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色地质家园产权:「十」字真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25:08

眾家皆以「十」字為中心符號,佛教之萬字、道家之王道、易經之田道、基督教之十字等。十字為何?一豎即指人體之中線,一橫即以胎元為中心之帶脈。

人體之中線(謂為火路)為靈台連結心竅、胎元至陰竅連成一線,上引宇宙炁能(各星體皆對地球有一條磁場線牽引,故地球才能幾億年來,無時無刻旋轉,又不偏離軌道。人生於地球之一份子,當然也受到其它星體磁場線的影響),下吸地球磁脈。這條無形之線平常不為人所辨識,但舉個簡單例子,即可了解:當人中風時,定會形成一邊可動、有感覺,而另一邊則無反應的現象,也正好是從人體中線做為區分。

人之橫線,則以胎元為中心之帶脈。胎元為何?亦為人之原始受精卵,古人謂之「丹」。受精卵於子宮著床後,以此受精卵為中心,上長至頭部,下長至足部,如量測之,剛好在人體中心點。

「神」

文的「神」字,左邊為「示」,右邊為「申」,申的意義就是申通三界,三界就是天界、人界、地界,表示能申通三界能量者,可以稱神。

「申」字,也代表人。古時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太極,太極用「田」表示。能通天者,為「由」字,代表人的思想與靈感,是他人所不能左右的;能通地者,為「甲」字,代表吸收地球的養份與地炁,比如龜甲,就是像烏龜越吸收生化,龜甲也越大。「由」字含天根,「甲」字含地根,經過修煉,吸取天地精華,就能超出凡人的界限,擴大能量。

「佛」

漢文字「佛」,左邊為「人」部,右邊為「弗」字。弗字內含「弓」部,實乃指「躬」字而言,因為造字,所以去除「身」部,是指人的身體。因此,佛是人經過修煉而成,而且是指涅槃後的佛,也是代表佛的果位。阿彌陀經所謂「舍利弗」,「弗」是指未成佛的修行人而言。

「弗」,字就隱藏人體的修煉秘密。弗字有四層,上層代表靈台,下一層心竅,再下一層代表胎元,最下一層代表陰竅。中間兩豎,則代表地路上升與天路下降。

四化假合-「地水火風」

 

人身肉體乃地、水、火、風所幻化。

地 – 內經圖中五株垂柳所植之處,為人體之『肚』,肚乃肉之土,全身的肌肉需要靠肚子來吸收的營養份,不斷供給所需,以營蔚氣血的生成。人體骨骼、膚毛、肌肉、血管組織、血液淋巴等等,皆是由地球所提供的『物質』所形成的,為人體陰陽『陰』之部份。

水 – 內經圖中陰陽玄踏車,即膀胱運化水份,將乾淨的水份薰蒸,延著脊椎而上,形成人體之體液。最後直至腦中,再經十二重樓下降潤澤臟腑,此為水路。

火 – 人是溫體動物,內經圖中耕地水牛的背後有一鼎,鼎內爐火甚炎,說明人體內部蘊含熱能以維持生命運化,台灣有句俗話:「囝仔人屁股三把火。」也就是圖中腰部的火燄,老人則命門火冷,腰脊塌陷,彎腰駝背矣!

風 – 乃無形之物,可指人的「神」:精神、元氣、風采或對外散發的氣質而言。內經圖中所有火焰都倒向一方,可想而知火焰是受風力所影響,道家從修煉中得知,風路依水路、水路依火路、火路依虛空、虛空無所依能領三千大千界,說明人體雖為小宇宙卻仍五臟具全。此為人體陰陽『陽』之部份

精、氣、神為人身活命的生物能,為古來道家人士所公認。『精』,狹義的認知是指生兒育女的精子而言,廣義的認知應為『精華的體液』,人體有津液、淋巴液、賀爾蒙液、血液、各種腺體之液等等體內『循環液』,它們負則供應全身細胞營養,並負責清潔與保衛作用,其中以脊椎所代表的『督脈』(水路)為主要通路,最為重要,內經圖中很明確的將脊柱畫成河流,可見一斑。

