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住房公积金查询:【引用】温室蔬菜栽培十大误区与矫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19:31

【引用】温室蔬菜栽培十大误区与矫正

(一)目前温室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在温室(大棚)建设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这样那样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温室的采光面多数仍然采用一面坡型、或抛物线型,较少采用大弓圆型。首先前二者采光面角度较小,太阳入射角大,室内光照弱、温度低;遇到大风天气,薄膜容易上下扇动,诱发室内迅速降温。第二、这种结构抗压性能差,并且下雪时采光面易积雪,清扫积雪用工量大,而一旦积雪多时,会压跨设施,2007年元宵节的大雪压跨了数以万计的温室,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结构的。
  2、温室后墙厚度达数米,有的温室墙体厚度达5米以上,为了达到厚度,设施内表层土壤、甚至厚度80厘米左右的表层土层全用于建墙。此种方法建造的温室,土地利用率低,可耕种土地仅占占压土地的60%左右,耕作层土壤又被取走,底层土壤肥力差,土壤熟化程度低, 2-3年内难以获取高额产量和收入,特别是雨季来临时,积水难以排除,内涝严重,长达 2-4个月的时间棚内不能种植作物,时间利用率大大降低。
  实际上热量平衡规律是由热处向冷处散发热量,温室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昼夜24小时当中,墙体热量分分秒秒都在向室外散发,极少向室内散发。墙体厚度与室内温度关系不成正比例关系。
  3、温室的操作房建在一端,有的还在室内采光面的一端开门,这样缩短了温室长度,降低了经济效益。温室内每1米宽的土地,一般可收入300-400元,管理好的可收入500元以上。温室操作房一般占地4米宽左右,使温室减少4米长度,每年少收入千元左右,十几年就少收入万元左右。因此操作房应建在温室的后部,在温室的后墙上开门,利用温室后墙做操作房的前墙,及减少投资,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经济效益。操作房应建成平顶房,夏天可以摆放温室覆盖物如草帘之类,既可减少上草帘时的搬运用工,又不占压土地。
  4、温室开门太大、或者太小,多数采用单门。温室的门开大了不保温,开小了,进出不便,一般开门160厘米×60厘米比较适宜。温室门应该采用双层门,在温室后墙的墙外和墙里各设一门,封闭要严密,这样进出温室时,双门之间有一缓冲带,减少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防止室门洞开,引起室内急速降温现象发生。 (二) 温室的科学建设

  1、选地:设计建设温室选地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地势高燥,大雨过后不积水,地下水埋深低于1米,排灌条件良好,土壤肥沃,土质松散,透气性好,土层较深,保肥保水性能良好,且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段。
  2、坐向:温室应坐北朝南、并偏西(阴)3-5度为好。这样的方向,接受阳光时间长,光能利用率高。方法如下:中午11点40分至12点30分之间,在地面插一根垂直标杆,通过观察,选取其最短投影,然后做其垂直线,再以该垂直线为准,偏阴5度划直线,所画直线,即为温室后墙方向基准线。
  3、温室的高度与南北跨度:高度与南北跨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来定。高度与跨度决定着温室采光面的角度(图1),采光面角度左右着阳光入射角的大小。太阳光的投射率与光线入射角关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度范围内,光线的入射率变化不明显,当入射角大于40度以后,随入射角的增大,其透光率急剧下降。



