得咯咯地叫。女子的心随着雨声鸡叫也不安起来。他还会来吗?这么大的雨,他也许就不来了,他最好也别来,这么大的雨,淋坏了怎么办?此时她的心理是矛盾的,既希望他能够冒雨践约,但是又怕淋坏了他。正在矛盾之时,抬眼看见对方满身风雨而来。
女子脸上笑容的绽放,她心情澎湃,这就是:“风狂雨又骤,天地一片黑暗,鸡儿跟着不停地叫,我的心潮随着起伏,他突然冒雨到来,顿觉喜上眉梢。”
《风雨》的感染力极强,在这首诗中,借用了外界景物的描述,以反复强调为主,通过“风雨”、“鸡鸣”这两种外界事物加以渲染女子的思绪,反衬出女子的担心与矛盾,加重着苦苦等待之中一个人的孤独与沉闷。
等待是一件苦差事,容易让等待的人变得焦躁不安,在左顾右盼之中觉得时间过得怎么这么慢。而能不能等到要等的人还是两回事。等到了,对方能够践约,说明他人还不错。要是负约的,大多让人伤心,落下一个坏名声。所以,等待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
女子的翘首以盼,如果等不到男子的倾心相约,那边只能是情感的支离破碎。有时,女子的等待是可以耗尽前世今生,而男子的赴约却只是一场碰巧的游戏。当二人最终擦肩而过,等待的女子就算是耗尽一生,也不能等来让她倾心的人。
其实,等待与约定竟是两回事。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胭脂扣》中对守约与负约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烟花女子如花与阔少爷十二少以胭脂盒私定终身,谁知却遭到了十二少父母阻拦。绝望之时,两人相约一起吞食鸦片殉情,不巧,如花死了,十二少被救活。成为孤魂野鬼的如花在地下苦等。
但她没有《风雨》中这位女子幸运,《风雨》中的男子穿越风雨来践约,如花等的十二少在人间活了下去,终于有一天,如花按捺不住等待的心,费尽心思重返人世,遍寻十二少,等到见到他,才知道他真的负约了。她只好将当年定情之物胭脂盒塞还给她,对他说了一句“谢你,我不想再等了”,黯然离去。
许约容易守约难。
《庄子;盗跖》中记载着一个誓死守约的故事,流传千年,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男子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于是就私订终身,这个与十二少不一样的是,女子家嫌弃尾生家境贫寒,两人就与约定在韩城外的桥梁相会,双双远走高飞。那一个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变化无穷,突然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不巧山洪又暴发,大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尾生不肯离去,抱着一根桥柱死去。
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对于诺言的信守虽然有点迂腐,但古人确实能够一诺千金,满身风雨来践约是习以为常之事,有时候为了诺言他们不惜牺牲掉自己的性命,尾声就是鲜活的例子。
《风雨》中,那个两千多年前那个穿越风雨践约而来的男人,满身风雨的赶路,只为给自己爱的女子一个交代。因为他知道,等待是多么辛苦。
席慕容有诗句证实:“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世间有多少等待的故事,迪克牛仔的粗狂歌声中有多少人掉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满身风雨的我,还能等到你么?
痴情男女,心中的相思好像一条苦恼的河,就看是否有耐心等待那个渡河相守的人!而风霜雪雨都只能算是一种考验,考验他是否会不顾一切穿越而来,结果也只有两个:来,或者不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要是来了,那会是怎样的惊喜。
偷情线路图——《郑风;将仲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他们都是平凡人家的儿女,只是因为单纯的爱恋,却陷入了苦苦无可奈何的境地,女子家人的反对,男子便不能再见女子。他只得夜夜爬上女子家的墙头,偷偷来看望他日思夜想的爱人。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中,将男孩为了见上女孩一面,所历经的艰辛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惜冒着可能摔伤、被女孩子父母兄弟发现辱骂毒打的危险,爬上了女孩家的墙头,只是为了多看心爱的人一眼。
诗中的“仲”就是“二哥”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的小二哥啊”,听起来几分亲切。那么小二哥为什么要爬上墙头而不直接进女孩家呢?原来当时已经有了“三纲五常”的雏形。
《周礼;地官;媒氏》中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周代,为男女谈恋爱有着特定的时节,男女两人要是来电,就在野外亲热,也没人认为是伤风败俗,却被看作是对大地丰产的祝福,是吉祥!但是一过这个时间,比如《周礼》中说的“中春”,要是再私自交往就要受到处罚等等,《孟子?滕文公下》中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但是爱情却不会因为时间的限制而停止思念,反而会因为禁忌而显得愈发的躁动,就好像鲁迅在散文《社戏》中描述了和几个小伙伴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罗汉豆在那一夜雨记忆中永远那么好吃。
还有一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是小时候偷吃母亲藏起来的小坛子甜酒。踮着鼻子在屋子里四下侦查,在找着时候,眼前荡漾起甜酒甜蜜的气泡,于是一天偷吃一点。等到母亲端出来让正大光明享受之时,甜酒已经就剩下一个底了,再吃起来也没有偷吃时候那么甜蜜了。看来偷偷品味的过程所带来的甜蜜更强烈些。
男子控制不住想品尝爱情的甜蜜,又因为有明文的规定,那只好偷偷相会了,于是就有《将仲子》里的这一幕:男孩立在少女家的墙头之上,少女站在墙下对她野蛮的恋人倾诉阻拦。
