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什么大跌:关于孔庆东教授与香港骂战?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19:28:20

关于孔庆东教授与香港骂战 之我见

  本来,龙年到了,普天下的华人应该是皆大欢喜同心同德高高兴兴迎接自己的传统节日的.岂料,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的一番关于香港的言论,却在新春引发了两边的骂战.

    身在欧洲,做个看客不是不可以,但心里觉得还是有几份不爽,不说出来不是滋味.

    固然,作为一个给学生授惑说道,负责教授年轻人知识文化与德行的大学教授,不该用这么凡人俗子的骂街言语,来对待一个民事纠纷的事件,尽管孔教授是个性情中人.

    为此,我仔细看了这段被誉为狗论的录像,发现一个事实,从头到尾,孔教授还真没有说过一句香港人是狗  这样的话.

    跟狗相关的词汇基本上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整个事件好比是   一个人说了一句----- 我们邻居XX 家有几个人真讨厌. 你把有 几个人 去掉之后,自然就变成了   我们邻居XX家真讨厌一样.

    于是,香港人急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被骂成了狗,而且是被大陆的一个教授骂成了狗.

    大陆也开始有人讨伐孔教授,认为其有损大陆的气度,很想问问,在愤怒讨伐之前,有几个香港人和大陆人是仔细看过这段录像的?

    话说回来,一个小孩子在陌生的城市里,在地铁了吃了几口食物,也不至于罪大恶极.再说,孩子和妈妈一定是不知道这个规矩的,不瞒您说,我在美国,法国的地铁里,常常看到举着披萨和热狗夹着报纸卷举着咖啡杯的急急忙忙赶路的行人乘客们,资本主义那么发达的文明国家里的乘客们仿佛对此熟视无睹,吃东西的人也没有被其他人当街骂的狗血喷头.

    本来嘛,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规定,外来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烦了忌讳,当地人友善耐心提示一下也就罢了,尤其是对待孩子.录像里的大人也不够地道,想想看,因为来游玩的孩子在地铁上吃了东西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和大人骂一顿还要牵扯上大陆人的名誉, 想必这人也不是什么有教养的人.可怜的是,这几个孩子的心里也会对这座城市留下一个恶毒的至少是不友好的印象.

    如果这个城市的人有足够的教养,或者文明程度足够高,周围的乘客善意地提醒一下孩子和母亲也就罢了.不必骂人,也不必特意把大陆人这几个字叫出来,这样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香港这个地方,不大好说的清.其特质不大好说清楚,你不能简单地说,上海人精明,有点犹太人的精神,北京人很达观有点皇家后裔的气势,青岛人很豪爽因为跟大海离的很近,西安人很内秀因为大唐文化遗风犹存.

    香港,不大好说,说历史吧,几乎没有,说文化吧,最多是广东文化的边缘化,原本就那么一个小岛,一无所有,后来让洋人统治了一百年,被洗涮成了洋人? 殖民地人的典型性格和心态 ? 仰着脖子看洋人,斜着眼睛看同胞 ?

    打个比方吧,也许这个比方不那么恰当,不过,假如你正好是个香港人,请你千万不要去计较,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比方是这样的,一个家长,不管什么原因,怯懦啊,穷啊,养不起孩子啊等等,总之是把自己黄皮肤黄眼珠子的孩子送给了白人去养活,等那孩子长大了,他也说不清自己是个白人还是黄种人,因为他自己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明明知道自己是个养子,靠着白人父母的养活而长大,吃的是西餐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可是骨子里留着的还是黄种人的血,永远是黄皮肤黑眼珠子,就算恨死自己,也改不成白人.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活得比较矛盾了.

    面对白人爹妈,觉得挺亲,毕竟给了自己衣食住行,可是终究血脉不是一回事,面对亲生爹妈,却又由于几十年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夹生了,陌生了,不大熟悉甚至不怎么习惯了.

    痛苦的关键是,这孩子怎么想自己的亲爹亲妈? 嫌弃他穷? 嫌弃他把自己抛弃不顾了? 嫌弃他老了落后了? 或者还有其他心态?

