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续费最低的股票公司:西来初地 宗教与俗世的温暖拥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43:44
西来初地    在广州这个洋溢着世俗精神的城市,“西来初地”这个名字总会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当年的西来初地,叫做绣衣坊码头,靠着水天一线的珠江岸,为了传播佛教,天竺国王三子达摩禅师远渡重洋,终于在6世纪20年代抵达广州城,当时的登陆地点,被命名为“西来初地”。   心灵地图 寻找“西来初地”并不困难,这里以前是港口,而现在更像是个门户,面对的是新的商业中心,背后是传统的玉器街,玉器街不止是华林寺前,还包括西来正街、华林新街茂林直街、新胜街、长胜街等,每条街和附近的小巷都被商铺挤得满满的,到了西来初地牌楼这里,才渐渐疏朗起来,有一个流动的小摊档摆在牌楼之下,玉缀子挂在流动摊档的货架上,一排排的,偶尔有人碰一下,发出轻微的声音,和玉器配搭的红色的中国结也挂着,很是耀眼,倒显得玉没那么绿了。      这里就是这么有趣,华林寺是南派禅宗的要地,佛教是出世的,而华林街的商铺却是最人世的;玉是温润的,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玉的品质,并且常常以之自比,而这里的玉却又是最商业化的。整个玉器街都是老广州的风格,但这里却是全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老广州反而在退出。    西来初地  达摩登录处立起的牌坊背后,是中国最大的玉器市场。 宗教与商业再广州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西来初地的牌楼上写着佛家偈语“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当年,印度的佛教被本土化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又分南、北二宗。南宗教派则认为‘‘人人心中皆存佛性,”着重于精神灵魂上的启蒙、顿悟,这与南方市民经济的普遍繁荣有着必然的联系。 繁荣的商业文化必然引导的是世俗化的生活方式。由此看来,既然一花一世界,那么,这里的每块玉石,每根红线似乎都有些禅意了。 即使是寻拔广州有着宗教色彩的路名,我们也时刻发现广州作为商埠的历史遗迹。当年海水围绕,大河贯穿的广州,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始终呈现出开放姿态的城市。历史与宗教的痕迹,与商业发展的历程相生相伴。    比如惠福西路的五仙观,1700年到1500年前,这里是海岸线·,而五仙观前的“坡山古渡?则是通向广州河南的重要渡口。西关一带的西来初地,是南朝梁朝城西南郊的珠江河岸,公元521年,印度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牢远涉重洋到广州,就是从这里登陆的,当年的西来初地一带,也是重要口岸;黄埔的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唐,当时这里已经是我国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头等大港。而光塔路怀圣寺内的光塔;光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92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塔身光圆,或因塔顶有导航灯,故俗称光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宗教的和世俗的在广州就是那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华林寺,对于南派禅宗来说,是圣地,就挤在华林寺前街的中间地段,隔着一面墙,通着一扇不算大的寺门,一脚踏进去,就是出世的佛家清静之地,一脚踏出来,就是人世的俗世喧嚣之地,几乎没什么过渡。华林寺中有500罗汉塑像,其中有两个人比较特别,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被莫名其妙地摆在一起,就像有些民俗学者说广州人,看.见什么拜什么,并不见得一定有信仰,只是为了实用,更重要的作用是保护、震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愿望,是对平稳的商业秩序的一种希望。       西来初地  菩提达摩从这里登陆广州 在广州这个洋溢着世俗精神的城市,“西来初地”这个名字总会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当年的西来初地,叫做绣衣坊码头,靠着水天一线的珠江岸,为了传播佛教,天竺国王三子达摩禅师远渡重洋,终于在6世纪20年代抵达广州城,并在这里登陆上岸,于是人们便在绣衣坊附近营造传教建筑,名为“西来庵”。今下九路的西来正街、西来西街、西来东街等街巷名称都是为纪念达摩禅师传教命名的,也都与“西来庵”名字有关。    回想当年的情形,珠江江面宽阔,帆影点点,达摩禅师经过漫漫三年的艰辛·航行,终于来到广州,当时的登陆地点,被命名为“西来初地”。在中国,对来自异国的文化以这种开放的姿态迎接的,广州大概是个特例。    唐宋时,这一带还是码头区,并建有南海西庙,奉祀南海神,以方便船员进港出港时参拜。据荔湾区地名办胡文中主任介绍,民国时期,这一带曾是十三行富商梁经国儿子的豪宅。 下九路名汇商业大厦背后,有一片比较开阔的空地,就是当年码头的位置,树立着写有“西来初地”四个字的灰色牌楼,西来北街、西来东街、西来西街、西来新街几条小巷子和华林新街在牌坊这里交汇,虽然只是一处不大的建筑,但这间牌坊也颇具威严,有些当年商业港口的气象。 俗世回眸  一位僧人从繁华的西来初地大街走向华林寺。1500年前,一位来自远方的僧人 ——禅宗初主菩提达摩从这里登录广州。