我的小二哥啊,求求你,别翻越我家的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小二哥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兄长的叱骂也着实让我害怕……的确,父母兄弟在古代对于婚姻的成败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他们的干涉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与他表妹唐婉的婚姻悲剧都是代表。少女当然害怕。
对于少女的这番规劝话,历代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说法,《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现在已经很少人取用这些观点。当代人大多数是读出了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等的无奈。
我的小二哥啊,你着实让我牵挂,但父母兄长的叱骂、邻居的谗毁也实在让人害怕啊。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相爱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但我们的爱情是涉及到一堆人的事情啊。女孩在墙下耐心劝导。
听到这样的话,男孩似乎要丧气了,好一个“良辰美景奈何天”,你这不是委婉地把我拒绝在墙头之外了嘛。但是,细细掂量女孩的温言软语,这诗中不正是一张偷情的线路图么?
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的门户,我种的那株杞树你可以可以当梯子爬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父母发现可不得了。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围墙,我种的那株桑树你也可以当梯子溜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我哥哥发现可不得了。我的小二哥啊,你要留点儿神,不要随便翻越我家菜园,我中的那株檀树你可以当梯子滑下来,可千万不要折断了露了馅,要是邻居们发现可不得了……
这就是一张完整的爱情线路图,男孩有三条线路可以接近女孩。要是墙头的男孩真的没有明白无功而返的话,真对不起女孩的良苦用心了。恋爱中的男女,女孩的又想爱又有所顾忌的心情、男孩为了所爱不顾一切的“野蛮”,在《将仲子》中淋漓展现。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梦境!似一幕古代版的青春偶像剧,怎能惹人不喜欢。将爱情的原始淳朴显现在世人面前,丝毫感觉不到淫秽,反而觉得至美。难怪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出嫁: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周南;桃夭》
胡兰成在文章中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看人家结婚。结婚人家中,大红的喜字贴满了门头与桌案,红锦缎堆放在床上,点的红蜡烛也特好看。每当有人家结婚,小孩子们总是在喜庆中到处乱跑,撒播欢喜。虽然人家结婚,与大多数人毫不相干,但看了这样的场面,难免心旌摇曳,对婚姻满怀憧憬,而弥满内心的也是对新人的祝福。
一如《诗经;周南;桃夭》之中的意境与美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三百篇里大约占了四分之一的数量。可旧说《毛序》说《桃夭》是“后妃之所至”。又说到后妃君王的身上,把活生生一位美丽的女子说成木乃伊。我们宁可相信《桃夭》本来就是一篇寻常女子出嫁的贺诗,而读这首诗时候,不自主地捂起耳朵,因为门外早已经响起了鞭炮声和小孩子们的欢呼声……
“一梳梳到尾,二梳举案齐眉,二梳儿孙满堂……”孩子们的歌声不时响起,落在院子里桃花树下,花儿正鲜艳,它们也快乐地为婚礼增添喜庆。屋内呢,新娘子正好在擦拭着桃花胭脂,心儿如活蹦乱跳的小鹿。红头巾盖上了,轿子准备好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一般来说是“美丽”的意思,其实就是专门形容桃花的。“夭夭”二字的形象就像几瓣桃花绽放开来,使得如今,我们在说女人如花的时候那么自然。没有人形容男人如花,要是说男人如花怕是挑战人们承受的极限,周星驰电影中的如花就是生动的例证。而女人确实如花,有的女人热情似火,恰似四月奔放的杜鹃;有的女人温馨安谧,一如静静绽放的百合;有的女人知性温婉,需要静心细嗅才能品出梅花般芳香……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第一个把花比作美人的是天才”。那么我们的先民无疑是天才,当面对一个将要出嫁的幸福女人的时候,他们想到了花,想到了粉红绽放的桃花。于是,他们献上了美好的祝愿,希望她家庭和睦、早生贵子。
在春天复苏的时候,桃花开了,美得灼人眼眸,四溢芳香,花蕊之中,深藏着未来的桃儿,在春意黯然的时光里,这是何种诱惑?无法阻挡。桃其实就是一个女子,豆蔻年花,秀发被撩起来挽于头顶,婀娜的身影,诱人的魅力,她嫩白的脸颊也闪耀起动人的光泽。--桃花鲜艳,桃儿诱人。这一份“灼灼”,由不得男人不爱,他沉醉在这美丽的诱惑里,在一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无所畏惧、心甘情愿地去为此担起所有的风霜,成为真正的男人。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惘然惆怅,薄命红颜一般,但是《桃夭》的欢快喜庆却让人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也许很多人对婚姻都有种恐惧心理,然而爱情最后的目的的确是要步入婚礼的殿堂,不如此,便是凋落的花,飘摇的舟,没有依靠与安全感。相信每一个女子都憧憬着自己成为新娘子的那一刻,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在浪漫无比的情景下,和最深爱的人享受一生的美满幸福,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之中安排一个女人在她最美的时候出嫁,让要娶她的男子不惜翻山越岭,不惧迢迢前路,把自己的命运同她的拴在一起,是一份对美的交代,还是一种对美的颂扬呢?也许是二者都有吧。于是,两个年轻得只能用青春来形容的生命,在一番吹吹打打之中踏入了人生一个全新的也是未知的阶段,这一刻,没有恐惧,没有犹疑,相互期待,相亲相爱。两个似绽放桃花的生命从此纠缠、繁衍,然后慢慢老去。当岁月流逝之时回眸,生命依然如桃花般艳美,因为他们的后代延续着他们的青春。