  温室采光面的角度=90°-太阳高度角-阳光入射角(40°)。太阳高度角一天之中,中午最大,早晨出太阳时为零,温室采光面的角度,应适当增加5-6度。
  采光面的角度应根据当地太阳高度角来决定。例如:在北纬35度左右地区,其冬至时太阳高度角为31.6°,建温室时,其采光面的角度,应大于23度(ɑ=90°-31.6°-40°+5°=23.4°)
  南北宽(跨度)可用下面公式算出:温室宽=温室最高点高度×ctgɑ(ɑ为采光面角度)+后坡面的投影长度。其温室设计高度为3米,后坡面的投影长度为1米,采光面的角度为23°(ctg23°=2.36),则其南北跨度为8米(3×2.36+1=8)。
  4、采光面形状:采用大弓圆型,这种形式,一是采光面呈拱形,结构坚固,抗压力强;二是坡面凸起,便于用压膜绳压膜,薄膜被压成波浪形,会增加采光面积20%以上,透光性能好,阳光利用率高,特别是上午9点以前,温室增温快;三是采光面薄膜压的紧,大风时较少扇动,防风性能好,保温效果好;四是拉揭草帘便利,且下雪时采光面上积雪少,便于清扫采光面上的积雪;五是夜晚覆盖草帘后,薄膜与草帘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形成一个三角带的不流通空气,可显著提高保温性能。
  5、墙体建设:墙体是温室的最主要构件,它不但能支撑与封闭温室,起到保温作用,而且它还具有白天蓄积热量,夜晚释放热量,稳定夜间温室温度的作用。因此不应建空心墙体,应建设适宜厚度的实心墙体。最好用泥土掺麦草砌土墙,后在墙内壁用铁制水管向墙内斜上向打洞,每间隔40厘米打1排,每排40厘米远打1个。或内有12厘米的孔穴砖体墙,墙外砌100厘米左右泥土的实心墙体,墙体的内壁均匀密布有粗度直径5-6厘米的孔穴(图2),孔穴深入墙内80-100厘米。


 这样的墙体,用砖量少,投资较少、而墙体结实牢固,不怕风吹雨淋,使用寿命长。墙外包有泥土,泥土是仅次于水的储热材料,白天可以蓄积贮存较多的热量,夜晚释放热量多,有利于提高设施内的夜间温度。墙体的内壁密布有孔穴,白天高温时,热空气可通过孔穴进入墙体内部,加热墙体,提高温度,蓄积热量,夜晚墙体降温,可释放更多的热量,稳定、提高室内温度。
  6、增设保温层:墙体建成后,要在墙体外面增设保温层,用普通农膜,或用温室换下的旧薄膜将后墙、山墙包裹严密。然后在墙与薄膜之间的缝隙内填满碎草,碎草厚度20厘米左右,再用泥土把薄膜上下边缘埋压于温室后坡上和地面泥土中,并绑缚1-2道铁丝,加固薄膜。
  墙体外面增设保温层后,墙体热量不再向外散发,夜晚寒冷时,墙体热量只向室内释放,可显著提高室内夜温,比不设保温层的温室夜温提高3-5度。对稳定严寒时期的温室内夜温,效果甚佳。如此建设,100厘米左右厚度的墙体的温室,其保温效果,相当于甚至高于5米厚度墙体的温室。
  7、设置防寒沟:防寒沟应在室内 4个边沿设置。其中南边沿的一条,应改建成储水蓄热防寒沟:在前沿开挖一条深40厘米、宽30-40厘米的东西向条沟,沟南,紧靠温室的外沿,站立埋设一排厚2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也可用旧薄膜包裹碎干草代替。沟底铺设一层碎草,再用旧薄膜将沟底、沟沿全部覆盖严密,后在沟内铺设一条直径为5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管(90厘米宽的双面塑料筒),长度同温室长。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封闭,使其高于地面,从另一端开口灌满井水,后将开口垫高封闭。
  其它3条边沿,各挖掘深30厘米、宽20厘米的窄沟,沟内填入碎草,草要填满、踏实。沟内填入的碎干草,一是能吸收设施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降低空气湿度,利于防病;二是比较全面的防止了土壤热量的外传,提高了土壤温度;三是沟内的碎草吸收水分后,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发酵,既可释放热量,提高室内温度,又可释放二氧化碳,为叶片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显著提高室内作物产量。前沿的泡沫板能防止温室热量外传,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塑料管内的井水,白天吸收和蓄积热量,夜晚释放热量稳定室温,改变了温室前沿部位夜间温度偏低、白天温度偏高的弊病,管内的井水还可用于灌溉室内作物,解决了冬季灌溉用水温度低,浇水降低地温的难题。