『氣』,分為先天與後天,後天的氣指的是呼吸,一般人以為空氣透過鼻子出入才叫呼吸,殊不知鼻子只負責氣量的一半而已,皮膚的呼吸同等重要,『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有如『魚在水中、水在魚中』,一般人只是日用而不自知,君不見皮膚燒傷者,只要超過百分之七、八十就難存活,可見皮膚呼吸的重要性。先天的氣,嚴格的說應該稱之為『炁』,指的就是生物能,它是生命物質的運輸力。

『神』為何物?就養生的觀點而論,神乃是人體生物能量的旺衰,所表現在外的生命力,稱之為『神』。至於孔子所謂的神:「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的境界。

禪道學術講求:煉精養形、煉氣養命、煉心養神,全形、全命、全神才足以養道。

古聖人將人類的存活思維,概括在天、地、人三才的理念中,三才兼備息息攸關生存,底確時空環境對渺小的人體隨時影響著,作為人類應該知其然,更應該知其所以然!

注:一般佛家的解釋,四大,一是堅硬性的地大,如人類的皮骨爪牙、樹木的根莖枝幹;二是潮濕性的水大,如人體的唾涕膿血、樹木的汁液水份;三是溫暖性的火大,如人體、樹木的溫度暖氣;四是流動性的風大,如人類的呼吸氣息、樹木的光合作用。地水火風四大,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假借其他因緣條件而成立,因此稱為『四大皆空』。 ─ 多倫多佛光山寺

面東

 

北方屬水,謂「天一生水」,代表為一切事物之開始。東方屬木,代表生長、茂盛之意,故謂東方為「活」方。而西方屬金,代表堅硬、冰冷之意,故謂西方為「死」方。且雙手張開時,剛好對著南、北兩方,正是地球磁場最強的方位。

佛家所謂「西方極樂世界」之「西方」意謂何指?宗教多所隱語,佛教常言西方是極樂世界,概人面東為生相,在人體的自體小宇宙中,西方即是人的脊椎,也是人體最重要的生命神經控制所在。

世間之物,分為「質」、「能」兩種。五行之中,東木與西金是屬於「質」的方位,而南火與北水則屬於「能」的方位。古人對於「能量」的東西,只能用覺知感受,無法測量之,是為無形之物。

重要竅門

 

「天根」靈台,是人體陽電能的總接頭,「地根」陰竅,是人體陰電能的總接頭。陽電能來自宇宙,陰電能來自地球,也就是說人體由陰、陽接頭可以吸收天、地能量,變成人體的活力。胎元就是能量儲存的電池,心竅就是人體的馬達兼開關樞紐。這個四根本竅門,主宰人的靈魂及生活力量,是修煉的最大吸收要點。

靈台

人腦,就像植物的葉子,專營吸收宇宙光源,而後將光源轉化為腦波,由靈台竅統攝,下達身體產生生化作用,靈台在解剖學上稱為第三腦室,其上圓下尖,活體時,內面充分霧氣,人死亡後充滿水份,其上緣周邊分佈十個細小洞,各通一條神經線,對準天的十條大磁力線,就是十天干,亦即日、月、金、木、水、火、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十大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引力線,透過不斷修煉,靈台的吸收力可以無限增大,直達三千大千世界。

陰竅

陰竅,就像植物頭的生長點,主掌對地磁場的吸收,是人體的陰電總樞紐。在人體內的正確位置,男性在攝護腺,女性則在會陰的深橫紋肌內神經叢,修煉家稱之為「魄」,內有十二元覺,對地球的十二經線即磁脈,透過陰竅的統攝,沿雙腿自腳趾匯集腳底湧泉穴位直透而上,再經陰竅穴,直升胎元,或達心竅、靈台。