华林寺    达摩清修处变成了闹市中心    西来初地与华林寺就是由玉器街相连的。华林寺在华林寺前的玉器街的中心地带,面积不大,我们采访的时候正是初一,因此烧香的人还很多,他们从香气缭绕的寺院中走出来,很快消逝在玉器街的人群中。    华林寺是广州五大丛林之一,最初是为了纪念达摩登陆广州的西来庵,后来建成华林寺。华林寺门口的院墙上写着巨大的“念佛成佛”,在下午的阳光下很是耀眼,但是并没有和商业文化有什么不协调,反而和整个街区浑然一体。这就是岭南文化的智慧。在广州的几个大寺院几乎都在市中心,商业繁荣的地区,闹中取静,更显清幽。    寺内七层高的汉白玉石塔,其造型精致,巧夺天工,在广州已是独一无二的了。五百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宗教的气氛之外,也透露出入生百态。华林寺的热闹和玉器街的热闹相隔不远,却带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意味。 都是丛林  现代商业背景下的佛教丛林华林,英文的广告与寺院墙上的“佛”字。 华林街    “西来初地”背后是中国最大的玉器市场    西来初地牌坊的背后是中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以此为中心,玉器生意一直绵延到前面的名汇商业城以及荔湾广场,在这里连绵500米的内街中,开设了各鱼的玉器摊店过千家。聚集了广州八成以上的玉器商,囊括了广州玉器交易总量的90%以上。    华林街是条老广州的街道,据介绍,华林玉器街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清光绪年间,现华林玉嚣街所在的新胜街、长胜街和西来初地一带已有“玉器墟”。“文革”期间,这里的玉器市场取消了,1986年,荔湾区人民政府华林街街道办事处在此恢复玉器街市,当时的玉器街只有六七十个档位,后来华林玉器街生意越来越好,档位逐渐增加,至今已有上千个档位。    这些年玉器商的生意也做大了,其实在骨子里,华林街已经不再是西关的一条古老街道。我们采访了几家玉器商,他们都不是广州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到广州经商。    玉器街是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专业市场,因此显现出相当成熟的商业氛围,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喧嚣,档主都是不急不缓的神情,没有客户上门的慢悠悠地喝茶。   民间记忆 先生(40岁):以前经常在玉器街淘旧书    刘先生记忆中的玉器街要比现在破旧,但比现在更有趣,那时候的玉器街不仅仅是卖玉器,还有一些古物,还有旧书,档口也没有现在多,多半是当地的居民在做玉器生意,规模都不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华林寺前后好像是工厂和民居,华林寺的面积要比现在小。 女士(36岁):喜欢六榕寺的斋羹    赵女士记得1980年的时候,六榕寺大雄宝殿的位置还是空地,旁边卖些小百货,比如橡皮筋之类的,最早的六祖殿前面,有个小卖部,有位他们叫做何姨的居士,在那里摆一些斋羹,大概是5分钱一碗,佛家讲随缘乐助,但是赵女士学不是很懂。     女士(33岁):光孝寺前原来没有广场    王女士对光孝寺的记忆是当年那里很多宿舍,还有厂房,几个单位挤在一起,因此现在尤孝路口的那个广场原来是没有的。     宗教地图 这些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名字 光塔路:伊斯兰教从这里传入中国    离西门口不远的光塔路因光塔而得名,这里南距珠江有一公里左右,但在古代却是珠江河畔。现在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院内36.3米高的光塔,就是当年引航的灯塔,也是教徒“呼礼”祈祷之塔。    据暨南大学历史系邱教授介绍,唐朝时期,刚刚兴起不久的伊斯兰教经由广州传人中国。光塔寺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伊斯兰世界鼎鼎大名的“大贤”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布·宛葛素最早来广州传教而且葬于广州。光塔路一带在唐朝时就是外国人的聚居地,被称作番坊,这里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现在的光塔路浓阴遮蔽,路面较为宽敞,但却没有当年“番坊”的痕迹。 仙邻巷:当年的海岸线    仙邻巷的意思是与五仙观相邻的巷,本来与五仙观相邻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仙邻巷的位置恰巧在当年的海岸线上,就多少l有些不同。西侧距离五仙观最近的巷子不是,仙邻巷,而是与之平行的甜水巷,因唐代海船在这里汲取淡水而得名。    五仙观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成,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门上石匾有清人书“五仙古观”四字。现存头门、后殴和东西斋。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精巧。明清两代,此观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现在整个五仙观都在翻修,准见真面目。 六榕路:最美的宗教道路    六榕路是最有情调的一条靠近寺院的路。远远地,可以感觉出淡泊的气氛,灰的墙,绿色的榕树,同样远远地可以看见花塔,在淡蓝色的天空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晰。    六榕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原名宝庄严寺。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名净慧寺。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来游,见寺内有老溶六棵,题“六榕”二字,后便称“六榕寺”。 光孝路和净慧路:高僧植树,慧能出家    光孝路和净慧路在光孝寺门口交汇。因为南接中山六路,靠近西门口地铁站,光孝路呈现出新的商业气息,倒是净慧路,一路上有斋菜馆、香烛店,显示出名字的背景。    有趣的是,净慧路是因六榕寺而得名,;;榕寺曾名净慧寺,当年的净慧寺面积很大,今天的净慧路和净慧街也包含在其中。至于光孝寺,印度僧智药三藏携来菩提树种植于光孝寺,唐时六祖慧能又在此树下剃发出家,使此寺更名扬于世。南宋以后称光孝寺,经历代扩建修葺,成为岭南名刹。历史上“光孝菩提”属“羊城八景”之一。    专题采写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吴伟洪 个人游荡地图 因为玉器街和西来初地太精致了,我们把手找的范围扩大开来。从荔湾广场看到、的,还是一个新鲜热辣的广州,穿过康王路,看到的广州就不同了,房子一下子密集起;来,颜色变得灰暗了,临街的房子,为了配合老广州的色调,全部都粉刷成崭新的陈旧。
