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花雨石的小女孩:《董晋公后裔分布》及其富阳董氏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58:10
唐董晋公后裔在江西开基祖分布及迁徙情况简明表
世系
简明世系:1、晋→2、全素→3、完→4、逊→5、晋戈→6、淮→7、经→8、廷秀→9、椿→10、晃→11、羽、翦、翼、翬(音hui)、羿
12
翦之子:谊(霍源始迁祖)
翬长子:让(扩源始迁祖)
翬次子:谦(流坑始迁祖)
13
谊之子:进(承恩)、达(承惠)
让之子:连(承重)
谦生子三:远、遂、述。
14
进之子:忠(清照)
连之子:申(字清然)
远生三子:炳(德辉)、焕(德荧)、火亘(德昱)
遂生子四:灿(德亮)、炯(德明)、烁(德通)、炼(德刚)
述生子二:炎(德元)、熹(德昭)
熹为武宁肇迁祖(武宁令)
15
忠之子:万三
申生子二:万一、万二
炳生三子:王旬(朝栋)、瑛(朝器)、王呈(朝纶)
焕生四子:珂(朝纪)、琛(朝齐)、珠(朝楚)、球(朝赵)
火亘生子二:玟(朝魏)、琢(朝用),
灿生二子:王容(朝化)、献(朝秦)
炯生四子:琏(朝相)、王寿(朝刘)、琦(朝干)、王襄(朝翰)
烁生二子:琥(朝经)、珀(朝纲)
炼生三子:璞(朝黎)、王秀、王遂
炎生二子:王番(朝珍)、
王与(朝珊)
熹生六子:珪(朝瑞)、璋(朝宝)、珮(朝燕)、琨(朝韩)、瑗(朝琼)、辅(廷献)
王旬徙福建甫田,王呈徙徽州婺源,珂迁抚州,琛迁丰城,珠迁南昌董家窑,琦迁德安,琥迁四川成都,珀迁浙江温州,璞迁湖广,王秀、王遂迁山东,王番迁九江,
王与迁进贤,珪隨父在邑,遂家安樂鄉泉溪里,琨居洞里源,璋、珮、瑗俱居流坑,
辅乔居黄梅复迁蕲春、广济。
16
万三之子:尚四、尚五
万一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
以下只列熹公长子珪公后裔外迁世系,详见武宁泉溪《醇儒堂》谱。
珪次子崇,行俊二朗,字子峻,迁上漳;三子
山广,迁修坡复迁建昌麻溪;四子杰,迁广济。
17
尚五之子:仲三(金)
隐居临川湖溪
尚一生子二:仲一(全)、仲二(含)
尚二生子二:仲三、仲四
尚三之子:仲五(合)
仲一迁德兴海口,仲二迁宜黄北源、临川、乐平上峰,仲五迁流坑。
珪之孙因,行杰三郎,字尧卿,号话山,任湖州通判;固,行杰七郎,字尧举,迁真定府藁城县,生子杰。
珪之孙有林,宋崇宗二年进士,葬永修虬津。园行杰三郎,字尧章,任户步尚书,后裔不详。
18
仲三之子:政一、政二
仲五生子二:桢、耽
杰,行大四郎,为蜀州司户,后调官鄱阳县令,遂家焉。
19
政一生四子:旭三、旭四、旭五、旭七。
政二生子五:旭一、旭二、旭六、旭八、旭九。
旭一迁湖广临湘,旭二迁云南,旭三迁福建宁化,旭四迁云南恩乐,旭六迁广东转迁南城又分嘉应,旭八迁四川成都,旭九迁浙江杭州。
桢生四子:文广、文肇、文晃、文亨
耽生子二:文明、文源(早丧)
珪之裔孙石武,迁德安黄田;
汝霖由石门迁麻溪。
20
旭七生子四:振、招、接、掺。
振迁福建转归宗复迁广东同弟居,招迁湖北江夏,接迁广东。
文肇生四子:滋、湘、渊、澶。
文明生三子:淇、洙、汀。
珪之裔孙艺靖,字执礼,为吉州太守;艺璞,迁瑞昌码头;艺碧迁九江青林。
21
掺生四子:言、文、享、亦。
言迁广东,文迁广东嘉应,享迁徽州休宁。
滋生子五:绍昌、嗣昌、叔圣、思贤、崇鼎。
湘生子一:崇仁。
渊生子六:南强、京德、明勉、德元、子京、崇仁。
淳生子二:方敬、广。
淇生子二:大亨、次皋。
洙生子三:德贤、元李、仲连。
绍昌迁井田,嗣昌迁汀源,叔圣迁白石岭,思贤迁打石坳,崇鼎迁江田,崇仁居柏树下,南强迁牛田,京德迁水南,明勉居象山,德元迁土头桥,子京迁瑞昌黄沙,崇仁迁临江,方敬迁腸田, 广迁麻田坑,大亨迁车底,次皋迁丰城,德贤迁腸田, 元李迁白藁,仲连迁曹墩。