心竅

心竅是人神所居之處,一是生魂,即自律神經,也就是心電來源。一是通腦的判斷能力。心脈由機台所控管,機台就是解剖學上的松果體,不但控制退黑色素及多巴胺賀爾蒙的均衡,同時也是靈感的發動處,譬如賽鴿能判別回家之路線,就是松果體的作用。

胎元

胎元是人體的原始受精卵,未受胎前已秉受父、母的五臟炁能,所以能在受精過程中自己完成一切生化功能,包括精卵合成、分裂細胞、著床、成形等等。出生後的人體,此原始細胞,存在於肚臍後,道家謂之「丹」,其四周謂之田,能儲存能量,是人體活力來源。

人是生機體,所以要不斷代謝,就必須像樹木一樣,下吸地球磁能,上吸日月精華及宇宙能源,生命力才得以生生不息,所以有一地路往上升(督脈),另有一天路往下降(任脈),兩條線路正是天地之道。

玄關

一般外面的說法,「玄關」是所謂的「視丘體」,或是裡面包含「松果體」,其實都是錯誤的說法。

「玄關」真正的位置是在大腦與小腦的中間(大腦為天,小腦為地,中間為玄),「視丘體」的旁邊(後方),「松果體」的上方。

「玄關」的作用,是為天地線的接頭。也就是接收天上十條主炁脈之十條「大腦中樞神經」(由靈台過來),與接收地下十二條主磁脈電波之十二條「小腦周圍神經」(由陰竅上來)在此處銜接,成為一個連結接頭。

以現代的說法為「神經線之總樞,管轄大小腦,控制全身一切神經系統,司一切知覺。」

魂竅

仙骨為人體脊骨之一,上接腰椎骨,下接尾閭骨,醫學稱觝骨或仙骨,長三寸三分,成瓶狀。中心點為黃色,為魂所居,故稱「魂竅」。

仙骨上有八個小洞(八髎穴),併列二排,左右各四洞,分陰陽。上下分為四組,陰陽各自合一。仙骨上通脊髓、延髓,上沖大小腦及方寸關竅,補充腦汁。且有二條神經線通陰竅,所以仙骨一動,陰竅即動。

仙骨為人體脊椎骨之基,堅硬無比,任何跌打亦不會破碎,故自來稱「仙骨」。

六神

靈,居於「靈台」,即第三腦室,為神經發源總系,管轄全身骨骼,為骨營養輸送器。靈由骨生,具有靈感靈應的作用,能先知先覺,通天透地。

性,居於「玄關」,為筋脈樞,供應全身筋脈與神經腺營養輸送器。率性參天,能看見宇宙一切。

神,居於「心竅」之神室,神室內有真血。有偵察力、決斷力,能明辨是非。

意,藏於「腎竅」,人体出生百天後方有意,為內分泌系統的總供應站。道功修煉,打通全身關竅,必須以意為先鋒。

魄,居於「陰竅」,管人體精氣神之精。專活騰神經,可上合靈而通天,引靈下合而透地。

魂,居於「仙骨」中心,為骨髓之主體,與「魄」連結。補充骨與髓之電能,以魂為接電點。

六神「操縱規」,於心後附一小心,修煉者此規體較大,能統一六神。

先天「炁」與後天「氣」

 

先天「炁」- 維生能量

人體的運作是靠著能量(元氣)的支持才能夠有力地持續進行,能量(元氣)是維持和激活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活動的基礎能源,人失去能量(元氣)就會像機器沒有動能,必須接通電源機能才能夠正常運作。

人的「生命元氣」具有六種表現形態:一種是生命未成形之前的「炁」的原始形態(音同氣),此為性命先天元氣。第二種是成形之後的「神」的形態、第三種是成形之後的「氣」的形態、第四種是「血」的形態、第五種是「精」的形態、第六種是「髓」的形態,此為後天性命元氣。

