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体欣赏博客:潮汕各市风情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5:42

潮汕各市风情录[转帖]

潮汕, 风情, 转帖历史沿革和文化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满清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争,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

  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形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极具岭南文化特色,刀工精巧,焖、炖、煎、炊、炒、清、淋、焗齐备;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色、香、昧、美俱全。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民间艺术方面,则有石雕、木雕、剪纸、嵌瓷、潮剧、英歌舞、潮乐和舞狮最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揭阳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阳学宫、双峰寺、黄歧山风景区、桂竹园风景区;惠来金海湾植物园、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楼、百花峰、铭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游度假区、霖田祖庙、广德庵;普宁培丰宝塔、马嘶岩等。

 

 

行政区划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和揭东、惠来、揭西3县,代管普宁市(县级)。并设立东山区管理委员会、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和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全市基层设置71个镇、10个乡、16个街道办事处,15个农场。

全市行政区划简表

榕城区 榕华办事处、新兴办事处、中山办事处、西马办事处、榕东办事处、仙桥镇、梅云镇 5办事处2镇
东山区
管理委员会 东升办事处、东阳办事处、东兴办事处、磐东镇 3办事处1镇
揭阳经济
开发试验区 溪南办事处、风美办事处、京岗办事处、渔湖镇 3办事处1镇
揭东县 曲溪镇、云路镇、玉窖镇、登岗镇、炮台镇、地都镇、霖磐镇、白塔镇、龙尾镇、月城镇、桂岭镇、新亨镇、玉湖镇、锡场镇、埔田镇 15镇
揭西县 河婆镇、龙潭镇、南山镇、五经富镇、京溪园镇、花寨镇、塔头镇、东园镇、风江镇、棉湖镇、金和镇、大溪镇、钱坑镇、坪上镇、五云镇、上砂镇、良田乡、西田乡、大洋乡、下砂乡 16镇4乡
惠来县 惠城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东陇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南海乡、青山乡、河林乡 14镇3乡
大南山
华侨管理区 桃园办事处、龙湖办事处、岭门办事处 3办事处
普宁市 流沙镇、赤岗镇、大坝镇、洪阳镇、南溪镇、广太镇、麒麟镇、南径镇、占陇镇、军埠镇、下架山镇、大南山镇、高埠镇、云落镇、大坪镇、船埔镇、梅林镇、汕尾镇、里湖镇、石牌镇、梅塘镇、燎原镇、鱼后溪乡、南阳乡、黄沙乡 22镇3乡
普宁华侨管理区 侨新办事处、侨东办事处 2办事处

人口和民族

  揭阳市是广东省人口较多且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568. 8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5.5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

  揭阳是全国著名侨乡,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多万人。

揭阳地理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5°36ˊ至116°37ˊ39",北纬22°53ˊ至23°46ˊ27"。北靠兴梅,南濒南海,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揭阳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 21. 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揭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 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15种,如巨晰(五爪金龙)、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

   
揭阳历代贤达

 孙乙与古揭阳

  揭阳得名于秦代,范围、隶属几经变化,到南宋时复建为揭阳县,直至近年撤县建市,地域相对稳定。首任县令即孙乙,也为县治榕城的创建人。

  孙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详,金陵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中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绍兴八年(1138)授为县令,复创揭阳。起初县治选址未定,暂择临江的吉帛村(今渔湖京冈村)为临时驻所。绍兴十年(1140)割海阳县境三乡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即今榕城为县治。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创造学宫(今揭阳孔庙),开辟市集,迁移人口入城。不数年而初具城镇规模。榕城作为揭阳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一直保存在1991年撤县建市,今为榕城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民风古镇,仍有胜迹可寻。

  孙乙在任间,政通人和,百姓拥戴,后则立籍京冈。晚年偕夫人梅氏终老漳州,其次子、四子于京冈创祖,子孙蕃衍。 

彭延年与彭园


  榕城区梅云浦口村(今厚洋村)有一座闻名粤东的私家园林——彭园。彭园初创于宋元丰七年(1084),近年重修,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彭园的设计创建者是彭延年。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号震峰,原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少卿。熙宁九年(1076)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潮州知府,数年后复官,但他对潮州已有感情,也不愿再在官场中拼搏,遂致仕隐居揭阳浦口村,建祠堂,筑园林,闲度晚年,之后子孙蕃衍,成为彭氏入粤开基祖。彭园原有四望楼、药圃,“轩有东堂,左竹右松,负面泽,有书在架,有鹤在庭,命车载酒,社友聚应于德星,牧唱渔歌,忘返适情于伏腊。”近年修建的彭园,逐步恢复以前的景观,也适当增设一此建筑物。 

广南夫子陈希伋

  揭阳名胜黄岐山西部有松冈岩,山中群石嵯峨,有巨石覆其顶,宽可容数十人,有洞门联称:“仙客有灵千古在;洞门无锁四时开。”这个幽静而别具一格的山洞,世人称之为“陈夫子岩”。据乾隆《揭阳县志》记载,这里是宋代邑贤陈希伋的读书处。

  陈希伋字思仲,渔湖人。宋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第一名,出任梅州,政声远播,世称“广南夫子”。著有《揭阳集》十卷。黄岐山陈夫子岩是他未当官时苦读的地方,旧县志说,当风雨之夜,至今仍可听到读书的声音,这个传说不知真假。如果那位游客有兴趣,可在“风雨之夜”到陈夫子岩倾听,是否这位“广南夫子”至今仍不知疲倦在高声朗读“子云诗曰”。

神童苏福

  说起惠来,一定有说到海角甘泉这一胜景;而说到此胜景,又一定会说到惠来的明代神童苏福。苏福是数百年前潮汕一颗耀眼的童星,虽说是稍瞬即逝,在人世间只不外是短短14个年头,但他的诗词和故事却流传千古,与他有关的遗物遗迹数百年来也倍受世人的凭吊。

  苏福(1372-1385),惠来县神泉人。幼孤。8岁能文,下笔如有神助,人称“神童”。某日,随母在田间,遇北山驿丞,见苏福在田垅拾穗,戏语说:“拾穗见神童。”苏福随口答曰:“折梅逢驿使”,果然对仗工稳,没有童气。十四岁时,应童子科赴京,殿试之后,才华出众,而洪武皇帝嫌其年幼未便授职,派吏部林鼎元护送苏福回家,由政府发给俸米,候日后年长时再征用任职。无奈苏福在回家途中因染疾病而去世。仅仅给后人留下《苏神童诗集》一书,其中尤以《三十夜月诗》最有名。有关苏福的遗迹,今在惠来县有名胜“海角甘泉”内的独脚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以及“神童苏福墓”等。 

风门径上的哲学家薛中离

 
  揭东县旅游胜景、桑浦山的山门之一——风门古径,是到揭阳旅游时值得一游的好风景。经过曲折的石路,拾阶而上,到了一片空旷地,令人胸襟大快。这里有一座独特的古庙,庙小而名气大。庙边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榕树。乡亲父老传言,大哲学家薛中离当年常在此树下徘徊、思考,完成哲学命题。

  薛中离(1468-1545),名侃,字尚谦,揭阳龙溪都(今属潮州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他是第一位到赣州师事哲学家王阳明,并将王氏学说在岭南传播的人。日后,到惠州、浙江等地,并在揭阳中离山传教王氏学说,使王氏学说在各地特别是岭南广泛流传。他当年所讲学的中离山以及中离山八景,都备受后人所津津乐道,吟诗作赋,抒情敬仰。后人曾述经将薛中离的诗文汇编成《中离先生全集》二十卷,于1915年出版。他的侄儿薛宗铠和弟薛侨也都很有名气,时人称之为“三凤齐鸣”。 

翁玉和翁万达

  揭东县桑浦山铁场山南坡有一座广东现存较大型的明代御葬墓——翁梅斋墓。1988年,该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主是翁玉,建墓者是其子兵部尚书翁万达。

  翁玉字文璜,号梅斋,揭阳鮀江(今属汕头市)人。精通经典,是一位乡间颇有名气的文人。地子弟家教甚严,当其子翁万达任高官时,有人想送礼给翁玉以便“找门路”,翁玉一一为之严辞拒绝,将“后门”堵死。他虽有才气,却没有走上科举道路,一直到其子显贵,他才沾光,得到“资善大夫,兵部尚书”的封赠虚衔。也由于其子的原因,在他去世后,才有条件“御葬”,建了一座很壮观的“佳城”,乘车从揭阳到汕头途间,我们仍可在车上领略到这座古墓的气魄。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以保卫边疆政声远播,也擅诗文,时人称为“岭南第一名臣。”他的著作有《手交纪事》、《总督奏议》、《稽悠集》、《东涯集》等。 

宋兆稐与涵元塔

   涵元塔,在揭阳渔湖京冈对面客埠山,即今潮阳灶浦龟山,为七层八面石砖塔,浑雄粗犷、安祥宁静。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至今已经三百多年,虽经风雨剥蚀仍屹立如昔。游览此塔,使我们想起倡建人之一的宋兆稐。

  宋兆稐(1600-1642)字尔孚,号喜公,揭阳渔湖凤围(今属榕城区)人。中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十年后即崇祯元年(1628)进士,与同邑郭之奇、黄奇遇、辜朝荐同科,史称之为“戊辰四俊”(中举那年为戊辰年)。初授江西广昌令,十个月后因父去世归家,后再任杭州仁和县令,因生性不任羁束,不能迎合上司而被视为傲慢,得罪上司盐院大人而被削职归家。任间政声卓著,广昌县为之立生祠。归家后以诗酒自娱,著有《学言余草》和《旧耕堂存草》,诗为时人所激赏。

  宋喜公是率先倡建涵元塔的人,并积极谋建,代表邑人向县令建言,当塔建成后,又书撰《涵元塔报功祠叙》刻石立碑,石碑今尚存于涵元塔旁,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春,游客若有机会到涵元塔游览,千万不要错过品评这块明代石刻。 

冯元飚黄月容夫妇

 

  踏上黄岐山,自然会游览侣云寺和月容墓;因此,也自然会提起冯元飚和黄月容。

  冯元飚字尔弢,浙江慈溪人。中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天启六年(1626)任揭阳县令,后升授户部给事中、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少卿、南京太仆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1644)在家乡去世。他在揭阳任职时,颇有政声。曾主持建造涵元塔、韩祠、五贤祠、进贤门等名胜古迹。而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是他和爱妾黄月容的事迹。

  黄月容(1612-1629)是江南扬州人。貌美性贤。崇祯元年(1628)冯元飚任揭阳县令时,途经扬州,纳为侧室,同来揭阳。助夫破案,与民除害,深受冯的爱宠。但为冯的夫人苏氏所不容,被她用毒酒害死,利剪毁容,虚龄仅18岁。冯元飚悲伤万分,遂在黄岐山建侣云寺、筑月容墓以为悼念;并撰写钏铭、吟诗词以寄哀思。三百年来悼咏黄月容的诗作甚多,今人结集为《月容今昔吟》一书。 