    华林寺东西两侧的巷于味道已经大大不同,东侧是玉器街,因为迎接“十六
大”,有巨幅的标语,火红的,加上街两边商铺悬挂着国旗,把整条街映得喜气洋洋。只是旧瓶新酒,玉器街的形式是西关的,内容却是现代的。   
    西侧的巷子叫做敏桂坊,也是个很市井的名字,现在是宁静的住宅区,巷子不宽,石板路,弯弯曲曲,房子古旧,默默守护着百姓的日子。
  记忆链接 广州宗教传播大事记     广州由秦汉起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朝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航程从广州起,经南海、印度洋,直驶巴士拉港,到达东非赤道以南海岸,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个通商口岸,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从此结束。    商业集散地必然在文化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因此,据暨南大学历史系邱教授介绍,广州除了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其他宗教也都和平共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互相排挤的情况,这与广州的文化氛围很有关系。 佛教传入广州    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世高由海路来广州,后北上江淮。东吴以后,外国:僧人络绎不绝由海路来广州,从事传教和译经。吴孙亮五凤二年(255年),西域入支疆梁接到广州译出《法华三昧经》,这是佛经传入广州的最早记载。 葛洪二下岭南    葛洪(284—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宗教哲学思想家、科学家。一生两度下岭南,为岭南文化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晋“八王之乱”时,葛洪首赴广州,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习炼丹术。东晋或帝咸和元年(326年),葛洪再次携眷南下,在罗浮山辞山筑庵,建炼丹灶,并在山上度过了7年“神仙丹鼎”的生活。现罗浮山仍有冲虚古观、稚川丹灶等有关葛洪的遗迹。葛洪妻子鲍姑系鲍玄之女,精于医道。今广州三元宫仍奉鲍仙姑。 菩提达摩在广州传教    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到广州传播禅学,是为禅宗初祖。后人将菩提达摩登岸的地方叫西来初地,并修建西来庵(今华林寺)作为纪念。 基督教传入广州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传道会派传教士马礼逊来广州、I传教。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广州成立全国最早的在华医药传道会。     广州商业建制大事记 唐朝始置“蕃坊”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广州城西设置供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侨居的社区——“蕃坊”,并设“蕃坊司”和蕃长进行管理。史载当时有外国侨民12~20万人;宋代的”蕃坊”居住着众多的外国富翁,蕃长辛押陀罗,家资数百万。蕃商蒲亚里一次运来的货物,价值达5万余贯。蕃坊最繁盛时期光塔路一带有“蕃汉万家”。   唐朝设市舶使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创设市舳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舳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舳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北宋设市舶司    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命令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一个专司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广州市舶条》 颁布    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正式颁布《广州币舶条》,并向全国推行,以加强海舶出入港的管理。 清朝设粤海关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任务是管理外贸及征收关税。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清朝设立十三行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将对外贸易的商人从牙行中分离出采,在今十三行路设立“洋货行”,统称“十三行”。 广州“一口通商”    “一口通商”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年),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至1566年共43年。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下期预告 学宫街由于什么而得名? A、番禺学宫 B、状元学宫 C、南海学宫   D、文曲学宫   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