「炁」是人的「生命本質」,是生命活動中最有決定權的生命元氣。「炁」化成「有形」的人體後,平時就由「神、氣、血、精、髓」主持生命的構成與運作,它們就是後天生命的核心動力與主宰。

故元氣是生命的根本,元神御之,元精形之。生命最重元氣,元氣盛則生命強、元氣衰則生命弱;元氣竭則絕症成、元氣復則絕症癒。

註1:人有「精、氣、神」三寶。「精」是指,構成人體的精微物質;「氣」是這些物質的能量化功能;「神」是物質與功能內在狀態的外觀表露。

註2:經絡的實質就是「經路」。除人體之外,舉凡動物及高等植物都有經絡存在。經絡傳輸著生命的訊息與物質。是人體「氣、血、陰、陽」運行的通道。是一種立體網狀結構。就「氣、血、陰、陽」而論,「氣」一是指氣體,二是指調節人體各功能單位的生理功能的物資;「血」一是指血液,二是指調節維護人體各功能單位生理物理結構的物質;「陰」是指供應人體各功能單位生存所需的營養;「陽」是一種具有調節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和調節體內各功能單位生理功能生克制化、協調共濟的物質。

註3: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藥有五味,而「五味藥合五行臟」則謂人的臟腑器官,各由不同電荷的細胞所組成,能自律運作而不為人所控制,其運作的動力就是電能,也就是所謂的能量或「炁」能。就診西醫時,儀器所測得的腦波、心電等資訊,也即證明臟腑器官各有其電能存在。

後天「氣」– 呼吸之氣

人站立,於臍下一寸三分為陰氣海,俗稱下氣,即為後天氣,煉之以生血化精,補壯元陽,令周身細胞再生。

人一出生,本來氣長,每個孩童都能自然用腹式呼吸,並且肚腹溫熱強靭,腰間亦溫熱,此即表示孩童呼吸之空氣,可以達到肺、心、脾、肝、腎各臟,所以熱量也高,才足使內部生化成長。年齡愈長,呼吸隨之變短淺,一般大人大都只有胸肺呼吸,及至愈老愈短淺,人至將逝只剩喉間游絲,所以老人肚皮鬆弛變冷,即為氣量不足。因此習煉氣功可以改善氣量不足,使身體內各臟腑增加氧氣吸收,使血管軟化,排除體內毒素,增強代謝力,達到健康的目的。

古云:「煉氣生精,煉精生神,煉神還虛」。煉氣生精,主要的意義在於:一、氣能氧化生熱,增加身體內部循環。二、煉氣可以打通經脈,活化氣血。三、增加排毒功能,清潔體內污濁。四、使血液中溶氧,增強血紅素功能,進而活化細胞。所以煉氣生精,『精』是指體內的精華體液,包括臟腑循行液體、汗水、淋巴腺液、血液、腦汁、骨髓液等。當體液循環良好,腦汁充足,腦力自然神足、清明。

人體有兩處重要入口,一是嘴巴,攝取食物。另一則是鼻孔,呼吸空氣,兩者對身體同樣重要,但是人類習慣注重攝食,而忽略呼吸,甚至於忘掉呼吸的重要性。攝食中的養分隨血液運行全身,如果沒有氣息的融入,身體不但無法吸收,排毒力減弱,也就產生疾病,比如容易疲勞、嗜睡、失眠,這些人的血液比較濃稠暗色,就是含氧不足,循環遲滯。如果人的血液氧氣足夠,能平衡體內膽固醇及中性脂肪(俗稱血油),其他毒素也會被紅血球排出體外,促進身體健康。