不过,古代的嫁女并非简单,《诗经》中《采苹》篇说过,一个女子即将出嫁了,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是还要按照风俗完成很多礼仪。据《礼记婚义》记载:古代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进行一次教育:“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之后选择日子,使女子出嫁,日子自然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那摇曳多姿的桃枝之上,桃花似新娘的脸,鲜嫩、青春、妖娆,甚至闭上眼睛,依稀可见“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幸福日子。
那时的人们葛布粗裳,却创造出最朴素最简单的美好,桃花自此便与女人纠葛在了一起,走进后世的文人骚客的文字里,真可谓源远流长。
远的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溪遇到仙女,被仙女留了下来。还有书生崔护因口渴推开一扇门,门内,三两株桃花盛开,“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次错失,而旧地重游之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近的有孔尚任剧中李香君的桃花扇,点点鲜血被纤手妙思幻成了桃花的模样。还有曹雪芹笔下那伤情的黛玉手持花锄,泪雨纷飞,“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不过,他们都没有最初《桃夭》中吉祥幸福。
桃花盛开了,女人要出嫁了,她不一定有倾国倾城色,但这一刻一定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也只有枝头鲜艳的桃花堪比。当这桩美满的婚姻瓜落蒂熟之后。祝福吧,女子带着着美好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确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看上去如图画一般美好。
桃树茂盛美如画,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家!
桃树茂盛美如画,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家!
桃树茂盛美如画,绿叶茂盛展光华。
这位花一样的女子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幸福的家!
一个人的夜,怎能不想她——《邶风;绿衣》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男女长久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处,死也要同眠,而爱人先去之后,男人看着眼前妻子缝制的衣服,衣服整整齐齐摆放着,虽然有一些年头了,但看起来和新的差不多。用手抚摸它们每一处针脚、每一个纽扣,似乎往事就要呼啸而出,这件件都似珍宝,因为这些是世界上最懂他的人亲手做的,还因为这个人已经离他远去,并且,永远不会再回来。
这就是《邶风;绿衣》讲述的故事。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在这首诗中,抛开那些历史、政治等的争执,会看到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绿兮衣兮”,只说了“绿衣”一物,用了两个“兮”字断开,似是哽咽,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念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夏天的衣裳在秋天穿上,自然觉得冷。我思念我的亡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我们都是红尘中人,一定承受着尘世之苦。”
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这样的话,大概是岁月在任何人脸上都会留下年轮,相濡以沫;感情在无论什么东西上面都留下痕迹,穿越空间。
在《绿衣》中,一个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的男人,看到故去之人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抑制住的情感,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是啊,衣在如新,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怎么能不悲怆啜泣。
很多的时候,爱人要是离去之后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或许时间就会治好曾经的伤痛。但我们都知道,感情丰富的人们却偏偏不肯放手,只要是爱人曾经用过的东西,都珍藏如生命。即使有意去舍弃,但最终还是珍存下来不少旧物,因为里边有太多美好的记忆。
失去所爱,再没有一点怀念之物,那人生还有什么可想的?而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令人悲痛欲绝。谁都明白人死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活着的人心里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于让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已经阴阳相隔的事实。让活着的人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女人面对失去丈夫感性的居多,孟姜女失去丈夫,她的眼泪都能够摧毁长城,白娘子与许仙分离,可以发下誓言让雷峰塔倒西湖水干,《诗经》中还有一首《唐风?葛生》说的就是女子哭悼亡夫的诗: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这是女子内心的独白,听起来十分沉重,在荒凉的墓地,她悲恸地悼念亡夫,茫茫大地上野葛遮盖了一层又一层,那野草下面隐藏着的,是一个多么让人伤痛的现实啊!