丁日昌与百兰山馆等名胜

   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也作禹生),是清末爱国政治家。他出生于丰顺汤坑,但除了在外地任职,其余时间都在揭阳居住。晚年在揭阳榕城建造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絜园等,作为居住、藏书、会客地。去世后初则葬于絜园内,今墓址在仙侨桂竹园岩。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丁墓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都是旅游的胜地。

  丁日昌以贡生起家,历任吉安知县、苏淞太兵备道、两准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未到任)等职。任间能整饬吏治,关心民疾、维护国家主权,主张向西方学习,为近代洋务派主将之一。也是著名藏书家,百兰山馆中藏有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八万多卷。擅辞章之学,能诗词,工书法,著有《抚吴公牍》、《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现丁氏光禄公祠被辟为“丁日昌纪念馆”,陈列展示丁日昌的生平及后人对他的研究情况。 

德安里的主人方耀

   普宁洪阳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百鸟朝凰”,是很有名的古建筑群,据说这座府第共建造了四年,征用了几千名民夫,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外有护城河,是罕见的大型建筑群。如果旅游者到普宁,切不可错失机会,游览一下仓“德安里”古建筑群。这座府第的主人叫方耀。

  方耀(1834-1891)名辉,字照轩,普宁洪阳西村人。行伍出身,历官副将、总兵,官至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值得我们今天一书,在于他虽是行伍出身,发达后,却能热心教育事业,如倡办金山书院,开设韩江书局,刻印书籍;又在潮属各地创建乡学数百所,普及教育事业。在军事上,当他任潮州镇总兵和署理广东水师提督时,都能严守海防,打击法国侵略者,在虎门至珠江口防备森严,使外敌未能进犯。大概也因他的军功,《清史稿》为他列传,说“粤有方耀在,可高枕也”。他的奏稿后人汇编成《照轩公拾遗》四卷。

诗人曾习经

  揭西县棉湖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人文蒸蔚,民风古朴。该镇曾出现过几位历史贤达,曾习经即其中之一。

  曾习经(1867-1926),字刚甫,晚年自号蛰庵居士。光绪十五年(1889)与兄述经同中举人,翌年高中进士,历官度支部主事、度支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丞。在清帝逊位前一日辞官,躬耕于天津扬漕,民国十五年在北京去世。  

  曾习经在任期拳拳忠心,勤勤于事,改币制、创银行。辛亥后袁世凯当权,慕其名聘请出任广东省长、财政部长。曾习经不愿与权奸合流,坚辞不就。后竟贫至鬻书画度生。

  曾习经是一位国家级知名诗人,他的诗温厚清远、悱恻悠扬,得到了陈石遗、梁启超、钱仲联等很多的称赞。时人将他与梁鼎芬、罗瘿公、黄晦闻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现存有《蛰庵诗存》一书。他的书法在广东近代书坛也属姣姣者。至今棉湖他的老家进士第门口尚存其手书楹联,如果有机会到棉湖镇,千万别忘一睹书家的手泽。

揭阳风俗民情
 
1.岁时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称为“过年”。潮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天一大早,人们便走亲访友,称为“拜年”。拜年时一般都应带“大吉”(即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被访主人也应以“大吉”回赠,以示共同吉利,并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发财”等以表吉祥之愿。大年初一,按揭阳传统例俗,多数人家早餐吃斋,以示对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诚心。春节期间,城乡都组织舞狮、猜谜、游标旗、潮州大锣鼓等文娱活动。此外,成人还要给老人、小孩送“压岁钱”。

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即人胜节。出自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七日为人”之说。是日,民间以七样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谓食七样菜,可得财运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节
  也称“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间旧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乡村,还有做“丁酒”习俗(注,当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设酒席宴请乡邻。)县城通常皆有赛花灯,燃放烟花,舞狮等习俗。普宁等地乡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习俗。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为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扫墓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时间。

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是日,各家各户大多吃粽子。揭阳尚有“挑龙须水”、“洗龙须浴”之俗,据说端午时节,江河之水为“龙须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还举办“赛龙舟”活动。

出花园
  揭阳潮语区,凡满15岁的男女一般于当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现代的“成人节”。出花园时,外祖家给外孙办“出花园礼”。通常有红公鸡、红屐、酵粿等。亲邻多备布料或肉、蛋为贺。喜家则置办祭礼“拜公婆母”。当日,孩子要吃甜丸红鸡蛋和甜猪肝,意谓圆满长进。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处普遍有祭祖活动。节前节后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庙也有“施孤”放赈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户团聚吃月饼,品水果赏月。本区民间中秋节品,必有月饼、芋头、柚三种。相传元初,统治者强迫汉人每家养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满其压迫,乃借月饼传书,约定各家中秋夜某时杀死所养“元番”,是夜一举成功。当时汉人称元兵为“鞑鬼”,故中秋节食芋剥皮谓之“剥鬼皮”,剥柚食肉谓“吃鬼肉”。民俗中还有“拜月娘”,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侨胞亦喜择中秋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

重阳节
    九为阳数,故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临黄岐山、紫陌山游乐。地都一带有食鱼粥,有些地方则有食杂烩粥习俗。此日,儿童多放纸鸢,民谣有“九月九,风禽(筝)仔,满天走”之说。

冬节
    农历冬至日为冬节,俗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圆,以示大团圆。民间有“食过冬节圆,就多一岁”之说。也有用糯米圆粘于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丰收的习俗。

2、婚嫁
    揭阳旧时婚俗,要经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迎亲等六道程序,谓之“六礼”;有些地方有女儿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传此俗源自昔年一后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遗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后发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们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儿出嫁当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礼品同往男家,称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欢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种仪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戏剧中宾相一样的老妇女,唱四句“祝颂语”来主持,四句有约定俗成的,亦有现场自编的,大都押韵,诙谐。揭邑另有一俗,为其他地区少见,即将要结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丧(一般指长辈),则必在百日内成婚,否则要三年后方可行嫁娶之礼。

  这些旧俗一些地方尚有留传,而大多数地区已是婚事新办,简办,就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时尚也渐成风气。

3、赛龙舟
  揭阳赛龙舟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揭阳素称水乡,溪涧交错环绕,榕江南北二河、练江、龙江水深流长,河面宽阔,波平浪静,是划龙舟的好地方。赛龙舟活动,历代不衰。

  揭阳龙舟,规格较为统一,在潮汕各市县中,最长最大:舟长32米、宽1.5米,共设桨25对,舵一支。揭阳龙舟,造型美、气魄大,龙颈修长,龙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节前,龙舟落水时要举行仪式,然后进行训练,称“试桨”。

  龙舟赛有四种形式:表演赛,友谊赛,胜负赛,锦标赛。清末曾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曾发起主持、邀请潮阳、普宁、揭阳等地龙舟队在榕江南河进行比赛,结果,揭阳棉树红色舟夺魁,丁日昌授予“钦差大臣丁赏”红绒锦旗一面。1980年“龙舟赛”被国家体委定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揭阳龙舟赛更为活跃。

4、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相传英歌舞始于明代,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队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个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一步一呼,队列变化或“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四虎并驱”,或“二龙相斗”,翻腾穿插18套式。后棚人数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过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阳英歌舞已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普宁、揭东等地,以普宁的英歌舞最为闻名,被誉为“英歌舞之乡”。1956年,普宁英歌代表队到北京参加“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会”,1991年6月普宁燎原镇泥沟英歌队应邀参加深圳荔枝节表演,9月又应邀到广州为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赛抽签仪式的文艺晚会演出。

5、潮剧
    潮剧,是潮汕地方剧种,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间,揭阳潮剧已有本地特有剧目《荔镜记》、《苏六娘》等。

  潮剧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及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潮人聚居地区。唱腔是曲牌联缀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众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线,伴奏音乐吸收民间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等;乐器有唢呐、笛、二弦、胡弦、扬琴等,锣鼓有大锣、小锣、苏锣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贴、末、净等七角,至当代发展为十种丑、七种旦、五种生、三种净,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阳不少潮剧班,行当齐全,阵容严整,演艺高超,蜚声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县棉湖桥园的“老玉堂春”、揭东县曲溪寨内的“老玉春香”、渔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现在潮剧界演艺名流,不少是揭籍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艺术及演出活动发展神速,揭阳潮剧团《丁日昌》等剧目曾上京参加汇演并获奖,市境内许多潮剧团也先后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既加强了侨胞思乡凝聚力,又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

6、纸影戏

  纸影戏,俗称皮猴戏,是用皮革或纸板平面雕刻成各种人物形状,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至清未,改影现为形现,将原皮革或纸版平面雕形改为木偶立体造型,木偶背部和两手各穿一根铁线,以供操纵表演。低影改为木偶,但潮人习惯仍称为纸影戏。

  纸影戏也属地方剧种,有正音戏、潮音戏、晚清以后,揭阳纸影戏十分盛行和普及,纸影戏班多达几百家。

  纸影戏表演时,台内仅有五、七个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唸和鼓乐,故潮俗有“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之谣谚。

7、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历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发端于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鉴赏,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选茶,潮人最喜乌龙茶等。选水,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绞只条”炭,此炭无烟,具有炭香气味,以此炭烧水,火势均匀。茶具则有茶壶、茶杯、茶锅、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选用开水把茶壶、茶杯烫过,称为“热罐、热杯”,装茶叶时,讲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顶部。还有“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讲究。任日本口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在《饮茶纵横谈》一书中说:“日本的煎茶法来源于潮汕工夫茶。”

8、广场文化


 

游神赛会


        揭阳地区游神,以游城隍神和关帝神最为隆重。旧俗均在每年正月间,时城中绅士和各馆头先择定吉日游神。游神方式多种多样,大型的配有高灯彩旗、花灯、扮景、醒狮队、大朋标、大锣鼓、笛套音乐、英歌舞等。乡间游神,各村时间不同,方式大同小异。

  游神时,必伴演大戏,称为“神戏”,据说专为神演出,故戏台均搭在神庙正面。

  旧俗赛会多在每年九月进行,但也有于本村社庆日进行的。赛会时,各村供奉村信仰之神,备齐“三牲”、“五牲”、“发粿”及用食品精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如用糯米粉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摆列于神座前,既是拜神,又是比赛看谁手艺高。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迷信,赛会中一些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游标旗、游大锣鼓、扮景演戏等,一直在民间流行,并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标旗两边写上“爱国爱乡”,“情系桑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新祝词。

烧龙


       揭阳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之古乔,即今磐东之乔西,乔东,乔南。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按其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开始游龙迎春,至初十晚烧龙。彩龙身上装满烟火,由一群青壮男子托举,点火烧龙时,伴随锣鼓声,爆竹声,彩龙腾跃飞舞,口吐火球,身喷烟火,五彩夺目,极为壮观。另外,烧龙时天气尚寒,而舞龙者仅身着短裤,身涂植物油(火星掉在身上易滑落),烟火映照之下,全身红光发亮,成烧龙时又一奇景。

  相传烧龙活动是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行彩桥


  行彩桥是揭阳民间一种祈福民俗,历史悠久,流行于今揭阳市区和揭东县一带。活动时间一般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日之间。在十一日之前是筹备阶段,好各处桥梁由附近群众用榕叶、彩带、彩灯装扮。十一日称为“行头桥”,十五日正日称为“行二桥”,场面比行头桥较为隆重,十六日称为“行尾桥”,是这个系列活动中的最高潮。旧俗称:凡参加行彩桥的人,都暗祈神赐福,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行侨肚,明年娶雅么”等。