煉氣除四老

人體一般來說可歸納四種老化現象:一是氣息老化。修煉氣功可以增長氣息,氣長則命亦增長。二是血液老化。血液老化循環不良,體內髒物沉澱,產生諸如尿酸、水腫、尿液奇臭,腳步艱難等症狀。煉氣使血紅素含氧量增加,排毒力亦隨之增強,則症狀漸除。三是筋骨老化。煉氣增加身體熱量,以汗洗筋骨皮肉,筋骨轉強。四是細胞老化。煉氣增加呼吸空氣與血中養份融合,代謝力增強,皮膚細胞恢復光澤。

易筋洗髓經 又訣 (三等)

 

原文

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納菁英,先吐濁積。一吐一納,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學成之後,清濁分析。初勢既畢,呼吸如式。恐有濁礙,酌量追逼。一圖數圖,多寡不拘。俟濁盡淨,呼吸隨及。純清無濁,功起即起。

譯文

凡是練初步的立身動功時,不要隨便運用呼吸法。在這些功法中,雖名為呼吸,其實都是配合呼吸的吐納法。前面「呼吸論」講過,要「先吐納,後呼吸」。因為初步練功的人,身內有濁氣阻礙,菁英之氣是無法進入的。故在未納入菁英之氣前,先吐積聚的濁氣,然後再納清新之氣。這樣一吐一納,體內清新之氣不斷生長,而多餘的濁氣則不斷排除。當練功到坐功的階段,才可以運用呼吸法。按照這個程序漸進修煉,到進行坐功時,體內運用呼吸法,清升濁降就較明顯。

當然,立身的動功和坐身的靜功是相間為用的。一般說,練完動功再練靜功,就可用上述呼吸方法。不過,初步練動功,一個勢子下來,濁氣不一定能排完。故而在靜功之初,也還可以加適當吐納法,把濁氣排盡。選擇立身動功,可選一個連續做,也可以選擇幾個一個接一個做,總之要等濁氣排盡,才可以行靜功呼吸法。到體內沒有濁氣皆是純清之氣時,一入靜功,內氣的陰陽升降即刻就能出現。

按:要達到「純清無濁,功起即起」的內氣陰陽升降,是要經過一定階段的動功靜功修煉過程。而這個過程因人而宜,沒有準確的時間界定。一般說,身體素質好,領悟能力強,能平心靜氣,消除雜念,就來得快,反之則來得慢。再者,內氣升降循環是真實現象,而有些氣功教人以意運氣,常不免出現有意而無氣的假循環空轉周天,此須學者認真體悟,切莫誤入歧途。

易筋洗髓經 呼吸訣(次第)

 

原文

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騰水起。三度交關,坎離相濟。吸七呼七,週而復始。二七十四,重複不已。三七二一,三復功畢。九九八一,純陽至極。運行三百,六十五氣。往來無窮,周天之紀。先吸後呼,達摩真諦。圖曰呼吸,俗語如此。導引內功,呼吸第一。無多無少,不徐不疾。氣不可湊,志不可移。亦不可餒,無過不及。出入不聞,定氣調息。

譯文

呼吸法的妙用是,呼為生水,吸為聚火。(按:水為精,火為神。生水即生精,聚火即聚神。)呼吸的連續運用,在於精要活,神要靈,這叫做火騰水起。在功中,呼吸法一般要經過三次,方能達到坎離相濟,即精神相濟。每一次中,意識著重在吸上七次,然後著重在呼上七次(按:所謂著重,只是觀察而已,非為著意或督促呼吸。)這樣,每一次就有七呼七吸共十四次。說是次數,其實並沒有間隔,是不斷重複。這樣做三次,就有三七二十一對陰陽呼吸。做夠這三次的反覆呼吸,方可收功。日日堅持行功,會使身中濁陰漸消,純陽漸長。當濁陰消盡的時候,就是純陽圓滿至極的時候。陽數最大者為九,純陽至極乃是最大陽數相乘所致,故稱九九八十一度數。一年有三百六五天,天天行功,一日合一日之身內周天,一年合一年自然周天,所以這周天之紀就是往來無窮。周天能往來無窮,不就能生生不息嗎?