(一) 温室蔬菜栽培在整地方式中的不适宜做法与弊端

   目前温室蔬菜栽培中,多数菜农都实行深翻土壤、集中施肥、起小土垄、开深沟,或平畦栽植的方法。这些方式都存有较大的弊端。
  深翻土壤在大田栽培中是一种增产措施,但是在温室栽培中由于环境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秋延迟栽培、越冬栽培和春促成栽培时,深翻不但不是增产措施,反而是一种浪费肥水,增加投资、投工,提高空气湿度,加重病害发生的不适宜做法。这是因为在寒冷季节中,温室内土壤温度比空气温度低5-10℃,土温低、热土层浅,20厘米处及深层土壤温度多维持在12℃左右,其变幅极小。根系发育受土壤温度的制约,发根深度仅15-20厘米,不需要过深的耕作层,深翻反而不利于增产增收。
  首先,深翻土壤后必然增大浇水量、增大肥料流失量,20厘米处深层土壤中的肥料和水分得不到吸收,肥水利用率低,耗肥耗水。
  第二,大水灌溉后,土壤板结、土壤温度低,提温慢,更加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大水灌溉后,空气湿度会大幅度提高,且迟迟降不下来,极易诱发各种病害,利于病害的孳生蔓延。因此在温室中栽培蔬菜,不须深翻土壤。
  起小垄、开深沟,或平畦栽植,同样增加浇水量,增大肥料流失量,不宜在温室内采用。
  集中施肥,大田栽培时,作物发根深,并且施肥量少,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采用。但是温室内栽培作物不宜集中施肥,因为集中施肥须开深沟,肥料多施入15-35厘米处,深处的肥料因作物根系浅,吸收不着,造成肥料浪费。二是集中施肥,作物根际处土壤溶液浓度高,容易发生烧根、烧苗现象,严重者会引起死苗,缺苗断垄、发苗不整齐,推迟生育期等不利后果,为管理者带来诸多不便,既推迟了收获期、又减产减收。 (二) 适宜温室栽培的整地与栽植方式  温室栽植蔬菜作物应采用宽窄行、南北行向的“M”型小高垄栽植,垄高20-25厘米,土垄顶部宽80-90厘米,土垄中部开深10厘米、宽25-30厘米的浇水沟,水沟两边栽植两行作物,作物窄行宽40-50厘米、宽行(即沟状操作行)80-90厘米,深20-25厘米,底宽30-40厘米,顶宽60厘米(图3)。


  具体操作:第一步,可先撒施生物菌有机粪肥,再用旋耕犁耕翻,打细土壤,土肥掺混均匀,整平土地。
  第二步,按40-50厘米窄行、80-90厘米宽行摆放秧苗,后细致喷洒800倍“天达-2116”壮苗灵 6000倍99%天达恶霉灵 3000倍天达有机硅 0.2%尿素药液,使秧苗和营养土坨均匀着药。
  第三步,从宽行中取土封埋秧苗的土坨,后结合培土整成“M”型高垄,清理操作行和灌水沟,使之顺畅,并在灌水沟内浇水至满沟,水渗透后于第二天在灌水沟上面,每间隔30厘米左右,沿东西方向平放一根长50厘米的玉米秆或树条,在沟的中部树条上面沿南北方向平放一条长的玉米秆,互相连接至南北两端,然后在中午-下午时覆盖地膜。注意地膜不可壅土埋压。
  如此整畦,“M”型高垄土壤表面积增大,接受热量多,土温高,热土层厚,利于根系发育。灌水沟浅而窄、沟底高于操作行,灌溉时水量小,灌溉后水分渗透的浅,既能减轻土壤板结,又不会引起水肥大量流失,利于节约肥水,并且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一) 光照调控中的错误做法

