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不住美人鱼图片:湿病证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6:15:43

 

湿性类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则阳微”。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

重:头重身困,腰肢沉重,头重如裹。

浊:秽浊垢腻,面垢、尿浊、带下。

粘滞:(1)症状粘滞不爽,舌苔粘腻。(2)病情缠绵。

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易伤及人体下部。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为患,多因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所致。

湿邪为患的特征性临床表现:重、闷、呆、腻、濡。(肢体困重、头重如裹、腰膝痠坤;脘腹痞闷;纳呆乏味;口粘不爽,苔腻;脉濡。)

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以寒热为纲,将湿邪为患所致病证分为寒湿证和湿热证两大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寒湿证

1、寒湿犯于上焦肺卫

主症:咳嗽喘促,咳声重浊,鼻塞涕浊,恶寒,胸闷,苔白厚腻,脉濡。(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治法:宣肺开窍,散寒利湿。(解表祛湿)

方药:湿微者,麻杏苡甘汤;湿重者,麻黄加术汤。

2、寒湿中阻

主症: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肢体沉重,倦怠嗜卧,或见眩晕、心悸等,苔白厚腻,脉濡。

治法:运脾燥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若寒湿中阻,兼见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风寒表证,则以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若属寒湿中阻,带脉不固之带下证,则以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3、寒湿留滞下焦

主症:腰腹坠胀,腰肢沉重,眩悸,水肿,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五苓散。

4、寒湿痹症

主症:身体烦疼,身重恶寒,骨节疼痛,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方药:实证选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虚证选用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5、寒湿脚气

主症: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治法: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方药:鸡鸣散。

6、寒湿淋浊

主症: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药:萆薢分清饮

7、寒湿郁积肠痈

主症: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治法:温阳逐湿,排脓消痈。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8、寒湿伤血

主症:寒湿伤血诸般病症。

治法: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药:五积散。

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湿证论》)

9、水寒土湿证

主症:久病寒湿,伤及肾阳,见畏寒肢冷等阳虚见症。

治法:补火生土,温阳除湿。

方药:术附汤,四逆汤。

10、方剂简说:

(1)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

组成:略

功用: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主治:此二方为寒湿伤表之代表方剂。主治寒湿伤表之咳喘、身痛腰痛、肢节疼痛等风湿痹症而属表实体壮者。程门雪《湿病解》:二方同为湿病发汗之剂,而有轻重之不同。麻杏苡甘,用药较轻,治风湿证之轻者;麻黄加术汤,则性量俱重矣。刘渡舟以之作为湿证咳喘的主方。

(2)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 蔓荆子。

功用:祛风胜湿。(“风以胜湿”法,治麻杏苡甘汤证之轻者。)

主治: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黄芪、防己、白术、甘草。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除湿。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4)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组成:略。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痹症而见阳虚肢冷者。是防己黄芪汤的深一层治法。也可借用于治水寒土湿诸证。

(5)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组成:略。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寒湿中阻诸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寒湿病之代表方。

附:甘姜苓术汤,经典主治为寒湿流注腰脊之腰痛,从其药味组成分析,用力仍在中焦,以温扶脾阳为功。故可用于一切寒湿中阻之证。

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者。

(6)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白芷、 紫苏、 茯苓、半夏曲、 白术、 厚朴、生姜、 苦桔梗、炙甘草、大枣。

功用: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宣化湿浊,调和胃肠);(芳香醒脾,苦温燥湿,淡渗利湿)

主治:与连朴饮一寒一热,遥相对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但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药为主,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