呼吸法是先用吸後用呼,這是達摩祖師呼吸法的真諦,不能錯用。雖然圖徑上說是呼吸,它的內含是調節陰陽,升清降濁,因為人們說呼吸容易懂,就用了呼吸這個說法。在引導內功中,調節呼吸是第一重要的。(按:這裡強調呼吸法在導引內功中使用,十分得當,此是為一般初學者所設之法。若內藥已產,一入功便可心腎相交,便無需導引,無需再用呼吸法也。)呼吸法關鍵在順其自然,一呼一吸,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既不要慢,也不要快。人體本有呼吸的自然調控系統,只能順應它,而不能為了湊夠呼吸法規定的次數而加速。功夫的完成不是靠湊數,而是靠堅定不移的意志。

呼吸法固然是順其自然,然而又不能撒手不管,如果撒手不管,那還要呼吸法做什麼,那不過跟常人不練功的呼吸是一回身。那種做法只能是餒氣。順其自然就是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達不到目標。

呼吸法要循序漸進,先是外呼吸,比較短,比較粗,漸漸轉入內呼吸,就漸漸長、漸漸細。最後,外不入,內不出,鼻孔無絲毫呼吸的感覺,這才達到了定氣調息的目標境界。

按:呼吸之出入不聞狀態,就是胎呼吸狀態。胎呼吸狀態境界有三大遞進層次:第一層次,澎湃鼓蕩;第二層次,細蘊潤澤;第三層次,空明通徹。

易筋洗髓經 呼吸歌(總訣)

 

原文

一吸通關,一呼灌頂,一屈一伸,一濁一清。雷鳴地震,清濁攸分,一升一降,一陽一陰。上下順逆,陰陽交生,河車搬動,轆轤時行。三百六五,運煉丹成。

譯文

吸,可以使丹田氣沿督脈上升而通關;呼,則可使濁氣下降,腦部空虛,從而為督脈氣上升灌頂創造了條件。吸為屈縮,呼為伸放,呼吸一直在做清升濁降的工作。呼吸可使內氣鼓蕩起來,就像大自然發生的風雷,能把大地催震動搖,這種對身體的催震動搖,可以使體內清濁不分、陰陽不調的狀態改變分佈結構,恢復到陰陽清濁各而有序的狀態中去。呼吸的作用是不斷的一升一降、一陰一陽,上為逆,下為順,這種順逆的方法會使陰陽交生。丹道的呼吸法,就稱為河車搬運法。周旋無間,就像井上轉動的轆轤。自然中,地球繞太陽轉一週是三百六五天一個週期,它會年復一年地這樣周轉,體內元氣也會沿任督二脈做這種三百六五天似的週期運轉。周天運行正常,叫做周天通,這種周天通的不斷運煉,可以達到丹成境界。

按:「三百六五」之說,也可視為丹功在一定階段層次,再經過一年三百六五天傚法自然的修煉,完成丹道的一種層次效應。

易筋洗髓經 呼吸論

 

原文

呼吸與吐納有異,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納是吐出納入。吐納可分清濁而不可合陰陽,呼吸可合陰陽並可分清濁。易筋洗髓工夫吐納少,呼吸多。先吐納,後呼吸。呼吸有順有逆,順以運一身清氣,逆以合兩儀清氣。用法次第規模,譯各圖說及歌訣中。

譯文

呼吸法與吐納法是有區別的,呼吸是吸自於下呼自上,吐納是吐為出納為入。吐納對於氣來說可以分出清濁,如納入的為清氣,吐出的為濁氣,但這一吐一納不能合於陰陽。而呼吸可以合於陰陽分出清濁。如吸為升,升為升清氣;呼為降,降為降濁氣。易筋洗髓的功夫中,吐納少,因為它不合陰陽,呼吸多,重在調和陰陽。雖然吐納不合陰陽,然而對入門也有作用,故而把吐納法用在前面,把呼吸法放在後面。呼吸法有順呼吸和逆呼吸,順呼吸可以運一身之清氣,逆呼吸則合陰陽兩儀的清氣。關於呼吸法的先後次第用法,以及運用的規模,詳見各有關圖說及歌訣。

