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连接投影仪闪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好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0:22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好数学  

   每个妈妈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度的宽容自己的无知。也许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无意识的就教会给孩子很多的技能,从婴儿时期的呀呀学语,到认识很多事物,甚至比如音乐、舞蹈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方面。但是很多妈妈仍然觉得沮丧,因为在孩子学龄前的阶段之中,数学是最难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我们无法让孩子像做游戏一样学习数学。对于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应该是新鲜有趣的,他们为什么能很好的学会其它学科,偏偏就是数学没有感觉呢?妈妈们这时候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对孩子在数学这方面的教育方法不对头呢?

首先,妈妈本来就很有可能自己对这门学科就不是太感兴趣,觉得数学是很抽象很难的学科,自己平时也会有意无意的逃避,这种潜意识的表现是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的!这就好象父母不喜欢吃某样蔬菜,如果大人不去克制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觉中,父母不喜欢吃的蔬菜,孩子也会不喜欢吃它了,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父母的数学如果没学好的家庭中,孩子的数学也往往不会太好,同样,父母感兴趣的学科孩子也会容易感兴趣,这就证明父母的兴趣和主导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哪怕我们自己的数学不是太好也不是太感兴趣,但起码不能直接的表露给孩子,应该尽量去引导孩子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将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共鸣。

其次,如何去引导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是需要父母付出很多努力的一件事情。但不排除的是,很多爸爸的数学可能会学得比妈妈的程度高,可是大多数的爸爸都要忙事业,不可能把大多数精力放在孩子这一方面的教育上。很多妈妈是有这份心,可是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很多父母也很有耐心,教的时候也是做到了在有趣地教,但孩子学起来还是索然无味,更多的时候还根本不配合。也有些孩子可能很早就会正着数数或者倒着数数,也用游戏法学会了加减法,在这个阶段再往后深入到乘法时,孩子可能就不太愿意去自主思考了,更别提除法了。更有些孩子,即使学会了乘法口诀,在生活中也不能很好的应用。所以,这时候我们绝不要沮丧,而应该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因为耕耘可能不一定会有理想的收获,但不耕耘是绝对没有收获的。

数学本身就起源于人们生活中计数以及丈量等需要,因此数学是贴近生活的,绝不应该是只停留在学习一门学科知识的阶段。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来说,数学其实就应该是游戏的一部分,就算不是真正的游戏,也要从始至终有一种游戏的心态,寓教于乐才是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说到从始至终,应该是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开始,数学的概念其实就和我们每日的语言交流一样,贯穿其中了。这时候的婴儿虽然绝对不会对我们所灌输的数学概念有什么直接的反应,但不代表他完全没有吸收,在适当的时候他就会反映出来自己所吸收的这些知识了。就好象每个妈妈都有体会,我们生活中无意识跟孩子讲的一些话,在当时看来孩子可能根本没反应,说不定在哪一天孩子突然就会蹦出来这些话,让我们惊讶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学到的呢。比如我们每次给婴儿喂奶瓶的时候,就指给孩子看牛奶的颜色是白色的,喝的多少ML的牛奶,在奶瓶上的哪个位置,说不定什么时候再问小宝宝我们每天喝的牛奶是多少ML呀,宝宝就算不会说话也会去指奶瓶上那个刻度的位置。一个宝宝从小长到学龄前的这几年里,也是不短的时间,并且是孩子数学启蒙的最佳时期,应该学会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机会让孩子学习数学,始终坚定不移去引导孩子这方面的兴趣,总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质变的。

