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石头剪刀布:朱熹《观书有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2:11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但朱熹诗的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写表达一定的哲理。《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离朱熹诗的原意相差甚远。诠释者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自然现象,而未进入朱熹内在的哲理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因此所谓的“蒙冲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这样一种困难的情景。由于长期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井然有序的理世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蒙冲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疑难、困惑。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的积累。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朱熹如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显然,“蒙冲巨舰”、“枉费推移力”指的是第一阶段时所遇到的情景。而“昨夜江边春水生”、“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思想已臻至大彻大悟、豁然贯通的境界。这样来理解,才算符合朱熹这一首诗的原意。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