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型脚手架: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继往开来》笔记(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43:24

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继往开来》笔记(下)

(2009-02-21 20:40:17)转载                       继往开来04:再说法家-易中天.2009.01.21

韩非的思想来源也来自老子。至少来源之一是。与庄子同出于老,但两人完全不同。庄子追求完全自由,韩非追求绝对专政。庄子需要社会宽容,韩非主张国家的专制。庄子宽容是因为他觉得人性纯真;韩非认为人性本恶。他们完全相反。《庄子·逍遥游》是他真实自由地活着的思想集中表现。文中,他讲了大家熟悉的故事,北冥有鱼……大得不得了的意象。“此小大之辨也”。因为每个人听过故事都会想,他嘲笑那些小鸟没有?肯定有。嘲笑是因为他们小吗?许多人认为是,我觉得这是误读。齐物,所有生命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贵。你大,不能因为大嘲笑小的。庄子不会嘲笑他们小。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跟猴子讨论发橡子问题,不同意,改一下,赞同,有什么区别呢?辩是不能理解为区别的,是辩论的辩。应该理解为这是小与大的辩论,这是可笑的。他嘲笑的是他们的笑,而不是他们的小。由此读出来的思想是:宽容!

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只要真实平等自由地活着,就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谁也不能嘲笑他人,不能以一种真实与自由嘲笑另一种真实自由。庄子实在是太伟大了。

韩非呢?法家表现的是苛刻甚至是残忍。到了不顾人命的地步。韩非有故事说韩昭侯主张以法治国,一天醉了,醒来后发现加了一件衣服。是管帽子的,抓起来杀了。为什么?杀管衣服的,失职;杀管帽子的,越位。这是受法家肯定的执法,苛刻了。韩非子还说,有一年秦没饭吃了,官员报告饥荒了,昭襄王不许,因为,秦规定无功不受赏,灾民有功吗?没功不能给。那不是提倡随便取粮吗?如果救灾国家会乱。宁愿灾民死国家安定。这种法治也令人恐怖。法家共同特点正是残忍苛刻。后代史书有,《酷吏传》,武则天时来俟臣、周兴,讨论说,不肯招供,好办,请君入瓮,那我来学一下,烧下瓮,有人告你谋反,请入瓮。他们都不同情,翻脸不认人。从商鞅那儿学来的。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投靠了秦孝公,鼓动攻打卫国,问题是仗打得不地道。写信给公子,没想到今天成了敌人。心里难受。我看是不是请你吃饭,讲和,好不好?公子赴宴,扣作人质,进攻。这事在儒家是不地道的。

原因有:时代、渊源、使命。韩非处在战国末,这与春秋不一样了。战争,秦秋时只打一天,出了胜负就停下来;战国时一打打几个月,丝毫不宽容。五十步笑一百步,从孟子处来。这个角度是对的。但换个角度,来看秦秋时,不考虑逃跑的道德问题,是可以的。春秋时规定,跑了五十步时,是要宽容的了。不能再杀,五十步可以笑一百步。战国时,一战死几十万人。杀俘虏,白起一下子坑杀四十万,恐怖。时代不同。鲍鹏山是极度残忍(对百姓)也是极度宽容(对士人)的时代。孟子一天到晚训国王,国王都恭敬地对待。战国既残忍又宽容,庄子继承发扬了宽容,韩非是残忍。老子是寡情,冷冰冰的,一点情感色彩也没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主张统治者不要管老百姓,不闻不问。到了这儿,真把百姓当刍狗了。只要两种人,一种农民一种战士,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创造财富帮助杀人,其他的,不允许有。这是真当刍狗当工具了。这是因为使命,使命是国家的强盛。法家只有这一个使命。儒墨道都有历史使命,法家只有现实使命。只考虑这个国家如何强盛,其他不管,他可以不择手段。那么国家强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国民的幸福,这是我认为的。如何国家强盛了,人民不幸,要他强盛干什么?只有国民幸福,才应该强盛,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法家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思想文化遗产。以法治国。法治。法治比人治礼治可靠。不治不行,无政府,人治礼治也靠不住。卫灵公有男宠弥子瑕,后来弥子瑕失宠了,说他把吃余下的给我吃,得宠时说不舍得吃,人治靠不住。韩非认为法要有:一、固、显三个特点。一是统一唯一,固是固定,不要轻易改,显是公开。法莫如显,使民知之。一、显、固,会有什么好处?四个好处:法律统一,不会因人而异;法律唯一,不会政出多门;法律固定不会朝令夕改;法律公开,不会暗箱操作。腐败、做手脚都被杜绝。这就实现了当初墨子想要追求的公平与正义的目标。法家替他解决了。