    如果这是个有良心的,善良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他会用西式的文质彬彬和教养,再用中国式的孝心来理解和包容自己的亲爹亲妈.理该如此?对不对?

    如果你死活看不起你的亲爹亲妈,还帮着白人养父母一块骂你爹妈,诅咒和蔑视你亲爹亲妈,那么结果也许就是,两边的爹妈都有点寒心,谁都看不起你了.

    说到老,你还终究必须是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子的人,是不是?

    这个比方,也许不大确切,但是人之常情,就该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把一个城市比成一个养子,也许是不大合适的.

    香港这地方, 我去过几次,说实在的, 都不是很快意也算不上十分厌恶.有几个亲身的经历的例子,随便说来看看.

    想当年,离回归还差好些日子,九十年代初吧,因为工作关系去了香港.

    那一趟,代表的国家首都的媒体,印象深刻. 得到的不见得是最好的礼遇.

    但必须说,对方对工作的态度是很敬业的,认真的,跟英国人真有点像.不过对待客人的态度是傲慢的轻蔑的. 据说那时候他们管大陆来的统统叫做表妹或者表哥,言外之意,就是乡下的亲戚.

    对方张口一个国际惯例闭口一个我们香港人等等,时不时还冒出几句广东式的英文来,以显示区别.大部分时候,他们跟我和同事们说广东话,仿佛故意使得我们越发觉得自己是外乡来的,容不得大家加入游戏.他们说广东话的时候,我们就显得格外乡亲味,格外表妹表哥.开始我们忍着.

    那时候,大陆人还不大懂得喝咖啡,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是星巴克.对方很多人拿着纸杯咖啡,喷着洋腔,冒着轻蔑的眼神,接待着我们这伙北京来的人.

    大家心里不舒服,这样会影响合作,同事中,一位英语说得顶呱呱的北京姑娘,出身外交官家庭,跟着父母走南闯北,说着一口标准的英语.姑娘急了,张口就还击,这一来不要紧,几个来回下来,对方的气焰被压了下去.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表妹表哥同事们,会英语的干脆一股脑都张了嘴.不仅如此,被逼急了的北京同事们给对方赠送了一个外号叫  港怂.

    这意思,你大概知道,北京人称呼那些本来不怎么地,也没什么本事或者根本就什么都不是的,或者见了强势就低头见了弱势就发威的人叫做  耸人.这一趟,是这么过来的,当然后来几年合作下来,我们几乎跟港怂们成了朋友.他们的工作的确是积极敬业的,公事公办,有板有眼,很英国职业化,这你必须承认.

    另一次,差不多是临近回归的时候,我陪我先生去香港祭奠他的功夫师傅咏春大师黄淳梁先生,一路问人过去,凡是我说普通话时,几乎没什么人回答我墓地在哪里,逼得我只好用英语跟路人打招呼,改用英语之后,很多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起初,大概他们以为我是我先生的随从翻译或者导游,后来看出来我是他太太,那态度就不一样了,在墓地如此,在饭店如此和商场也如此.

    那一趟,是逼得人只好说英文.

    因为跟着洋先生,我不折不扣挣了假洋鬼子.

    但是假洋鬼子,在香港这地方,好像挺好使.

    还有一次,令我记忆犹新,记不得是哪一年, 港星足球队来大陆比赛,被大陆明星队踢输了球.恰好我跟央视如今十分红火但当初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的某主持人正在工体的休息室里采访,我们不是像今天的狗仔那样无处不在,我们是正式的国家电视台栏目组,提前约好来采访的报道的.

    香港明星们一扫平日的明星气度,举止龌龊不已,气焰嚣张,破口大骂.不顾我们的采访,竖着中指继续骂人,那里面有演包青天的,有当所谓校长歌坛常青树的,还有大家都以为是温文尔雅的所谓大牌明星们.他们的态度真是把我们几个栏目组的编导和记者们都吓了一跳.

    最后面对我们的镜头,一个矮个子的,演了一辈子丑人的演员把一个纸盒子套在了正在对他们采访的摄影机的镜头上.