易筋洗髓經 古本詮釋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週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是故習練之功,全在易筋培養氣血為要。欲求易筋之道,需求新陳代謝,欲求新陳代謝,在於汗液,汗液不出,肌肉筋骨氣血,都不起變化。是故要出汗,初行功始見汗,是為微汗,微汗後當加功倍練,要出大汗,是為大汗,大汗後有汗,是為微汗,經過三層出汗水,全身氣血大變矣。初期三年為小期,十年為大期,小期能易筋肉,大期能易氣血。待到二期三期,定達上乘矣。練到骨節通靈處,週身龍虎任意行。「龍者為氣,虎者為血。氣使血行,週身貫通,所謂渾元一氣。」

原文

通關一法,非駕陰陽二竅不行。陰陽二竅,乃水之河車,火之輪車,一身氣道之樞紐。陰竅起,則後三關可直衝上頂;陽竅駕,則前三關可直貫注底。翻陰竅、翻陽竅時,氣又可翻下逆上。分而言之,陰竅起於根,舉於足。陽竅起於肩,駕於手。合而言之,陽陰竅皆起於足,應於手。陰竅起則任督通,陽竅駕則鵲橋、尾閭應。陰陽竅上下交應,則吸可到底,呼可至巔。上下順逆,錯綜變幻,如意運行,轆轤轉而玉環活,氣通關竅無阻滯,亦無障蔽。故古人云:掌合指立,陰陽竅通。

譯文

疏通週身關竅的方法,非憑借陰陽二竅筋脈的運行不可。以內丹必用逆行之法而言,陰陽二竅,就如同農夫抽水倒灌的河車,和戰場上將火引燃於對方的載火輪車,它們確是一身氣道疏通的樞紐、關鍵。陰竅逆用是由下往上升,用陰中之陽,主動,所以陰竅脈動則可通督脈上尾閭、夾脊、玉枕三關(按:亦有言尾閭、命門、夾背為三關者。此是人身難通之竅,故稱關。總之,何處不通,難通皆為關)而直達頭頂;陽竅逆用是由上往下降,用陽中之陰,主靜,所以陽竅脈動可融貫前三關(按:《黃庭經》指鼻、目、心。也可指上、中、下三丹田。總是泛指,不必拘泥。因人之關竅通與不通,也有大致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何處不通,何處則為關也)而直通貫於底。陰陽竅的運行,使內氣在體內翻下逆上周流循環不斷。若分別言陰陽竅的各自主要作用,陰竅起於腳底,舉於腿;陽竅起於肩,駕於手。若合起來言它們的作用,陰陽竅都起於腳,應於手。陰竅脈的勃動可使任督二脈通,陽竅脈的行駛則使任督升降交接處的鵲橋、尾閭應合。陰陽竅上下交相呼應運行,內氣由吸而上行,可從最底處發起;內氣由呼而下行,可從最高處下降。陰陽竅的發動是上下順逆,錯綜變換,達到真息時便如意運行。這種狀態就像轆轤的轉動不可分別上下順逆,總是靈活不停,故而體內周天這個玉環就是活的,氣道上任何關竅都無阻滯,也無故障或蒙蔽之處。所以古人說:掌合指立,陰陽竅便通。

按:此最後一句,乃是指和尚打坐練功的姿態。和尚打坐,雙掌相合,立於胸前,此乃用以來接通陰陽二竅。不過,此句又是借這一姿勢來說明陰陽竅相接的作用,不可認為僅用此一姿勢便得妙用。內丹之法最講辯證活用,一拘泥便致誤,可不慎乎!又,此篇言運功,乃言內氣非駕陰陽二竅的狀態,非指具體的方法。

