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门拍摄时间:陈炳才 禅宗若干公案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5:36

投子和尚为什么变成了油——

清明散人    发表于 2012年01月27日 15:47 阅读(loading...) 评论(11)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相关搜索词: 和尚 佛教 佛像 法身 禅宗


 

 

 

一、人、物、法平等的公案

(一)投子和尚的故事

我们看赵州从谂和尚与投子山和尚的对话。

大同禅师,因为居住在投子山三十年,禅林称为投子和尚。他师从翠微禅师,一日问师:不知道二祖初见达摩,有何所得?师傅反问:你今见我,又何所得?投子言下大悟。

一天,赵州和尚行脚到桐城县,投子正出山,两人相遇。

赵州和尚问:是投子山主吧?

投子说:拿买茶、盐的钱布施我!

赵州和尚就到山中庵中坐,投子则买了一瓶油回来。

赵州和尚说:久闻投子名声,等来了,只见一个买油翁(意思说很平常,实际是拷问投子的见地)。

投子说:你只识得买油翁(意思只知道形貌之相,表示你住相),不识投子(这个投子意思是指得以闻名的那个修行境界,即无相之投子)。

赵州和尚:如何是投子呢?(实际是故意拷问“投子”的意思,试探对方是否住相)

投子提起油瓶,“油!油!”(案例见净慧重编:《赵州禅师语录》136页,河北省佛教协会出版,赵县柏林禅寺佛经流通处流通,佛历2536年)

这一句话太高明了,不懂的人,觉得答非所问,而禅师内心都很清楚,清楚什么呢?

投子和尚说油,就是表示“投子与油不二”体现法法平等,物物平等,体现物我不二,体现“油”之心念与“投子”的心念都是一样的心,体现是油非油,投子即非投子,表示“即色即心,即心即佛,油、投子、心、佛不二”,这恰好证明投子已经证明到了无相之地,不可以言说,姑且以油来表达,告诉赵州和尚,我与油不二,形体不同,但本源相同。一切有形,都来自于无,无能生一切。天空、地上,没有粮食,水果,但经过昼夜和日月的作用,能生产出奇妙的粮食和水果。

而这个故事最初来源于老子的典故:他对人呼自己牛也行,马也行。何以如此?人的形体与牛、马乃至树或其他物、麻三升、柏树等,都是等价的,都出生于一,这是关键!圣人内心不在形、相,而在物之初。心无住,知众心乃是一心,万物皆出于一物,因此,所见不同,看到五百牛,说是五百罗汉,看到高低不平等的娑婆世界是非常平坦的莲花世界!为什么,这些话,要表达的是心境。一般人往往理解为物境,所以,难以理解。

投子和尚知道了万物一源,都是从细微处的极微细不可分物(或说心,或说性,或说道,或说佛)而产生。比如大地中没有桃子、大米、蔬菜,但经过昼夜和阳光的作用,植物各自开花结果,千差万别,但制造这些差别物的本体是同样的,没有差别的。

 

(二)佛手、驴脚的故事

黄龙慧南禅师,功夫高深,圆寂后得五色舍利(见《五灯会元》1108页,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

慧南禅师常在禅室问僧人: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正当回答交锋,却伸手说: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

却又垂脚说:我脚何似驴脚?!

三十年如此问,没有人能回答。

在这个公案中,禅师说的生缘,本指生命的缘起处,生出万物万有之处,即物、命之初。但这是不可以言表的,正所谓“处处无踪迹”,但在声色中就体现了。当然,如果真明白的人,可以有各种回答方法,相互都知道标的本义是什么。

说自己的手与佛手一样,恰恰说明手、手不二,生出佛手和禅师手的本源是同一个,我脚与驴脚一样,也是说驴脚与人脚不二。

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在于说明物物平等,法法平等,人、物、法三者平等,其平等在于本源平等,无有差别,而不是指形色、外表等同,这就是禅师说话的本意。能说此话,加以运用,必须是心性达到了,才会。

 

(三)人、饭不二的故事

如果上述故事仍然有疑问,再看一个故事。

须菩提一次乞食到维摩诘那里,维摩诘将须菩提的钵盛满,说:若能与食平等等者,与诸法也平等,诸法平等的人,与食也平等,这样行乞,才可取食(见《藏要·维摩诘经方便品》588页,五册,上海书店1991年)。

