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脾气大是什么原因:《心中心道场》网站留言板关于“观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57:04

中心道场》网站留言板关于“观照”

(2011-09-04 16:56:31)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心中心法

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如果能绵密持咒,用咒语保护自己,或者一心参禅,一心念佛,等等,都是观照。

持咒不涉观想是摄意根不动,不用意识来修,直入无相门,是直下见性的。而念佛观想有名有相,不离意识分别。 

初初观照还不离能所,警觉看住是对的,具体有两点,一是不要跟外境跑,不住著外境,就是反闻功夫。二是不要跟内尘跑,念起即觉。内尘是指妄念。

 

观照不是让你观境,注意力被某一物体所吸引,那就是被境夺,已经失去观照。观照时虽见而不住见,虽闻而不住闻,尽管见闻而无所见闻。
正做事时也不作做事想,也没有个我在做;做过后,我没做,不留痕迹。

 

本来没东西,你要抓紧什么?观照不是让你去看个什么东西,或着什么地方,只是轻松照顾一念未生前了了分明的光景,念头来也不跟它跑,越轻松越好.用力倒坏了。如果不会你就改为持咒,效果一样。 

座下多持咒,妄念来用咒语斩断,用咒语保护自己不跟妄念跑。

 

观照不是不起念,不是大脑一片空白、百物不思。观照是念起不停留,念起不随。做工作学习要运用思想,不可能不起念。但做事情不作做事想,正做事时也不执著有事可做,如懒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做过了更不要挂在心上,而是心空无住。

 

能当下把烦恼转为智慧就是做功夫。

 

上座修法时,这一句咒语就是用来打扫妄念妄情的,你只要把这把金刚王宝剑用好,心念耳闻,了了分明,妄念妄情就站不住脚,注意,不一定是一点妄念妄想不起,而是,妄念来时我有宝剑在手,随来随斩!但妄念是随斩随来!随来再随斩!如是好比一人与万人敌,必须振作精神,手持利器不放自可克敌(不是没有敌人)。

 

关于观照,你可以密持心咒,这也是观照。

 

妄念生起时回光返照妄念起处,这就是观照,唯功夫要做得紧,要时时观照。

 

下座后你可以用持咒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持咒也是观照。 

座下观照功夫不得要领可以改为持咒,效果一样。

 

果真能在一念断处,豁开正眼,荐取真心,那就是过了第一关了。但如果只是一点理解而不透脱,那就势必疑根不断,原地踏步而没法上进。还是要继续打坐用功,直到身心世界化空,根尘脱落,能所双亡,才是真正过了第一关。 

持咒也是观照。你就持咒吧。走路做事照样进行。

参能知空有的是什么?就是佛!从这里下手,绵密观照,久久功深,机缘成熟,自可根尘脱落,能所双亡,豁然见性。

 

成道的根本在见道,即破无明,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是修道,净除烦恼习气,最后才是证道。无明本空,但也不是靠等待而自然打破的。你要依师指导择一法门入手,踏实地修才行。
2,由于著相的习气重,要做到时时刻刻观照没有你说得那么容易!那是说说容易做到难。但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否则不能成道。果真打开来见到本性,真种子种下去了,那么成道就有保证了,顶多七次生死,分段生死也就了了,所以明心见性是第一重要。
3,你不是那些你说的外道,你怎么知道他们都能证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大阿罗汉只是除了见和思惑,还有尘沙惑和无明惑未除,还有法执未除,还有变易生死未了,不究竟,所以说是有余涅磐。
4,证了佛果就法报化三身都圆满了,哪里还要再生生世世修呢。成道了也不会再迷了,也没有度众生之见。

 

道理你是明白的,路要靠你自己走,别人帮不上忙。多打坐啊。

 

不是要你念头断灭,一点思想没有,而是看到妄念起,不随之流转。如是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界跑,尽管见一切相而无所见,不著相之故,这就是观照,也就是看着念头起处,这不是两件事,是一回事。

 

