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股票交易量:老北京的人情味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6:18
 高平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gaoping

个人资料

高平

老北京的人情味儿

(2012-01-28 10:1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

高平1953冬天年在北京

 

老北京的人情味儿

 

这些年,人们在谈论饮食文化的时候,似乎遗忘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饮食经营者与顾客虽然陌生但却亲切的那种关系。它与一般的礼貌、热情、周到不同,而是一种充满了人情味儿的服务传统。这在老北京大概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普遍。

我虽然诞生在北平,但两岁就离开了。我的父母总是津津乐道那里的风土人情、饮食习俗,我却不可能有任何记忆。北平又改称北京的前夕,我才回到她的怀抱,不久就又参军走了。算来,我在北京住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那期间,我才实地感受了这种服务传统的情趣和温馨。我印象较深的有这么几回:

一天夜晚,我在吉祥戏院(位于东安市场东北角)看荀慧生演出的《红娘》(记得在节目单的戏名前还标有革新二字),散了戏出来,饱餐了精神食粮之后,胃却有点空了。那时候,戏园子周围吃夜宵很方便,我就近坐在一个馄饨摊儿的板凳上,卖馄饨的是一位老大爷,道地的北京人。他从下馄饨到我吃完,一直一边忙活,一边和我聊天儿。他知道我是刚看完戏出来的,就和我聊戏。他先问我今晚的戏满意不。我如实告诉他说:我这是第一次看荀慧生的戏,我原以为荀慧生先生已经是年逾花甲的人了,扮演丫鬟红娘,肯定是勉为其难的,但是我还得看,是冲着他这个人来的,角儿嘛,四大名旦之一嘛。结果,我服了!票价再高也值。他的嗓子虽然不大好了,但唱和道白韵味极佳,尤其扑蝴蝶那一转身,绝对就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老大爷显然已经在这里卖过几十年馄饨了,和我谈起吉祥戏院的过去和老一辈演员来津津有味,甚至有几分今不如昔的感慨。他说:当年金少山金老板在这里唱戏的时候,那嗓子,震得房顶上直往下落土!我们进行着这样的攀谈,听着长者讲说与你刚走出的戏院有关的往事,无形中就将经商者与顾客的关系变成了无拘无束的老朋友。

盛夏的一天,我和徐怀中骑着自行车从城里返回位于六里桥的解放军电影制片厂(现在叫八一电影制片厂),骑到广安门外时又热又渴,正好看到路边有个西瓜摊儿,木板支起的大案子上摆着许多西瓜,有囫囵的,有切开的,牙子的大小切得非常整齐,黑籽儿红瓤,水灵而好看。卖瓜人是个中年男子,穿着白背心,手摇芭蕉扇,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冰凉的,冰糖的……之类的广告词儿。我俩立刻双双下车,凑上前去,选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好瓜,问卖瓜人多少钱?他接过瓜来,左手一掂,右手一拍:四毛您哪。那时我和徐怀中都是只拿很少一点津贴的军人,还是在乎贵贱的,我们还了价,卖瓜人不接受,我们也不想让步。眼看双方僵持在那里,买卖不成了。这时卖瓜人却转移了话题,不再说瓜的事,问我们:二位打哪儿来?我们说:从城里来。他说:城里瓜多的是,您二位不在城里吃,怎么到我这儿?我顺嘴奉承了一句:你的瓜好吃呀。 卖瓜人马上接过话茬儿:就冲您这句话,甭给钱!说着举起刀来咔嚓一声把我们挑好的瓜切开,啪啪啪切成了牙子:吃!我们已经没有再讲价钱的余地了。我们吃完以后,当然不能凭人家这句话就真的不给钱呀,问他多少钱?您给四毛。他笑着回答。我们还是按他要的原价付了款,心情反倒增添了几分愉快。

一天中午,我和黄宗江、沈剡在前门箭楼西南边的玉华食堂吃蟹黄灌汤包。(这是我第一次吃灌汤包,当时觉得很奇怪,里面全是汤,没有馅儿,怎么包进去的?)服务员见我不大在行,过来细心地教我: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包子轻轻捏起来放在碟子里,先把皮儿咬开,把里面的汤吸了以后再吃皮儿。临走,我们到门口的小柜台去交款,服务员一边送我们,一边说:几位方便吗?忘了带钱的话没关系,我给您垫上。我们素不相识,谈不上有这份儿交情,他当然说的是客气话,但他透出的是人情味儿,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结果好像是黄宗江请的客)直到后来,我每次回到北京经过前门时都会望那里一眼,虽然那个玉华食堂早已拆除得无影无踪了。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各方面的变化都巨大得不得了,令人欣喜,使人骄傲。然而也有些不应当消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