  “行彩桥”习俗历代相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为“四旧”一度中断,近年,城乡之间又兴起。

观花灯


  观花灯是揭阳民间一种游艺风俗,时间一般都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观灯其历史渊源也早。据清《揭阳县志·岁时》载:“上元张树灯,放烟花,扮人景,舞狮子,猜灯谜;妇女渡桥,谓渡厄,或采青拾瓶嘴回归,取义生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唱得佳音获胜。是晚欢饮彻夜”。

  元宵观花灯,揭阳城乡甚为盛行。节日前后,花灯鼓乐,满城如醉。各式各样花灯,比比皆是,有屏灯、纱灯、花灯等。

揭阳特产

□ 工艺品
潮锈、抽纱、揭阳木履、揭阳剪纸、河婆葵笠、棉湖剪刀、惠来贝雕。
□ 特产、美食
侣云寺连理秋枫、奎地乌叶荔枝、邹堂青皮梨、华清竹笋、狮头油甘、普宁潮州柑、普宁竹蔗、高埔育梅、惠来菠萝、普宁橄榄、永华茗茶。
  
潮州功夫茶、揭阳乒乓果、揭阳酱油、新享菜脯、咸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经富姜糖、揭西擂茶、普宁线面、普宁油炸豆干、普宁豆酱、榕湖牌味精、榕江味精、蚝烙、红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团、红焖猪脚、靖海鲍鱼。

◇邹堂梨脯   揭东县地都镇邹堂盛产青皮梨,是岭南佳果之一。邹堂青皮梨皮薄肉厚,清脆香醇,心细汁多,鲜甜可口,饱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糖份、维生素等,不但可果吃、药用,还可制作梨脯,加工罐头。
  用青皮梨切片制作的梨脯冲水饮用,可治风湿、热毒、咽喉肿痛、劳夜肺燥等疾患,特别是高温炎热的东南亚一带,疗效更加显著,侨胞们称之为“唐山土羚羊”。

◇东寮芋头  东寮芋属槟榔芋,盛产于揭东县玉湖镇东寮村。
  东寮芋个大,产量高,肉质松,味香浓。可烹制芋泥,翻炒芋和红烧芋等。每年中秋前后上市,运销香港、东南亚等地。许多侨胞回乡专程寻找东寮芋头,食后称其确属芋中极品。

◇五房绿茶   揭东县新亨镇五房、坪上一带山区所产绿茶(炒茶),茶汤淡黄如花生油,味道醇甘喉底厚。五房绿茶又称“鸟啄茶”,传说是清未当地村民上山割草时偶然发现,后加工培育而成,民国时已大量内销和出口。中泰建交时,泰国政府曾专门提出五房,坪上绿茶出口供应,足见其影响之大。五房绿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具有溶脂帮助消化的作用。久藏的“老炒茶”更具有 消痰化瘀之功。

◇大溪元宵柚   大溪元宵柚产于揭西大溪镇,因其果实成熟采摘后可留至元宵节日之用而得名。果实外形扁圆,首尾平而略凹。采摘下来即可食用,若经放置几天,味道则更鲜美。居家置柚于案头,则满室飘香。其瓤能清痰止渴,果皮可制成蜜饯,有助消化,味道也佳。春节,元宵前后,为民间迎来送往的吉祥佳品。

◇地都青蟹   地都青蟹,盛产于榕江下游江海交汇水域,蟹肉鲜美,有“青屿蟹甜过蜜”之美誉。
  青蟹有二类,肉蟹和膏蟹。肉蟹是普通海蟹,膏蟹俗称赤蟹,全是雌蟹,其体内蟹黄(俗称“红膏”)积蓄多,背壳隆起,呈赤色,肉质肥厚坚实。
  地都青蟹,不论肉蟹和膏蟹,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是席上珍品,又是馈赠礼品。

◇凤湖橄榄 产于揭西县凤江镇凤南后角村,为广东省六种优良橄榄之一。
  凤湖橄榄形似腰鼓,基部平钝可竖立,顶部钝而微凹,有花柱小黑点突起.果皮光滑,呈青绿色,果肉白色,核赤褐色,核与肉易分离。肉质酥脆,香甜无涩,回味甘醇。每年9至11月上旬应市,广销潮汕,运销南洋等地。

◇“石牌红”番薯   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一带,生产一种肉质金黄略带红色的番薯,谓之:石牌红。用其制成佳肴(去皮、切条、浸水、拌糖、煮熟),颜色金黄鲜艳,十分悦目;味道甜中含甘,异常适口。近年来,不独潮汕,广州等地的酒楼也有此菜肴面市,甚至在港澳及东南亚也是声名大噪。

◇华清竹笋  揭东县锡场镇华清村盛产竹笋,久负美名。
  华清竹笋因地质肥沃,富含各种矿物质之故,具个大质脆,味甜渣少等特点,无论生炒煮汤,都十分鲜美。肜鲜笋切片晒成的笋干,呈琥珀色,比之鲜笋,更耐咀嚼寻味。华清竹笋不但畅销潮汕,在香港市场也十分受欢迎。

◇靖海鲍鱼   惠来县靖海镇海域是鲍鱼的著名产地。这一带海域为浅海区,礁群连绵,浪粗流急,又无大流量的淡水注入,海水咸度高,鲍鱼的食物——藻类茂盛,是鲍鱼生长的优良海域。
  靖海鲍鱼个小,味美。鲍鱼为海产八珍之一,鲜食、干制均可。潮菜“清炖鲍鱼”为宴席上佳肴,选靖海鲍鱼炮制,其味更醇更佳。鲍鱼壳可作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

◇揭阳乒乓果  乒乓果为“槟醅果”之误,因其易叫易记,也就沿袭下来,为揭阳传统名小食,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
  相传南宋未年,揭阳人民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果品。由于鼠曲草有特殊香味,鼠曲草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粉(爆米粉)为果馅,制成独具风味的槟醅果。

◇揭阳酱油  揭阳酱油也称“揭阳豉油”,是潮汕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之一。
  揭阳酱油以其色泽鲜艳,酱香纯正,咸甜适口,醇厚柔和,风味鲜美为特色。揭阳名产“榕江牌”若干个酱油品种,曾先后荣获部优、省优称号,在潮汕及港澳、东南亚均备受欢迎。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评分 嗑睡猫,此“嗑”非那“瞌”哦。。。。。广州创文,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嗑睡猫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嗑睡猫 当前离线

帖子
296 
精华
积分
492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3 
最后登录
2010-12-24 

小露锋芒

2# 发表于 2005-10-5 16:51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各市风情录[转帖]