人心与饭如何平等?就是知道饭出于无,源于无,本来无饭,种种因缘过程而有了饭食,如果知道这一切因缘过程都是虚幻,都出于无,就达到心不执著的状态,心无一切的状态。同时,认识到自身也是虚幻,本来也无我之形,因缘和合而有我。生我之本源,生饭食之本源,是一体的,等同的。

做到这样,乞食、化缘,才是真正的化了各种缘,才是真解脱。

也正因为这样,圣凡不异,佛魔一如。

   

二、和尚不拜佛的公案

(一)妙普见佛不拜歌

性空妙普庵主有首《见佛不拜歌》(资料来自腾讯网站蔡志忠的微博)。有位和尚质问:见到了佛,竟敢不拜?

妙普给和尚一掌。并问“你懂了吗?”

和尚说:还是不懂……

妙普又一掌说:家无二主!

这个公案,有人认为,学禅是使自己成为身心的主人,家无二主,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心了悟生命的真谛,不是心中还有另一个佛存在。

其实,这样解释,虽然话语正确,但终究不是禅境的本来面目。

说家无二主,谁明白是什么意思?妙普是家主?佛像是家主?无论是妙普还是佛像,谁做主,都不是家无二主,因为心有佛像和妙普,所以是二。因此,这样理解“家无二主”,已经心有二主了。

说即心即佛对吗?这句话,本身是马祖道一和尚传佛心法的用语,如果就两个人的对话来说,完全可以用这个,是正确的。但在这里,因为涉及拜佛像问题,与“即心即佛”没有关系,也不对机缘。用此话语来解,是乱解释,不能让人明白。

禅宗的特色,就在于传心,离开语言和文字,因此,一切文字解说,有所言说,都非真谛。

这个公案的关键在哪里呢?

关键在那一掌,不明那一掌,终究不明怎么回事。语言是后补上去,让对方明白的。包括第二掌,掌、言同时进行,本身是传法,但和尚不悟,终究不能明白。

这一掌力量,其力在于灭和尚无数的自我执著的心意识,通过无言的力量让对方受持本来心地。用语言来说,就是告诉对方,你和尚不要执著佛像,认为佛像是佛,要和尚把这个念头灭掉,打消掉,打消掉了,和尚的心与妙普的心就可以契合而开悟。开悟什么呢?后面的话,是补充的,“家无二主”,这个家,不是指寺庙,而是指生妙普、和尚、佛像等的那个物之初,指本心,或佛(无相、无想、无概念、无言说的佛、道),是指那个,自心回到这个状态,就可以不必拜佛像了。为什么不拜,自己具足佛性,即是佛,佛像、我身不二。

(二)临济和尚为什么不拜佛像

与这个故事接近的是临济不拜佛像的典故。

临济义玄禅师彻悟以后,一次到达摩塔那。

塔主问:是先拜佛呢,还是先拜祖师呢?

义玄说:师祖和佛都不拜。

塔主问:祖师和佛与长老有什么冤吗?

义玄拂袖便出(见《五灯会元》644页,中册,中华书局1984年)。

这个故事与上面故事类似,但表达的意思不同。临济的特点,传法是通过棒打和高声喝而得来。自心本自清净不染,与佛像同体不二,自己不需拜自己。但塔主不仅不理解,还问话是否与祖师、长老有仇,这意味着这个和尚内心有冤仇、恩惠之分别心,因此而拂袖,表示不受话语。

 

三、船师传心法后,自沉河底为让徒弟得净信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操节高深,肚量不群。从药山惟严师傅那里得到心印后,与道吾、云岩同为道友。离开药山之后,就对这两个师兄弟说:你俩各居一方,弘扬药山的法门宗旨,我率性自由,唯好山水及自乐自遣,没有什么本事。他日你们知道了我所住之地,如果遇到有灵利的修行人,介绍一个来,如果可以雕琢,将把我一生所得都传授给他,以报先师之恩。随即分手,在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接待四方往来之众。时人莫知其来历,都称他叫船子和尚。

(一)夹山说法的问题

一日,泊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

师竖起桡(rao)子(划船的桨)问:会吗?

