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家洗盘时间:本末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1:37:38

本末的启示

分类: 神的道 2012-01-27 19:46

     

本末的启示

 

著:何涛

日期:2012-1-27

地点:四川

 

绪言

   我一直希望能远离尘嚣,在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安静地与高天连接,在永恒的安息中老去。这样的愿望在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属于奢侈,精神上的奢侈到达极端都是值得付出的。如果我并不为尘劳所羁绊,这样的生活都会成为现实。人能支撑着活下去所需要的物质并不多,天地万物都可取用供应我们那短暂存在的身体。没有身体的存在,我就不能写作。但是,面对身体背后那更加广漠的表象上呈现为非存在的事物,若是故意视若无睹,那就是对自己所看见的真理的不诚实。

相比人世中所谓的道德上的诚实,我们太缺乏对真理的诚实了。

真理需要我们用心灵与诚实去敬拜。

 

  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说:“出乎那些认为神秘主义不过是幻想、入迷和狂喜的人的意外的是,神秘主义者证明他们是行动的伟人。神秘主义者允许流入他们心中的,乃是一条寻求通过他们而流入其同胞心中的溪流;要把他们所接受下来的东西散布到周围去的那种需要,就像一种爱的冲动那样深深地攫住他们。”

  我所认为的是,我们常常在溪流边驻足不前,即使它是那么显而易见。只有当我们面对大海的时候,我们才会感慨:“多么辽阔的大海,海鸥飞翔,浪花翻涌,在大海面前人是多么渺小。”

  我们需要大海给我们更强大的刺激才会意识到我们自身的缺乏。溪流则并不能引起我们更严重的关注。我们人类自身只有在巨大的缺乏的反差中,才会想到追溯更宏大的本源,并想到在本源里面支取力量来补给贫弱的自我。

   显然,本源并不在伸手可及之处。对于那并不强烈感到缺乏的自我,本源就是一个自我主体所漠视的“非存在”。而对于那强烈渴慕本源的主体,则本源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我们从漠视者那里感受到“非存在”的“非存在”,而在渴慕本源的主体那里我们感受到“非存在”的“存在”。

   所以,本源远离眼前所见的“非存在”的事实需要主体的“领受”才会构成一个凸显的“存在”。

   领受,成为架通本源与主体的接点。只有在领受后,与本源的连接才成为可能。

   拒绝或者漠视都不可能进入到本源里面。

   领受需要主体的敞开,则本源才会在主体上“开显”。

 

  一个女子在接受了一个男子的求爱后,男子之阴茎才可进入女子之牝户。在其所接受的男子面前,她是完全敞开的。她丰满的乳房毫无羞涩地袒露在男子眼前并供心爱的男子温柔地吮吸与抚摸。但是男子在进入到牝户后,往往只图性欲之满足,而在兴奋的冲撞中一泄如注。进入到“强弩之末”——阴茎在射出精子后,会很快疲软。这种与牝户的连接方式,领受的是感官的快感,而不是领受牝户本身。很少碰到一男子在牝户面前发出敬拜的声音:“多么美丽的牝户,多么神圣的地方。” 世人容易耽溺在末端的感受,而对于产生末端感受的牝户本身——本源则缺乏关注与尊敬。

   舍本逐末,构成了世界中的一种经验性的领受方式。我们容易关注末,但更容易忽视本。

   没有牝户,哪里产生男女交合的那些感受呢?尽管情趣用品往往能产生这种类似的感受,但是,那是一种模拟,而不是牝户本身。牝户是模拟牝户的源头。

   所以,人类关注性欲的感受,会妨碍主体领受本源,造成对本源的遮蔽,尽管本源一直就是赤露敞开的。纵欲与禁欲,都是错误的主体对于本源的偏离。这正是道德上“戒淫”的真理上的依据。道德上的戒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对本源真理的领受。

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赤子是纯真的。只有纯真才能进入到本源,并且与本源畅通地连接而不脱离。

在《圣经》中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这里的小孩子,就是赤子。这里的天国,就是本源。

 

  在《约翰福音》中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这里的“道”就是本源。

对于领受的主体而言,有本源才有生命,这生命就是人所发出的光。

 对于未领受到这种本源的光照的对象,就是黑暗。

 作为末端——黑暗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它是一种远离了本源的光照的“存在”。但是由于我们对本源的漠视或拒绝,黑暗成为存在的常态。人是习惯于黑暗的,而在光照到眼睛的时候,我们会闭眼。

 我们的眼睛并不可靠。它已经习惯了舍本逐末,并且在黑暗的假象中忘却真理——道的本源的存在。

 

尼采在《权力》中说:“让我们看看这种思想最可怕的形式吧:生命,原来的生命乃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但却无可避免地复返着,没有终结,直至永恒:‘永恒复返’这是一个极端的虚无主义形式:虚无(‘无意义’)是永恒的!。。。。。。我们否认终极目的。假如生命真有一个目的,那它想必已经达到了。”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

 “永恒复返”与佛学中“轮回转世”的概念如出一辙。尼采与佛学都在回避对于“终极真理”也就是本源的进一步追问,他们接受或者意欲人为地摆脱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前面论及的“黑暗”。

永恒复返是一个远离了本源光照的“黑暗之旅”。

这正是黑暗旅程的可怕之处——缺乏光的照入。

黑暗的过程的结局就是“死亡”。

 

叶秀山在《哲学要义》中说:“人死后,就失掉了自己,又恰恰显示了自己;死的问题是‘无’的问题,又是‘有’的问题,‘死’提示了自己,强烈显示了我自身。死的问题从根本上显示了事物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本质、自己的存在。因此,恰恰是那个非存在显示了存在,那个非存在刺激提示着有一个自己,有一个存在。所有与死有关的‘事故’都提示着Sein,也就是‘无’提示着‘有’。人是注定了的Dasein,人是有死的,所以‘无’才存在。既然‘无’开显了‘有’,于是只有通过‘无’,通过‘非存在’,‘有’和存在才可理解。”

“死亡”这种“非存在”是在黑暗过程中的结局。这个结局是由于远离本源(背道而驰)而造成的一个结局。在圣经中,对于人类的“背道”称其为“罪”。在《罗马书》中,保罗明确地说:“罪的工价就是死”。

 

在《帛书老子》中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句话在松择明的《老子瑜伽》中翻译为:“阻塞住那个通向枝末的出口,关闭通向欲望的大门,那么终身都不会劳苦。开门走出本源,耽溺于世俗事物的治理,那么终身都不可能成事。”

在《庄子》中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顺从“本源”而不是“背道”,就成为了摆脱劳苦的幸福之路——得救。

按照圣经的启示,这就是伊甸园的恢复,进入到神的永生的国度中,战胜死亡的黑暗。

 

愿世人活在本源的“道”中,而不是活在黑暗里面,接受真理的光照而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