怎样实现无为而治?也是法治。法律健全了,君主就无为了。法家遗产:公开公平公正。要说明的是:以法治国,实现公平正义是相对可靠,没有一种办法绝对实行公平正义;所谓法治条件下的公平主要指程序公正,实质正义是我们常注重的,但法治更注重程序正义;程序公正的前提是程序本身要公正,立法要合法,守规矩,规矩本身要规矩,法家问题是法由君主来立;即使条件满足了,人民立法了,合法之法,程序公正,法律还是不能万能,还要道德来解决。以法治国,以德育人。教育还是要靠德。这样法家就无法了。喜欢讲德的是儒家。

 

继往开来05:爱的呼唤-易中天.2009.01.22

儒家思想,关注什么?关注点不一样,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儒家关注文化。子贡、子路都问过孔子问题,管仲怎么样?是齐桓公的相,公子纠的老师,纠被齐桓公杀了。管仲却做了政敌的相,他们觉得他不怎么样,可是孔子觉得他不错。没管仲,我们会披着头发,把衣服往左开了。意思是就不文明了。也就是说,没管仲保住中华的文化,我们就变成了野蛮人了。君辱臣死,这是道德问题。衣服怎么穿,是文化问题。说明在孔子看来文化高于道德。这是他超级伟大的地方。华人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来没间断过。电影《刮痧》中高级白领,打了儿子,因为他身上有刮痧的痕迹,以为是受到了虐待。不该打孩子,是为了尊重朋友。最后有一个好结局,老板自己刮了一次痧,不是打,是特殊治疗。但我们中国人看前边都会笑,中国人就这样。这个观念从哪里来?是从儒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是孔子的观点。第二条,面子问题,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讲道德,有一个特点,一律是二人之德。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尊师爱生,一定同时向双方要求。人与人不平等,是道德标准。要求对等。所以孟子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伊寇。儒家观点是不可能对一个人提出单方面的道德。今天许多人老指责别人不道德,先是他自己不道德。

所以,要面对,虽然身份、地位不一,但双方必须面对面。这就要面子。没面子怎么面对别人?所有人都得有面子,对了,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面子,应该说对不起。意思是想对,可是你面子大,我小,我想对,对不起呀。这时,对方说没关系。按照对等原则,美国老板应该打自己儿子一耳巴。中国人全明白。中国人条件反射,成了文化无意识。可以想到儒家思想何等之大。

儒家思想,为中华文化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世界许多民族,有些消亡了。难道没有文化?原因还在于缺少核心价值观,全民族心领神会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就会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心,走遍世界仍是华人,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留下来的,但突出的是儒家。他确实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儒家核心价值观:仁爱、正义、自强。仁爱主要是孔子范畴(正义是孟子范畴;自强是荀子范畴),包括三个: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亲亲之爱,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其实爱兄弟,就是亲亲。孝、悌,加起来就是亲亲。这是人性基础。护犊子,这不要教育,母爱要教育就畜牲也不如,这可以推广,祖父母等都要爱。道德又是对等的,所以,要爱子女,纵向的全爱了。悌是爱兄弟,堂兄弟表兄弟等都要爱。横的也开展了。结果是整个世界充满了爱。这是仁爱。孔子不仅讲了道理,还提出方法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合起来叫忠恕。积极地推行仁爱,也消极地推行仁爱。后者恕还重要些。孔子说其恕乎,也可以终身受用。恕比忠重要,三个原因:每个人都能做到,立与达难些,但我不愿意不强加于人,太容易了;都会同意,自己立别人未必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最大的尊重。这是全人类的共识。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达成了文化文化间和平共处的两项黄金原则,另一条是把人当人。这两条有关系,正因为把他人当人,我不把自己不愿意的强加于作为人的人。这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不是非常伟大?表面看起来设计好,但是等级有问题。儒家是讲等级的,他认为人不平等,最爱的应该是父母,爱兄弟要比爱父母少些。爱层层递减。而且在当时实行不了,因此有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就是悲伤之心。不是你悲伤,是因为你会悲伤,所以看见别人悲伤,自己悲伤,因此就不忍心让别人悲伤,也是不忍之心。阻止一个杀牛的,不叫祭钟,大王说换羊吧。孟子说,齐宣王,老百姓说你小气,是不是?齐宣王说是看见牛哆嗦,于心不忍。所以换了羊。孟子说,羊就有罪吗?宣王说,羊也没罪。我也弄不清为什么换了羊了。孟子说是你没看见羊,如果你看了,肯定会换了。这就对了,就是不忍之心,是恻隐之心,就可以实行仁政,统一天下了。这可以得出结论:恻隐是不忍之心,不忍心别人无辜受痛苦,不单可以加于人,也可以加于动物;不忍之心是道德的基础,人必须有才可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一个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总做好事,好人坏人就看有没有这颗心,人难免会犯点错误,但你必须有不忍之心,这是底线;有了就可以推己及人,不伤害所有人,最后是所有人不受伤害,这是最重要的内容。刘瑜写的《老鼠,作为证据》,发感慨,生而为老鼠,不是他的错;即使如老鼠,也有感受,也会痛苦,也会传染给你,这表现的是博大的人道主义。包括实验动物。这就是恻隐之心。儒家这方面的遗产还很多。免证特权,近亲属可以拒绝上法庭作对自己亲属不利的证据。这是文明的标志。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可以与现代观念对接。因此,可以抽象继承的。

