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后材料涨价:广州东山民居建筑区――民国新贵的地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1:48:58

 

在广州人旧时有“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一看东山满大街小巷的西洋式骑楼建筑、早期花园式住宅,心里就有是什么回事。一西一东,一富一贵,西关豪门以商贾为主,东山则是民国新贵的地盘。

广州东山新河浦路、恤孤院路一带,清静而整洁。马路不宽,两边却生长着葱郁的古木,有盘根错节的大榕树,也有高大袅娜的玉兰树,洒落一地清凉的绿意。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掩映其间的一栋栋洋房民居楼。它们一般单家独院,高两三层,红砖清水墙,具有典雅的西式风格的柱廊。这些房子新旧程度不一,有的略显陈旧,斑驳的外墙无语话沧桑;有的则经过一番修葺和翻新,窗户宽大明亮,雪白的纱帘翻飞,别具韵味。

这就是是上个世纪达官贵人、华侨商富的居住地。先是从海外归来的侨胞,在昔日的郊野建起一批西式住宅;接着,高官显贵、军政要员,也纷纷来这里大兴土木,结庐营宅。一时间,“东山洋房”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形成与“西关大屋”迥异的独特景观。这些建筑让人们联想到一个社会历史交替时期的东山。历史风雨也必然对这一区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
这些洋房里,还曾经活跃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谭延闿、陈济棠……重温这段历史,依然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我们仿佛触摸到那个风雷激荡时代,这个城市急速跳动的脉搏。

这些新型的民居建筑群一改广州传统建筑“青砖石脚”西关大屋的格调,又有别于竹筒屋的布局。它们大多吸取了欧美各国的别墅形式,并且结合广州地方建筑特点建成。这种新型民居建筑打破广州民居千篇一律的面貌,是城市建筑风貌的一个突破。这些楼房大体可分为两类型:一类是花园别墅式,前后有庭院,主楼多为二三层,外墙用红砖砌筑,水泥钢筋结构,多采用仿罗马、希腊等形式,门廊入口处采用券拱形式和山花顶,形式新颖,副楼多为平顶,清水红砖勾缝外墙,装饰稍逊;另一类是建筑线条简练,装饰简洁,外墙红砖砌筑,楼上筑阳台或前廊,室内宽敞明亮,地铺水泥花阶砖,柚木门窗,主楼前设小庭院。
东山新河浦的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是这类建筑住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侨园串成历史文化长廊

在东湖街辖区内,坐落着300多座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侨房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从华侨兴建物业、开办企业进行实业救国,到中共三大的胜利召开,这些老房子里曾经演绎了一幕幕的历史图景。

位于东山区新河浦的“五大侨园”(春园、明园、简园、逵园、隅园),每个园都蕴涵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故事——或是建筑风格独具代表性,或曾经是伟人的居所,或是包含设计者的爱国之情。另外在新河浦一带,在这一带除了“五大侨园”外,更有两处闻名的文物保护建筑:一是东山浸信会,一是培正中学内的“王广昌宿舍”。

春园――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办公处

春园是20世纪初由美国华侨所建,宅屋坐北向南。面前是新河浦路,再往前便是绿树环抱的新河浦小河。以前,小河还可以通行机动船,涌边有个慈菇塘,可见当年这一带交通方便,周围是池塘、蕉林环绕的空旷的田园风光。春园的名字富有诗意,园主人在这里建了三座小洋楼,分别是现在新河浦路的22、24、26号。这三座洋房统一的式样,楼高13.5米,每层进深19.1米,宽9.8米,颇有气派的西式风格,显示出主人别具一格的品位。现在,这三座洋楼都重新经过修葺和粉刷,其中24号楼由政府进行保护和管理,另外两栋分别是私人使用和用作新河浦幼儿园。

春园,曾是中共“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广州,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会议的党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就住在春园24号。在这里,还曾召开过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和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现在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按照以前的摆设放置着床、桌等,仿佛在唤醒人们对这段不平凡历史的回忆。在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客厅,正是在这里,曾经活跃着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东山五大侨园-春园

明园――“洋房别墅”原貌依稀

明园位于简园的斜对面。明园在建成之初,是两幢风格相同的三层红砖楼房,中间入口为罗马柱式门廊。明园环境幽静、绿树遮阳、清爽宜人,环绕着的是一片竹林。当时,在这里住的都是一些华侨。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明园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