婴幼儿时期的引导当然主要是对一些数量的认识。很多妈妈都会知道,比如上楼梯的时候会让孩子一格一格的数数,从1数到10,下楼梯的时候倒着数数,从10数回到1,这是非常好的启蒙。然后,可以延伸出数字累加的这个概念,多上了一级,数字就增加了1,多上了两级,数字就增加了2这样。然后,当孩子如果已经很熟悉了数数这个简单的认识以后,再上楼梯的时候,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去领悟,这一层台阶一共是10级,再上一层台阶还是10级,那一共我们爬了多少级台阶呢?同理,就算坐电梯也可以有很多游戏的空间,比如同时两部电梯在运行,孩子可能只是纯粹无意识的去按了其中一部电梯,这时候我们一边等电梯一边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哪一部电梯会来得更快呢,为什么会来得更快呢?孩子也许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知道,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是因为这一部电梯的数字距离我们所在的楼层数字更小,于是这部电梯就会来得更快。然后小多少呢,很自然的就可以推导出十以内或者二十以内的减法的认识。每次坐电梯的时候,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学着自己判断,哪一部电梯会来得更快,或者这一部电梯比那一部电梯来得要快几层。再比如家里切了西瓜,我们对还是小婴儿的宝宝可能会说,我们来切一个西瓜吃吧,这里是只让孩子认识单纯的数字。孩子再大一点了,还是切西瓜,就可以让孩子数数我们家一共几个人呀,如果每个人想吃一块西瓜的话,这个西瓜要分成几块才够呢,让孩子学习这之类的简单均分的规律。

在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是数学启蒙的最佳时期,感知能力也增强了,这时候就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所能接触的数学范畴了。最简单易行的就是带孩子去逛超市的时候,除了可以带孩子认识蔬菜水果之类的事物,更可以让孩子试着去认识商品标价签上的数字含义。或者从孩子最喜欢呆的玩具店里入手,让孩子除了下意识的喜欢某样玩具之外,可以学到一些数学的应用。可以先从单价为整数的一些价签开始熟悉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几块十几块几百块到上千块。也不用非常刻意的去教孩子对个十百千位的读法,而是无意的在指着某件商品的价签时,自己读出来这样一个数字的读法,然后找出同类型的一些标签去读,吸引孩子去关注。我们在读了几个同类型价签以后,试着让孩子去读一两个,起到强化这类数位的读法的目的,在无形之中慢慢就让孩子知道了个十百千位直到小数点以后的读法,就算孩子暂时还不会明白个十百千位的意义,但首先可以明确的读出来。只要坚持每次去超市时,都这样做上几次,有领悟力的孩子逐渐就能明白一些规律,可以比较出哪些数字大就是更贵,数字小就是更便宜的意思。同理,这样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孩子认识汉字(或者英语),常常在一些固定的地方比如超市过磅台,每次经过的时候总是给孩子指认过磅台三个字,或者在停车场里墙上贴的慢字,每次经过的时候用半分钟跟孩子念几遍,下次再经过这里的时候,随意的让孩子找一下慢字写在哪里的啊,过磅台三个字在哪里啊,大脑的记忆功能增强是需要强化和有效刺激记忆的。

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习认识时间也是数学在生活中的最好应用。认识时间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去认得时间的数字,除了让孩子知道时间的分钟秒钟这些概念以外,而是应该和孩子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可以不仅让孩子学会认识时间,更可以做到守时守信的品质。比如先跟孩子约定,我们一共可以看二十分钟动画片,现在的时间是1点20分,看20分钟就是1点40分钟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了这样。孩子在刚开始,可能不会把我们说的时间当回事,这时可以逐次提醒一下,1点30分的时候提醒孩子已经过了十分钟了,还剩5分钟的时候再提醒一次,到时间就让孩子停下来,不再延时。如果每次约定的时间最后又延时处理,对孩子来说就失效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前几次也许孩子会不配合,需要大人去提醒他时间的流逝,慢慢的他就会有了时间的概念。但如果孩子就算不配合,试几次,哭闹也不延时,他就会明白了说20分钟就是20分钟,必须守时守信。然后可以逐步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多少分钟以后的时间是几点,也可以因人而宜的处理,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次做到了守时的话,下一次就可以让你多看5分钟,否则下一次就给你减掉5分钟,让孩子在时间的应用上去明白数字增减的规律。当孩子慢慢清楚了分钟的应用时,再逐渐引入到秒钟上面,比如答应了孩子再过5分钟可以吃冰淇淋,就可以告诉孩子分钟和秒钟甚至小时之间的关系,当然这是建立在孩子能对这些方面感兴趣的做法,如果孩子根本对这个不感兴趣,就不要勉强了,可以把这样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其它的方面,道理是一样的,做法可以有很多。

