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7333数据手册: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普通话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0:30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普通话教学

                                 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数量的日益增多,普通话已经成为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家对推普工作十分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语文教师具有义务和责任教授普通话。语文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普通话,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人人学说普通话的氛围,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朗读和口语交际,在教授普通话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提供练习的机会,切实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

语言  普通话教学     指导朗读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 口语交际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听与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这些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普通话的使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普及普通话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普通话教学: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的氛围。

“任何语言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2]因此要使学生们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必须得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普通话的熏陶,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普通话。

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宣传教育入手。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的意义所在,告诉学生,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讲好普通话,不但可以与人顺利交流,使更多的人听得懂自己的意思,避免语言不通带来的误解、麻烦,而且这也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笔者就常常在课余与学生聊天,鼓励他们多说普通话,告诉他们普通话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工作的益处。通过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以便落实到行动之中。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同样,老师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并用普通话教学,做到准确、明白、生动、形象,高低强弱音量适当。小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教师说普通话,如果做到了这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普通话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4]当代一些教育家也提出要以兴趣性原则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活动,灵活地教学,把普通话教学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经常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机会和情境,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教师可采取以下形式:

1、利用优秀的范读带动学生朗读。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先闻其声,感其情,比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教师先播放录音材料——朗读者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富有变化的语调读出了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在播放的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已跃跃欲试,等到教师让学生朗读时,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模仿着录音当中的语调、语气朗读起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一些比较优秀清晰的录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由教师来读,同样能起到调动学生用普通话朗读的热情的作用。

2、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针对中学生上进心强,好胜的特点,可采用竞赛的形式。比如绕口令比赛,诗歌朗读朗诵比赛等等。课前发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在上每节语文课之前拿出二至五分钟让一名或几名同学到讲台前朗读一篇美文或一首古诗,或讲一个故事,或者模仿记者向全班同学播一条新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说话训练。

三、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教师除了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语文教师可运用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声旁类推规律、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等巧学巧记,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地区的孩子的平翘舌音发音不准确,教师在讲授汉语拼音教学时就要讲清平、翘舌的发音技巧。在普通话里,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发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发舌尖前音z、c、s时,舌尖砥柱或接近齿背,舌尖平身;发舌尖后音zh、ch、sh时,舌尖放松,舌尖轻巧的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舌尖翘起。例如:资助——支柱、早稻——找到、三歌——山歌、桑叶——商业等。

对于学生在讲普通话时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5],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朗读中的停顿。除了做好不同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做适当停顿。

(2)读出文中需重读的词语。先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如:《狐假虎威》一课为了现了狐狸的奸诈、狡猾的特点的词语“扯着嗓子喊”、“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等词用稍高稍强一点的音调读出。这样,就可以在朗读时做到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读得抑扬顿挫。

四、巩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培养了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后,要养成他们长期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努力和跟踪指导。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方言区,学生一般是上课讲普通话,下课后就讲方言,对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坚持讲普通话,引导学生养成同学间互相切磋提高的习惯。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讲普通话,如在课余多用普通话与学生交谈,开设“普通话角”,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布置一份家庭作业:回家后用普通话讲课文中的故事或者是朗读课文给父母邻居朋友听。坚持一两学期后,一般都会有成效,有学生曾这样告诉我:“现在我们已经习惯讲普通话了,不讲还觉得不适应呢。”

   “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快速、流畅、简练、传情。”[6]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逐渐提高要求,由开始的“朗读”发展到“说话”,让学生在集体场合大胆发言。教师应多提供说话的机会:抓住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或是节假日等机会,让学生大胆实践,进行说话训练。以此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师担负着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责任,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师寄托着深切的期望。就让我们从自己的点滴工作入手,宣传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彭永昭.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8,8

3.4.李新编.小小箴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102,325

5.杨成章.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9.8,318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柳新民.普通话口语交际.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12

3.杨成章.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9.8

4.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第三版

5.彭永昭.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