做工作特别是技术工作,离不开动脑筋,但这个不影响修行。时时不著相,那么研究发明,百工技艺,都是佛性的妙用。我们坏就坏在时时著相,求有所得,背上包袱。比如,大家上班,不是想尽一己所能为大家服务,而是想我做这个事能得什么好处,得到好处我就能享受,还能得到什么名誉。得少了就不满,得多了还要更多。因为利益之故,同事间还要弄人我是非等等,这都是因为没有智慧,著相之故。真修行人,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就不追取,反过来,做事情正好可以培养福德,练习心空,一举两得。
    所以,工作不用换,可以继续做。做工作时只存做事的一念,不杂二念,在思绪纷飞时要有意地练习断念,可以默喝一声断,断个几分钟再做事,一天断个十几次甚至数十次。事情做过了就放下。每天早晨打坐两小时,打坐时要死心塌地,一切放下。下班后不要去攻读中医学,这个事情三五年内先放一放,等到明心地后再学不迟。还是安排至少打两小时坐。有多余时间研究经教的好。星期天就加座,坐个六小时或者八小时一天。这样子时时用功就很好了。
     学佛了生死是大事,古人常有拼一生做个痴呆汉的决心,而不是三五年。这是大丈夫事,要有能舍能放慷慨潇洒的气度。世间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缘起的假相,根本不可得,在假相上用功,那就错误。所以要时时觉醒才好。 

做功夫时不是要压念不起,而是念头尽管起,看见它起而不跟它跑,或咒语一提就转掉。 

1,没有一点觉照功夫,还是少看电视,不要自欺的好。还想,看电视也是修行,那是做梦。
2,功夫还差太远,好好多打坐。打坐时,妄念多不怕,就是不能随它流浪而忘记持咒,或者咒语含糊不清,那就不行。
3,打坐,观照,练心,都是用功。就怕你自己放任自己。

 

无念的现量境不是打开来才有,一般人都会有,就是大家不认识。现在祖师指点我们,有些人就能认识,就承当。但大多数人往往对此不能肯定,都会疑惑,因为大家都执著神通和玄妙奇特,对于祖师直接开示的一念断处了了分明但平淡无奇的现量真心都怀疑。所以,要认识它而不疑惑是最难。你已经在疑惑了。所以,要好好打坐,坐到身心世界一时化空,虚空也粉碎时,就亲证一回,不再疑惑了。
2,打坐持咒时,重点在闻上,就是心里能把咒闻清爽,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要再反观念头起处

 

不是看着它,而是正一念不生时,而见闻了了,这是现量境。
2,初初做功夫,就是念头一起就看见而不跟它转。这个看着就是观,初步的观照功夫要做得紧,要绵密,就是说不要忘记观。到后面观熟了,才谈得上仿佛毫不用力而能时时不忘记观。当功夫做相当时,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身心世界一时化空,自性朗然现前。
3,认识了本来面目,于一切动用中,绵密保护,做到才有沾染,便凛然一觉,安住不动。保得功夫纯熟了,丝毫不走着了,还要离开保。这是后面的功夫,就不讲了。

嗔恨是最坏的习气,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毒素,不仅伤害他人,也损坏自己内在的心智,使我们的福德和智慧深受破坏。它的根源是愚痴无知和对自我的执著。我们要有勇气正视这个内心的毒素,努力拔除它。
1,忏悔是很好的办法,忏悔能够清除嗔恨留下的污垢。每当你嗔恨的火焰燃烧了你慈悲的信念,过激的行为和语言恣意地伤害了他人,甚至只是在心里产生了恼恨的意念时,就要及时地忏悔,勇敢地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表明你将不断自我完善请求别人指正的态度和决心。
2,禅定和智慧是克服和消除嗔恨的根本,就如同光明能够驱除黑暗。你要好好地修习禅定,禅定能够产生真实的智慧,守护你即将蠢动的心念,如同日光朗照大地,能照破你的贪爱嗔恨和无知。你要坚持认真地打坐修法,警觉而不放逸。在这个过程中,贪爱嗔恨和种种烦恼,还会时时地侵袭你,但它终将会在智慧的照耀下被降伏,最终冰消瓦解。
3,嗔恨还要用慈悲来化度。所以不要企求你自己个人的解脱,不要只是为了个人脱离三界而修法,慈悲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用慈爱来感化遭遇的怨恨。他们都曾是你过去世的父母,都能在未来成就如来圆满的智德。把你的修行和他们的解脱和幸福联系起来。发愿帮助所有的众生都解除痛苦都得到安乐,这是觉悟之道的根本。离开了它,如同果树没有树根,是不能结出成熟的果实的。 

念头起来能看见,这是好事,念起不觉就不好;但看到念头起,还要不跟它跑。你不跟它跑念头就化掉了。妄念化掉了就是你所说的脑子空了,这个空是指心空无念,不是指虚空。虽然无念,它还是了了分明,观照就是看着这个。

 

有时间加座是最好,多打坐培养定力,观照的力量就强。

 

座下用功很重要,是进步的关键,所以不能忘记。

 

只要你发心求取无上正觉,就能时时得到佛菩萨和祖师的慈悲加持!