(7)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8)五苓散

组成:略。

功用: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9)鸡鸣散

组成:槟榔7枚 陈皮 木瓜各30克 吴茱萸6克 桔梗15克 生姜(和皮)15克 紫苏茎叶9克

功用: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主治:湿脚气。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或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刘渡舟《湿证论》:宋老(宋孝志)认为,风心病心衰的特殊发病机制是:初期为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尤以寒湿为重。因寒湿困阻肝脉,流注于四肢关节,久则经络痹阻,寒湿凝滞,气血失和,发为水肿。因肝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湿上冲于心,旁及于肺,而见心悸、喘憋等证。治疗当以开上导下,温经散寒,宣降湿浊为主。并以此为机理,选用鸡鸣散为主方苦降酸收,温散寒湿。方中诸药均以气为胜,因治肿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行则水散。方中苏叶温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橘皮开中焦之气,吴茱萸泄降寒浊,槟榔重坠至达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时木瓜配吴茱萸,可平冲心上逆之气,而使湿邪不得上冲。总之,诸药皆主以气,使寒湿之邪,或从汗出而解,或从下利而出。必须强调此方宜在鸡鸣五更时,冷服为佳,以从阳注阴,从阴解邪。加减之法:寒重加附子;心阳虚加桂枝;痰中带血加小量桃仁;水肿较甚加茯苓、泽泻;妇女月经不调加香附、桃仁、益母草。鸡鸣散是一张名方,治疗寒湿脚气与脚气冲心而为专长。

歌诀: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脚气浮肿效果良。

(1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功用: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代用于治疗寒湿蓄积之阑尾炎、盆腔炎、卵巢囊肿等。

(11)五积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姜、葱。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解:该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该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微尘:若用经方则以麻黄汤加当归芍药散合方而治。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五积散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

(12)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寒湿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现代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者。

 

二、湿热(温)证(依照邓铁涛《温病四讲》之“湿温”篇扩充。)

(一)卫分证治

温病卫分证候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1、湿温在卫

主症: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身热不扬,胸闷不饥,苔腻,脉濡等。(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

方药:三仁汤。

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三仁朴通滑夏竹)

2、湿温在肺

主症:咳喘,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宣肺平喘。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麻杏苡甘汤。

组成: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 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 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芳香、淡渗、解毒)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刘渡舟:湿热作喘,如果按照风寒火热医治,非但不见功效,而且越治越重。根据临床观察,本病痰多而稠粘,痰白或黄,胸中发满,脘胀纳呆,身体困倦,咽喉不利,兼有低烧哺热。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爽,其脉濡,苔白腻。辨证要点:以咳喘胸满,舌苔白腻,脉来浮濡为主。余用此方时,必加紫菀、杏仁、薏苡仁。本方用了芳香药物的菖蒲、藿香以化湿浊;射干、贝母清化痰热以利肺咽;茵陈、黄芩苦寒清利湿热之邪;连翘、薄荷辛凉轻扬,而能透热于湿上;三仁(杏、苡、蔻)则利三焦之湿热而斡旋上下之气机;滑石、通草寒凉渗利,善清湿热粘滞之邪;紫菀止咳平喘而有提壶揭盖之功能。选用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合方,芳香化湿,宣肺清热,利气导滞,治疗湿喘,可称百发百中而得心应手。治疗湿喘非麻杏苡甘汤而莫属也。”麻杏苡甘汤组方之妙,在于麻黄一味,仅用半两,不在于多,又经汤泡,义在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法也。佐以杏仁、薏苡仁利肺气导湿浊,使从三焦而出。夫肺不宣,则三焦不利;三焦不利,又可使肺气不宣。所以一开一降,一宣一利,妙在清轻,玲珑透剔。一经深思,弥觉妙义无穷,方虽古而治犹新,“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昭然成立。在湿温学中添了新鲜空气,谁云“继承之中而无发展也?”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中,毅然加入麻黄2g,先煎去上沫。从此以后,何止千百病人,依法而效。《湿证论》

(二)气分证治

温病气分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1、湿热困阻中焦:

(1)湿热俱甚:

主症: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以吐泻烦闷,呕吐为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连朴饮(辛开苦泄、升清降浊)。

组成:制厚朴6克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3克 香豉(炒) 焦山栀各9克 芦根60克。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2)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热重湿微):