 

继往开来06:正义与自强-易中天.2009.01.23

仁爱是孔子的观点,正义主要是孟子的观点,孟子说义。孔子不把仁与义并举,孔子喜欢说仁与智。把仁义并列的是孟子。孟子强调义,理论实践上都有问题。战国时不讲爱。现实上也有问题。比方说有一个老汉,一个儿子,该不该爱?爱。当汉奸,还讲仁爱吗?不能了。讲义。应该去报告八路军,甚至自己干掉他,叫大义灭亲。这就是仁与义的区别了。仁是亲亲,义是灭亲。这里有前提,是这个亲该灭。

庞朴有较好的说法,仁是合理的爱,义是合理地杀。孟子把义的范畴提出来就解决了仁学的不足。仁者恨人肯定不通。提出了义就互补了。成了文化中一对范畴。义的概念有问题。爱不会错,义是杀。义的种类太多,有道义,仁义,忠义,正义,情义,侠义。一块就冲突。仁不会冲突。爱可以,都可以。但义不同。郑国与卫国打仗,各派出了顶尖射手,卫国射手年轻,卫国射手“请”,郑国不射,我病了,不行,卫国射手说,我真为难。郑国射手是他老师的老师。不能用传下来的武艺来杀了你,但是打仗又不能不射。敲掉箭头,射三箭,走人。义的冲突可以解决。其实没那么乐观,郑国与卫国战争发生在春秋。春秋无义战。不存在正义与不正义的区别。如果卫国正义呢?杀不杀郑国?恐怕只能自杀了。这都没用,叛国。拿义来衡量道德,不行。死还是活着是个问题。(莎士比亚)我反对动不动对别人进行道德谴责。讲到义,一定要小心谨慎。一定要定位在正义范围内。事实上,我们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也是正义。用“正”来规范。这种正义,给我们民族,非常好的思想文化的品德与情操。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共同的是正义感,正义感与责任感可以造就伟大的人格。“仁”造就的是伟大而宽厚的人格,“义”造就的是伟大而刚强的人格。“义”是杀,是恨,必须硬,不容易。

孟子看来,生理上要有支持,这就是气。孟子讲养气,中国文化范畴中指的就是生命,“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孟子说,这是集义所生。孟子说不清楚。中国人能理解气的含义。写文章一气呵成,人怪里怪气,都有气。孟子说,一个如果内心有浩然正气,就变得美丽起来。“充实之谓美”,正气充斥全身,这人一定帅。“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上了一等级。“大而化之之谓圣”,修炼好了,还能感化别人,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如果感化别人让别人也变成了美好的人别人还感觉不到,他就是神。因此孟子主张养气。自己养,别人帮不了。养气必自强。

自强,主要是荀子范畴,严格是《周易》的范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觉得来自荀子。道理《周易》没说,荀子说了。荀子说天。孔孟说人,老庄说天。到了荀子,要把儒道统一起来,既说天也说人。科学地说。荀子说,天不下雨,是天的事;求雨,赶天狗,只表达心愿而已。别当真,当真就错。荀子是最有科学精神的。孔子孟子是回避,老庄是哲学态度,荀子是科学态度。“天行有常”,有自己的规律,与人无关。所以不要把天象与人事扯到一起。

荀子得结论:①天不可畏,事在人为。②顺应自然,有所不为。人要有所不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为,对抗自然规律的不思。选择合适时播种,选择适当土壤来种。按照规律来安排生产,求生存与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③天有自己的规律,与道家一样。道家讲无为,天什么都不做。但他也什么都做了。荀子认为自为,天做天的事情,人做人的事情,天自己做,不要人帮他做。因此君子自强。除了这个,没办法。荀子说,难道因为人怕冷就没冬天吗?因此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说三道四,就不干你该干的事了。“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我们看到他的人文精神。荀子的特点是最有科学与人文精神。他认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任何文明的东西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让我们看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荀子为先秦发展划上了闪光的惊叹号。这就是儒家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仁爱、正义、自强。④⑤⑥

现在可以来对先秦百家争鸣做总结: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即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这些加起来,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一旦我们对它们进行抽象继承与当下生活链接,就会实现全人类共同理想——和谐。多样统一,有两条,既要多样,又要统一。百家争鸣恰恰表现的是这样。思想观念不同,方法不同,立场不同,多样。放在一起,又是统一,都希望太平,长治久安。尽管有争论,结果是和谐的。今天我们继承的时候,也应该这样。我讲表现提倡的精神,就是求同存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甚至思想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别人有他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子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争个高低,可以统一于中华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应该是先秦诸子的愿望。用四句来结束:天道行健;君子自强;自强之路;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