这是闻思慧,不叫心动。但思考佛经、古德、祖师的开示,须从义理上会,要得意忘言,依理实行,依解起观,即是观照。否则记言记语,即是口说心不行,为经文语句所转,失观照义。起疑情不同于思维经意和祖师开示。起疑情是举一则没有意味不可思议的话头,来隔断你的意,使作意不行,心如墙壁,以此入道。 

在梦中清醒地能够按照现实中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算不上是进步。因为你的所谓意志没有离开贪嗔痴三毒。对境界也没有觉。
      观照即含禅定在内,是定的作用。如果能结合打坐,以定资慧,岂不更好!

 

观一切都是我自性显现,观一切尘劳都属空幻,但是你要离幻,你要是住在这个幻尘上,那就不是观照。再说,猛醒一次是不够的。要绵密做功夫。

 

修完百座后,修大随求陀罗尼每天-至两小时,往生广咒49遍以上。2、念(49)往生广咒与六印不需要前后连接,什么时候都可以。3、不需回向,可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得解脱或回向自己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4、没有冲突。所谓不求余果是不求世法及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自了之果,生净土也是为将来成佛度众生。5、大随求陀罗尼是直接结印念咒。也可以三称三拜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上座。一座两小时、至少一小时。6、没有定时定量,为具资量以修法顺利或消除身障,没事则不要修。7、不需回向。8、念你觉得最得力或最亲切的咒,能使自己提起观照不随境转者。

 

请问一下老师,在平时工作之余,应该不断持咒,摄心一处,防止妄念生起?还是发觉有了妄念,再持咒转化呢?是看见妄念起,不跟它跑就行。如果没有定力,可以持咒转化。

 

 经上说内守悠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我在平时观照时,观一切外境与我无关,心里一种悠闲的快乐和轻安,但看到上一句经文,心又起疑惑,是不是我走错地方了?是的要小心,你如果住著这个悠闲的快乐和轻安,那就是内守悠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这也不可住著。

 

你能从病苦中悟到无常苦空的道理,从而痛念生死过患,更加发心,这是很好的缘起.但更要观一切众生皆因无明不觉而虚受此生死大苦,以大悲心发起自度以度他的大愿来.
    夫妻是因缘际会,不可执著,苦藤上的两个苦瓜而已,随缘尽到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淫欲心是多生历劫的习气,你和他都不是马上就能了.你建议他持楞严咒心,他如果愿意持,那是最好,有助于消除淫欲心种子.如果他不肯就随他去.你自己观住自心是最要紧.

 

1,座中有痰要吐掉,所以,打坐时身边可以备个痰盂或者放些卫生纸,以备吐痰。这没有不恭敬。
2,百座内一般不要求加座,就恐怕你用功过猛吃不消反而中途退缩。百座后身体允许就要加座用功。至于全身发热出汗发胀发痛等现象是初修法的人常见的身体反应,是好不是坏。不要疑虑和担心。
3,修法就是个调心的过程。不要怕吃苦。现在吃点苦,以后苦就灭了。

对,思惑断了,才能了分段生死。所以,大愚祖师知道大家有顾虑今生不成就,就传了慈氏咒和往生广咒。而且现在还有元音上人专门开示讲解了莲花生大士所传的中阴身救度法。所以可以说是双保险。一定要好好用功,才对得起祖师和佛菩萨的恩典。
简单地说就是放下。但因为执著惯了,放不下,所以要念佛持咒帮助你放下。做到功夫纯熟,能所双亡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了。
座下用功,刻刻需要观照。就是看到妄念起,不跟念头跑。或者说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迁。,座下用绵密持咒保护自己也可以,也是观照。 

还要真正发救度众生的大愿,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这样子精进不懈地福慧双修,就一定能证成大道。