在孩子认识了时间的分钟和秒钟的概念以后,逐渐可以延伸到周、月、年的概念。比如在买玩具上面,大多数理性的妈妈都不是在孩子一要买玩具就会同意买的,但是如果总是敷衍孩子说什么我今天没带钱呀改天再买之类的,是不会获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的,他只会没完没了的在玩具店里跟你纠缠。如果平时试着让孩子对周、月、年有了基本概念的话,可以跟孩子约定,比如每个月基本上有30天,我们一个月只可以吃一次麦当劳,吃多了没啥好处的。或者一年有365天,这一年当中你有四次机会可以为自己选择玩具,生日、春节、六一和圣诞,除此之外不能随便买玩具。然后当孩子缠着你买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你现在可以在玩具店里看一会儿,但咱们约定可以买玩具的时间不是还没到吗,还差几个月或者还差多少天,妈妈不希望你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孩子呀。因为让孩子理性的去明白一个定点的时间,他也有个盼头,总比每次都敷衍说下次或者改天,要好得多。如果一开始孩子还不是太有时间的概念,时间范围可以短一点,先以一周为限,比如跟孩子约定,你一周的7天里,只有周六周日的这两天你可以看1个小时的动画片,当他逐渐的能接受一些时间的限制以后,再扩大到一月和半年一年这样,既是让孩子清楚的知道时间的概念,更是培养孩子的一种自律精神,在约定的时间里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律性高的孩子长大了在学习上也会有更高的自觉性。

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生活中数字方面的练习就可以更多。我们每天最起码有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这两段时间,利用在路上的这段时间,可以把路上见到的随机一个车牌照数字或者其它什么数字让孩子去练习把它全部相加或者相减,还可以许诺一点小奖励,比如答对一组数字,就增加5分钟动画片时间之类的,提高孩子的兴趣。这种随机的练习,既练习了孩子在个位十位的加减基本功,更锻炼了孩子的瞬间记忆能力和专注力。比如使用前面一辆车的牌照数字来做练习,有可能这辆车忽而就开不见了,这样的练习就促使孩子必须要专注的记住这几个数字。有可能孩子在前几次不是一次性就能记住,可以适当的提醒一两次,或者装做自己也忘记了这组数字了,锻炼让他自己去记住。或者一开始只让孩子练习一组数字的其中三个数字相加减,每天在路上这段时间可以多练习几次,再逐渐提升到让孩子练习四个或者五个六个数字相加减。这样的基本功练习每天不用多,但坚持每天练上四五次,对孩子来说也不是太难完成的任务,但一段时间后的收效却是明显的。同样的个位十位基本功练习,也可以用在其它方面,比如我们给孩子买的飞行棋,传统的规矩是撒一次骰子,撒到数字几就走几步。反正飞行棋也不是国际象棋,玩法不一定需要循规蹈矩,可以试着把骰子加到两颗,让孩子练习把撒出来的2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再走相应的步数。如果孩子有兴趣接受这么玩,逐渐可以增加到撒三颗四颗五颗都行。或者玩扑克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跟孩子一人分一摞牌,可以一人先出一张,让孩子练习加减,逐渐增加到一人出两张或者三张,一切都根据孩子的感兴趣程度,玩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总是需要坚持多做这样的练习才会有效的。