自己一生唯一爱着的丈夫,就长眠在野草之下。往后的日子是多么的难熬,自己将与悲伤同行,只有等到百年之后,同眠地下,才是最后的归宿于解脱。
但愿每天都是夏天,但愿每夜都是冬夜,这样才能尽快熬到百年的尽头,尽早和地下的丈夫聚首。
这是女性的悼亡之作,凄凄低语,作为女人们无可厚非,而男性创作的悼亡诗更叫人印象深刻。也许正因为男人给世人的印象是一贯坚强的,当真正的悲伤流露之时,无法把控,一发不可收拾让大家惊叹。这种真真切切的情意,更加重了分量。
《绿衣》中的男人正是如此。先秦之时的社会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卑微依附,而男子则是顶天立地,可是在《绿衣》中,一位深情的男子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暴露对亡妻的怀念。抱着旧衣服痛哭,也许他也想过自己这样会惹人耻笑,但是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是他想要的,他也做不到。妻子的离去,他觉得他的人生已不再完整。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知己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而如今懂自己的妻子已经故去,怀念有什么不可以?伤心痛苦也无可厚非。
纳兰容若在怀念亡妻卢氏的《浣溪沙》是这样写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深秋的意境,萧萧残风中,一起走过岁月的那个人离去,以为是暂时的离开,而当酒醒之时,曾经的幸福真的被如今的残酷替代。当年以为的寻常之事,如今却已不能够,马不停蹄的思念,道破了怀念的本质。
无论是藤蔓缠绕树枝,还是野草覆满大地,但凡爱人离去,便是再好的景色,也是无人能赏。
有情人不能相伴到老,人生过半,痛失爱侣,这种巨大的哀痛宋代大家苏轼也经历过,发出“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无尽伤感?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也经历过,他在《项脊轩志》中写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怀着怎样的心情?昨日夫妻举案齐眉,今天上天拆散,生死离别,往后的日子怎么度过。
所以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有这样的感慨: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一样的都是死别,还有死别之后的不能相忘,背后都有着无法言说的痛。都是继承着《绿衣》而来,因为它触动了古今所有男人内心深处的脆弱一环。《绿衣》这首男子手捧亡妻亲手缝制的衣服吟出的歌谣,带着潘岳的“帏屏无仿佛,翰默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元稹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一起陷入悲痛之中,他们都饱含着自己深深的怀念之情,诉说着不能言传的痛楚。如果亡妻们能听到这样的诗句,相信一定会幸福得泪流满面。
故去的爱人居住在内心最富饶的地方,居住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睹物思人,诗人写下这首诗,也许是想让痛苦得到暂时的释放。一人的夜里,外面又下着雨,怎能不想她?
牵你的手一同老去——《邶风?击鼓》
《诗经》满载着远古民众的质朴与纯真,生动地上演在我们的面前,不过很多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披上了政治的外衣或者学术的腔调,失去了原有的天然气息。尽管如此,《邶风?击鼓》这首诗却奇迹般地从未被染指,依然是一首爱情的誓约--一个被迫参战戍边的士兵含泪对远方妻子唱出的爱情誓约,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依然击中后人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犹未尽,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太过有名,以至于整个诗歌的光华几乎被掩盖掉。传说雕塑家尤尔赫斯雕刻留名后世的维纳斯之时,因为双手太过美妙,致使维纳斯的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尤尔赫斯不得不忍痛砍下了维纳斯的动人双臂。
《击鼓》中的这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没有华丽的语言与铺张的修饰,只此两句就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看似简单的誓言,表达出多少恋爱中人们的心愿啊?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爱情有很多种,要是让女人来选择的话,所有的女人也许都会选择这种--我要和你手牵手,一起老去。
此言一出,一下子把其他的爱情言语比了下去,《关雎》中的“君子好逑”显得有些轻浮,汉武帝的金屋藏娇显得有些世俗,《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只有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战士与他深爱的妻子表现得如此纯净,真诚得没有一丝的渣滓,后人多少诗句演绎,多少小说表现,却永远难以超越,因为它已经达到了誓言的极致。
达到极致还因为主人公没有兑现他的誓言,残缺的美才让人遗憾惦念,形成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乱年代,尽管这个士兵不断期盼着兑现自己的诺言:“随军征战,这一天终于可以安营扎寨了,庆幸自己在上一场战役中没有死去啊!我还可以在这残酷得没有明天的征途上想念你,你成为我唯一的牵挂啊!也是我唯一活下去的勇气。我的战马去哪里了,我得赶紧找到它啊!要是没有了它,要我怎么回家与你相见啊!所幸的是,我一抬头看见它就在远处的树林下啊!”
