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前妻:精神之家》——精神病人愈后如何保持症状稳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9:20:20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精神疾病对人所造成的痛苦和危害远远大于身体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和危害,精神病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也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关注精神健康,关注精神病人愈后保持症状稳定,成为医护工作者、病人及其家属关注的焦点。
    一、精神病的概念
    那么什么叫精神病?精神病人有那些特征和症状?某个人精神不正常,老百姓通常称之为疯子、神经病。我们说,精神病就是精神上的疾病,它是在各种不同原因(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病一词有广义的含义,亦称精神疾病,包括严重的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障碍;狭义的仅指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但日常生活中常常混用。
    二、精神病的病因
    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它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虽然医学科学在不断发展,医学工作者对精神病发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精神病与目前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遗传病,甚至不治之症一样,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至今仍尚不清楚。精神病的发病主要是一些诱因,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自身因素等。
    (一)精神因素

     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刺激可以造成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如惊恐的刺激可以促使肾上腺素的释放,因而表现心律增快,面部潮红,瞳孔扩大,汗液分泌增加,血压升高等,这些内环境的变化有可能造成大脑功能的紊乱。连续的脑电图描记也证明,在精神刺激下脑电图活动有改变,这些精神因素与精神病的发生有联系。
    精神因素可来自各个方面,具体地说有3种:①来自家庭环境方面;②来自工作环境方面,如工作中的变迁、工作环境或工作性质的不适应,以及工作中两极状态(工作过多、负担过重,或者工作过少,过于平淡)。③社会环境方面。在各类精神病的发生过程中,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反应性精神病与精神因素有直接的联系,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一般认为精神因素可能是一种促使疾病发生的诱因。
    (二)遗传因素

    遗传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是肯定的,这主要是通过家谱调查及孪生子的研究证明的,但遗传因素如何发生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临床资料证实,在精神疾病中有几个常见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原发性癫痫等,遗传因素的发病中有较明显的作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较一般居民为高,而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
躁狂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也是肯定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家族成员中, 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30%左右,许多精神发育不全的患者,家族中精神发育不全的患病率也特别高。
    (三)自身因素

     某些躯体疾病可能影响大脑功能紊乱,造成精神障碍。导致症状性精神病或器质性精神病的躯体疾病,有下列四种类型:
    1
.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颅内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精神障碍,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因各种生物性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的脑功能障碍,或躯体其他部位病原体感染所产生的毒素、缺氧、或变态反应而致脑功能紊乱引起的精神障碍。
    此外,还有颅外感染,即全身性感染,如流感、肺炎、病毒性肝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亦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机体在多种感染下可发生各种变化,如体温上升、代谢障碍、毒素等,均可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并使之失调,发生暂时的或持久的精神障碍。此外,感染使机体功能被削弱,有利于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而诱导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
    2.中毒性疾病。如阿托品类药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有机磷等。无论急性或慢性中毒,均可使脑组织产生损害,如脑血管痉挛、充血、脑水肿而导致脑组织缺氧或影响体内酶系统的活力,造成脑组织的代谢障碍,产生暂时或持久的精神活动障碍。
    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我们常说“身心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心理是大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它同身体是不分割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但身体健康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如身体很健康的人,可以患精神疾病,不能适应外在环境。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概念早已超出了“没有疾病”的范围。健康是积极的象征,是活动的力量,它使生命得以充实,使生理或心理功能得以发挥其最高的效能。怎样使身体健康,很多人具有这方面的知识;而如何讲究心理健康,则知道的人就比较少,这是由于不重视心理卫生的缘故。人们知道怎样预防各种传染病,但很少知道怎样预防心理上的病态即精神疾病。不注意身体卫生,易于罹患躯体疾病;如神经症、心因性障碍、心身疾病和各种心理病态等。为了预防许多心理方面的疾病,不产生病态心理,就必须讲究心理卫生。
    健康是人人追求的。“身心的健康”保证了生命和生活的质量。当一个精神病人经过精心治疗获得康复后,健康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四、如何发现精神病的复发
    上面我们讲到,精神病是由于患者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而导致的疾病,因此,精神病很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导致病情复发。那么,精神病复发有前兆吗?我们如何发现精神病的复发?
    1、先兆症状:一般说来,在精神病复发之前常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如病人突然声称自己从未得过精神病,以种种原因拒绝服药;或彻夜难眠,精神萎靡,身体消瘦,不思饮食;或兴奋话多,吵闹不止,到处乱跑,惹事生非;或孤僻少语,离群发呆,反应迟钝,生活懒散;或情绪急躁,好发脾气,敏感多凝,纠缠不休;或以前发病时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又重新再现,比如看不到人影听到声音,或认为周围的人又在有意“暗示”、“刺激”他,有人在“跟踪”、“暗害”他等等。
    2.应对的方法:一旦出现上述征象,只要家属及时觉察,尽快到精神病医院门诊咨询或带病人复查,在医师指导下服药或加大药量,常可控制症状,只有极少数病人需再次住院治疗。值得警惕的是精神病人多在春、夏季发病。因此,春、夏季节,家属应对病人加强观察,有一部分自知力的病人在此季节尽量控制自己保持情绪的稳定,坚持服用药物维持治疗,以减少精神病复发
    五.如何预防精神病的复发的先兆