对数字在生活的应用中,在孩子认识了基本的个十百千位的钱数以后,小数点后面的角位,相对更难理解比如几块几角的加减这样的钱币练习。钱币的概念是孩子需要经常练习的,才能熟悉角和块之间的转换,练到足够熟练的时候,孩子才能很快的反应出角转换到块,块到十块,十块到百块这之间的关系。在家里的时候可以经常和孩子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游戏,可以用真的商品和真的钱币来进行杂货店游戏,让孩子明白一块里面有几个一角,明白了这个转换关系以后,可以尝试先从几块钱买几块几角的商品这样让孩子练习计算找钱。带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就可以让孩子扮演餐厅服务员,我们扮演就餐的客人,然后可以用真实靠谱的价格和菜名,让孩子更有真实感,并且可以学习到很多生活常识,比如什么菜大概是多少钱一份这样。然后让这小服务员告诉我们什么菜是多少钱一份,如果我们点了一份这个菜又点了一份那个饮料,一共是多少钱呢,我们给多少钱还应该找多少钱呢,一切都可以真实的进行,我们还可以要求小服务员给我们开手写发票呢。在外面用餐或者去超市买菜的时候,都可以挑出几组数字让孩子帮忙计算钱数。比如每次去买面包蛋糕时,孩子总是会比较开心,这时候可以循序渐进的先让孩子练习认识每种单品的价格是几块几角,引导孩子去理解比如如果我们拿两个一块二角的面包,是多少钱,或者四块五角的蛋糕和五块八角的蛋糕谁更便宜一些呢,如果这两块蛋糕都买的话,要花多少钱呢这样,或者是我们用多少钱去买这些糕点,应该找回多少钱呢这之类的计算。每次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算一下我们一共花了多少钱,而这些钱数如果用来买比如他喜欢吃的某样东西,可以够买多少个了这样。因为话题和孩子的生活相关,才会引起孩子足够的关注。

有的孩子在认识个十百千万位这些数字时,会产生很多混淆,总是搞不清楚这些数位的念法,这时候有可能我们越是给他解释越是让孩子不好理解了。这就好象学英语的时候,你如果太多的去计较时态语态的正确用法时,说不定反而不知道这句话应该表达了,这就是还没有完全领会英语的思维,也就不可能象用我们的母语讲话一样,自然而然的使用一些正确的语法了。所以,让孩子准确的领悟数学里的个十百千万位以及更高位数的办法也是这个道理,抓住生活中一切出现数字的机会,多给孩子念念,然后每次都请孩子也模仿着同类型的数字念几次,练习时间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够很熟练的运用这些个十百千万位的用法了,就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一样。当他熟悉了这些数位的读法用法以后,再慢慢引入计算的过程,孩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否则孩子连这些位数也搞不清楚,就让他去练习那些计算,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在为难孩子。比如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公共汽车708,605之类的,除了正常的读法以外,也可以引导孩子把它当成一个自然数去读,或者我们开车的时候,仪表盘上的公里数值随时都在变化,可以引导孩子去认读我们的车现在走了多少公里了呀这样。或者我们汽车的公里数比如是8882,就可以引导孩子去读出来这个数值,然后让孩子去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公里数要走到8888时,还差几公里就可以到这个数字呢。这样的小练习,每天花一两分钟,也等于是换着花样的玩。

等到孩子把两位数的加减基本功练习得比较熟练以后,就可以慢慢从加法推导到乘法的应用。比如还是家里切西瓜吃的时候,可以一边吃瓜一边跟孩子聊天,现在我们家一共是五个人,一人吃一块,一共就吃了几块西瓜呀,孩子当然就会很清楚了,再延伸到那我们五个人每人要吃两块西瓜,那一共需要几块西瓜呢这样,逐步引导孩子去明白同样的数字累加和倍数这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果我们每人想吃两块西瓜的话,这个西瓜应该要切几刀才够分呢?这里面就包含了好几个数学概念了,但小孩子接受起来也不觉得太难,因为这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了。每次遇上这样合适的时机,就让孩子练习数字累加,慢慢的孩子这时候就算不知道什么是乘法,但已经能够明白乘法的具体含义,在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再引入乘法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会不会背乘法口诀都没有关系,即使背不出来,算算也能明白了。从加法过渡到的乘法,比直接背乘法口诀要来得自然,印象更深刻,有可能乘法口诀会忘记,但数字相加是学会了就不会忘记的。

