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红绿柱背离公式:拍摄昙花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1:10:50

拍摄昙花有感     劲飚    

 

朋友送了一株昙花,这几天叶片上长出的花蕾已经含苞欲放了。人们用“昙花一现”来形容昙花花期之短,因此下午我就不敢出去,生怕错过了观看它开放的过程。等了半天,那花蕾还没有张开,后来才知道:昙花都是在晚上开放的。夕阳西照,花蕾明显地膨胀了,于是吃过晚饭以后我就不敢再怠慢,拿着相机时刻准备拍摄。二十点五十分,花苞开始“微笑”,先是羞答答地开了个小口,好奇地窥视着外面新鲜的世界,随着“青春期”的发展,越来越大胆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洁白如玉、鲜嫩得近于半透明的花瓣里,饱满地簇拥着浅黄色的花蕊,让人深深地领悟到“生命力”和“美”的含义。

就像时针不动声色地在移动那样,她的开放也在静谧但快速地进行着,到晚上十二点,花苞的变化就“定格”了。次日早晨再看,她已经全部收拢,无力地低垂着,失去了活力。昙花虽然已褪去美丽,但也曾在这之前吸引着众生者,展示过生命的魅力。

我发表了《拍摄昙花有感》以后,好友“高山流水”也在他的日志里发表了他的《小故事:昙花一现》,我将此文转载于下(文中稍有小改):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花神,美丽而盈弱,四季开着小小的、洁白的花,香味幽幽而绵长。

 一位年轻怜花的小伙子每天精心照顾着花神,施肥、捉虫、浇水。(呵呵,是不是很像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啊?)两个人日久生情,相爱了。

佛祖知道了,十分生气。小伙子被送到普陀山上习佛,并赐名“韦陀”,意思就是要他忘却前尘;而花神被贬作一年只能开一次的昙花。

许多年过去了,韦陀果如其名地忘记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眷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去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

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却始终没有记起她。

或许还要过很多很多年,韦陀无意间的回头,或许会看见那无怨无悔为他盛开了几千年的小小的昙花,或许会暮然记起曾经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如此爱过的那朵美丽的花。”

这个美丽、婉约且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让人看了以后感慨不已,也会产生出许多遐想。有人为昙花的痴情而惋惜;有人为韦陀的“无情”而愤愤不平;也有人在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个故事呢?

“昙花一现”是很悲壮的,是思念、情感凝聚的喷发,因此,是悲壮,而不是悲凉(虽然多少还是带上个“悲”字)。“人生一世,无论时间的长短,不就是来这世上走一遭吗?她为什么要开放?就是因为她有希望、有追求。开放就是美丽的追求,悲壮的追求。没有希望,人是无法生存的,人的生存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希望、等待和追求。昙花是在追求她的爱,所以不是‘悲凉’和‘哀怨’,而是希望和追求”。

欣赏昙花的美,是一种享受,但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感悟。记得多年前,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李文华曾经说过一个段子《时间与青春》(我至今保存着这段录音),有的人老是觉得时间过的太慢:“怎么还不下班啊?”给他五分钟,不够他吸支烟;给他俩钟头,他能吸两包。虽然有些夸张,却发人深省。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越来越产生出对时间的紧迫感。

古人形容时间流逝之快,有许多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穿梭”、“一刻千金”,直至“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年轻的时候,虽然也听过这些话,但体会不深刻,可是,自然法则是没有例外的,不想老、不愿老,却又必然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所以,用“昙花一现”来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是很贴切的,“人生苦短”啊!

流星划过夜空,给我们带来壮丽;昙花短促的花期,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人作为“高级生灵”来到这世界上,总不能只是为了消耗粮食而来的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都能够达到“重于泰山”,但决不能陷落到“轻于鸿毛”。 我们不可能禁止“自私自利”,但人们最痛恨的是“损人利己”。

有些事,未必轰轰烈烈,却能影响别人的人生;有些人,未必极为出色,却能让人铭记一辈子。现在有句比较“时尚”的话:“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这句话对不对?关键就看把这句话的“重音”放在哪里了。如果放在“价值”上,那是对的,因为人在社会上的“价值”是对别人、对社会而言的,是社会、人们怎么看待、评价你。从正面角度来说,能够“影响别人的人生”、“让人铭记一辈子”的人,再穷,再没钱,活这一辈子也就“值”了,没有白活;但如果把“重音”放在“自己”上,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指导下,从反面角度来说,能够“影响别人的人生”、“让人铭记一辈子”的人,再“值钱”,“身价”再高,这一辈子也就白活了。一切社会阴暗面的东西,无不由此而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棵昙花开了又谢了,唯独她们的纯洁与芳香却永远为人们所称道。这就是她们的价值。

20091110日夜

 

================================================

       这个美丽、婉约且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让人看了以后感慨不已,也会产生出许多遐想。有人为昙花的痴情而惋惜;有人为韦陀的“无情”而愤愤不平;也有人在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个故事呢?

在我制作“动感相册”选配背景音乐时,一开始,我用了“二泉印月”这个二胡曲子,但立即遭到了好友们的批评,有的说“我听了只想哭”;有的说“除了悲凉还是悲凉”。后来,我改用了萨克管演奏的“红河谷”,它的音质情调及大家熟悉的该曲歌词的内容,应该给人以苍凉、哀怨的感受。可是,“高山流水”和“老奶奶”、“雨丝”等好友却又否定了我的想法。他们认为:“昙花一现”是很悲壮的,是思念、情感凝聚的喷发,因此,是悲壮,而不是悲凉(虽然多少还是带上个“悲”字)。“人生一世,无论时间的长短,不就是来这世上走一遭吗?她为什么要开放?就是因为她有希望、有追求。开放就是美丽的追求,悲壮的追求。没有希望,人是无法生存的,人的生存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希望、等待和追求。昙花是在追求她的爱,所以不能是‘悲凉’和‘哀怨’”。这些话,纠正了我对“昙花一现”认识理念上的错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友情确实是十分珍贵的。

后来,在多次试听以后,我选用了现在所用的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不是能够正确地演绎这个主题,还要得到更多朋友的认可了。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