  目前多数菜农不注意改善室内光照条件,主要表现有:
  (1)不及时清擦棚膜,膜上草屑、灰尘多,薄膜透光率显著下降,降低了室内作物的光合效能。
  (2)拉揭、覆盖草帘不适时、不及时,多数菜农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拉帘,日落前1小时左右盖帘。如此操作,显著缩短了室内作物的光合时间,延长了不见阳光的消耗时间,光合产物低,消耗量大,必然减产。
  (3)不少菜农遇到雨雪天不拉揭草帘,甚至长达3-5天不拉揭草帘,个别菜农在阴冷天气时不拉揭草帘。我们必须明白:作物见阳光、即便是弱的散射光,它也在进行光合作用,光强生产有机营养多,光弱生产少,但不是不生产;而不见阳光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生产营养物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所以拉起草帘,即便光照弱、温度低,作物仍然生产有机营养物质,只是生产的少些。而不拉草帘,作物见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生产有机营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时间一长,必然坐吃山空,作物濒临饥饿死亡。
  (4)室内作物栽培密度过高,生长架面高。密度高,光照必然不足,降低光合效能,影响产量;架面高,既会恶化光照条件,降低光合效能,又会影响叶幕层和土壤温度,降低土温,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给室内作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科学调控室内光照条件   1、 适时揭盖草苫,延长见光时间。一般只要出太阳,就要拉开草苫。日落前后覆盖草苫,尽量延长作物的见光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若遇阴雨雪天或寒冷天气,也要适时拉揭和覆盖草苫,一般可比晴天推迟半小时左右拉苫,绝不允许不拉揭草苫。
  可能有人担心,天气寒冷时,拉苫后,会引起室内温度下降。实践证明,只要出太阳,拉开草苫后,室内就会因为采光而提高温度,就是阴天,只要不是拉揭草苫过早,室内也会因为吸收大量的散射光而增温。即便拉苫后有短时间的降温,也比不拉苫,或拉苫太晚好的多。因为作物的叶片只要见光,即便在2-5℃的低温条件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弱点,生产的有机营养少些。如果不拉草苫,作物处在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黑暗环境时间越长,消耗的有机营养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越不利。如此长期操作,只能是低产、劣质、低效益,甚至引起作物死亡。
  揭苫之后,要及时擦膜,清除薄膜上的灰尘、草屑,保持采光薄膜能有较好的透光性,保障室内良好的光照条件。
  2、 张挂反光膜。温室后部光照弱,应在温室后墙与后坡面的内侧张挂反光膜,改善后部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实践证明,温室张挂反光膜后,其后部光照强度可增强20%以上,使后部的作物增产10%以上。
  3、 实行南北行向、宽窄行栽种:冬季太阳高度角低,植株之间,相互遮荫重,如实行东西行向栽植,则南行遮荫北行,一行遮一行,光照条件严重恶化。南北行向栽植,行与行之间,见光均匀,宽行又能明显改善作物各单株之间的光照条件,增强光合强度,并利于中午时间,太阳光直射行间地面,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性,达到以根壮秧,促进地上部分生长的效果。
  实践说明,有效地提高土温,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育,是越冬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措施。
  4、调整种植结构与密度:一要严格控制作物的高度,保持南低北高,布局均匀的群体结构。室内群体总体高度应限制在温室高度的3/5以内,以免光照条件恶化,降低光合效能。
  二要适当降低温室北部的栽种密度,由南向北,每行的栽种密度应逐渐降低。如栽种番茄,南部株距28厘米左右,中部株距30厘米左右,中北部株距35厘米左右,最北边的3-4株,株距可扩大至40厘米左右,尽力做到群体的单株之间光照均匀,
  5、提高作物自身的光合效能。
  (1) 选用耐弱光、或较耐弱光的品种。
  (2) 用“天达-2116”、康凯、芸苔素内酯、光合微肥等喷洒植株,提高作物植株的光合效能和产量。
  6、人工补光:温室栽培时,如果日照时间太短,应进行人工补光。可在前坡后1/3处,每相间2-3米,距地面2米左右,垂吊1个40-60瓦的节能灯或白炽灯。盖苫后照至22时前后即可。

