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股有哪些:哲学教你揭开真面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3:02:00

转载《科学发展在中国: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073-323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038019,211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韩天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对矛盾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组成,主要矛盾起支配作用;矛盾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量变到质变。

物质和物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和概念,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名词和概念;形式和内容也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和概念、两个紧密联系的名词和概念。

我在读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并没有感觉到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和有关论著有什么不妥,也不敢去想其有何不妥之处。但是,一个普通的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H2+O2—H2O),让我无法正常思维了。首先,在氢和氧的化学反应式子中看不出谁是主要矛盾方面和谁是次要矛盾方面;其次,如果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量为标准,氧就是主要矛盾方面(氧为16,氢为2),氢就是次要矛盾方面;如果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数量为标准,氢为主要矛盾方面(氢为2,氧为1),氧为次要矛盾方面,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氢始终是主要矛盾方面(氢为燃料,有偿使用),氧为次要矛盾方面(氧为助燃,无限免费使用)。当然,也可以用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相互转换的理论来解释。但是,在这里这种解释很难让人信服。

真理要以科学为依据,科学要以现实为依据。一个化学反应式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错了呢?还是化学反应式子出错了呢?还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出错了呢?还是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及次要矛盾方面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就可以了呢?

反思上述化学反应,反思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的理解,反思语言科学的表述方式方法,我发现我们走进了误区。

误区之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这个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没有任何错误,也不可能有任何错误,但是,没有错误的科学理论,不等于没有被错误理解和错误使用。

物质决定意识(或思想、或精神、或理论,以下相同,不再区分)指的应该是两者产生的先后因果关系,并且仅仅为一个客观存在产生一个意识的时刻“点”,而这种意识一旦产生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在,其本身也就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从而其也可以产生新的意识。这是一个难点,也是破解唯心主义和迷信的关键点,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中,我们不承认客观存在的意识的物质性,只把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实在当做哲学的物质(其实我们也否认“一个空旷的空间”的物质性,这是错的),于是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尴尬。

最大的尴尬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长期争论不休。这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类的争论,出现了逻辑的偏差。没有生命就没有意识,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意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争论的是“人类的哲学问题”。人类从其诞生的那个时刻“点”就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第一个意识(尽管很原始、很简单、很低级),随后,人类存在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意识就变为大自然中一个客观存在的实在(以光、电磁波等等信息载体的形式存在,并且从理论上说这种信息永远不会消失),这种客观存在的实在可以产生新的意识,逐级传递,使人类意识走向更高级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哲学的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关系。而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学者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学者却拿出任何一个意识(无条件、无范围限制)去争论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这种割裂物质与精神的整体系统完整性的争论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答案。

哲学的物质和物质形态是两个概念,但在唯物主义哲学学者和唯心主义学者的争论中仅仅把具有人类的眼睛和肢体可观可感可触的物质形态(实际混淆物质形态和物质的差异)叫做物质,其实,客观存在了的意识也是哲学上的物质;客观存在的空间和距离也是物质(包括心灵的距离);客观存在的另外一半的世界即反物质世界也是物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没有涉及)。物质是一种概念化的抽象,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却也是一些人常常容易混淆的常识,双方往往讨论的不是相同层级、相同概念的问题(可能名称相同),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些错误的命题之中争论不休。

就唯心主义哲学的精神第一性理论来说,其本身就说明它和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第一性理论是统一的理论,没有哲学意义上的差别。唯心主义的精神第一性本身就是物质第一性。按照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的所谓上帝或神等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的假设,上帝或神既然是超人类的客观存在的实在,那么,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上帝或神本身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所以,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局域性片段式的唯物主义哲学,其本身就是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的命题。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它探究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命的起源和演变、探究了自然现象、反映了人类的早期的文明状态。另外,唯物主义承认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进而产生新的科学理论,这种旧科学理论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其产生的新的科学理论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如果这种旧的科学理论不是哲学的物质,就会导致精神第一性、意识第一性,即精神或意识决定精神或意识,这样,唯物主义哲学就不能自圆其说。

误区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当我们承认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又一种尴尬。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这种意识反作用的反作用力也有一个量变的问题,量变到一定程度也应该会发生质的变化,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继续坚守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呢?还是否定量变到质变的点位存在(永远是量变而在这里就没有质变)呢?如果坚持前者,就会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量变到质变的理论带来尴尬;如果坚持后者,就会给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带来尴尬。最后,就会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二难推理的尴尬。但是,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尴尬,而是后人混淆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尴尬、混淆形式和内容的尴尬。用回避的办法不能长久,用回避的办法不能得到民心,用权威压制的办法不会把错误变成真理,用权力压制的办法也不能把错误变成真理,真理不需要回避任何问题的挑战,还原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本义(客观存在了的实在的意识、思想、精神、理论、时空、距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就会使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在无坚不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上,永葆社会主义活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误区三: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毛泽东提出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论断是科学的论断。思想问题需要思想方法去解决是正确的方法。

为什么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呢?因为精神就是客观的物质。并且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为什么思想问题需要思想办法去解决呢?这是同态效应同级同领域效应问题,或者说是同种类同层次的物质才容易相互产生影响相互起作用相互转化的问题,或者说是同频共振问题。同时,思想、意识形态也有惯性,它的产生、壮大、消失都有一个过程。物质和精神的转换也需要同态效应。

剩余价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我们通常仅仅把剩余价值表层次地归因于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自然的本质的来源。常识告诉我们,人的动力或体能来源的实质是碳(食物)和氧的化学放热反应产生的能量,而通常氧是大自然不断制造免费运输免费全额自然供应(包括其它相应条件),不需要人体和人类作出任何努力和感觉。而在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中,氧气占据绝对主要的分量(氧原子为2,氧原子量为32;碳原子为1,碳原子量为12),这劳动力剩余的动力或体能来源于大自然的免费供应的氧气。而通常我们考虑价值的时候,只考虑了一半原材料,即碳,而忽视了大自然免费供应的原材料,即氧。于是在会计账面的价值核算上就产生了巨大的差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有了物质基础。因此,剩余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免费供应的氧气。

    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义和剩余价值本源,准确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社会主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