    未雨绸缪,要想有效防止精神疾病的复发,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彻底治疗。特别是首次治疗尽可能听从医生的意见,彻底治疗以防后患。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治疗不彻底,留有残余病状,回家后没几个月甚至只有二十几天就复发。再次治疗,那么就疗效不如首次治疗好。
  (2)继续坚持服药。目前认为是减少复发最有效的办法。不要认为病好了,不需要在服药,也不要认为长期服药会令你脑子变坏(事实上不会),更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大量资料表明,自行减药或停止服药,70%会导致复发。不少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停药有关。坚持服药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往往出现这种情况:病人经住院治疗病情痊愈,自知力恢复,不但能认识到自己得病时的不正常表现,也能为了不犯病而自觉服药。但是,有些患者出院时间不长,就不再服药,理由是我的病已好了,不用再吃药了或者是吃了药浑身难受,不想再吃了。需要重视的是病人的自动停药,往往预示着其病情波动,自知力下降,这是病情复发的苗头。因此,家属遇到此种情况,一定要动员说服病人赶快吃药,甚至要稍加大一些剂量,以防病情复发,如果病人不能听从家属的意见,就要设法带病人到医院复查或再次住院治疗。
    (3)注意发现病人的复发征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能防止复发。常见的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征兆是无原因地睡眠不好,发呆发楞,说话离谱,言语行动使人难以理解,或无故发脾气,孤独少语,生活懒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复发苗头常常是多疑敏感,疑心周围人都对自己过不去等等。    (4)减少诱发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愈后,家属和周围人都要充分认识到()曾经是个病人,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精神活动的薄弱性。除要帮助病人安排好出院后的生活、工作、学习外,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开导他要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尽力减少心理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长期服药接受医生咨询。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药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是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病人出院后,经常处在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这也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有的家属不太重视在病人病情稳定状态下的定期门诊复查,只是在病情波动或已犯病时才去看医生,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精神分裂症是具有复发倾向的疾病,所谓预防复发(不是治疗复发)是要在未复发的情况下采取措施。病人病情稳定的时候,也是病人自知力较好的时候,这时进行定期门诊复查,医生可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病人能听得进去,能遵照医生要求行事,达到积极预防复发的目的。

    (6)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学习有关防治知识,尊重和关心病人,有利于防止复发。
    (7)帮助病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如孤僻、急燥、意志薄弱和兴趣狭窄等,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以增强抗病能力。    (8)社区要有一定的精神病防治机构。吸取病人参加工作和活动,避免歧视和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减少发病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