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一般都有什么费用:信任的成本有多大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6:32

信任建立有几个要素。客观因素是: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过程;第三,需要验证;第四,信任的载体;第五,环境;第六,机会等。主观因素是:第一,感觉(直觉);第二,喜好;第三,为人本性;第四,承受力等。

    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的时间有长短之别,但毕竟需要时间。有的也许在瞬间就可以建立信任,而有的则需要“日久见人心”。何况一些信誉是要建立在已有的信誉基础上的;信任建立的过程是逐步的,要经过一个个情节来跟进;而不同的人,所信任和被信任是有天然的差别的,比如:儿童和老人,就容易被信任,商人就会被认为“奸诈”容易被人防范而失去信任;在不同的环境下,信任建立的难度完全不同,如,在自己的家乡,由于你熟悉那里的一切人文环境,就会很快建立起信任关系;当处于“机会”情况下,人们有“抓机遇”的心理时,就会自然地应用信任,甚至把信用当成机会的砝码。

    实际上,以上客观的因素毕竟只是外在的,而真正决定信任建立的基础,则更多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在个性和天赋。

    我们常常看到:一般来说,人们是依据自己对他人建立起来的感觉来判断是否值得信任的;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因而会以个人的喜好来衡量是否愿意接受对方,这样,喜好就成了能否建立信任的依据。正如人们习惯以共鸣或新奇来被吸引,同样也是由于喜好的缘故;有的人“别人说什么都相信”;而另一种人则“疑心重重”, 这是天性使然;最理智的人是用自己信任的资本来衡量该否信任他人的,因为信任的承受力只有这么大,就不会枉加信任。

    无论是对别人信任还是被别人信任,在很大程度上看,都需要有一双好眼力。 因为“看走眼”的结果,就会使信任的成本变成“无限大”。因此,练就一双好眼力就是每个人都需要付出的主要成本。比如,信任别人,你要有眼力看出值得你信任的基础是什么;而被人信任的前提是“表现”,在你需要被信任的人面前,“弄巧成拙”的表现就说明你根本不了解对方,眼力太差。

    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人们总需要得到精明的人的帮助,但却又对精明人有最大的防范之心。所以,精明人就在被利用的状态下,同时增添着超出一般人的信任成本。最愚蠢的人就是“假聪明”的人——把精明显露于外,丧失了一次次被信任从而与之合作的机会却还在自以为是。还有一种“关系人”,由于他具有某种特殊的背景关系,因而或许很轻易地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但也同样由于他的关系的原因,或许人们怕他会有特别的影响力而“近而远之”失去信任。如,当他会被看成“线人”的时候,他的信任成本自然是极其高昂的。

    如果把信任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那是十分危险的。感情是善变的。连感情本身都不值得信任,又怎么可以把信任依附在感情之上呢?

    人们常用“人品”来衡量是否值得信任。其实,人品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品”却被性格所掩盖,而具有欺骗性。如,在利益冲突、感情冲突面前,“好人品”的人就一定会谦让吗?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好人品”的人就一定具有自觉性吗?从古至今,真正的阴谋家之所以能得逞,恰在于他的欺骗术是以“人品”为掩体的。人,终究是人,逃脱不了人性弱点的支配,也就无法在任何情况下使每个人的行为以同样的“人品”来表现。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建立信任的过程。为了各种信任,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多方面的成本。怎样付出个人的成本又会泛延到与自己相关的集体,乃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信任到信誉,是一个从起点和结果的过程。有了信任关系才有信誉的结果。信任和信誉对个人、社会、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人在整个世界的信誉,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