易筋經說

 

《易筋經》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併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這種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易筋經》講內功、論內壯、說積氣,所要達到的,仍是剛的效果。在具體功法方面,它也不純用導引。而是以藥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槌打。「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

也許可以說槌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按摩槌打,是揉按、杵搗、槌打,漸次加重的。木杵、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家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家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需要補充:

第一件事,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練。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

- 摘自 佛光大學校長 龔鵬程 論文《達摩《易筋經》論考》

本人注:易筋經習煉五大步驟 – 揉、戳、鎚打、布氣(炁)、竄氣(炁)。

眼睛

 

肉眼有感光作用,所以才能視物,除了放射電感,當然也能吸收光感。當視遠物不清時,就必需凝視,加強放射力才能吸收遠端弱光,光中涵帶許多訊息,松果體和慧眼都是感應而來,有二物則必有所感,才能發生作用,如不去感則視而不見。

有一些動物保持第三眼的運作,第三眼不在慧眼處,而是在松果體,它的作用是感應,只要外界有光就失去作用。人類松果體較退化,但是也有作用,外界有光(即肉眼感光)松果體就停止分泌退黑色素,就清醒過來。

眼眶佈有十三大穴道,及十四條淚管腺,直接通於全身三焦及臟腑,淚管阻塞亦足使五臟六腑淤滯而成病。

現代科學證明,當人睜目開眼注意觀物時,會消耗大量能量,持久的觀看事物也會造成極度的疲勞,感到體力透支而出現全身無力感,此時如果懂得閉目養神,些許時間過後,感覺很快恢復精神,尤其對從事腦力、視力工作者,非常具有好處,是恢復體力最簡單的方法。特別是經常行閉目養神的人,睡眠品質也會提昇。

勞神勞力而又不懂得閉目養神的人,往往會引起情緒不寧、挫折感、憂鬱、空虛感、悲傷、煩心、恐慌、易怒等等不安定行為,就是只做簡單的閉目養神或簡單的無思靜坐,就會立即精神奕奕、情緒穩定、頭腦清新。

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東漢煉丹術士魏伯陽撰,約成書於漢順帝至桓帝之間(126-167年)。葛洪謂使稱:『(魏)伯陽做《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如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義。』其書分上中下三篇,大抵附會漢代流行之黃老思想及《周易》象數學原理,以論述修仙煉丹之道。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契合為一,故名《參同契》。

作者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世間萬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陰陽消長,坎離(龍虎)交媾,氣運流轉而致。故煉丹求長生者,亦需掌握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爻變化之理,從事爐火燒煉。故本書中論述煉丹火侯抽添進退,皆以漢代流行之卦氣納甲說、十二消息說、六甲孤虛說為本。其丹法後人解釋不一,或以為內丹,或以為外丹,或以為內外兼備。大抵以內丹說較為盛行。此書作為現存最早論述煉丹原理之著作,對後世影響甚大,被道教徒奉為「丹經之祖」。隋唐以降,為此書著作者甚多。現《道藏》太玄部收入《參同契》著本八種,一般認為後蜀彭曉所作《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意》較為可靠。

《周易參同契》又稱 [萬古金丹王] ,是魏伯陽真人的著作。妙光認為有了周易參同契的論述,才解開 [煉丹]與[易經]的參究、認同、契合。建立了[道儒]相融的境界。影響日後修真者,深入易經八卦的融會貫通,才會有周易闡真的易經丹道的基礎,建立後來全真仙宗儒道合一的思想體系,修真煉丹者,不可不讀之、參之、究之。

注:參同契裡面大概講易經道理與身體關係,然後導入煉丹思想,沒有講訣竅,是屬於命功,由命煉性,但性功講的少。

廢心用形 – 《列子》仲尼篇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乾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廢心用形:破相、不著物,用心合道。
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歸身、歸心、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