地理位置  汕头,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著名侨乡和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区域中心城市。  Shantou,one Of the important seaport cities,a famous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one Ofthe five 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in China,is the center Of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in East Guangdong. 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东经116°46’,北纬23°21’,地球北回归线与中国海岸线的交汇处。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濒临南中国海的台湾海峡,靠近西太平洋的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195海里。 地势和气候   汕头地处潮汕平原,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广东第二大江――韩江出海口。全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2℃,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  面积和人口  汕头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10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458.8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8.7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23人。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中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汕头于1861年开埠,1921年设市,1981年设立经济特区。汕头现辖龙湖、金园、升平、达濠、河浦五个县级区,带南澳县,并代管潮阳、澄海两个县级市。 著名侨乡   汕头市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百载商埠 百载商埠,经济外向的汕头市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汕头建市   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 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 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对外开市。1919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 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经济特区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 8县 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 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1991 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区划调整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将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设为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54万。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潮汕民俗 从隋唐开始,中原文化在潮汕地区才得以迅速地传播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官民士庶相继来潮。这些频繁入潮的中原人,直接地把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带到潮汕地区,使之迅速地传播开去。时至今日,潮汕地区有的民风民俗,仍然保留了许多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遗风。 潮乐与唐代大曲演奏风格相似。这说明潮乐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 潮汕工夫茶以其煮法考究、茶道细致、富含哲理而闻名。考潮汕工夫茶,沿袭了唐代陆羽所创的喝茶之遗风。 以前,每逢新春,潮属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的肖像作为守门神,用来驱鬼避邪。这一习俗源自唐代。唐太宗时,因秦琼、尉迟恭两人能驱除泾河龙王的鬼魂,使他们不向唐太宗索命。自此,民间以秦琼、尉迟恭为守门神,取代原来的门神郁垒、神茶。 元宵夜潮属各地有燃放花灯、观赏花灯之习俗。据传赏灯一俗,汉时已有,但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正式在元宵燃放花灯始于隋代。可见这一潮汕民俗是由隋代的中原文化而来的。 农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公生日,潮人有用面条和红糖等祭品祭拜太阳公之习俗。太阳公生日实际是古代祭拜日神生日的中和节,而据《唐书》记载,中和节是在唐德宗亲自提倡下兴起的一个节日,说明这一习俗创自唐代,随后传至潮汕。 农历六月初六的亡灵过桥是一种饶有异趣的祭祀民俗,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唐太宗游地府与刘金进瓜的民间传说衍化而来的。说明这一潮俗也受到了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的影响。 潮汕特产 ◆潮汕风味菜—果菜腌制品,极具地方风味特色 ◇橄榄菜、甜菜心、脆罗卜、咸菜、贡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贡腐、黑橄榄、冬菜、橄榄糁、咸梅、油橄榄。 ◆潮汕凉果蜜饯—地方名牌,传统凉果,蜚声南洋诸岛 ◇黄金李、九制陈皮、佛手老香黄、饶平山楂糕、蜜饯橄榄、黄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饼、甘草橄榄、油甘、芒果、杨桃、杨梅、五味姜、化皮榄、黄皮鼓、话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饼干—潮汕名产,选料上乘,制作考究 ◇潮汕朥饼、潮州老婆饼、仙城束砂、猪油糖、达濠米润、苏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宁南糖、澄海朥糕、贵屿朥饼、棉湖瓜丁、潮州姑苏香腐 、花生酥 、蛋黄酥。 ◆食品罐头—肉质细嫩,香醇可口 ◇潮州鳗鱼、豆鼓银鲫、咸带鱼、咸鳗鱼、咸枪鱼、梭子蟹肉罐头。 ◆调味粉类—佐料极品 ◇鱼露、酱油、红豉油、沙茶酱、花生酱、芝蔴酱、五香粉、八角粉、普宁豆酱、潮汕芥末、甜酱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渗酱。 ◆潮汕腊味肉脯—传统制作,色香味美 ◇肉脯、猪肉脯、牛肉脯、鸡肉松、熏腊肉、腊肠、肉松、鱼松。 潮汕工艺 陶瓷   驰名中外,是汕头特区大宗出口产品之一,包括日用配套陶瓷和美术工艺瓷。美术工艺瓷以造型美观、精巧玲珑、形态生动逼真而闻名海内外。 潮绣   属粤绣一大派系。以构图严谨,疏密有致、针法多变、色彩丰富而闻名。最著名的是“钉金垫浮”,利用金、银线镶嵌,形似浮雕,质意强烈,还有单面绣、双面绣、乱针绣、粗绒绣等。潮绣可分为戏服、装饰礼展品和日用绣品三大类。 石雕   是以花岗岩石为主要材料,运用民间通雕、浮雕等不同技法,精雕细镂。大型作品有石柱蟠龙、照壁麒麟、狮象鹤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而牛蝇、蟹篓为石雕工艺的绝招。 金漆木雕   是以质地坚韧、不易变形、不生虫蛀的樟木为原料,采用通雕、圆雕、浮雕、锯通等手法,经造型、修饰髹漆、贴金而成。作品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广州东方宾馆的巨幅挂屏《大观园欢度元宵》长12米、宽4.5米、厚0.25米,是汕头木雕厂的杰作之一。 嵌瓷   是国内稀有的特种工艺,俗称“贴饶”,用各种色彩晶莹的陶瓷片作原料,嵌成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有历经千百年不褪色的特点,可用为祠堂、庙宇永久性装饰品。 抽纱   选用亚麻布、苎麻布、棉布等材料,按图案设计,将布料上花纹部分的经纱或纬纱抽去后,用绣线精心连缀,绣成的有透空装饰花纹的工艺品。潮汕抽纱工种繁多、针法复杂构图精美,有强烈装饰效果,既是宾馆、酒店和家居生活的日常用品,又是欣赏价值较高的珍贵艺术品。 登岗唐三彩   揭东县登岗镇出产的仿古釉陶工艺品,陶器表面光洁锃亮,色彩斑斓,造型美观,古朴典雅。 贝雕 是选用有色贝壳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工艺品,主要产于惠来县隆江镇、神泉镇。具有构图生动、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的特点。 在潮汕大地的祠堂、庙宇门前,可看到许多器宇轩昂的石狮子,它们雌雄成对,遥相呼应,气势凌人。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等地。我国人民第一次见到狮子,当在东汉顺帝年间。此后,虽然狮子不断传人,但数量有限,见者不多,艺人只能凭着口口相传的一鳞半爪进行想象,认为狮子充满着神异的色彩,是“食虎豹”的“殊方异物”。因而,出现了狮子肩上平添一双飞翔的翅膀,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身上饰以云纹或火焰纹,以显示其神威。一直到唐代,才去掉这些怪异的装饰,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 在潮汕各地,自明、清以来,在饲堂、庙宇的建筑上,或各个民间工艺门类,普遍用上狮子,留下数以千计的争奇斗艳的石狮、木雕狮。潮绣狮、嵌瓷狮、泥塑狮、糖枋狮。除一部分仍延袭唐风之外,大部分狮子的造型都开始改变:威武雄壮的气势减弱而变得温良驯服了。大量蹲坐狮的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寺院、词堂、宫衙、府第等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的大门口。以狮为题材的饰物品类繁多,无奇不有。仅木雕工艺品运用的狮题材,便有屏头狮、牌匾狮、竹头狮、柴头狮、香炉狮等。 潮汕的石雕、木雕狮、潮绣狮抑或节日的舞狮,经过民间艺人数百年艰苦的艺术创造,而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和风格的潮汕狮。潮汕狮,既象狮子,又不象狮子,是一种经过夸张美化了的艺术形象。按著名木雕艺术家张褴轩的传艺口诀:“厅狮十二两头”意思是潮汕狮头的特色,着重于夸张狮头,突出重点。潮汕狮狮头高昂。鼻大嘴阔、双目圆瞪,头和脚遍布卷毛,身披鬃毛道道,既符合狮子的生态,又同整体的夸张相协调。头大身小,但因坐势十分得体,因而令人感到它体态浑厚有力而工整优美,庄严雄伟而 生动有趣。 旧时,在潮州市内的大街上,有一座明代的石牌坊。因为牌坊前后各摆着二对石狮,故称“四狮亭”。这四只石狮,歪着头、半咧着嘴,披着涡状卷毛。雌狮子的左前肢拢着一只仰脸戏耍的小狮,表现母子亲切相依之情。雄狮子右前彼伏着一个绣球,与正在戏耍的母子呼应生趣。这四只狮子,雕刻极为精美,堪称艺术杰作。在它们身上,还引出一段为潮州老幼熟知的传说: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潮州总兵刘近忠高举反清义旗,驱逐在城清军,鏖战于潮州大街小巷,在太平路四狮亭与副都统邓光明主力相遇。他猛劈邓光明头部,委时火星四射。原来近忠的大刀竟把石狮的一只耳朵削了一大半,至此,潮州四狮亭的石狮被人们加以神化,传诵一时。 潮汕小吃 老妈宫粽球 名小食。粽球为潮汕传统民俗食品。外形为六角球状。 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摆摊经营粽球,张强德死后,其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开设了顺德号粽球 店。因粽球质量好,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顺德号的粽球也逐渐成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爱的老妈宫粽球。 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且大小均匀。制作时先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用盆盛装待用。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外面用猪网膋包裹;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当时,老妈宫粽球店里,悬挂一块横匾,写着“食定正知”4个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会流传着。 新兴街炒糕粿 名小食。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粿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头市区新兴街茂成号专营而闻名,号称老徐炒粿。 糕粿是用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作时先将糕粿切成均匀小块,加入鱼露,红甜豉油调匀,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红入味,然后下平底锅(煎盘)用猪油以文武火候将糕粿两面煎赤,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鲜虾、猪肝、瘦肉、鲜蚝等多种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鱼露、雪粉水,上汤炒匀。 新兴街炒糕粿很注重火候,使糕粿达到外酥内嫩,色泽金黄鲜艳,香味飘溢,口感咸、甜、香、辣兼备。 西天巷蚝烙 名小食。蚝烙为潮汕传统食品,市场炒卖或家庭膳食均极普遍。最先在汕头市安平路漳潮会馆(俗称老会馆)左旁,有几摊卖蚝烙的小吃店,由于制作精工,故有老会馆蚝烙的称誉。 1930年前后,杨二首先在升平路西天巷口营业,后来又有胡锦兴、姚老四等人相继在附近继续专卖。为了生意竞争,他们各自设法提高烹制技术和质量,形成了驰名海内外的西天巷蚝烙。 蚝烙以鲜蚝(学名牡蛎)为主料,以鬃头肉煎解的猪油、上等雪粉、鲜鸭蛋为配料,辣椒酱、上等鱼露、葱粒等为调料。用料专选达濠蚝仔、雪粉、葱粒拌匀下平底锅(俗称煎鼎),用旺火厚膋烙煎,淋上蛋浆,并配入适量上等鱼露、辣椒酱,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品尝时放上洗净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鱼露为佐料。具有外酥内嫩,香脆鲜美的特点。 普宁豆干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 制作工序是:磨浆、除渣、煮浆、配膏、试粉、掺膏粉、拌和定卤、包块、压块、煮熟,有的煮熟后还用栀子上色。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普宁市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种。油炸豆干更是普宁的民俗风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头蓉,更觉可口。 有华侨把普宁豆干的制作工艺带到国外,经营此项生意。 棉城鲎粿 传统小食。棉城为潮阳市的城区。先民以本地农副特产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鲎的肉和汁为主料制作而成。 制法是将大米煮成稀粥冷却,加入薯粉,鲎肉和汁,搅匀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内,再放上鲜虾和猪肉碎,蒸熟后脱去粿模,放进花生油或猪油锅里,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浅金黄色即成。吃时再蘸以辣椒酱掺酱油的酱料。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里热透嫩滑,并具鲜、辣、香、咸。 鲎粿是粉粿中的精品,早在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就用以奉客。近代以来馅料更为讲究,有的加上香菇、鲽脯、花生一起调制,气味更香甜可口。回乡华侨、港澳乡亲常专点品尝。 揭阳乒乓粿 传统小食。南宋末年,揭阳县人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鼠曲粿。由于鼠曲草的香味,使这粿品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麸为粿馅,制成槟醅粿。 明清时已在潮州一带扬名,并传名海外。晚清揭阳县南门有一李姓师傅,专门经营槟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纹并以豆腐薄膜作垫底,炊熟后在粿品外涂一薄层花生油,使槟醅粿更为畅销。 20世纪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阳买槟醅粿时,讹念为乒乓粿而流传下来。 传统的制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适量花生油,经反复拌匀成稠泥状;粿馅以槟醅麸为主体,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制作时,先取一小块胚料,捏成圆薄片,放进适量的馅料,捏成圆粿型,然后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纹,以豆腐膜作垫底,经蒸熟晾干后,乒乓粿便具有外观清柔软,里面香脆甜的优点。 食时一般需再蒸炊,并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馅软。 达埠鱼丸 传统名食。达埠为达濠旧称,为潮汕沿海鱼区之一,水产品丰富,海鲜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鱼丸一项著称,保鲜远销港澳地区。 制作时,以选料于淡甲鱼(鯒)等为上乘,经刨取其肉,然后选用绞、摔、拌、掏等多道细致工序,并佐以味精、蛋白、精盐等配料,掏成丸后还须经水浸漂,然后用文武火交替煮熟。 食用时再放入上汤、紫菜、香菜、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等调味品。 牛 肉 丸 名小食。来源于客家菜。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 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闻名。以后又有外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镇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摊档均有经营。 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听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酿 豆 腐 粤东客家人的传统小食。 先把猪肉或牛肉,加上少量虾米或咸鱼作佐料,剁成肉酱,再把豆腐对角切成4块,在每块豆腐边上划开一刀口,然后把肉酱嵌进去,用花生油煎炸或蒸煮;即成风味独特的佳肴。 鸭母捻 名小食。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撰名。本为元宵节的小吃,故俗称元宵。 据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清代水粉汤圆用水粉作汤丸,滑腻异常,中用松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亦可。水粉的制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带水细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压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备用。此法一直流传。 潮汕的鸭母捻,制作时将糯米磨成浆,压去水份,调成糯米浆皮分别包裹豆沙、瓜册、芋泥等馅料,揉搓成形似鸭蛋状,放入糖汤煮熟。 米 糍 民俗小食。流行于澄海市隆都及莲阳等地。以糯米磨粉,加水搅拌成软块状,煮熟后再反复揉拌,作为皮,以加油的甜豆沙作馅,再用扁圆体木模印制而成。 这样制成的米糍,历来以隆都的最为闻名。 还有一种莲阳等地出产的米糍,不加馅,只用上述糯米粉软体捏成圆粒状或圆扁状的一口大小的团块,外楷撒芝麻油和芝麻花生糖粉。两种米糍皆香、甜、柔、滑。 春 饼 名小食。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饼。 制作用料逐步改进。现代潮汕春饼的用料和制法:将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披开,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菇,虾米和蒜茸,包成卷状,用稀面糊粘紧接合处,放入约180℃的油锅炸至金黄色。其特点是:外皮酥脆,馅料浓香。 粿 汁 地方风味小食。米制品之一。注重辅助料的调配。 辅助料用久醇的猪肉卤汁、经腌制卤烂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黄色的蒜头粒。 民间粿汁主料制法有两种:用米制粿条切成条状,和入米浆煮成稀糊;用米浆下鼎烙成薄片,然后剪成角形,和入米浆煮成稀糊。食用时,在热粿汁中披上几片卤烂的五花肉,撒上蒜头粒,再淋上热卤汁即可。不淡不腻,润滑清口。 草 粿 广州人称凉粉。是用仙人草(凉粉草)煎取药液,滤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后,盛于容器(一般为木桶或大铝锅)冷凝成膏,称为草粿。色粽晶莹,风味清香。 吃时用手持着铜勺切成一片片装进碗里,边装边蘸入白砂糖,入口顿感甜润嫩滑,清凉爽口,风味诱人,价钱便宜,吃用方便,可药可粿,适合时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热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风行的惬意传统小吃。 芋 泥 甜类菜肴。精制芋泥为宴席佳品。 煎制芋泥,以淀粉质较多的槟榔芋为佳,其他芋种次之。 制作时先将芋头洗净蒸熟,剥去外皮,辗压成芋茸。先备铁锅放入猪油,随后将芋泥及白糖放如,用文火煎熬,并不断用炒勺翻搅,至芋、油、糖充分溶化融合,至有一定粘稠性和光亮度即成。 以芋泥、玻璃芋泥、金瓜芋泥和清汤芋泥等多样品种,其特点是柔软滑润,甜而不腻。 五果汤 民俗食品。保健汤食。 潮俗以桂圆(龙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为甜汤(也有换如柿饼、芡实者),入秋后多吃,称为五果汤。 在澄海市一带,旧时于春节初一日清早祭拜本家祖先,也常以五果做斋品供奉。祭毕即合煮成五果甜汤,全家大人和小孩都分吃。 甜丸卵 礼俗食品。凡新客、贵客、稀客如新女婿、新亲家、归侨、荣归者、官员贵客来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汤丸敬客。 有些地方还要加2个或4个鸡蛋,称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时间,也必先吃。 客人估量吃不完,可请主人打少一点或只吃两个鸡蛋,表示礼貌。 菜 头 粿 民间小食。又称萝卜糕。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 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鼎锅炒软,加入腊肠粒、虾米粒、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又法:萝卜丝不经炒过,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调匀再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将菜头粿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韭 菜 粿 民间小食。选用韭菜为主要馅料(韭菜花、韭黄均可代之),制作时将新鲜韭菜洗净切粒,加入香菇粒、虾米粒,并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芝麻油,拌匀成馅料。 粿皮通常用番薯淀粉制成。取粿皮压薄成圆形状,包裹馅料后,捏成面上突皱的球形,放进蒸笼蒸15分钟至熟,然后在平底铁锅上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味道香浓,外白内翠。 街巷流动小食摊贩卖的,多取经济型,馅料纯用韭菜,不加冬菇等细料。 虾米笋粿 名小食。注重粿皮和馅料,制作时十分讲究。 粿皮用优质的大米和糯米制成:先将大米和糯米洗净后用冷水浸泡3小时,用石磨细磨成浆,再用布袋装好加压揉干水份,放进蒸笼蒸10分钟后取出,加适量冷开水揉拌成块,制成粿皮。 馅料主要把赤肉、白肉、虾米、竹笋、香菇切成粒状,加入适量油煎葱珠、方鱼末、味精、胡椒粉、芝麻油、鱼露、精盐、猪油一起拌匀制成。将每粒粉团压薄成圆形粿皮,包裹馅料捏成上面突起呈球形,下边成半圆形,放进蒸笼蒸12分钟后取出,食时在平底锅中用猪油煎至一边灼赤,盛盘淋上浙醋。特点是上部色泽洁白,底部金黄,有鲜美竹笋甘味,粿皮柔软适口,滋味香醇。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汕头市区小公园行街开设的潮成号小食店,专营虾米笋粿,核桃粿等。 1965年以后,汕头国平路飘香小食店专营潮汕传统名小食,虾米笋粿是其较为出色的小食之一。 鼠曲粿 民俗食品。流行于潮安县、湘桥区、澄海市、饶平县一带。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户户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曲草,又名鼠耳草,中药称白头翁,野生植物,长于冬季农田及荒埔中,芯末开白色小花,花蕾及枝叶有棉絮状的白色纤维。从田间采集后,选摘芯叶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作为粿皮。再将团块分成小块,捏成圆饼,中包粿馅,馅有咸、甜、双烹数种。甜馅有红豆或绿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馅有糯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双烹则一半是甜的一半是咸的。包制粿馅之后入木模压印,垫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 吃时可再蒸热或在锅中用油煎,入口软香甜润。因白头翁可治肠胃病,故鼠曲粿属药膳类的食品。 朴枳粿 民俗食品。流行于潮汕各县。朴枳即朴树,落叶乔木。干高的可达10多米,叶椭圆而尖,花细小,结实为小肉果,球形略尖,味甘可食。 清明前后,朴枳树萌发新叶,民间有采嫩叶制粿的风俗,制粿的方法是将叶洗净之后,和以粳米于碓臼中舂成粉末,加入白糖和发酵素,味甘甜,质柔润,具有朴树叶的特殊芳香,并有消食去积和胃之功,是老少都嗜食的时令糕点。 酵 粿 民俗年糕。发酵类米制糕粿品。又称发粿。 潮汕民间所以称作发粿,还有寄寓着发财、发家的祝愿。 多在冬至、春节等大节目或重大祭神活动中制作。糖料多用红糖,也有用白糖的。蒸熟后在面上盖上福寿字样红色印纹或写上“答谢神恩”或“合家平安”等吉利字句。蒸制用的盛器是用竹篾与制蒸笼的薄木板编成,像一个平底盆。 桃 粿 民俗年糕。又名红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 制桃粿分皮与馅两个部分。皮用大米作原料,加红米曲用家庭碓臼舂捣成粉红色细滑粉末,然后用温水搅拌搓捏成大块团状,下蒸笼至半熟取出,在砧板上反复揉锻,即可捏在粿皮。馅料一般用白豆或红豆做成豆沙或甜豆沙,或用糯米蒸成香饭或甜饭充用。皮馅包制成后,还须用雕刻花纹图案的木质桃形印模印制,再入蒸笼蒸熟即成。 倘是丧家所制,则皆为白皮。 潮汕家庭妇女,一般都能掌握这类食品工艺。由于整个过程必须从舂捣米粉开始,故做粿又称为舂粿。 水 晶 球 名小食。水晶球制作精细,注重于包皮和馅料。分甜、咸两种,馅料不同,各有风味特色。 选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浆,把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冲入雪粉浆,用木棒不断搅拌使之稠结后,在案板上晾凉,再用筛过的雪粉和冲熟的粉皮揉匀成块,制成透亮包皮。 甜馅料一般选用由红小豆制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咸馅料选用绿豆,先压成豆片去壳,蒸熟后加入猪肉粒、虾米粒、葱粒、胡椒粉和鱼露,一起拌匀即成,用水晶状包皮包上不同馅料制成球状,放进蒸笼蒸熟取出,最后放进煮沸的猪油浸煮。 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馅味道清甜,咸馅香郁,具有潮州风味。 早在20世纪40年代,汕头市的小公园附近行街的潮成号,为专卖水晶球、虾米笋粿等的小食店。 功夫茶 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工夫茶。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3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工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 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 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 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 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潮菜 潮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菜可追溯到汉。近代由于潮籍海外侨胞的往来,潮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和我国名菜之一。 潮菜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烹制蔬果为原料的素菜。潮菜之所以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式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菜的风味特色。 潮菜特别重视配酱调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一菜一碟,咸甜酸辣,各有讲究。其还讲究色、味、烹、炸、炖、烤、泡等制作方式。潮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咸、甜点心各一道。喜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称为“头尾甜”。 潮菜其突出的特点是: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近年来已整理出来的潮州菜谱共分八大类,二百三十四个品种。小食更是远近闻名,春饼、水晶包、牛肉丸等应时上市,香溢街头。 方言 潮州方言属于汉语方言中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成份,被人称为“福佬语”或“学老语”。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 等等,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在解放前夕,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胡琏兵团逃窜到潮汕便四处抓壮了。据说有一个新兵营逃至饶平海山,等船过南澳。潮籍的副官列队点名后,用土调的普通话向长官陈崇龙汇报:“报道,长官‘秦从陇’,士官贼面(7名),士兵司父朗面(460名),铳(请)长官开死(始)训话。” 其长官还蒙在鼓里,而潮籍的士兵却开怀大笑。 现在,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民间文艺 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 嗑睡猫,此“嗑”非那“瞌”哦。。。。。转贴文章时请注意原发表单位的版权声明,发帖人负担由此可能产生的版权责任。回复 引用