你只管自己观心。他发火时你就闭嘴,不需要你好言提醒。他不发火时,你就持咒,不要多嘴。 

只要你问心无愧,误会就误会吧,佛教导我们,对于一切有为法,应当作梦幻泡影来观!都不可得,你的烦恼就转了。你执著实有,就烦恼无边了。
平时持咒不结手印也有功德力。

观照功夫是贯摄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的。

打坐修定是助修,座下观照,事上练心是正修行。观行是关键。做观照功夫,生活就是修行。

我们凡夫平时对境总会生起种种贪嗔痴的思想而不觉,打座时,心净下来,就能看到自己执着的念头,这个念头来了不跟着它跑,即念起即觉,就是观照。我们下座后也要把座上的功夫移到座下,慢慢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迁,才能降服烦恼和生死,而烦恼生死都是因为对境生心,一念不觉。 

你能坐半小时,且能思维解悟修行的道理,很好,坚持下去,结合座下用功,定慧力量就能渐渐培养出来。平时下座做功夫是做转念功夫,转化自己著相的妄心,锻炼自己对境不染著,不随境界跑。
      找工作要切合实际,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要本着为报答父母国家众生和佛师长之恩而工作奉献的心态,就能处理好找工作和做工作时碰到的问题。
      繁杂的境界正是你的动乱的妄心所现。所以,欲净其土,先净其心,你的心清净了,境界也清净。六根本来虚妄不可得,无眼耳鼻舌身意,守住个什么?
       本来境界非真,知幻即离。但仅是一点理解,临事依然著相,离不了,没有一点力量,所以还是要用持咒观照摄住自心,不随境走。
       大定是无有出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无有少法可得。

当善自保护,时时心空,注意一个字,是善巧义,就是做工夫不是死的,不是如你说的无论是什么念在自己觉察时都提起咒来停住它,这样就死掉了,比如,你要做工作,你难道是把一切念头打死,死坐着不动吗?难道你开车应酬,都不用起念吗?《金刚经》说应无所住,我们还是要应缘接物,只是不能住著,不能著在相上,故说要保护勿随境走,时时心空
     妄念若起,即便斩断,不令相续,而不是你说的看着这个念头思想完结而后回来继续持咒,念头思想完结就是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你没有斩断,而是相续了。所以说你没有明白做工夫的法要。  

经过百座六字明后,定慧力量增加,执著之根已经有松动,欲望减少,但由于般若正智未开,时而落于枯寂偏空,寂寞无聊,或执理废事,死守空理,不知和光接物随缘起用.故仍需精进打坐,深入禅定,由定生慧,开显般若正智,下座要勤于观照,移座上了了分明之定境于日常动用中,随缘应付而不被境夺,如是慧以资定,既不著相妄求,也不废却人事应用而能随缘利生.这样子用功定慧相资,证得无得无失无动无静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迷惑之大定,是圆满菩提之正道

做工夫不是要压到一个念头都没有,不要以为无念就是一个念头不动是无念,而是要做到了了分明,念起不住。我们做工作或学习,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想出应对的方法来善巧处理各种问题,虽属幻心,但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能成就我们利益众生圆满菩提的事业。就是不能执著假象,著相就是妄想,就起烦恼,不执著就是妙用。如果执著偏空,百物不思,那就走到邪道上去了。《金刚经》说心不可得,但没有说不能起妙用,还是要生无所住心。所以六祖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但反过来说,由于不认识本性,只认假相,处处粘滞,遍计所执,执著于我和我所有,一天到晚妄念纷飞,那就难以歇下狂心,明见自性,所以要做观照工夫,时时返照一念不生时的光景,妄念若起,不随它走,这样子深入做工夫,才能豁然开朗,归家稳坐。从这个方面讲出家人修行就方便得多,因为事缘少,可以一门深入地做工夫,容易成就。居士则事缘太多,容易分心,工夫难以上进。因此,祖师要我们勤于做工夫,上座死心塌地,下座后在忙碌的事缘中也要时时用断念法锻炼,否则,仅靠两小时打坐,整天思虑不断,工夫就耽误了。 

你不要去关注你的修法体验,你这样用心就多事了,很轻松地专注于心念耳闻就行.也不要去观文字像.妄念多不怕,只要不跟它跑,只顾持咒.

产生欢喜是好啊,但不要执著。持咒就是观照。你打了一座就要福德圆满啊,哪有这样的事。你要是能够耐心地坚持修下去,就是大福报! 