也许,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心有灵犀,与此同时,在家的爱人也在等待相见,时刻想念,这才加重了悲剧的程度。桃花谢了又红了,那个人面桃花的妻子,等待了一年又一年,红颜易老,花瓣落在她渐白的发丝上,美的让人心碎,她遥望远方,等待着那个迟迟未归的人,守候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如果没有这场陈宋之间的战争,他们可能会在一个个夏天,看山前的白鹭,听林中的蝉鸣,在流淌的江水边,打渔耕田;在一个个冬天,守着红泥小炉,在燃着的烛光里,或举杯,或亲昵。现实却让人伤心。
在战鼓擂擂的沙场上,战士们踊跃地操练着刀枪,丈夫此刻虽然也身在其中,但却怀揣重重忧心。追随着军队来到南方,跟随着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但是这漫长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完结?那匹失而复得的马更令他感慨生离死别的痛苦。想起当日对妻子的海誓山盟,他就声声叹息,只是这叹息声因为太过遥远的阻隔,而无法抵达故乡。
《击鼓》中的男女,明知道海誓山盟也抵挡不过时间和岁月的践踏,但他们偏偏还是要相信,有朝一日的誓言,终会兑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许只是爱情的开始,平淡的相处才是最终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似简单,能做到的实在很少。太多人追求一见钟情,要求所谓的轰轰烈烈与花前月下。很少人像那个士兵一样希望在自己的家乡,牵着自己心爱的女子的手,跟她平安到老。
殊不知,红尘万丈的繁华里,我们要的幸福就是在所有的苦难和彷徨里,能有一个人,会一直在身边,两个人依靠着活下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话十六个字,依旧是人生最有分量的情话。滚滚红尘中,尽管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但总该有一种感情可以天长地久,风雨闪电,雪霜灾难,贫穷饥饿等等都不能将我们分开。
真爱本无价——《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因为他知道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自己怀里。两千多年前的人们都是以互赠东西来定情,这是一种习俗。
男子回赠玉佩的热烈反映,表示他也爱慕姑娘好久了。尽管自己的玉佩比起姑娘的木瓜贵重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还会觉得它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他是想永远与姑娘相好下去。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也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两厢情愿的感情,终于以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并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古代,甚至到现在,恋人之间的情谊就是以小物品为纽带的。古代时候经常以瓜果、佩戴之物连接感情,在他们看来,一滴水、一朵花、一把扇子等等都表达出深深爱意。如《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
唐代女词人晁采的《子夜歌》:“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意思是说我亲手为你缝制的这条轻盈的丝巾,颜色灿烂得像鲜红的桃花,我先把它放进我的衣袖中,然后再送给你来束扎你的腰身。送给恋人之前先让东西带上自己的体温,让恋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般的浓情蜜意,耐人寻味。
《诗经》中的还有相似的女子追求男子诗歌,比如《召南?摽有梅》,与《木瓜》中幸运的少女相比,这个女孩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的男孩不但没有礼物相送,而且几乎没有搭理女孩。尽管女孩一直渴望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能够揣测到自己的心思,保持着自己稍有的矜持与含蓄,以诗歌暗示他那么多次,可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任何回复,只好自己一个人坐下叹气,感叹自己的容颜如梅般凋落。不过要是女孩投一个木瓜给男孩,就像《木瓜》里的女子再大胆一些,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不害羞,不躲闪,从容、大胆地把自己手中的木瓜投向他,怕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是喟叹了。
在《木瓜》中,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拐弯抹角。也许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看到过太多的付出没有回报,现在已经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年代,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想着以付出极少换回极多,对待感情也是这样,都在算着自己付出多少,准备收回多少。
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现在的男人,就想着用一杯咖啡,去换取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站在女人立场上的一句话,而男人还反唇相讥:“现在的女人,就想着用一颗别针,去换回一栋别墅。”这样一来还会有真感情吗?