现在,明园的围墙大门依然保存着,但原来的红砖楼,被一栋白色的新房子完全阻挡了,穿过一扇斑驳的铁门,沿着小路往前走,才能看到传说中的洋房。其中一栋正在修葺,另一栋由一黄姓人家居住,当年的面目已难以辨认。

东山五大侨园-明园

简园――极具欧洲建筑风格

位于培正路上,是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所建的私人别墅。简照南、简玉阶两兄弟,是20世纪初我国有名的华侨实业家,1906年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提倡国货,与英美烟商竞争。当时,培正路一带还是一片田园果林,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简园落成,十分引人注目。

简园建成之初,这座洋房高三层,前花园有喷泉花圃,围墙上部以绿釉陶竹筒装饰,券拱式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首层门廊入口处,还立着一对威严的宫廷式狮子,为这座宅园增添中西合璧的韵味。

简园建成之后,曾用作德国领事馆。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党要员谭延闿曾住在这里。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毛泽东常在会议休会时,到简园拜会时任大元帅大本营建设部长的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

历经80多年,简园旧时的花圃,被用作一个停车场,房子有人居住着,二楼还拉起防盗网。涂刷着米黄色粒状灰砂的外墙倒保存良好,依稀可以窥见当年的风采。

东山五大侨园-简园

逵园――确定中共三大旧址的重要坐标

逵园位于恤孤院路9号,很容易便可以找到它,因为正对着它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上面矗立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碑。逵园建于1922年,由美国华侨马灼文所建。历经80多年,这栋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外墙红砖依然保存完好。首层、二层的仿希腊式柱,重新进行了粉刷。楼房上方建有突出的拱门楼,门楼上塑有“1922”字样,按照西方建筑的习惯,这可能是逵园的建造年份。逵园的庭院遍植花木,特别是蒲葵树,郁郁葱葱,所以人们渐渐地,也就把这里称为“葵园”。

逵园本身的故事不多,但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一个独特而光荣的角色。原来,中共“三大”会址之所以选择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砖木结构瓦屋,是因为这里地处郊区,偏僻幽静,人烟稀少,有利于保密工作。但是从外地来广州参加会议的代表,却遇上了不易找到会址的麻烦。幸好正对着“三大”会址的逵园,在一片简陋低矮的旧式瓦房中十分突出,尤其是门楼上的“1922”的字样,成了代表准确识别中共“三大”会场方位的一个坐标。后来,中共“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成一片烂地,也正是逵园,这个会址才得以重新被辨别确定。

东山五大侨园-逵园

隅园――英伦风格“西曲中词”
隅园位于寺贝通津42号,它的设计者、最初的主人是广州早期留英、美学生伍景英,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他曾担任海军造船总监。

东山五大侨园-隅园


隅园大约于1931年建成,整体风格源自英伦。但伍景英在设计时将英伦建筑风格融进本地特色。英式洋楼的阳台多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为了适应南方闷热的天气,隅园的阳台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这种建筑风格被人称为“西曲中词”。
隅园现在属于私人庭园,外面竖起了高高的围墙,旁边建起了一栋两层蓝色房子。虽然如此,依然可以清晰看见洋房的琉璃瓦硬山顶、红砖清水墙,庭园里生长着多种不同古树,郁郁葱葱,供人遥想当年的清静、典雅。
伍景英(1890至1993),广东顺德人。晚清时清政府派往英、美两国学习制造舰船技术的留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广州黄埔水师鱼雷学堂,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留英,并于1915年转至美国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在美国他曾千方百计进入一家最先进的潜艇设计制造单位,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目的就是学有所成以贡献祖国。

1920年2月他毅然回国,由海军部派往上海江南造船所工作。1925年,国共合作,在广州成立海军局,伍被召回广州担任海军造船总监。为广东革命政府服务期间,设计了广东舰队的“坚如”、“执信”、“仲元”、“忡恺”四艘巡舰。抗日期间,参与设计虎门水域布水雷工作,阻止日军在虎门的登陆计划。1946年接受广东海事专科学校校长之请,在该校任职教学。曾著《造船理论》一书。解放前夕,接受中共地下党指示,留在大陆受任于支前司令部修造船只解放海南。解放后担任海军南海舰队修造部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为人民海军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1993年6月在悉尼寓所去世,终年103岁。

东山新河浦路、恤孤院路、培正路、寺贝通津一带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