当孩子明白了乘法的基本含义时,除法就顺理成章了。还是说到回家上下楼的时候,还是上10级的楼梯,我们如果一步跨两级,那10级的楼梯,我们跨几次就能跨完呢?虽然是孩子从小长大的同样的环境,每天坚持花费这么几分钟上下楼梯的时间去引导,慢慢就会让孩子有不同的认知,从简单的加减法延伸到乘法和除法的概念,这一点都不难。比如孩子能明白我们家五个人,每个人吃五块西瓜,一共需要二十五块西瓜的时候,你再反过来问孩子说,那我们现在一共有二十五块西瓜,家里五个人分,每个人能分到几块西瓜呢这样,应该说孩子能够很快的明白这个道理。家里经常都会遇上大家分享食物水果的时候,这是最佳让孩子练习乘除法的时机,可以一开始从人均一份这样的来分,当孩子能明白这个规律的时候,再逐渐加倍。尤其是当孩子能从加法推导出乘法结果时,除法基本上同时就能够会了(当然不够整除的这个概念还太早)。从加减法过渡到乘除法的这个阶段,很多小孩子不可能是一来就会的,但是在生活中的很多这些方面的应用,数不胜数,如果父母能抓住生活中80%的实例,在适当的机会去做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积累起来对于数学的感觉,甚至在大人还没有提示他的时候,他已经自发的启动了。当然,每个孩子的领悟力不同,千万不要勉强孩子去接受,但我们不要放过生活中很多这种实际的机会,不在于每次要练习多少,而在于要坚持经常练,俗话不是说脑子是越用越灵嘛。

在孩子逐渐能理解基本的加减乘除以后,就可以慢慢进步到练习加减乘除的四则综合运算,比如还是在路上接送孩子放学的这段时间,还是路上这些随机的车牌照数字,可以和孩子练习一个叫算24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们做父母的小时候应该经常用扑克牌玩过,锻炼我们的速算能力,每个数字使用一次,不限加减乘除,最终结果始终要得出24才算赢。严格说,这个算24的游戏如果不是经过经常训练的话,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或者我们大人都不一定能很快算出来,但是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并不难。玩这个游戏的前提是孩子首先已经能熟练掌握几组可以组成24的组合,比如3和8,比如4和6,比如2和12,这是最简单的,当这组随机的4个数字中不能找到这样的组合时,再看相加或者相减,如果也不行,再看4个数字中是否能组合成2和8和8(2*8+8=24),或者组合成4和8和8(4*8-8=24),这是一些有规律的组合,如果还是都不行,就具体分析了。比如6、9、2、3这组数字,既可以用2*(9-3+6),也可以用(6*9/2)-3。在孩子对这样的游戏还不熟悉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步提示孩子,比如先把哪两个数字进行什么样的组合可以得出3,剩下的数字进行什么样的组合可以得出8,这之类的,提示几次,让孩子逐渐熟悉这样的规则,就能找到自己的思路了。不要以为这样的练习很难,经常让孩子做这样的练习以后,孩子的思维会比我们大人要快得多,因为我们成人的思维对一些组合可能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超出这个模式的组合我们就要花些时间去考虑了,但孩子在掌握了这些规律以后,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没有限制的思路,经常会有让我们意外的发现。

孩子能把加减乘除四则综合运算学到熟练的时候,也差不多就该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了。几年中,孩子该玩的时候都照样在玩,根本没有必要坐下来多做一道练习题,生活中零零碎碎的小块时间那么多,在孩子学龄前的这几年里每天利用一点点的零碎时间,在相应的各个年龄段经常让孩子循序渐进的去学习数学启蒙阶段知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需要的不过是父母的耐心和坚持,和对孩子适当的引导,就算孩子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理想目标,也应该要给孩子充分的等待,让孩子自主的吸收这些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