要是现代人能够像《诗经》年代的男女那样简单、执著,不以一副玩玩了事的态度来对待,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几率将大大增加。说实话,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真感情,当有人爱着自己时候,真的想将自己所有的美玉拿出来,来厚报那个将“木瓜”送给自己、终生托付给自己的人。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也是说了一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故事: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妻子为了送丈夫一条白金表链佩上他的那块金表,心疼地卖掉了自己那一头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结果,两个人的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起不了作用的东西。不过,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礼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的无价。
夫妻两人买礼物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就如《木瓜》一样简单而真挚:你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只是为了两情相悦,只为了我们能够相爱。古代的男女,一相见便觉亲切,有爱慕就表现出来,干净爽朗的男女相悦。刚刚采摘下来的木瓜,随身佩戴的玉佩,信手拈来都是信物,随时相遇可定终身。欢快而活泼,怎能不让后世羡慕。
爱真的需要勇气——《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旧说坚持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也许在儒家圣贤看来,女子惦念老公,这种思念之情写得再漂亮再深入人心,也是上不了台面,他们心中的情怀只有一种--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
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时代向前,现代人已经很少再相信这一套,很多注释的版本,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下来,我才会高兴异常。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薇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地悲伤。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几个排比句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世界辽阔而多彩,诗中的女子却只有一个选择,等待丈夫,思念夫君,生活中,她紧紧地抓住一个想法--就是要见到他。也许,在男人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不用来思念与自己共同历经磨难、共同生活的女子。她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还有利用的意味,比如西施,比如貂蝉,她们被利用过后,便再也没有关注的价值,她们的悲喜,也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还有谁管她们有多少的零落心事,寂寞残生?还有谁发出自己的呼声?
《诗经》中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边疆服役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妻子只剩下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地深情呼唤。
应该称赞那些首先关注自己所需、发出呼声的女子,我思念你,我要见到你,这是我一贯的坚持。诗中描写的场景化的东西,如蝈蝈的叫声,蚂蚱蹦跳,这些所引发的烦忧,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由此引发的行为却流传不息,因为世世代代女子对离家的夫君思念不休。
思念一旦被明白地表示出来,便是一根看不见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情绪。在岁月的轮回里,那么多不经意的动作、手势、片段,都是因为思念才成为这个样子,许多时候,人们的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等等,竟然都是因为思念!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昆虫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草虫》里的女子,在这秋天的氛围中,能不进一步加重想念的情结吗?远行的人啊,你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草虫》里,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在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风景。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见到你”成为《草虫》中的女子唯一的救赎之路。对这个女子来说,人生没有其他的追求,命运就交付在了夫君的手中,但他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这还是个未知数。生活本来就隐藏着众多的未知,无数的风险,自己唯一的想法也不让自己安生,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人恐惧。
也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恋爱中的人通信,都会怕收不到对方的来信,会想到是不是哪个顽劣的小男孩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被当成现实,因此还会充满忧伤并深深绝望。
