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罗兰正红色是几号:曹操、曹丕、曹睿陵墓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7:28:51

曹操、曹丕、曹睿陵墓之迷

翟智高

   曹操的长子曹丕以魏代汉当上了皇帝,追封他的父亲曹操为开国皇帝“武帝”。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接班当上了皇帝,即魏明帝。

    《洛阳县志》说“ 魏明帝曹睿 高平陵,在茹店东二里许霸陵山下”即在今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下。地面有夯土冢,高约15米。 《洛阳历史》记:“魏明帝高平陵 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长子的陵墓,在偃师市寇店乡一带。”

  “曹睿高平陵”?有什么文献和考古依据?尚不明确。况曹氏帝陵根本不会这么明显地完好无损。

    明代《直隶汝州全志,古迹》记载,汝阳内埠附近,原来有称为“汉承相申屠嘉”的墓冢,目前所改称的“魏明帝曹睿高平陵”不见记载,“申屠嘉墓”如何变成了魏明帝曹睿高平陵?

    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今洛阳汝阳内埠乡曹留庄附近的汉墓不是魏明帝曹睿高平陵。应在洛阳伊川吕店乡梁沟万安山。

                   魏明帝曹睿陵与汉承相申屠嘉冢

     万安山,古称大石山、半石山。古时这一带林木繁茂,是游猎好去处。

如今这里是光山秃岭:

 

     万安山下传说有魏文帝曹丕陵和魏明帝曹睿陵,见于《水经注,伊水》的记载:“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昔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是说魏明帝高平陵在此大石山下山。《资治通鉴》载:曹丕与其子曹睿在大石山打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伊川乡村概览》(中州古籍出版社)记伊川吕店乡梁沟万安山下有“魏文帝曹丕陵”

(下图石堆一带据说是魏文帝曹丕陵墓遗址):

  实地考察,只见万安山之阳山高崇峻,有龙虎之气,主峰海拔937.3米,是洛阳城可看见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射到此山峰顶,故此地称为“ 阳光首先照射的崇峻之山”的“高山大陵”合乎古代帝陵选址的“风水”需求。传说是魏文帝曹丕陵墓遗址梯田中,发现有大量汉魏砖瓦碎片残留(见下图):                

                    七十二疑冢真正的墓主是谁?

     历来说河北邺城的曹操墓是历史的“铁定”,有三种说法:

1、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境内)设七十二疑冢;

2、在漳河河底;

3、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但也有说在许昌,因许昌曾是魏都。 这些传说都有一定的依据.

宋代的王安石也相信了这种说法,他在游铜雀台遗址时作了一首《疑冢》诗,写到"青山如浪入漳州(此处应指临漳),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1956年,河北省政府还在正式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对此冠以"磁县七十二疑冢"之名。

一度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家"和“曹军粮墟"。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对这些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抢救性科学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一疑冢之迷:这些疑冢并非曹操墓,而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数量也不是 72座 ,而是134座。为此,1989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将这一墓群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并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考证出这些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爸墓,
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以欢第九子武皇帝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这些墓 均用绳纹青砖砌成,墓室结构为单室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为斜坡状,墓室平面各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墓道两壁有红、蓝、黑、黄色彩绘。出土文物有珍贵的壁画和大批陶俑,瓷器金币等。其中从茹茹公主墓和最近发掘的高阳皇帝墓中不仅出土了大面积的珍贵的壁画而且出土陶俑1800余件 ,排列成阵,气势壮观,有中国"小兵马俑"之称。 

    由于七十二疑冢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其他说法又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地理因素变动很大,所以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仍然看法不一。

    河南安阳市安丰乡曾发现有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西门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物。 虽然《三国志》、《晋书》明确载有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的安排:“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但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属于后世追记。

   所说曹操墓在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西门豹祠以西的黄土塬地带。但这种推测遭到了质疑,因为丰乐镇西门豹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普遍的看法是这个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死于公元220年的曹操,《遗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怎么可能是这里呢?这也是后世对曹操墓争讼不休的一个原因。邺城人把这块石刻从 河南安阳“弄”到河北,能证明邺地的“曹操墓”与“西门豹祠”相近吗?而且,用重建的“西门豹祠”来佐证历史文献,怎能当作“无疑的确证”?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块墓碑是由丰乐镇村西边的西高穴村一村民挖出来的,碑为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刻制,碑刻显示为“大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墓志,墓志铭14行共120字。详细记载了鲁潜墓与曹操墓的相对位置,碑刻文字曰:“(鲁潜墓)在曹操墓西北方500步”,是说曹操墓的位置:在墓碑出土处东南方向500步。由此人们又相信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但与普遍所说的曹操墓在“邺之高陵”又不相合。

    《三国志》、《晋书》和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都有曹操葬 于邺之“高陵”的记载,晋代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元代的史学家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邺地高陵位置。罗 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但平添了原书中没 有的内容。《三国演义》讲曹操死前,令在邺之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 冢,更使人们相信“曹操葬邺”是千真万确的。