珪之裔孙槐为宋理宗时中书右丞相,卸任后居安徽定远。椿为宋丙辰科进士,迁建昌小坑。
明为瓜源祖再迁宁州力田。广迁瓜源甘口。锦居抚州瓦家坝。
桢由尚漳迁建邑度头嘴。
硕字竹梅,由麻城迁通羊。
说明:以上三派,奕叶流光;因时久远,难免错漏。望宗亲指正、补充。
据武宁泉溪《醇儒堂》宋谱记载,首修金谱为宋理宗时中书右丞相槐公。文天祥著《槐公传》云“于是废产业以修金谱”,槐公所撰谱序亦有说明。
谦公以下熹公长子珪公派祖居地为江西省武宁县官莲乡泉溪村,现在泉溪还有七个村庄相连均为董姓,珪公后裔主要外迁地为九江地区各县和湖北省的咸宁市、鄂州市、黄石市、阳新县等,人数以湖北省为多。目前有联系共修族谱的人口有四万余人,远迁外地不详。
富阳董姓的迁入与关係
综合各地有关董氏宗谱记载,我董氏早在唐代就生活在浙江了:根本不是南宋初年才从山东迁来。
1、先居于台州
董姓始祖元,唐朝咸通年间居东瓯仙居县青平乡洞桥,后避难迁移到吴宁县怀德乡浦墟村安坑。董姓出于台州,我在温州、苍南的董氏宗谱上也得到查证,苍南马站董氏宗谱中明显指出,迁于台州,同时也标明一支分迁富阳,连董邦达、董诰也记载在上。
2、后迁于吴宁安坑
2005年我与梅林、东阳宗亲正荣前往安坑考察,一路上想,今有否安坑?安坑有否姓董之人?如有证明谱中记载正确。到那里一看,安坑村四周高山耸立,是个小村档。今永康属地,为东阳、义乌、永康三地交界山区,人不过二百余人,全为董姓。这祖居地显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真祖地,有谁为攀一个无名气的小村?安坑附近有上董村,也是全部董姓、箬岭村有一半董姓。
3、再迁肖山许贤上董
在安坑居住数代后,为宋朝,我支迁居肖山党耆里花墙头,可能从安坑上董迁出,把肖山许贤这个董姓居住地也称为上董,上董今有千把人。上董可是个各支迁移的结点。今富阳数支董氏均迁于此。
4、宋后期我支董氏到千一公董龙从上董迁到富春望仙。当年望仙即今八一村、高阳村一带,县志记载有望仙桥,在村南之低河里畈,低河在清朝时还是一条能并排停泊十八只粮船的大河道。神话传说仙女董双成就在这里升天,故曰望仙。
肖山上董一支为小九公,先迁河上店之凤凰坞,该村董姓今有1300余人。凤凰坞一支辛三公又继迁富阳大源山里之稠溪、
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驸马董丽,宋末元初之际,一为奸臣所害,二为元兵入侵,为避难先迁富春阳陂湖董家弄,后又迁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公主在元乱中尽节,时仅21岁。
还有一支从肖山上董迁浦江县,从浦江又分迁永康、富阳常安董家。
5、元末明初时,富阳望仙董氏有董功,功生三子,思敬——下埠头之祖、思实——谊桥陇之祖、思德——董家塘之祖、堂弟思义先居马秣桥,后迁大源口大庄里一带。
6、下埠头思敬派一、二、三房为士兴、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鸡笼山出门浦口、徐婆桥、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
而四房士忠先迁永康后又迁东阳栗罡坞,四百年后他们还不忘根本,循原地名寻根而来,宗谱上所记还是老地名——下埠头,由此引出我《下埠头考》一文。东阳栗罡坞有一千余人,由于泥水木匠手艺,子孙又分迁许多县市。
7、我思实派今分居谊桥陇、水竹园、栗树园、滩上、火烧秧、书房里、富阳城、杭州城、临安、青岛、洛阳、新加坡等地。董诰之承继人就是出在这一派,原董诰台门不久前还尚存,可惜今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