    更衣室里传来一阵阵坏笑.我不懂粤语,但我听明白了,他们是在谩骂大陆明星和大陆观众.

    气愤之余,我在北京青年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香港明星输了求还输了什么?

    没多久,该厮就出现在大陆的电视节目中,扯着破锣嗓子说着乱七八糟的普通话,一脸正气地向大陆观众献殷勤, 这厮丑陋的样子,让我恶心不已终身难忘.    

    不知道这一幕,如今已经贵为央视大牌主持的这位兄弟还记不记得?

    弹指一挥间,大陆的变化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还有一句叫后来者居上.

    眼看着北京的楼房盖的比香港还高,有的北京人住的房子,甚至比香港人住的还宽敞,北京的姑娘穿的比香港人还时髦,北京的孩子出国留学的机会比香港人还多,北京的白领中说英语的越来越多越正宗,北京喝咖啡玩收藏开飞艇玩探险逛世界的富人们越来越多.

    香港那边好多人的气焰不那么嚣张了,但也未必见得就是友善了.

    他们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大陆翻天地覆.来不及叫人接受啊.

    中国大陆的天翻地覆,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韩国人,很多人看的不舒服,很简单,他们越来在中国人面前的那种优越感没有了,或者说正在慢慢减弱,他们有点不习惯,不舒服,有点酸溜溜的.

    再打个比方,您家院子里您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家里原本穷兮兮的,孩子又多,成天拮据的不得了,而您家人口少,爹妈挣的工资又多,所以您觉得自己比那个同伴要优越的多,甚至高贵的多.您就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忽然有一天,您发现,儿时的玩伴有钱了,体面了,出人头地了,甚至水滑光亮地出来进去的,甚至比您还有钱出手阔绰,还见过世面的时候,您的心里是不是就有点那么不是滋味了?

    叫什么来的,嫉妒羡慕恨 ?对对,这不是时下流行的字眼吗?

    其实,嫉妒羡慕恨,是人类最简单不过的感觉了,人人都有,不过千万别把这些感觉用到民族啊,社会啊,政治上面去,用处了地方,可就成了大事了.北京也好,香港也好,大家都该学会,就事论事,平心静气,比如说,孩子吃东西吃错了地方,当大人的千万别倚老卖老,随便出口训人,样不好,损自己的形象,也会惊吓着孩子.再说一个孩子吃东西,不能就代表整个大陆人的素质和行为,老人家说过火了,香港人的反应也过火了.说白了,哪里都有不中用的驴子,哪里都有英雄好汉.

    再说说咱们自己吧,毛病也真不少,比如千百年来.始终觉得外人比自己人强,外来和尚会念经,先是崇拜洋人,然后是准洋人,然后是港台的人,好像自己同胞就不怎么值钱,这种洋媚外的心理多少也害了自己的尊严.这样一来,就显得自己有几分轻贱.好好一件事情,非得成了墙外开花墙里香才能引起家里的注意.

    来个专家吧,非得是洋专家好,当年的洋专家是苏联人,现在是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香港人.

    来个明星吧,动不动就是好莱坞第一位,港星第二位,大陆自己的明星怎么也火不过港星去,就算是过气的港星,来了大陆也能耀武扬威几天.大陆把他们的市场抬的高高的,这些三流四流的明星们来了,腰包里揣了大陆歌迷粉丝们的钱走人,临走还骂几句大陆人真傻真土.

    看的电影吧,好莱坞大片就一定好的不行,港片也热门的不行,大陆导演辛辛苦苦拍出来的影片,却没什么人爱看.  这点就不如韩国人心齐,人家用车,全民总动员,先买自己国家制造的,看电影,先看韩国人拍摄的,咱们的人民怎么就不会照顾一下自己的民族工业呢?

     一个本来一般的电影,只要有个三流四六港星加入,就显得不同.

     一个什么仪式为了请个洋明星出场,不惜花几百万,而观众也绝对捧场,趋之若鹭.还要挤得打破头.

    您就不能自重些.

    于是,多少洋人,港人心里偷笑啊,大陆的钱好赚啊,他们一面骂大陆人傻,土,老帽,表妹,一面在大陆大把大把挣钱回家去买房子养家置地,后来在大陆也开始买房子养家置地.