修法时,往往于平时执著较深的东西先翻出来或者反复地翻出,这是好事,翻尽了就清净了。但在座下要提起观照,不要再执取影子,否则,上座就很难清净得力。
修法时因为用心在咒语上,不住在时间的妄相上,所以有时觉得时间很快。像你说的那样找不到咒语,是因为你没有提起咒念之故,当然就找不到了,要提起来,心念耳闻,首先要用心念出来,耳闻是用耳根返闻自己所念的咒,以此摄住意识不动。此外,有时是因为入定了,咒语是没有了,但在你发现咒语没有了的时侯就出定了。那时就继续提起咒语。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你想像的景象的,你不要杞人忧天了。胆子小根子在执著深厚,心量狭小。多做善事,勤除执著习气,心地宽广了,胆子也会随之变大。 

座下各种顺逆境界都要一一透过,察觉自己种种习气,善自调伏,真入平等不二,而不能因循放任,辜负佛恩。

了知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归于空寂,并空也不住,时时如此,便是观照。
不求一心,只是心念耳闻,便是妙法。
百座内少看书,如法上座修法,下座可绵密提持心中心咒为主。

差别境就是各种不同的六尘境界。吾人习气各个不同,故需要在种种差别境上磨练,方能除尽。 

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作为观照之入处和用功的方法是对的,本来只需一觉,但初做功夫往往难以做到觉,因此,常须作意提起功夫。另外,这个观照功夫也就是观这一念未生的光景,没有矛盾好疑惑。

在元音上师《问答集》206条以后,上师反复开示了观照的有关问题!

观照的方法有很多种,《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可以这样去观。 

修法期间因工作关系,整天要动脑筋想心事,是很难相应,如有可能,最好暂时换个工作或者专修一段时间,待功夫上路后,再做事练心为宜。如果不能,则必须在下班后,放下万缘,安心用功,工作时,也要用断念法,于妄念纷飞时喝断十几次乃至几十次。
双盘不用座垫。但坐具宜硬软适中。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这里指:行人身心两不住,纯一直心,从体起用,能以种种方便,饶益无边众生。
我们平时所说要座下观照乃是因地功行,为了证体,上面所言做佛事者为起用。用不离体,刹那未离觉照,并觉照也不住。

拜佛要磕头,五体投地。绵密观照就是妄念若起,马上察觉,不随之流浪,也可以在心里密持真言,令心不外婺,也不随念转。

设备一切就是指准备盖手印的黄布、定时钟、座垫、以及痰盂或纸巾等。礼佛就是上座前要拜佛。没有佛堂可以对虚空礼拜。座下观照是指下座后要收摄自己的心念,不令外驰,将打坐时心不随妄念流转的功夫用于座下动用当中,这就是观照,也可以在座下绵密持咒,也是观照。

学佛只是除习气,别无他事,然未明心地者,心不平等,处处着相,扶东倒西,无法根除习气,故师公说,先明心地,后除习气,乃千古不磨之定律。至于明心地后如何除习,骧陆师公慈悲开示了种种过程,乃至验证的方法,至为明了,你可以参究二祖的有关著作,如《乙亥讲演录》等。

你现在座下就持咒,持咒也是观照。

境界无顺逆,自心有分别。著境心有苦,离相心自在。

坐不到2小时是因为定力不够,到时候就随念头走了,忍不住要下座了。所以打坐要一切放下,比如自己死了,什么都不管,这样容易定下来,否则硬压着很容易上火,自觉心浮气躁,很容易发脾气。但打坐修法后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毕竟根子已经松动,觉照力也已经培养,所以习气虽然时时来,但只要时时能照转,即不为患。就怕不知提起觉照而转化之,则习气始终难以破除净尽。
      座下绵密观照功夫非常重要,事情还是可以做,但做事情时不要被事情做了去,彷佛不是自己做一般,如果不明白如何观照,可以采用断念法,在忙碌之中喝断自己的妄念几分钟,一天之中断个数十次,这样作功夫能也很得力。或者可以以持咒代替观照也是一样的。
      打坐修六字明坐不到2小时,就坐一小时也可以,贵在坚持,建议你上座前诵楞严咒心21遍,平时多看看祖师的开示,耐心修下去一定会成就的。