     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原说的“曹操葬邺”的“七十二疑冢”,历代皆深信“不在此,即在彼”。但考古事实并不支持上述说法,近年来科学考古已将邺地的“七十二疑冢”范围内的墓葬 及乎全部发掘完毕,连传说的“铜雀台”也挖了,结果尽是东魏或以后的古墓,与曹魏无任何关联,更无曹操墓葬的蛛丝马迹。

                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 )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但他病逝于洛阳前却又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由于人们在邺地实在找不到曹操的墓葬,就说曹操奸诈欺人。宋人愈应符《曹操疑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既然在邺地寻找不到曹操之墓,那么有必要重新审查一下文献资料是否有漏洞。 如果联系到曹操病死于洛阳,但其棺材却大吹大擂送到邺城,而这个棺材是否装殓有曹操的真身遗体,实在很有可疑之处。最明显的疑点就是曹操遗体在洛阳向棺材中“入殓”时,长子曹丕竟然不在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仪是严重背离的事,作为大统“接班人”的曹丕,不会连“孝道”也不懂吧?但千百年来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

    晋书志第009,礼上:“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明帝太和三年十一月,洛京庙成,则以亲尽迁处士主置园邑,使行太傅太常韩暨、行太常宗正曹恪持节迎高皇以下神主。 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 太和元年二月,立庙于鄴。四月,洛邑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废鄴庙。”

    既然祭祀曹氏大魏三圣的庙宇在洛阳,而邺庙早被曹家自己废掉了,邺地也实在找不到曹操的陵墓,那么曹魏帝陵究竟在何处?应该在洛阳寻觅。直到如今,曹魏帝陵仍是一个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是否真是曹操虚晃了一枪?

   《三国志,魏志》记魏文帝曹丕葬洛阳的“首阳山”“峻阳陵”,曹丕遗嘱不让人知其葬处,过去说“首阳山”“峻阳陵”即今偃师寺里碑以北的首阳山。《水经注》说:“首阳山,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山之南,魏文帝陵在焉。”其址应在今偃师市西北首阳山火车站北一带,邙山脚下。

   然而曹丕的孙子少帝齐王曹芳违背祖训,依仗大司马曹爽兄弟护驾,离开京城洛阳,到洛阳南谒魏明帝曹睿高平陵。不仅暴露了曹氏葬地的“秘密”方位,曹氏帝陵并不在洛阳邙山的“首阳山”,而是在洛阳南的大石山。也葬送了曹魏江山。司马懿乘机率兵关闭洛阳各城门,发动了政变,为夺得曹魏政权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设计赚曹爽”,有这一事件的精彩描述。同时考古表明偃师首阳山多是晋墓。

     按古代帝王礼制和丧葬规矩,可以推测,曹操的“高陵”(意为高山大陵),曹丕的“峻阳陵”(意为崇峻高山之阳陵),曹睿的“高平陵”(意为高大山下之平陵),都有可能在洛阳的大石山一带。因为此山在汉魏洛阳城的正南方,又是东汉皇陵的正南方。大石山又是洛阳故城能看到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到此山峰顶,故大石山又称“首阳山”。

    曹操早已打下以曹代刘,以魏代汉的主意,因而在东汉帝都和帝陵“龙脉”正南方选择“寿陵”,达到“绝汉统,承帝业”的愿望,既符合曹操的秉性也合乎那个时代的风水术理论。

    只不过曹操刻意设计的种种假象太天衣无缝。 例如曹操明里诏书:“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邺地。但曹操与曹丕生前又都立有诏书,不许其他人和他们葬在一起,也不准透露他们自己选定的万年安息的“风水宝地”之所在,采取“不封不树”的保密措施又搞得特别严密。所以,在邺地永远也难以找到曹魏帝陵,因为那只是曹操虚晃一枪而已,不成想竟然真的骗了古今无涯过客。

   洛阳伊川吕店乡万安山(古称大石山、半石山,其山之阳多大石,其阴石少土多)景象,具有“日照龙虎姿”的意蕴。    万安山主峰峰顶有万安宫、祖师庙。登顶可一览洛阳、偃师、伊川风光。南有清泉寺,九道山岭朝向此地,世称九岭朝牡丹。古代这里遍地牡丹,比洛阳牡丹开的早,花期长,至今还有几百年前的牡丹树,是洛阳乃至全国唯一的“牡丹王”。

     下图是本人到万安山考察曹氏陵踪时,满天乌鸦在此盘旋:

    曹魏皇陵是否在万安山,历代盗墓者早已对此地频频光顾,就在上述“万安山雄姿”照片上两个山头之间,盗掘者翻出了多少大墓谁也说不清,挖走了多少“古董”更无从知晓,但文物部门对此地的“监管”的确有漏洞,因为这里属伊川县与偃师市的交界处,文献上又无明文记载这里有“重要古迹文物”。

    曹魏皇陵是在河北邺地还是在洛阳的万安山,看来只有两个可能: 一、有待考古材料来证实。 二、没准那个不知死活的盗墓者会“揭”出来的。

    以上仅是探索研究,不可信以为真。请记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