回答:不会。

师说:槕(zhuo)拨清波,金鳞罕遇(意思是拿划桨拨水,找金鳞,但不见金鳞。这有点类似姜太公钓鱼,意思是在等待有缘人来而度化)。

后来,道吾来到京口,遇到夹山和尚正在讲堂上说法。

有僧问:如何是法身?

山回答:法身无相。

僧问:如何是法眼?

山回答:法眼无瑕。

道吾听到这儿,不觉失笑,夹山便下座。

道吾在这里一眼就看出夹山讲经的不足了,何以能发现?因为夹山得到了佛心法,没有得的人,说法的心境和语言,都不能达到其地。这是境界判断,类似我们今天从事古董鉴定专家和评酒师一样,东西一到手,就知真假,酒的质地成分如何,入口即知。禅宗说法也是如此,从语言、文字可以看出是否真的得到心地法门。

上面的回答问题在哪里?法身是破世俗执著过程而形成的所谓身,不是无相问题,法本来也空,也是因缘而生,对治法按照本义来解,也离言说。要说,法身亦非身,法身无身。用无相表达肯定有问题,不正宗吗!

法眼同样是这个问题,因此,回答偏离正法。

回答偏离了正法,夹山笑了。因此而有后面的对话,说没有师承。而这一笑,夹山也明白,自己没有师承,肯定有不对,因此,非常谦虚来问。

(二)夹山与船子和尚对话中破绽

夹山对道吾:我刚才对那个和尚的话肯定不对,令你失笑,希望您慈悲开导!

道吾说:和尚,你大概是出世之后没有师傅吧?

夹山问:我什么地方不对,望为我说破。

道吾回答:我不说,你到华亭船子那里去。

夹山问:这个人如何?

道吾回答: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要去的话,得把衣服换了。

夹山换装前往。

夹山在这里追问这个人如何,也是有心里考验的。道吾的回答等于告诉他,这个人一切都无,都空了,得了心空真谛。但不是直接说的,而是借喻,禅宗的借喻很多。

下面的对话,机锋毕露,处处抓要害,都是为了夹山能得明白。

船子才见,就问:大德住什么寺?(这里实际是考夹山,心是否有住)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师曰:不似,似个什么?

夹山回答:不是目前法。

船子师问:什么地方学来的?

夹山回答: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师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jue ,木桩子)(意思着了话语相,就像系驴的木桩子,驴子解脱了,但自己心在木桩子上)。

上面的对话,既然是不住,就不应有不似,有不似,说明画蛇添足,也说明未完全彻悟。船子继续追问,似个什么,也是考其见地,但夹山始终绕圈子,说明未明心地法门。问哪里学来的,其回答更无师承。因此船子说是着了话语相。

(三)船子如何传法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这句问话,是考夹山是否明白船子在这里做船师的目的所在。一直在等待金鳞上钩,但金鳞指人,也指本心,钓出本心。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就说:说!说!

山拟开口,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为什么大悟了呢?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一说就打,就是告诉要灭了语言和言表,本来没有,哪里有什么要说的呢,也就是说,连个“不似”也没有) 。

师说:杆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开悟后,随意运用而心自清净,心自不动,故不犯清波)。

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也是借喻,也表实境)?

师说:丝旋绿水,浮定有无之意(表示等待之中,但不问有无人来,心自清明,只观浮标看有无,内心也知可否传承)。

山说: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已明白脱离语言,离相超宗,故玄而无路,此时知道不住自己的言语,悟彻了。话即非话,不着语言相)。

师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师傅是说,我在这里,钓遍江波,才遇金鳞)

山乃掩耳(表示内心没有师傅所说的金鳞,因此不听,本该用“听而不闻”,这里用手掩,表示不让师傅说的污染本来清净的耳朵,这是徒弟得法后的运用,也是禅宗的特色)。

师曰:如是,如是。

然后嘱咐要找人续法,不要断绝。

夹山于是辞行,但频频回顾,船子就喊:和尚

夹山回头,师傅竖起桡子,说:你心中觉得还有别的(法未传)。于是,把船打翻入水而逝。表示此法之外更无法,徒弟须净信(见《五灯会元》275-276页,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