愈修愈觉察自己的恶习甚多甚深,就说明已经能起观照了,只是力量不够,常被习气牵引。这需要绵密做功夫,才能培养出力量。但对于观照你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不了解初初作功夫观照,是需要作个意,这不是头上安头,比如,发现自己著境了,就作个意拉回来,可以心中念个字,或者提起咒语,或者地一下,或者作个意不可得,不可得,等等,这是需要的,当然,不是念念都在"我要观照"之念中,那就成了头上安头了,本来没有妄念,你来个我要观照,那就是多余。到后面,功夫做到纯熟了圆熟了,才不需要作意。那就进入放任了,不用提起观照而自然在觉照中。
      理上知道一切皆幻,但遇境依然迷惑,一是因为你只是解悟了一切皆幻的法理,所以还是梦里明明有六趣,时时著境生心。还没有亲证本来,没有证知一切皆幻,见惑还没有破。二来,无始以来著境的习气非常深厚,比如男女之情见习气,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生一世能除,所以要修,要绵密作功夫才行。
      你妈妈修心中法一年多,她从谁受的法?你说她会走偏,不妨说具体一点。但你觉得她执著深,影响到你,这也正好可以破除你的执著,她要你向东,你要向西,这就有碍了,如果你自己能心空,她就影响不到你了

心中心法上座即如死人一般,不论放屁打嗝,还是上天入地,冷热变化,一任随它,我只心念耳闻,比如驾船于风浪中我只稳立船头不动,久久自得安隐而风平浪静。
     常觉得如在梦中,便离出梦不远,以为一切真实,就如入梦而不觉。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感觉像隔了一层,或者有个罩子,并经常冒出我是谁,那是你过去或宿世参禅的宿习,疑情起,心如墙壁,隔断内外,内不能出,外不能入,可以入道,修心中心观照也是如此,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只是不像参禅,要作个意“我是谁,在谁上着力起个疑情,修心中心是由修定作入手方便,由定功生起观照慧力。

能观照之心和所观之念不是一个东西,但皆凡夫妄执,并非实有。作功夫要到能观照之心和所观之念一时脱落,空有皆泯,无相实相现前,始名见性。解脱生死观照非常重要,于悟前悟后,皆须绵密用功,虽不宜刻意提一个观照的念头,但也须按宗下所说日用提撕,即在行、住、坐、臥處著力觉照,才能时时不染于外境,且细、微细的执着念头,岂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到?有个公案,有人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僧道:识得不为冤。但识得后如何呢?还有下文呢,僧道:贬向无生国里。试参之?

打坐过程中坐得好,能念起即觉,稍有分心了,就会听不清咒语。你现在这种现状不是不正常,是执着习气翻动,妄念遮被自性而不能作主。如能坚持不懈地修法,座下绵密观照,日久功深,贪嗔痴渐除,座上自然清净,再进一步,清净也不执着,放舍入定开悟有求之心,则于自性自然契入。下座观照功夫也不能做死了,看书做事必须运用思想,但要念念不住,就是佛性之妙用,事做完了没有成败得失之心,象没有做过一样;当起念用心时,却没有心来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随着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懒融禅师说得好: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用功持咒至心空净时,寂静中思想念头和咒都会化空,相当于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的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元音上师所说的咒念不出来。你功夫还没到此,不应停念咒音,持咒时观照自在其中,停下观照则不是耳根圆通章修法,按心中心要求则不如法。 

读书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地,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一心两用,这样效率就高,理解了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打坐的人心能定下来,理解力也会加强。学习目的不要为考试,不要为名利,而是利物致用,利益大众,自度度人,也是梦中佛事。为考试为名利就是迷惑,就是有所住被境转,就不是妙用了。 

