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么冲爱奇艺会员:长江加速病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9:25:52

长江加速病危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鲍小东 2012-01-19 11:32:21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 长江实行最严水资源分配制度
  • 先掐头,再去尾,长江鱼儿哪里游?——小南海水电站最后一搏

标签

  • 长江
  • 三峡
  • 湖泊干枯
  • 污染
  • 评论36
  •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三十专家联袂呼吁,体检报告再敲警钟

近30年来,全国有243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死亡。因围垦而消失的有102个,约占消失湖泊总量的42%。

长江源头的湖泊数量却在增加,面积也在增大,但这是个坏消息,因为气候变暖,冰川退缩,降水才增多。

三峡工程不可避免地改变库区干流及下游水文情势,并对库区与中下游沿岸生态环境、中游江湖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2012年1月14日开始的连续降雨,对刚刚出现60年来最低水位的鄱阳湖仅是杯水车薪。自2003以来,鄱阳湖已经连续近十年出现秋冬季的低枯水位,渔业资源锐减。

不惟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已是连年干枯。1月6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长江报告”)显示,近30年来,全国有243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死亡,仍“活着的”湖泊也因“人祸”而备受摧残,污染严重,生态遭受破坏。

这是一份来自全国30名专家共同完成的长江体检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开发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字号”机构、全球NGO共同发布,自2007年以来每隔两年发布一次。2011年的“长江报告”更将长江流域的湖泊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一切皆因湖泊已经病得不轻了。

2012年1月4日,鄱阳湖畔湖口县,露出水面的水位标杆。2011年底鄱阳湖进入极枯水位期,这样的枯水期几乎每年都在长江中下游上演。 (张俊 东方IC/图)

湖泊增多的“坏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江的源头,湖泊数量正在增加,面积也在增大。这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吴庆龙近年来的直观感受。他常赴青海、西藏,调查长江、黄河源头的湖泊。

“长江报告”显示,近30年来,全国新生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个,主要位于冰川末梢、山间洼地、河谷湿地。

然而,这并不是好消息。“源区湖泊扩张和数量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关,冰川退缩,降水增多。”吴说。50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长江源区气温正在逐步升高,尤其1990年代以来更为显著,长江源区的冰川也自19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退缩。

长江源区在未来50年内,年均气温可能最高升高2.5℃,至2060年,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将较1970年减少11.6%。也就是说,长江源区可能还将新生湖泊,湖泊面积也将继续增加。

“短期内,湖泊水量增加,对周边草场、鱼类等生物的栖息场所均有影响,周边冻土中有机物等也随着水流进入湖泊,对整个湖泊生态系统将有重要影响。”吴庆龙说。

但“长江报告”就长期趋势仍持悲观态度,长期看,冰川融水逐步减少,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将会萎缩甚至消亡,进而影响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量供给。

而目前,长江中下游湖泊已逐渐消亡,“人祸”因素居首。243个死亡的湖泊中,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102个,约占消失湖泊总量的42.0%,集中在鄂、皖、苏等地。19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因围垦减少的湖泊容积相当于淮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1.3倍。

加速的营养过剩

除了围垦,污染也在加速湖泊的消亡。吴庆龙的同事陈宇炜研究发现,鄱阳湖的水质正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多年来,只能在清水中存活的苦草有所减少,仅2011年较往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一种叫做“眼子菜”的较为耐污性植物却在增加。

陈宇炜由此判断,鄱阳湖营养程度正在增加,目前属于中度营养向富营养化转变的过程。尽管如此,“长江报告”认为,鄱阳湖的水质总体已是优于长江中下游的其它湖区。

陈宇炜考察过长江中下游一百多个面积为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他发现,长江中下游湖泊均呈现清水型植物减少、耐污型植物增加的趋势,甚至有的湖泊中,水底植物已完全消失,藻类占绝对优势。这表明,这些湖泊遭到严重污染。

2007年距今不远,太湖周边的居民应该还记得当年太湖蓝藻大爆发的情形。

当年5月,大量蓝藻死亡、腐烂,侵袭无锡城区供水的水源地,导致无锡市区大面积的自来水受到污染,引发持续数日的供水危机。居民们抢购纯净水、面包,抢不到纯净水,居民们又大量抢购其他饮料。

这一事件引起国内外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污染的深切关注。蓝藻爆发正是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富营养化加重的表现之一。

“长江报告”显示,中下游地区湖泊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不断增加。2007-2010年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做的湖泊水质调查数据表明,长江中下游77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77%的湖泊水质劣于III类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的占32%。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占总数的88.3%,其中重度富营养的占23.4%,尤以下游苏南湖群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多数湖泊全年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恰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湖泊变质和工业、生活排污有着重要关系。这继而导致湖泊生态严重破坏。处于云贵高原的滇池极具代表性。1950年代,滇池有沉水植物42种,本次调查只剩下8种;另外,滇池原有土著鱼类24种,现仅存4种。

三峡工程的显著影响

“原本,这些湖泊与长江相连,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河湖系统,在维系江湖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说。

但长江流域不断增加的开发导致江湖关系快速调整,并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剧变。

“长江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湖泊与长江的联系被大坝或涵闸阻断,湖泊由此失去了与长江的天然水力联系,湖泊换水周期延长,湖泊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和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加重湖泊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趋势,成为蓝藻等频发的重要因素。

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就受到了三峡工程的深刻影响。“长江报告”认为,三峡工程不可避免地改变库区干流及下游水文情势,并对库区与中下游沿岸生态环境、中游江湖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但实际上,即使江湖相通,其净化能力也大幅下降,因为长江本身也在遭到严重污染。“长江报告”显示,2009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3.2亿吨,较2003年增加了21.9%。

人类从自然中贪婪地攫取资源,却摧毁了环境,也被环境报复。然而,杨桂山认为,湖泊的重要性至今尚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常见的现象是,“一边治理一边破坏”。

为有效解决江湖濒危的困境,“长江报告”提出应明确湖泊功能定位,分类型、分层次保护;实施“湖泊——流域”综合管理,采取必要的退渔还湖、退田还湖措施,实施河湖连通,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和湖泊内源污染,切实改善湖泊水环境与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