《草虫》的故事里,自分别之后,女子就莫名恐惧,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他已经负伤死去?会不会……?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所以,她的登高,不一定是真的是要去采蕨,在高高的山冈之上,最容易增强思念。伫望之中,她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女子在忙忙碌碌之中,无不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思念,她低首蹙眉之间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风情,她对自身的关注和柔情令人动容。
在葛藤间欢唱——《周南;葛覃》
“葛”这种植物很常见,无论平原还是山地。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优美的名字--夏布。听上去就似一阵凉爽扑面而来,也许是葛藤经过多次处理制作出来的质量上乘的衣服,但却少了原有的山野清气。
《周南;葛覃》中的劳作女子采割的葛藤长在山林之中,比平原的更能纠结而上,绵延数丈。《西游记》第一回中就有一段描写小猴子在花果山水帘洞前玩耍的景致,“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扯葛藤,编草袜”,生活中都离不开这种植物。
当有风的时候,大把的阳光便和茂盛的叶片一起追逐嬉戏,窸窸窣窣的碎响不断,构成山林的音乐。不妨在这音乐之中沉醉,以蔓延的葛藤作为桥梁,顺着它攀援到两千多年前,来听这首关于劳作的歌: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有景,有物,绿的是叶,葛藤叶子蜿蜒伸展;黄的是鸟,调皮的黄雀在山谷间飞来飞去,处处留下它们欢快的唧啾声,和树叶的窸窣和鸣,怎不是一派自然好风光?在柔长的葛藤间依稀可见的是,有着健康红润的脸庞的采葛女子,荆钗布裙,一路欢喜走来。她为什么如此快乐?也许她太熟悉这块山野,阳光、藤叶、小鸟,都似自己的亲人;也许是她觉得自由,在家待着不舒服,而此刻如出笼的鸟儿,回归山野,怡然自乐;也许,她陷入了快乐的往事,小时候,她就跟随母亲进山采葛。那时的山野也是这般苍翠,对着远方喊一声,到处都是自己的童趣,趣味十足。
她在劳作中的欢喜自在:“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轻声读这段诗,不禁想起余冠英老先生的释义,觉得没有比这更清澈而又让人动心了:葛藤枝叶长又长,嫩绿叶子多又壮。收割水煮活儿忙,细布粗布分两样,做成新衣常年穿。
《毛诗序》中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美德的,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瀚濯之衣,尊敬师傅”,就是为天下的妇女做个好榜样,大家跟着学,达到教化目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诗中这位欢乐劳作的女子来自民间。倘若这个女子真是后妃,纵然她精通女红,一时的劳作之后,她当然是换掉粗衣服,去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了。而这次山野表演明显失去了被赞美的意义。
因此,让我们确信她是一介民女,与后妃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她嫁的也是一个普通的男子,担水劈柴,男耕女织,简单生活,用朴素和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女子的劳作并不稀奇,《诗经》中的劳作处处可见,劳作与风雅相结合才是风景。先秦之时,没有那多么的苦楚,没有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她也就如山间鸟儿一样自在,展示着自己的勤劳。因此,我们看来,她就是一道风景。
读《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教授说:“这里浮动着女性的衣香鬓影,散发着女性的芬芳温馨……由于女性的介入,士大夫文人的人生便不再那么沉闷和单调;女性的温柔似乎唤醒了他们沉睡在心中的人性,使他们兴奋,变得多情。”
杨海明教授说得很有道理,可惜,《诗经》是劳作者的歌,《葛覃》是田野劳作民女之歌,他说的“衣香鬓影”、“芬芳温馨”只属于贵妇人,而民女在山野林间歌唱舞蹈,散发的脂粉香取代不了的清新之气。在此,化用他的话,可以说由于女性的介入,先秦之时的山野不再荒蛮、单调。普通到随处可见的葛藤因女性的介入愈发青葱茂盛,普通到处处飞旋的小鸟因女性的介入越发活泼可人。勤劳的女子们挥舞着镰刀割着葛藤,嘴中不停息地唱出欢快的歌曲,和黄雀的鸣叫、树叶的摩挲声汇成一片,葛藤在风中婆娑起舞,碧波荡漾的绿叶之中,她们若隐若现。远古的女子劳作的愉快,是山间最明媚生动的一幅画卷。
无怪乎连以古板著称的经学家们也认为,《葛覃》中是以葛藤来比喻女子的缠绵柔情,以葛叶来比喻女子容颜美貌,以黄雀的歌唱比喻女子的纯真与欢乐了。割来葛藤浸沤多日,剥下葛麻织成葛布做成新衣服,任劳任怨从不说声辛苦,让日子一天天流逝,生命如此简单。在这些民间女子的眼中,生活,究竟是因为简单而快乐,还是因为快乐而简单呢?她们没有说,我们也就无须说破。
孔子曾说过,《葛覃》唱的是先民最初的志向,看见美好的事物溯本思源,穿上衣服想起辛勤劳作的女子,这是人人都有的朴素情感。作为男人,穿上“她”用心制成的衣裳,不管是一件貂皮大衣,还是一件简单的粗布衣服,那种直抵人心的温暖就是一股无法替代的力量。
先秦女子朴素的劳作一直流传,即使是贵族女子,在出嫁之前也须“十年不出……学女事,以共衣服。”在先秦时候,即便是君主的千金也是要干家务活的,如上面所说,至少也要做个样子示范国民。男人在外,女子在内,采桑织布哺育子女。过去几千年的时光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这样的方式生活--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劳作起来,有无尽的欢乐。
欢喜自在的女子,不管她相貌如何,这种劳作的美就让人心动。相信天下大多数男女都会更喜欢这种葛布粗裳的简单生活,爱情如此也会更长久。虽然没有丝绸般的光彩和华美,却是柔软坚韧,贴心舒适,悠远绵长。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寥寥数语,便是一个梦境,一种境界,空谷流传,数千年后,可爱的劳作者,在葛藤间的歌唱,依然悦耳动听。
无奈的放手——《邶风?燕燕》
相爱容易相处难,真爱却不能够在一起,离别的情调自古就在演绎着不同的版本,而最早的要数《诗经》中的《邶风?燕燕》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这个时空里,千年前的别离被凝住,分别是那样的沉重,重的令时光都无法背负。在灼灼其华的思念还没有开始时,难过,就已经悄然地漫上心头。