TOP

嗑睡猫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嗑睡猫 当前离线

帖子
296 
精华
积分
492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3 
最后登录
2010-12-24 

小露锋芒

3# 发表于 2005-10-5 16:55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各市风情录[转帖]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的开元寺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潮州旅游设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国际社4家(出国组团社2家)、国内社13家,经国家考核合格的专职导游员近200人,潮菜厨师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间。境内有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广梅汕铁路通过,市内旅游车、出租车、三轮车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务,交通方便快捷。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娱乐健身场所应有尽有,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近几年,潮州积极实施"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成功推出古城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潮州这颗中国南海岸的文化明珠,必将散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此后,这里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潮州自隋朝设置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阳县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东有韩山之胜,韩江穿流其间,形成三山一水护城郭的雄伟景观。经历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美风貌。1986年,潮州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委市政府贯彻“建设新城区,保护古城区”的方针,制订和实施《潮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潮州市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后,城市规划面积从原来的60平方公里,扩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新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党政机关、金融、邮电、工商企业、文化教育等单位,陆续建于新城区,逐步完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配套齐备的住宅小区巍然郁起,为居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城市建成区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护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和许驸马府进行保护和修复,整修了古城墙、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胜景点,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园、饶宗颐学术馆、凤凰洲公园、滨江长廊、开元寺大悲殿,扩建了开元广场,整修了韩文公祠,使历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时,大力加强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卫生、绿化、灯饰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容市貌更加秀丽美观。
  潮州,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又具现代化气息的中等城市已经形成,相继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人民正为建设文明、繁荣、富裕的新潮州而努力奋斗。

    


  潮州市是广东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和省“双拥”模范城。潮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多层次、宽领域、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精神文明之花竞相开放,硕果累累。

  一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发展到31.4平方公里,规划合理,功能配套齐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环境整洁优美,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1%,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既有古城风貌,又有现代气息的中等城市构架基本形成。

    二是科教卫体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2%。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连续四年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生育控制指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覆盖率98%以上,各类竞技体育活动取得好成绩。

    三是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新提高。自信自强、坦诚务实、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潮州时代精神已成为潮州人的精神动力,市民的城市意识、道德观念、全局观念、抢抓机遇观念蔚然成风。

    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日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建设不断加强,“严打”整治斗争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五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果。“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7%,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三 元 塔




三元塔   俗称急水塔,位于潮安县江东镇井美村鲤鱼山上,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七层八面,石砖结构,各层藻井均由石砌并饰以精美图案。1918年戊午潮州地震,塔的六、七层及塔刹被震落。