    一部电影,有个洋明星加盟,就成了好莱坞的大片,一个活动有个洋脸孔出现,就能有号召力.而我们自己,还就认这个理儿,外来的就是好!

    家具在外国转一圈,贵了好几倍,买,为什么,洋牌子!最后不惜上当受骗.

    衣服,明明是在中国做的,到了外国,贵了好几倍,买!为什么,洋货啊!

    汽车,管它用得着用不着,只要进口可以上二环,国产的,排气量不够,不许进城里!这都什么道理啊?典型的洋奴嘛.你看奥迪奔驰宝马那些公司高兴地.国产汽车只能羞答答地拼死挣扎!

    有一次,我代表我们机构出席一个活动,主办方小心翼翼地提出来,能不能再真的找个洋面孔来参加? 哪怕是个在国内的留学生也行,只要是个老外就行,装个场面.

    我心里真的挺生气,真想问他,您不觉得,在一个国际洋机构里,能我这么一张中国脸,大家都该觉得自豪才对吗?

    2008年,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我把这个荣誉让给了秘书长,因为他是洋面孔能代表机构的国际性,可是我的同胞啊,还是那句话,您不觉得,能在这么一个洋机构里,出现我这么一张中国脸,也是个值得高兴地事情吗?

    中国人就不如洋人吗? 中国人就不能比上洋人吗值钱吗? 中国人的价值和身份就跟外国人不一样吗?

    我们不喜欢别人骂我们,蔑视我们,可是我们的同胞们自己把自己当回事过吗?

    我们自己尊重过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有成绩的同胞们吗?

    我们需要自己扣心自问.

    好好问问我们自己!

    不问清楚这个问题,就算您有钱了,爆发了,走到哪里,您还是要被别人骂,要被别人侮辱.想要让人尊重自己,首先要自我尊重,想让人不骂我们,就要做的比别人更好.

    是不是?

    规矩,我们可以立,也可以学会,但是尊严是买不来的.

    兄弟姐妹们,当你们出国旅游大把大把把银子撒在国外,贡献给洋人和港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一点,咱们也是来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人,您的身子要正些,行为要端庄些,举止要有礼仪些,态度要不卑不亢些,就算是不会说英语和广东话,您也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说话.

    如果那样,您看看,哪家的东西还敢再轻易蹦出来随便训斥您和您的孩子?

    您千万不要觉得洋人就是好的,洋人耍流氓当小人的有的是.

    您也不要觉得自己有钱了,就能跟洋人一比高低了,很多事情不是靠意气用事能解决的.

    咱们心平气和地好好完善自己.人家好的地方要去学,学回来就要用.

    奉劝港人同胞,也别因为一句话就急了,毕竟大家都是相亲同胞,自家同胞骂的话真的比白人骂出来的要好些.您要是急,也该跟英国人去急才对.咱们窝里斗,谁在高兴? 别让人家看笑话.

   教授的,您就好好去做教授,不能随便骂人说粗话,教授骂街,就跟那个骂孩子的小市民一样俗气了.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社会,容忍一个教授骂骂人,也是好事,您看看过去,鲁迅先生谁没骂过? 不是照样活得挺好? 孔教授的勇气还是可嘉的,至少一个教授不至于也去低三下四,阿谀奉承,盲目追随和崇拜吧? 一个社会,能容忍有性格的人出现,是个进步!

    台湾还有柏杨,李敖,龙应台这些能骂人的学者呢! 一个国家要是尽盛产些 白开水般温吞吞的,低三下四,奴颜媚骨的两面好人,也太丢人了吧!

    不过,孔庆东先生要注意的是,以后尽可能不要用侮辱人格的字眼和街坊四邻们吵架用的大白话.咱们是北大的教授.怎么也得学学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之等先辈们!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看看而已.