送别的意境,使得《燕燕》成为一首著名的惜别诗,至于诗中到底谁送谁历来争议颇多,《诗经原始》、《毛诗序》等都认为是卫庄姜送归妾,庄姜其人,在后边还将提到,她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卫庄公的夫人。而现在读起来,《燕燕》缠绵悱恻,不似送妾之情,更似情人相送。国学大师高亨先生认为是年轻的卫君迫于当时的舆论环境,不能与心爱的女子结婚,在她出嫁时去送她,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其实以诗歌而言,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情景为人所赞叹,而望而兴叹,但是《燕燕》一首,却是能在极其淡雅的风韵中讲出灼热的惜别之情,却又不使人感到艳俗,反而会沉浸在美好而忧伤的情境中,满目辛酸的看着男女主人公在温暖的春日下,心灰意冷地分离。
“燕子在天空之上,舒展着翅膀飞翔。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到郊野的路旁。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眼泪掉落好像下雨一样。燕子在天空之上,翩跹着忽下忽上。你今天要远嫁,送你不嫌路长。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我伫立着泪流满面。燕子在天空之上,鸣叫的声音呢喃而低昂。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远去南方。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实在痛心悲伤。小妹你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到已经忘去的先人,叮咛响在我的耳旁。”
这种透明如水的心境犹如午夜梦回的窗外繁星,闪闪烁烁,冰清玉洁,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再用一生去等待这份爱。诗歌意境简单明了,语句如同断章一样简单,只是在这寥寥数语中,却可以令后人读出偌大的意象。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一幅意境图就出现了:阳春三月,群燕翩跹,上下左右,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是描绘一幅春燕双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离别的愁苦哀伤。美好的春光中,我却为你送行,真是舍不得,不知不觉中“远送于野”、“远送于南”,送你到城南的郊野了,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视野之中,等我点着脚也望不见你了,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再也看不见你,只剩下我一个人留在这春天的郊野之中,上下飞舞的燕子,是不是一种讽刺?
张晓风的散文《两岸》中描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如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条河,太爱太爱,以至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我向你泅去,我正遇见你,向我泅来--以同样柔和的柳条。”
《两岸》中的主人公“在河心相遇,我们的千丝万绪秘密地牵起手来,在河底”,他们想要在一起,并千方百计努力促成相守。与之对比,《燕燕》只是选择了无奈的放手,也许也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只是诗中没有表达出来,类似的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白居易的这首长诗中,唐明皇与杨玉环恩爱,不过逼不得已在马嵬坡赐死玉环,之后,又因耐不住思念,派遣方士李少君四处寻找杨贵妃的灵魂。可是天界、地府都找不见。后来在东海之边,仙山之上有许多楼阁,其中有一幅门匾上写着“玉妃太真院”,才找到了杨玉环。杨玉环也是难忘旧情,又与唐明皇私约来生之事。
唐明皇李隆基年过半百遇到杨玉环,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她不把他当作一代帝王,呼其为“三郎”,他也看她为生之知己,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爱的真切,生死如一。不过即使爱之深,情之切又能如何?真爱大多不能够在一起。世间的爱也许就是如此,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最终只有无奈的放手。
正如《燕燕》这诗中男子所叹咏到的:我多想和你相守到老,不离不弃,但是现实是我得亲自送你离去,内心怎能不悲痛?泪水满面,以后的日子,我还要怎么过下去?想和你说的话那么多,现在要如何说出口?爱情没来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一场真爱,刻骨铭心,可是,当爱真的不期而遇,真正的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已经要失去了,已经错失了最美好的时光,爱一个人,不能够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实劳我心”的劫难。
燕子的翅膀,飞翔的时候在天空留下痕迹,送别的人却看到那无法与心爱之人偕老的忧伤。爱一个人,眼下却只能放她离开,最后只剩下燕子陪伴送别之人流泪。《燕燕》流传之后,这句“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也就成了表现惜别的原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歌中。南宋末谢翱的《秋社寄山中故人》最为传神而有名:“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如今为客秋风里,更向人家送燕归。”
从上古到现在,中间横亘了千年万年的时光,然而,有些情愫是始终未能改变的。今时今日,依然有着多少忍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对着长空嘘叹心意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