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一班4执甜文:王建勋:没有批评就没有学术和大师(南方都市报 2008-6-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0:22
没有批评就没有学术和大师   2008-06-23 09:58:5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个论  
  
  最近,韩寒和陈丹青因在电视上说巴金、冰心等“文学大师”的文笔不好而遭到炮轰和辱骂。有人指责韩寒和陈丹青太狂妄,对“文学大师”不尊重;也有人嘲笑他们太无知,欣赏不了“文学大师”的作品;还有人批评他们故意炒作,误导青年,亵渎“文学大师”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精神。呵呵!看架势,韩寒和陈丹青似乎真的犯了苏格拉底当年遭受的“煽动青年罪”,不“认罪伏法”难以平民愤。

  在这里,我不想对巴金等“文学大师”的文笔作什么评论,因为衡量一个作家文笔的好坏没有所谓客观和科学的标准,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即便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豪,也会遇到不欣赏其文笔和手法的人。难道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就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没有人敢研究和评论他们的作品了吗?那他们的作品不就很快会湮没乃至被遗忘吗?如果韩寒和陈丹青对“文学大师”文笔的批评能够使大师形象受到损害,能够使“民族文化精神”受到亵渎,那我只能说,“文学大师”的形象太脆弱,“民族文化精神”的光环太神圣。说实在的,真正的大师不怕批评,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批评,不管这些批评在一些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进一步说,作品就是要给人批评的,而不是供奉在神龛里,让人顶礼膜拜。没有批评,就没有作品,就没有学术和大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乃至整个学术领域都一直流行着赞扬和吹捧文化,缺乏批判精神,缺乏严肃而坦率的批评。这种赞扬和吹捧文化窒息了学术,使学术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造性,只有人云亦云和相互抄袭。赞扬和吹捧的学界文化还造就了一大堆评论潜规则,比如,对学术大师和权威不可批评,对学界前辈和长者不可批评,对学界领导和干部不可批评,对自己的老师不可批评,对主流学术观点不可批评,对体现“民族文化”的作品不可批评,等等。这么多的“框框”和“禁令”,哪还有批评的余地?哪还有促学术前进的真批评?

  本来,批评是学术交流和进步的最正常渠道之一,但在我们这里为何变得稀有动物般罕见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呢?原因之一是,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学术批评就是人身攻击,就是贬低和藐视受批评者,甚至是报复和陷害。这样一来,批评就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非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在这种氛围中,批评自然就成了得罪人的事。记得有一次开学术会议,我对一位学界权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会后,一位参加会议的长者对我说:“不能这样直率地批评。你会得罪人的。”我说,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怎会得罪人呢?他说:“年轻人啊,你不了解学界的文化,批评就是看不起人家呀。”我尴尬地笑笑,无言以对。

  学术批评匮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术生产的制度安排使得赞扬和吹捧成为学人最安全的生存之道,最便捷的升迁之理。在当前的学术生产体制下,学界没有“异端”和“另类”生存的土壤,使得顺从和赞美成了自我保全和发展的“金律”。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惩戒和诱惑格局下,学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识大体,顾大局”,听命于指挥和权力。当然,不少人会说,这是制度造成的,与个人无关。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学人都对当前的制度实施负有责任,否则它根本无法运转。看来,问题的根在我们自己身上。

  □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623001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