主症:壮热汗出,口渴,脘腹满闷,苔燥,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略。

(3)湿重热微:

主症:心下痞闷,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治法:辛开苦降,苦温燥湿。

方药:半夏泻心汤。

组成:略。

2、湿热熏蒸肝胆,郁阻三焦:

主症: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苔腻,脉数为辨证要点。(少阳湿热,痰浊内阻证)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方药: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 淡竹茹、 仙半夏、 赤茯苓、 青子芩、生枳壳、 陈广皮、 碧玉散(包)

肝胆湿热重症则用龙胆泻肝汤:

主症: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治法: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发药: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立可排。趣记: 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解:黄(黄芩),子(山栀子),龙(龙胆草),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黄),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

3、湿热下注膀胱:

主症: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药: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灯心。

或选用桂苓甘露饮:肉桂、 白茯苓、 白术、 猪苓、 滑石、 寒水石、甘草、 泽泻。

4、湿热下趋肠道:

主症: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

组成:略。

5、湿热郁阻膜原:

主症: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药:达原饮。

组成: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方歌:达原草果朴槟榔,知芩芍草合成方,

6、湿热流注四肢腰脊:(痹症、痛风、腰腿痛、痿证)

主症:腰肢疼痛沉重,关节疼痛灼热,或两足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热重用加减木防己汤,或白虎加苍术汤;湿重用四妙丸。

加减木防己汤:

组成: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功效:清热利湿,通气活络,开痹止痛。

主治:湿热痹症疼痛。

白虎加苍术汤:略。

四妙丸:

组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强筋壮骨。

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腿疼痛,两足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

7、湿浊蒙上流下,二便不通

主症: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志轻度昏迷,少腹硬满,大便不通,小便赤少,舌苔浊腻,脉象实。

治法:宣泄湿浊,通利二便。

方药:宣清导浊汤。

组成:猪苓15克 茯苓15克 寒水石18克 晚蚕沙12克 皂荚子9克(去皮)

(三)营分证治

温病营分证特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1、湿热蒙蔽心包

主症:发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绛,四肢厥而脉陷。

治法:清热除湿,开窍醒神。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组成: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

2、湿热在卫,逆传心包

主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突然出现神昏肢厥。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组成:元参心(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水牛角代](30克)连心麦冬(9克)

趣记:二连冬天选主席      连翘心 莲子心 麦冬 元参(玄参) 竹叶 犀角

(四)血分证治

温病血分证特点:身热夜甚,昏谵,斑疹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手足抽搐,舌质深绛,脉细数。

1、湿热化燥入血,耗血动血动风

主症:略。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开窍熄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组成:犀角、芍药、生地、丹皮。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趣记:丹溪扫地。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血分热盛者。)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五)寒化证:久病湿热,病从寒化,治从寒湿诸证。

(六)变证:以下二证据刘炳凡治案整理,参见《中医存亡论》P87—90。

1、湿遏热伏,热入营血,又见气阴两虚:症见紫斑、昏厥、黄疸、神昏嗜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唇齿干燥、小便短少、舌红苔少者,治以益气养阴、凉血化斑、清热利湿开窍。方选薛氏参麦饮(或生脉饮)、犀角地黄汤、甘露消毒丹三方合用,并送服安宫牛黄丸。

薛氏参麦饮:

组成:人参、麦门冬、 生谷芽、木瓜、鲜莲子、 炙甘草。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湿热余邪未净,胃阴受损,脾肺气弱。症见身热不甚,神疲倦语,不思食,小便短少,唇齿干,舌红苔少。

2、湿遏热伏,热入营血,又见脾气虚弱:症见紫斑、昏厥、黄疸、神昏嗜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者,治以补脾益气、凉血化斑、清热利湿开窍。方选四君子汤、犀角地黄汤、甘露消毒丹三方合用,并送服安宫牛黄丸。

(七)脱证:骤然热退身凉,汗出肢冷,脉细欲绝,血压下降。急以大剂参附,益气回阳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