   据2012年01月12日(周四)的《太阳报》报道:本港恶劣的居住条件及笼屋成为国际传媒报道焦点。英国《每日邮报》以香港笼屋为题材,昨在网上发表图辑,文中形容笼屋居民为「笼狗」,又指香港的路易威登(LV)店数目多过巴黎,却仍有数千人住在笼屋,相当讽刺。不过,这篇「笼狗」图文却引起港人极大反感,纷纷在网上留言,认为英国唱衰香港。

  

   网民轰唱衰香港

 

   英国《每日邮报》昨在网上发表了十张由澳洲摄影师拍摄的香港笼屋图片,标题为「香港笼狗」,内文提到香港是世上最富裕城市之一,但有黑暗一面,数千人住在面积只有四呎乘两呎半的笼屋。《每日邮报》又说,笼屋在港是几十年的房屋问题,却未有消失,香港经济只是集中金融服务,很多人无处容身,若不住笼屋便要露宿街头。

    但《每日邮报》的图文将笼屋居民形容为「狗」,却引起港人反感,网民「废人3539」将有关内容张贴在高登讨论区,指「香港又扬威海外了」,引起讨论。「送大礼被喂屎」说:「强烈抵制英国佬影衰香港,伤害香港巿民感情!香港政府仲唔组团去英国,将英国最穷嘅一面影落嚟发畀香港人睇。」

    「薯仔男」则称:「根本英国从来无当香港系自己人,成日唱衰香港,以白人嘅心态去丑化中国人,佢哋英国自己国内都好多问题未解决啦,无啦啦走去报道香港,想转移视线?都唔知D白人咩居心。」

原 文

Cage dogs of Hong Kong: The tragedy of tens of thousands living in 6ft by 2ft rabbit hutches - in a city with more Louis Vuitton shops than Paris

By DAMIEN GAYLE

Hong Kong,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cities, is abuzz with a luxury property boom that has seen homes exchanged for record sums.

But the wealth of the city has a darker side, with tens of thousands priced out of housing altogether and forced to live in the most degrading conditions.

These pictures by British photographer Brian Cassey capture the misery of people - some estimates put the figure as high as 100,000 - who are forced to live in cages measuring just 6ft by 2 1/2ft

Yan Chi Leung is mentally ill and lives in the 6ft by 2.5ft wire cage at the bottom of this stack of three

Kong Sui Kao, 64, sits in his home in a room with 19 other cages
The city is one of the planet's most densely packed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nearly 16,500 people living in every square mile of the territory.

Unscrupulous landlords are charging around US$200 a month for each cage, which are packed 20 to a room, and up to three levels high.

The lower cages are more expensive because you can almost stand inside them, but the conditions are no less squalid.

All this in a city with more Louis Vuitton shops than Paris

Tai Lun Po, 79, has lived in the cage he is sitting in for an extraordinary 30 years



Eight-year-old Lee Ka Ying lives in a 6ft square 'cubicle cage home' with her mother


Yan Chi Keung eats takeaway outside his wire cage home - there are no cooking facilities

Tai Lun Po walks to the bathroom which he shares with the other residents

Occupants must share toilets and washing facilities, which are rudimentary. Many of the apartments have no kitchens, forcing their impoverished residents to spend there meagre incomes on takeaway food.

The cage homes have been a running scandal in Hong Kong's housing market for decades, yet rather than disappear, they are on the rise.

A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has lashed the city a former British territory whose economy is focused 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e have been forced to turn to them for a place to stay.

The alternative is life on the streets




Mr Yan smokes a cigarette amid his neighbours in his cage flat

Tai Lun Po walks the corridors of his Mongkok Hong Kong cage home




Tang Man Wai, 60, a retired restaurant worker, is forced to spend what little money he has on take-away food

Tai Lun Po walks to the bathroom which he shares with the other residents

Occupants must share toilets and washing facilities, which are rudimentary. Many of the apartments have no kitchens, forcing their impoverished residents to spend there meagre incomes on takeaway food.

The cage homes have been a running scandal in Hong Kong's housing market for decades, yet rather than disappear, they are on the rise.

As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has lashed the city a former British territory whose economy is focused 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e have been forced to turn to them for a place to stay.

The alternative is life on the streets


Mr Yan smokes a cigarette amid his neighbours in his cage f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