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204 2002验收规范:阅读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5:25

为何所有的电影票售价相同?

发布时间:2012-01-08文章出自:译言原文链接:点击查看

    在华盛顿特区乔治城的AMC电影院线,有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圣诞季大片《碟中碟4:幽灵协议》,也有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主演的低成本黑色喜剧《青少年》(young adult),不管你想看哪一部,夜场票价都为相同的12美元含税价。

    我跟无数美国人一样买票看了《碟中碟》,它在过去两周累计票房一亿三千万美元。我没有花钱看《青少年》,它在过去两周累计票房不足一千万美元。面对这样的票房差距没有人感到惊讶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此现象背后的现实问题在于:如果说需求的大小决定价格的高低,那为什么《青少年》的票价没有较《碟中碟》便宜得多?

    尽管存在日场优惠和影片等级之分,影院还是对同期上映的不同影片开出相同的票价。orbach和einav有一篇论文关注影院的定价策略,他们在文章开头写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至今,任何一家影院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票价格相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如此。”这样的举措并非电影界独有,体育赛事同样如此,我要买张橄榄球票,不管redskins是对阵new england patriots还是st. louis rams,票价都一样。音乐界如出一辙,当红歌星凯蒂·佩里(katy perry)今年的唱片销量可能盖过维多利亚时期两位戏剧合作者gilbert &sullivan的销量,这样的事实并不会使凯蒂的《last friday night》比gilbert &sullivan的《i am the very model of a modern major general》要价贵。

    路人皆知影院和制片厂是出了名地“向钱看”,他们却绝不抬高大片票价捞更多的钱,也不降价促销填补普通影片的上座率。这对orbach和einav来说多少有些难以理解。

    想拍高成本的卖座电影,你得心里有数什么样的电影会卖座。这个问题实际没有听上去那么困难。

    每当前瞻一部影片的票房表现,《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便甩出一副陈词滥调“无人知晓。”然而确有一些基本法则可循:电影成本高观众也多;制片成本与毛收入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有续集的比没有续集的卖座,2011年有七部最卖座影片分别是同一个系列的第二部,第五部和第八部;如下图所示,圣诞季的周上座率高过其他任何时段;而且一般说来,通过首周票房可预测电影的总体票房,另外票房自首周后呈下滑趋势。

    “一刀切”的票制与最早期的电影模式有几分类似,那时侯每人往西洋镜里投一文钱,这勉强算最早的电影。1910年前后出现了电影学者眼中真正的“电影”,片子不同价格也相应不同。片长、受欢迎度、是否明星出演都是定价的考量因素。1910年到1940年的三十年间,作为一家影院对每部影片都具有一定范畴的权利,另外电影的等级也与票价成正比。如果拿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规则套用当下,《碟中碟》的票价可能是十五美元,《青少年》可能是七美元。这几十年间是什么变了?

    什么都变了。首当其冲的便是著名的派拉蒙影业反垄断案,它瓦解了制片人与发行商之间的垄断壁垒。其次,多放映场影城代替了单一场次的影院。再次,恰逢二战后经济的低迷加电视的风靡对制片厂构成双重打击,迫使电影人拍片力求少而精。

    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体系朝同一票价的方向转移。正如美国专栏作家steven pearlstein的文章所写:

    “如果您对制片厂能够左右票价同一的能力表示怀疑,请仔细回想1972年电影《教父》的发行。在《教父》之前的传统是,影院可以高价发售年年涌现的一堆大片,放到如今即《哈利波特》《蜘蛛侠》之类的影片。但是到1972年《教父》发行时,美国的所有影院突然摒弃了之前的高价策略。此等巧合要片中的老教父科利昂(don vito corleone)知道了定会颇为得意吧。”

    如今四十年过去,同一定价成为了影院的同一动作。另外在网络潮流、合法下载与DVD发行的猛烈冲击下,影院与制片厂如坐针毡,担心调价会使原本死忠的观众也流失掉。(当然,3D影片定价偏高是个有趣的例外。)

    然而另一方面orbach和einav发现,有迹象表明机动定价使影院与制片厂得以双双受益。《侏罗纪公园》在日本溢价67%发售,而《铁娘子》针对青年观众降价45%,两者都实现了盈利。这对制片厂来说是个巨大的激励,因为首周票房收入的绝大部分归制片厂所有。另外,华盛顿某些影院在1970年把工作日的电影票价削减三分之二,结果发现爆米花的销量翻了一番。这对影院来说是个巨大的激励,因为像爆米花这样的配套收入占影院总收入的一半。

    这么说来,我们为何仍然固守同一票价,对商业大片和独立电影均售十二美元一张呢?以下给出五点理由:

    1. 影院在某种程度上已实现价格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观影环境的差别。多放映场影城的影厅环境不尽相同。大片的排片量更多,技术设施更好。小成本电影的影厅要旧一些,银幕相对较小。

    2. 影片上映后的首周票房可圈可点,这时候实行减价是下策。观众要知道了首周后票价会下调,那其中很多人就会等到第二周第三周再看,这样反而抵消了首映周的意义。

    3. 价格能衍生多大的吸引,就能衍生多大的排斥。因为价格代表质量,如果一家影院显示某部影片售价六美元,另一部十美元,再一部十二美元,那么大概很少有人会选六美元的影片,它会被认作是部垃圾片。

    4. 票价下降会提高治安成本。谁要是小气鬼,他可能买张便宜票,比如说《铁娘子》的票,结果却溜进《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影厅。这项措施会美美地激励一把艺术院线的工作者,他们知道精明的观众可能会装样子,掏钱买他们的票然后溜进价钱更贵的大片区,于是他们会拿自己的小规模低成本作品与大片同期发行。

    5. 价格分化为影院间互挖观众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果一家影城启动大片涨价策略,同样的道理,谁要是小气鬼,他丝毫不介意坐地铁穿城去看更便宜的《大侦探福尔摩斯》。

    

    本文由由译言网carrieshen提供

内容合作: 查看更多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