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的石雕装饰“花鸟虫鱼”图


从熙公祠的石雕装饰“士农工商”图




从熙公祠    在潮安县彩塘镇金砂村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的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3),历时十四年。为四厅相向格局,有抱厦及后包。琳琅满目的木雕装饰,使整座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出神入化的石雕装饰更令人叹为观止。



急公好义坊

  在潮安县彩塘华美塘东桥边,清光绪十七年(1891)为表彰户部主事沈绍远“济贫救灾”善行而建。该坊三楼四柱, 有直隶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毅勇嗣侯曾纪泽、礼部尚书?岗等人题刻。  

急公好义坊

宗山书院坊

  在潮安县金石镇中离溪畔。明嘉靖十一年(1532)行人司司正薛侃为其师、理学家王阳明建。坊高约6,宽7米,三开间二层全石结构。双面坊额分别刻“宗山书院”及“仰止”。  

宗山书院坊

石翁仲


石翁仲
    王大宝墓前有石翁仲四,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分列墓道两。雄浑厚重,气势不凡,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图为石翁仲之武将。

凤凰探幽



凤凰天池
    在凤凰山乌岽顶。海拔1391米,面积约六十亩,池水清冽,终年不竟。湖面风云,瞬息万变。时而晴空澄碧,时而雨雾弥漫,给秀丽的湖水,平添几分神幻的色彩。
 
  在乌岽山腰,寺前数峰并峙,俗称“七星伴月”。寺由清顺治十二年 (1655)“钦命驻扎饶平等处挂印总兵官太子太保左都督”吴六奇创建, 现尚保存碑记三面,匾联等多方。

太 平 寺  


四脚鱼  四脚鱼学名蝾螈,长约十厘米,形如壁虎,是天池特产。


畲族祖图
 

畲寨风情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 的一员,相传潮州凤凰山为其 发祥地之一。《潮州府志》载:“潮州府畲瑶民,有山畲曰径 ?,其种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 曰雷。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三姓自为婚,有病殁则自焚其 庐而徙居焉。”凤凰山麓今有畲族同胞三千余人,生活蒸? 日上。


桑浦纪胜



甘 露 寺
    在潮安县桑浦山狮子岩,“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寺在 一状如狮子巨口的石洞中,有石阶360余级通山下。寺门由三块品字型的巨 石叠成,“玉简书院”、“甘露洞天”的题刻依稀可辨。佛寺上盖是一块 凌空飞出的底平如削的巨石,蔚为奇观。寺中有“天笠源流”、“万寿云宫”等摩崖石刻多处。寺北有“甘露涌泉”。  
  像高2.55米,宽4.15米,依石 凿就, 神态自若。相传古代 梅林湖常有米船沉没,石佛 的肚脐却常流出白米以供客 餐,后有贪心守僧凿阔脐眼, 米遂不出。
 

甘露寺石佛


中 离 溪
    位于潮安县金石镇塔下乡东浦山前。明嘉靖六年(1527),邑绅薛侃(号中离)“动七都之众”疏通原来互不相通之东、西溪,取得“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的显著效益,因称“中离溪”。  


海 蚀 石
    在潮安县庵埠镇牛头山南麓, 原有100多块,称“百鸟求凰”, 现仅存十余块。此地原为古海岬, 岩石经海浪冲击而各呈异姿,作 蘑菇、海豚、羊、鱼、龟等奇状。  
  位于潮安县庵埠镇虎山下,湖略呈桃状,面积约300多亩。湖东南有 洲约80亩,称湖心里,湖北面有梅林村遗址,故名。湖面水碧波澄,环岸 绿禾如茵,湖山交映,景色绮丽。  

梅 林 湖  


东山湖   东山湖位于潮安县桑浦山 东山下,由三个小湖合成,面积 300多亩。是处地下多温泉,是观 光、疗养的胜地。  

镇 风 塔

  在饶平县柘林镇风吹岭,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塔为 七层八面石结构,高约20米
   
镇 风 塔

隆 福 寺

   
  
  在饶平县海山镇上港,始建于晋,后废,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建。


 
隆 福 寺

白 雀 寺


  
  在饶平县柘林镇,始建于南宋,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重建,寺额“白雀寺”三字相传为明朱厚传所书,寺内保存有明代绘制的十八罗汉像和千斤铜钟。
 

白 雀 寺


道韵楼

   
 
  在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始建于明万历 十五年(1587),外 观呈八角型,全寨有 72套三进堂屋,规模 宏大,占地约10余亩。
 

道 韵 楼
 

开元寺

    开元寺座落在潮州市区开元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一个,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开元寺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约13516平方米),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山门外的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内分四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天王殿,三进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楼。东、西两廊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开元寺古朴雅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980年,开元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千年古刹又重放光彩。每天,前来朝拜旅游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不胜其数。

    开元寺座落在潮州市区开元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

开元寺



建 郡,各大寺。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一个,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开元寺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约13516平方米),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山门外的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内分四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天王殿,三进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楼。东、西两廊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开元寺古朴雅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980年,开元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千年古刹又重放光彩。每天,前来朝拜旅游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不胜其数。

     


韩文公祠



韩祠全景(1926年普宁陈玉阶绘)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 原在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元? 五年(1090)迁至州南七里,苏轼为撰 《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 年(1189)迁于今址。是我国现存一处历 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韩愈的祠 宇。景区内主要有:韩文公祠、侍郎阁、 允元亭、天南碑胜、石牌坊(由胡耀邦总 书记题匾)等建置 。  

韩祠远眺

 
  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 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 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 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地方文史的 珍贵资料。  

韩祠景观



  在韩祠北侧山坡,1989年为纪念 韩祠迁建者、南宋潮州太守丁允而建。 亭有联曰:“允德继先贤,政绍昌黎 余绪;元功垂史籍,祠钟古郡秀灵。”
 

允元亭




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    在市区义安路铁巷头,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是潮汕地区目前唯 一被国家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的文物保护单位。祠为二进建筑,四厅相 向格局,后厅有抱厦,主座中槽是“三(左边“木”,右边“载”)五木瓜 十八块坯”的典型结构,尤以精美绝伦的潮州木雕装饰著称,被誉为“潮州 一绝”。
 


主座屋架金碧辉煌的木雕装饰  


抱厦屋架剔透玲珑的木雕装饰


湘子桥



湘子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楼外,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它建于宋,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后历代太守修建,筑建桥墩,改名“丁公桥”、“济川桥”。至明代,遂筑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更名为“广济桥”。清雍正二年,于西桥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放置二只钅生牛,道光廿二年,东墩钅生牛坠入江中。

  广济桥一度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一里长桥一里市,到了湘桥问湘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58年潮州政府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车行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韩江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潮州湘桥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楼台廿四样,

一只生年一只溜。
  

1958年广济桥原貌


古湘子桥图

  潮州市的未来城市规划都已经把恢复湘子桥原貌作为一项重要规划来抓,一睹湘子桥原貌的愿望不久将可以实现。


恢复后的广济桥模型图

宋窑遗址

  在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
  百窑村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釉等。其主要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水较薄,多为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

笔架山宋窑10号窑址




西洋狗

麻姑进酒  


酱褐色油盏      碗


西湖山



凤 栖 楼

  凤 栖 楼位于湖山之巅,是一座融建筑功能与 雕刻艺术为一体之建筑物。潮州向有“凤 城”美称,1985年因就原“四望楼”旧址 (上边为秋,下边为瓦)石为座,塑凤成 楼。楼分三层,高逾18米,拾级攀援,可 直登凤首。
  西湖石坊位于西湖虹桥东侧前方, 1989年建。坊额镌“潮州西 湖”,坊联为:“湖名合杭 颍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 大苏学士到此;山势分村郭之半,楼台金碧,还须请小李将军画来。”(清人蒋厚传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重书。)

西湖石坊




南岩摩崖石刻

  葫芦山多 岩怪石,是墨客骚人留题的好去处。自唐宋以来,历朝
累积,蔚为大观。至今尚保存130多处,尤以南岩为最。书体有真草篆 隶行,内容主要有抒怀写景、科举题名、风俗记事和官衙文告等。立于 南岩峭壁之“湖山图画”四字,字径达1.7米。  
  亭立湖心,波摇碧影,是点缀湖山的明珠,是怡乐游人的胜地。

湖心亭




涵 碧 楼

  1927年9月23日,“八·一”南昌 起义部队由闽入粤,攻占潮州,至9 月30日撤出,史称“潮州七日红”。 建于湖滨之“涵碧楼”(郭沫若书) 是当年起义部队领导人周恩来等同 志的办公地点,现辟为潮州市革命 纪念馆。
  人工开凿,引水种五色莲花(即水芙蓉)。池中有亭,以曲桥通 两岸。每当盛夏,荷叶田田,荷花簇簇,香气沁人。  

芙 蓉 池




景 韩 亭

   景 韩 亭建于民国年间,其名 取景仰韩文公之意。亭内 正壁镶嵌草书《白鹦鹉赋》 石刻四面,末署“退之”, 传为韩愈手迹。亭有联 曰:“景山秀色怀燕市, 韩水瑶光接孟亭。”


《白鹦鹉赋》
《白鹦鹉赋》释文
  若夫名依西域,族今南海。同朱喙之清音,变绿衣于素采。唯兹鸟 之可贵,谅其 之斯在。尔其入玩于人,见珍奇质。狎兰房之妖女,去 桂林之云日。易乔枝以罗袖,代危巢以琼室。慕侣方远,依人永毕。托 言语而虽通,顾形影而非匹。经过珠网,出入金铺单鸣无应,只影长孤。 偶白鹇于池侧,对皓鹤于庭隅。悉混色而难辨,顾知名而自呼。明心有 识,怀思无极;芳树绝想,雕梁抚翼。时(左边“口”,右边“兼”) 花而不言,每投人以方息。慧性孤禀,雅容非饰。含火德之明辉,被金 方之正色。至如海燕呈瑞,有玉筐之可依;山舞,向宝镜而知归。皆羽 毛之伟丽,奉日月之光辉。岂怜兹鸟,地远形微;色凌纨质,彩夺缯衣。 深笼久闭,乔木长违。倘见借其羽翼,与迁莺而共飞。退之。
 


金山胜览



金山
  金山形如覆釜,几立于古城北阙,东临韩水,西瞰大湖,向为潮城屏障,亦是游人登高览胜之所。景区自唐宋开辟,至明代渐趋 完善,“潮州八景”中,金山居其二,即山顶之“金山古松”和临 江之“北阁佛灯”。山上石刻甚多,至今尚保存了《金城山记》、 《筑城记》、《三阳兵乱》等重要记事石刻30余处,使金山的自然 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金山全境(1926年陈玉阶绘)



一览亭

  在金山绝顶,登亭可眺望韩 江及江北诸峰。亭有联曰:“浴 雨排风带天有匝,含霞饮景横地 无穷。”“送夕阳,迎素月;衔 远山,吞长江。”“众岳犹前席, 群峰合望尘。”