(一) 光照调控中的错误做法

  目前多数菜农不注意改善室内光照条件,主要表现有:
  (1)不及时清擦棚膜,膜上草屑、灰尘多,薄膜透光率显著下降,降低了室内作物的光合效能。
  (2)拉揭、覆盖草帘不适时、不及时,多数菜农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拉帘,日落前1小时左右盖帘。如此操作,显著缩短了室内作物的光合时间,延长了不见阳光的消耗时间,光合产物低,消耗量大,必然减产。
  (3)不少菜农遇到雨雪天不拉揭草帘,甚至长达3-5天不拉揭草帘,个别菜农在阴冷天气时不拉揭草帘。我们必须明白:作物见阳光、即便是弱的散射光,它也在进行光合作用,光强生产有机营养多,光弱生产少,但不是不生产;而不见阳光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生产营养物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所以拉起草帘,即便光照弱、温度低,作物仍然生产有机营养物质,只是生产的少些。而不拉草帘,作物见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生产有机营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时间一长,必然坐吃山空,作物濒临饥饿死亡。
  (4)室内作物栽培密度过高,生长架面高。密度高,光照必然不足,降低光合效能,影响产量;架面高,既会恶化光照条件,降低光合效能,又会影响叶幕层和土壤温度,降低土温,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和活性,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给室内作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科学调控室内光照条件   1、 适时揭盖草苫,延长见光时间。一般只要出太阳,就要拉开草苫。日落前后覆盖草苫,尽量延长作物的见光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若遇阴雨雪天或寒冷天气,也要适时拉揭和覆盖草苫,一般可比晴天推迟半小时左右拉苫,绝不允许不拉揭草苫。
  可能有人担心,天气寒冷时,拉苫后,会引起室内温度下降。实践证明,只要出太阳,拉开草苫后,室内就会因为采光而提高温度,就是阴天,只要不是拉揭草苫过早,室内也会因为吸收大量的散射光而增温。即便拉苫后有短时间的降温,也比不拉苫,或拉苫太晚好的多。因为作物的叶片只要见光,即便在2-5℃的低温条件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弱点,生产的有机营养少些。如果不拉草苫,作物处在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营养。黑暗环境时间越长,消耗的有机营养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越不利。如此长期操作,只能是低产、劣质、低效益,甚至引起作物死亡。
  揭苫之后,要及时擦膜,清除薄膜上的灰尘、草屑,保持采光薄膜能有较好的透光性,保障室内良好的光照条件。
  2、 张挂反光膜。温室后部光照弱,应在温室后墙与后坡面的内侧张挂反光膜,改善后部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实践证明,温室张挂反光膜后,其后部光照强度可增强20%以上,使后部的作物增产10%以上。
  3、 实行南北行向、宽窄行栽种:冬季太阳高度角低,植株之间,相互遮荫重,如实行东西行向栽植,则南行遮荫北行,一行遮一行,光照条件严重恶化。南北行向栽植,行与行之间,见光均匀,宽行又能明显改善作物各单株之间的光照条件,增强光合强度,并利于中午时间,太阳光直射行间地面,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性,达到以根壮秧,促进地上部分生长的效果。
  实践说明,有效地提高土温,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育,是越冬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措施。
  4、调整种植结构与密度:一要严格控制作物的高度,保持南低北高,布局均匀的群体结构。室内群体总体高度应限制在温室高度的3/5以内,以免光照条件恶化,降低光合效能。
  二要适当降低温室北部的栽种密度,由南向北,每行的栽种密度应逐渐降低。如栽种番茄,南部株距28厘米左右,中部株距30厘米左右,中北部株距35厘米左右,最北边的3-4株,株距可扩大至40厘米左右,尽力做到群体的单株之间光照均匀,
  5、提高作物自身的光合效能。
  (1) 选用耐弱光、或较耐弱光的品种。
  (2) 用“天达-2116”、康凯、芸苔素内酯、光合微肥等喷洒植株,提高作物植株的光合效能和产量。
  6、人工补光:温室栽培时,如果日照时间太短,应进行人工补光。可在前坡后1/3处,每相间2-3米,距地面2米左右,垂吊1个40-60瓦的节能灯或白炽灯。盖苫后照至22时前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