北阁佛灯

  北阁佛灯是潮州金山东 麓一组楼阁的总称。景区辟 于宋,成于明,历代兴废不 一。它背倚金山,面临韩水。 相传阁前佛灯,夜间普照四 方,故以“北阁佛灯”为名并列为潮州八景之一。解放前夕,景区尽遭毁 圮。自一九八五年起,次第修建玄天阁、佛灯、古城墙、一天门、玄天门、 ?澜亭、韩江楼、叠翠亭、观澜亭以及附城曲径和山坡古井等。该区融自 然风光、园林雅趣、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一个别具风采 的文物旅游区。




玄 天 阁   依山势构筑。阁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著名书法家秦鄂生 重书楹联曰:“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
 
城北烟林阁几层,

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

斗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

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

照彻韩潮万象澄。

     -- 清·郑兰枝
 

佛 灯  
  1989年10月发现,现经发掘修缮并加砌井栏。该井系清顺治九年(1652)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时凿成,“深百余丈,可饮万人”。不久兵败,尚久遂与其子尧 投井殉国。
 


回澜亭、韩江楼  

观澜亭建于城角之上,
登亭眺望,潮平岸阔,豪气顿生


凤凰塔




凤凰塔

  俗称涸溪塔,位于古城外东南约2公里处的韩江之滨, 明万 历十三年(1585)知府郭子章倡 建。塔高46.8米, 基围46米,七 层八面, 石砖结构。塔内有旋 梯可登至顶层。塔门“凤凰塔” 三字及对联:“玉柱擎天凤起 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 海镇三阳”均为郭子章手笔。


雁 塔


  在葫芦山上,建于明代,七层六面,砖灰砌筑,塔基屹立于巨石上。石壁摩刻“皇明嘉靖乙卯科题名”。  

叩齿庵
画家笔下的叩齿庵    在市区道后,始建于唐,历代屡有维修。相传唐韩愈治潮时,曾招潮阳 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来郡城,在此相见。韩愈因辟佛贬潮,抵潮后却数次与大 颠会晤,因而,引起后世的诸多争议,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以质疑的 口吻,写下了《题大颠堂壁》一诗。孰是孰非?众说纷纭。然而,名人的会 晤,历史的纠葛,却无疑使叩齿庵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令人神往、崇尚。 近得旅港侨胞林希炎先生之大力赞襄,叩齿庵正按唐代的建筑风貌进行全面 修建。  

石 庵

  在潮安县意溪镇石庵山,山上林木 蓊郁,怪石嶙峋,山下溪流澄碧,鱼翔 浅底。庵寺掩藏于林木岩石之中。明? 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曾避乱于此,并留? 了“最早岩”、“寒拾留响”等摩崖? 刻。庵中还保存明代种植的桂花一株? 至今仍茂盛葱郁,芬馥异常。

别 峰 古 寺
  在潮安县意溪镇头塘村别峰山东面,始建于明,原名“天湖寺”,后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寺依山势,高低错落,古朴端庄, 近年来,这里建亭筑阁,修路浚池,景色倍添。

海 阳 县 学 宫

  在市区昌黎路西段,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景炎三年(1278)毁于火。 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虽历经沧桑,其主要建筑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初粤东地区殿堂建筑的风貌特点,殿中祀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星门,泮池也按原貌修复,潮州市博物馆设于学宫内。

大 成 殿

  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丹墙红瓦,巍峨壮观。
泮 池

  古时学童进县学为新进生员,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

古 牌 坊 群

  石牌坊,潮州俗称为“亭”。自明代以来,潮州建有牌 坊110多座,仅太平路千余米长的地段内,便有47座。石坊气势轩昂,工艺精致。在它们身上, 粗犷与俏丽两种风格得到巧妙、完美的结合。石坊匾额 多出自名家手笔,故有“大街看亭字”之民谚。解放初期,市区石坊因交通需要而被拆除。上图所示为原立于铺巷口之“圣朝使相”坊。

昌 黎 旧 治 坊
 
  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原立于 昌黎路东端。两面匾额分别书“昌 黎旧治”及“岭海名邦”。1988年 重建于昌黎路西端学宫前,高10米, 宽10.9米, 四柱三门三层结构。昌 黎路原为府治所在,唐代韩愈曾为 潮州刺史,因其号昌黎,故以“昌 黎旧治”名坊,以示怀念。

凤 凰 台
 
    在韩江中流之凤凰洲头,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侯必登创建。因景 色绝佳,尤宜夏日纳凉观雨,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名为“凤凰时雨”。 现台址系民国初年潮安县长林一足所建。台分三级,周环栏杆,主座为四柱单 檐歇山顶亭台,有“中流砥柱”、“有凤来仪”、“凤台时雨”等匾额。
 
祭 鳄 台
  在城郊北堤中段,原为古鳄渡口。相传唐代韩愈刺潮时曾于此处设坛 祭鳄,撰《鳄鱼文》,故名。台前大江,于秋高云淡之际,一面风可驶三 面帆,因而称“鳄渡秋风”,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台分二级,全石结 构。前为“祭鳄台”(赖少其书),上为“鳄渡秋风亭”(吴健民书)。 亭内有以鳄鱼为座之《鳄鱼文》碑(詹励群重书),碑阴刻《重修鳄渡亭 碑记》(许士杰撰书)。亭联曰:“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 江河自此澄清。”(黄子厚重书)“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
 
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在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是北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驸马、殿直许珏的府第,许珏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许申的曾孙。它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符第历经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国家文物局正在拨专款进行维修。 许驸马府被专家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潮州古建筑三件宝”之一。整个府第占地2450平方米,分三进,面宽41.8米,进深48.2米,第一进与第三进之间有通廊,后包为御书楼(通廊与御书楼已改建),正座两旁有侧巷,独厅、独院、独天井。木梁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古朴大方,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学不可多得的实体,是潮州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宋代建筑物之一。近年来,潮州市政府拨款修建许驸马府,以恢复府第原貌,并辟为民俗博物馆。

 传播潮州茶文化

  近日,北京大学东方茶文化研究会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潮州,在潮州茶业协会陪同下,考察了解潮州茶文化历史、现状和近年来茶叶种植经营状况。
    作为全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历来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校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大量团队赴全国各地进行实践活动。本次东方茶文化研究会赴潮州社会实践团便是今年派出的150多个团队之一。
    北京大学东方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是这个学生社团主要研究“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此次赴潮州实践,是为了能亲身体验茶文化名城潮州的文化民俗,更好地了解潮州茶文化并考察潮州茶业发展状况,更好地认识潮州,传播潮州茶文化。
    活动期间,实践团参观了广东宏伟集团茶叶生产基地、凤凰镇茶叶种植园、潮州茗茶馆等地,走访了铁铺镇、官塘镇秋溪村茶农和茶叶经销商,比较全面地了解农村茶叶种植情况和销售状况等。
    潮州茶业协会会长,广东宏伟集团董事长陈伟忠欣然为活动题词“弘扬茶文化”,希望实践团能在北京更好地传播潮州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茶文化,让潮州工夫茶飘香京城!

千姿百态一剪功———漫谈潮州剪纸工艺

  剪纸是潮州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喜庆,妇女们就要创作一些形象美观可爱的剪纸点缀于礼品之上,以示喜庆和吉祥。如婚姻嫁娶时的礼品贴上双喜、团花;供品的鸡、鱼之类贴上凤花、鱼花;糕点品贴上花。甚至一些日常器皿也要以物随形贴上多姿多彩的剪纸。过去在农村,曾有过村与村进行剪纸竞赛的,其欢乐气氛可以想见。
    潮州剪纸内容丰富多彩,举凡花草虫鱼,珍禽瑞兽,图案花纹,人物以至戏曲故事都可入剪。巧慧的艺人们,常以传统戏剧故事为题材,剪出新款别致的剪纸连环图。如民间艺人江根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朴拙、洗练的手法表现戏剧艺术《梁祝》、《西厢记》、《荔镜记》和《三国演义》连环图,受到艺术家们的激赏。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特为她出版了《江根和剪纸艺术》专辑。著名潮州剪纸老艺人杨雪友,一生剪纸六十多年,造诣精深,作品繁多,《广东民间剪纸集》选登她的作品多帧,《广东画报》、《南方日报》、《人民日报》以及国外一些报刊都选登过其作品。代表作有《雄鸡》、《孔雀》、《海棠》和《卷书》等。其艺术造型以秀美纤丽、工整匀称见称。李木林则擅长多色剪纸,其作品构思巧妙,形象突出、极有风趣。
    潮州剪纸有纯色剪纸和多色剪纸两大类。以纯色剪纸为主。但凡剪纸都要使用特制的尖嘴犀利小剪刀,每一次可叠剪出五六页。以细线条为主,块色适当配合,故显纤细又刚劲。纯色剪纸广泛施之于礼品、供品和日用品。多色剪纸,系用各色纸张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局部,然后拼贴而成画面,这类作品不多,属于欣赏品。
    在旧社会,擅长剪纸者以尼姑、斋姨居多。她们的作品多是馈送给施主的,以换取一些财物施舍,辅助生活。民间艺人的作品多为应时应景而作,以自用、很少作为商品供售。新中国成立后,潮州民间剪纸艺术受到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入加于发掘整理,多次组织展览,更引起社会人士的欣赏喜爱。潮州剪纸工艺社也于1955年应运成立了。自此潮州剪纸就真正成为一小宗商品在广州和北京展销并远销东南亚、以至德国、波兰等,名盛一时。1958年潮州剪纸工艺社并入潮州市特种工艺总厂。其后由于剪纸产值较低,没有被重视,终于停产了。现今,潮州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在民间也日渐式微,但还不至于湮没,因为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土壤之中。

潮州绣香包
 

    在花团锦簇的民间手工艺品中,潮州绣香包(也称绣玩具)是多姿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它是一种富于地方风采的、玩赏和装饰兼备的手工艺品。香包品种繁多,大体可分为瓜果、鸟兽虫鱼和静物三大类。常见的如石榴、南瓜、雄鸡、孔雀、鹿、象、蝴蝶、金鱼、绣球、花篮等等。它们大多是玲珑的小玩具,但有些是大型的摆件和实用的工艺品。如大麒麟、红柿针包、花果帐坠、孔雀衣钩等。这些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以其造型优美,色彩斑斓、极富乡土艺术韵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潮州绣香包是潮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潮州从前有“讨香包”的风俗。人们在参加婚礼时,照例要向新郎和新娘讨香包,尤其是孩子们更为欢喜。索取之声满堂不绝,非得不可,多多益善。讨得香包,如获珍宝、玩赏佩带,众口品评,熙熙攘攘,为婚礼平添无限欢乐气氛。因为香包是新娘子在出阁之前亲手做的,故此香包的优劣又是人们评价新娘针工手艺高低的标志。过去潮州妇女大多有一套做香包的手艺,这也许是潮州妇女们所以长于刺绣抽纱的渊源吧。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风尚的推移、讨香包的例俗逐渐淡化以至消失了。然而它却成为一大宗出口的工艺品行销世界各国。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香包是潮州市二轻特种工艺总厂的拳头产品,年产值超百万元人民币。此后潮州绣香包部分又嬗变为珠绣玩具,多为出口圣诞小吊挂彩等,也很畅销。
    潮州香包的主要材料是绸缎、布、纱、绒线、金银线、棉絮和珠子等等。从前潮州妇女做香包,大都利用做衣饰时剩余边角料和刺绣余下的纱线,花钱较少或免花钱。它的做法是在绸缎或布上画上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简单轮廓,用五彩纱、绒、珠子和金银线绣缕缝缀上各种绚丽悦目,色调和谐,变换无穷的花纹图案,然后在绣片背面裱贴上一层厚白纸,分剪出来,再逐片沿边缘缝缕上金银线,最后再行缝合。内充棉絮,并加上香料(如檀香),闻之香气袭人,故名“香包”。现行产品,大都不加香料。
    潮州香包个体不大,因物赋形,一般大小在几公分至十几公分之间。因此显得小巧玲珑,成为孩子们所最喜爱的玩艺儿。偶尔也有长达两米的吊坠,一般帐坠也有尺把长的。造型多为立体或半立体(扁形)。通常视其是否形象和美观而定。
    潮州香包有一套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造型方面,善于运用概括、夸张、洗练的手法。有求形似的,有重夸张的。在色调处理上多用强烈对比和烘托,并多用鲜艳颜色,显得绚丽夺目。装饰的纹样则有绣花的,有串缀珠子或小镜片的,有数者皆备的。一件香包功夫的多少差异颇大。有一天可做数件,有一件要花数天或数十天功夫的。潮州妇女以刺绣抽纱技艺高明著称于世,香包的技艺也很突出。但在旧社会却局限于潮州一隅,因此少为世人所识。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香包作为民间艺术之花多次被选送国内外展出,受到广泛好评,有“东方民间艺术明珠”之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成影片。产品也行销世界各地。潮汕著名的潮州香包和剪纸老艺人杨雪友曾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1957年曾光荣出席全国艺人代表大会并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她的多件香包作品先后被送出国展览,获得高度评价。还有释惠胜尼师的香包作品也精巧别致。中年艺人杨旭梅的香包作品也很出色,她与人合作的特大香包作品大吊坠“丰收”大花篮高达两米也是空前的佳构。新的花式品种与日俱增,现在总计在五百种以上,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州菜


  所谓潮州菜,就是潮州独有的菜式及按潮人口味加工改造了的外来菜的总称。潮州菜与广州菜、东江菜齐名,合称广东三大菜系。潮州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刀工灵巧,充分运用炒、煎、火局、火文、焖、泡、炸、烧、炖、烹、卤、熏、扣、淋等十几种方法,展示了潮州菜“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腻”的特色。潮州菜的特点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以烹制海鲜取胜,二是口味崇尚清淡,三是重视原汁原味,四是善于精制美汤,五是制作工艺精巧,六是注重养生调理。潮州菜注重刀工,善于用菜肴制成各种花鸟图案点缀主菜,还很讲究调味,每菜必以各种酱料佐食。潮州菜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远播海内外,深受世人赞美。1988年国家副主席王震品尝潮菜后,欣然命笔题下“潮州佳肴甲天下”的赞语。如今,以“潮州菜馆”命名的酒店已遍布海内外。
  潮州小食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口味清鲜,乡土风味浓厚,远近闻名,有春饼、蚝烙、鸭母米念、无米米果 、水晶包、鼠曲米果 、牛肉丸等等。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冲泡工夫茶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民间习惯和待客礼仪。以茶待客,是一种对客人尊重而简朴的礼节。
  潮州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潮州工夫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品饮艺术,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它来源于宋元的南戏,又吸收弋阳腔、昆腔、西秦腔、外江戏等声腔唱法,并与当地土著的戏曲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剧种。
潮剧的剧目很多,传统剧目经常演出的剧目近1000多个。从表演形式上看,潮剧以细腻著称。也有许多经久不衰的演出剧目。如《苏六娘》、《荔镜记》、《告亲夫》、《金花女》、《扫窗会》、《柴房会》、《杨令婆辩本》等。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作为一个地方音乐派系,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
潮州音乐内涵丰富,乐种多样。有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曲目也极其丰富,有流传经久不衰的弦诗乐十大套:《寒鸦戏水》、《昭君怨》、《月儿高》、《小桃花》、《平沙落雁》、《锦上添花》、《凤求凰》、《大八板》、《黄鹂词》、《玉连环》。

婚丧喜庆

  生日 婴儿出生日、满月和一周岁,都受到亲朋祝贺。年满50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吃“长寿面”和设宴请亲朋。
出花园 旧俗不论男女孩,年满15岁,就该“出花园”,用12种鲜花泡水沐浴,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围扎新腰包,穿着红皮屐,躲在房里整天不出门。表示能出了“花园墙”,脱了稚气,长大成人。
婚礼 旧俗民间婚姻要行六礼:一提亲,二合婚,三定亲,四行聘,五请期,六迎亲。
丧葬 过去长期以土葬为主,还要点脚尾灯、报钟、收观、吊孝、出柩、回灵等许多环节。现已全部改革殡葬,实行火葬。

时年八节

 春节    潮州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吃团圆饭,各地大多组织潮州大锣鼓和
      各种歌舞活动或文艺游行等文娱活动,一般要热闹四五天。
 元宵节   向来有闹花灯和抱喜童的传统活动。
 清明节   普遍上山扫墓祭祖。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
 中元节   旧俗称“鬼节”,举行“盂兰胜会”和“施孤”活动。
 中秋节   设案当空拜月,以佳果和月饼作为祭品。
 重阳节   习惯放风筝和登高活动。
 冬节    家家户户吃汤圆。

民居

  唐开元年间,潮州盛建瓦屋,古城规模完整独特。而今,仍保留着唐宋明清历代的民居、府第、庙堂以至亭台楼阁的传统风格。
  古民居建筑很有特色。主要有:
  灰屋   有“四点金”、“四马拖车”、“下山虎”和“竹竿厝”等格局。
  泥砖屋  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地带。
  围寨楼  主要分布在凤凰、铁铺和饶平山区。这种最有独特风格的围寨楼,迄今已有二三百年历史。

共建潮州文化
 

    收藏在千年古城潮州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这不,由市收藏家协会举办的会员藏品展展出还不到三天,便吸引了两千多名市民前往观看,连市委书记陈冰及市委常委、秘书长雷健民也被吸引来了。
    昨天上午,忙完案头工作的陈冰书记听说在市博物馆有个民间藏品展览,便特地过来“瞧瞧”。这天刚好是市收藏家协会成立一周年,陈冰幽默地对协会会员说:“祝你们生日快乐!”
    清代的描金漆画屏风,唐代的潮州窑罐,宋代笔架山的青花菩萨像,老枫溪的瓷器,历代潮汕地方票,还有历代潮州书画藏品、奇石……2268件富有地方特色的藏品展现在这里,焕发着魅力,诉说着历史。
    “这些都是咱们枫溪生产的?……老瓷器光泽还很好……”陈冰一行意兴盎然地在展厅流连,不时停下来仔细端详橱窗里的展品,和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交流意见。“举办这个藏品展,很有意义。收藏也是一种文化。”陈冰说。
    “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有点钱作什么呢?花点时间、精力,把这些反映地方文化的珍贵资料收藏起来,也算是为子孙后代留点有用的东西吧。”一位姓卢的会员道出他们收藏的意图。
    陈冰点点头,笑道:“你们作了件好事。通过这样的展览,使人看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看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心灵手巧。这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频频点头。
    看完民间收藏作品后,陈冰一行又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观看了这里的馆藏文物,对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多年来默默无闻地从事文物的保藏、整理、修复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称赞他们为潮州文化的发展壮大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收藏也是其中一项内容。我们要走政府馆藏与民间收藏相结合的路子,共同把潮州文化发扬壮大……”已近晌午时分,陈冰书记仍在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与一些爱好收藏的普通市民亲切交谈,共谋如何做大做强潮州的文化产业,共同构建好“文化潮州”。

    


  山明水秀之地孕育出心灵手巧之人,潮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浇灌出品种繁多的潮字号工艺品和土特产。近年全市贯彻农业稳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一批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大批名、优、稀、特产品;陶瓷、服装、食品、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的名、优、特、新产品,更是流光溢彩,琳琅满目。全市主要名优、特、新产品简介如下:

凤凰单丛茶和岭头白叶茶
  凤凰名山产名茶。潮安县凤凰镇已有九百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凤凰单丛茶古代被朝廷列为贡品;多年来在历届国内外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凤凰单丛茶具有独特的山韵蜜味和自然花香,如黄枝香、芝兰香、蜜兰香、杏仁香、肉桂香等十多种香型,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之美誉。常饮凤凰茶,能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滞去腻、减肥美容,对人体有特殊保健作用。凤凰单丛茶于1991年被农业部鉴定为“绿色食品”,1995年,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称号。2002年,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潮州无公害乌龙茶生产示范基地在凤凰镇建立,进行“科技兴茶”示范,使凤凰茶的质量和品位更上一层楼。
  潮州生产的名茶,还有饶平县坪溪镇岭头白叶单丛茶,又称国宾茶;广东宏伟集团公司的宏发牌白叶单丛和龙珠茶,以及潮安县铁铺的翼龙名茶,等等。

食品
  潮州菜脯和潮州酱菜 潮州菜脯以萝卜腌制加工而成,最著名的江东菜脯和高堂菜脯,其特点是清淡、酥脆、香甜、爽口,深受国内潮人和海外潮籍乡亲的喜爱。潮州酱菜以酸咸菜为主的酱菜系列产品,主导产品如金都牌酱菜系列,是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烤鳗 潮安县和饶平县都有烤鳗生产企业,生产烤鳗出口。潮州市华海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华孚”牌烤鳗质量达到一流国际标准,从质量、口感、滋味、花色品种到包装,均受到客户的青睐。
庵埠食品系列产品 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誉为“中国食品工业第一镇”的庵埠镇,有食品企业658家,拥有雅士利、汾煌、佳宝、康辉、佳香、笑咪咪、威士雅等一批上规模企业,产品有凉果、肉脯、果疏腌制等十五大类200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佳宝、汾煌、雅士利三个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康辉牌凉果成为市场上热销产品。

陶瓷产品
  枫溪陶瓷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年的制陶史,素有“南国瓷乡”之称。枫溪陶瓷制品,品种齐全,款式多样,造型优美,工艺精良,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之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之一。枫溪陶瓷制品有日用、工艺、建筑、工业、电子、环保等各大类,远销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安和饶平的许多地方,也生产各类陶瓷制品。

潮绣服装
  从潮绣传统工艺发展到现代化技术生产的潮州服装企业有500多家,从事时装、婚纱和晚礼服的生产,是世界婚纱和晚礼服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高级晚装、婚纱及饰品最大生产制造商之一,其名瑞牌制品,是国家外经贸部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获得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发的“进出口商品免验证书”,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地。广东省金潮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手绣机绣绣衣、针织品、羊毛珠绣绣衣、真丝钉珠衫、化纤时装等五大类中高档服装。“金潮”品牌被92’广东(秋季)时装周组织委员会授予最具时尚服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