思想意识是我人见境心动,执外境以为实,于心中不停地分别取舍,时时刻刻在动,迁流不息。因一切有相之境皆因缘生灭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故思想意识又称之妄念。但凡夫执外境、身体、思想为实,造生死业,沉沦六道而不知出离。我们修行做功夫就是通过参话头或修密三密相应等来截断这个思想作意,假如没有作意,我们就慧光朗照,现量昭然了。观照就是看见一念起时,不跟念头跑,不随念头流浪,对境界不迷惑、不动摇,念起即觉,于顺逆境及生死岸头皆得自在。
    在生活中工作中,事情工作怎么安排怎么解决还是要明白,丝毫不糊涂,但心无所住,心没有住着在上面,好像不是自己在做,而是别人在做一般,做到不为物境所转,反过来,物境要为我们所用,虽时时利用,但不因物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心无爱憎取舍。如果认为有物境可得那就是对境迷惑,如果患得患失爱憎取舍,甚至费尽心机追求博取乃至损人利己,那就完全是为物境所转,为物所用了。
    人在生病中要不作生病想,不要执著自己的色身,你越执著不安,越难以痊愈,人的种种疾病其根源都在心不安,故安心为第一要务。感觉越修越乱是因为不明修行乃证得心空之义,分别执著,求有所得,故去道越远。我相人相既不肯空,我见法见则更难除了。 

作为学生,学习功课时,就专心致志地思考和理解,不能在学习时想别的事,不要一心两用地持咒或念佛,不要压制念头以为是观照,你要运用思想去理解和学习。你感觉累而且有时陷入无记空,可能是你在看书时,压制念头所致,这样就会影响学习,我们学佛是活泼的不是死的,读书时善于思考理解正是佛性的妙用。学习一定要理解而不是死记,读佛经也是这样。读书学习要注重效率,不要靠延长学习时间来对付。效率来自专心地思考和理解。问题理解了解决了,就要放下。功课放下了,就要持咒观照,或者念佛。而上座时不能再思考功课,宜一切放下,专心持咒,心念耳闻,这样才能深入禅定,容易打开来见到本性。 

世间俗事纷扰,正可以练心,当知上座修定,恰如磨刀,正为下座对境历练,犹如用刀。若不用刀,磨刀何用,若离生死,谈何涅盘?
祖师著作乃过来人说话,老婆心切,真可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几恨不得按牛头吃草。我等学人何幸于此末法在修行路途竟得个指归,免去十人九岔之虞,诚恩深难酬。故学人于祖师著作,必须详细参阅。
观照,简单地说,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若能于此理悟心行,就是观照。不住清净,更不守境。
寂照照寂者,乃下山人语,无功之功,其功甚大。初用功人,不离功用。故须绵密观照。工夫做到极处,则无观无照了,是为寂,无照无不照。
成佛乃吾人份内事,岂可自屈而自叹无份。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1,一切不离因果,像你母亲这样执著,就只好随她去,等到她碰壁时再安慰她,照顾她。至于出家的事就以后再说,只要有出离心,发菩提心,在家用功也可以成就。
2,那是你心里烦恼,想心事了,上座时就要放下来,专顾持咒。只要顾到咒,呼吸就会自然调伏。
3,没有让你去观察念头,你只顾持咒,心念耳闻,忽视各种念头就对了。 

修法后做梦明显增多是消种子。
2,正入定是不知道入定的,一觉即出定。
3,观照时什么都不知道并不好,这是无记。但知道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念,属于意识分别,不是离念灵知。
4,并非离开佛性而另有实相,故不能说了了灵知是实相所显现的功能。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是意识分别测度,不能见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起念承当即是多余,即是知上加知。

不对,不是着意身体某部位或丹田或窍穴,也不是着意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和感受,而是看着念头生起处,念头才起就察觉而不随之流浪,这才是观照。观照不要用力,但要绵密。

对于如何观照的问题,其要诀是: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

观照也是妄心,本不可得,借以一用,正所谓以幻制幻而离幻,无中有路出尘埃

你落在思想意识里,其实念头起来能察觉就是观照(念佛、持咒、参禅乃至一切法门无不如是),即禅宗之念起即觉,不觉跟念头跑了很久才知道即失于观照。外随境迁,内随念转,于生死岸头则随业流转。
    见闻觉知及观照都是真心的妙用,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自然了悟真心。

如果观照的对象化空(或无)了,就是明心见性了?
复:有能观照的心在,就没有真化空,没有见性。观照也不是有个真实的对象或方所,而是看住念头起处,能看到念头起而不跟着跑。故须深入禅观,到能观之心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能所双亡,才是见性。

1、心中持咒时,有一颗内在的心在看着心中持咒这件事,并知道(或意识到)自己在持咒,此种状态是观照,此颗内在的心是真心。
复:这是妄心。

2、平常做事时,比如走在路上看景,坐在屋里看书,有一颗内在的心看到(或意识到)自己在看景,在看书,此种状态也是观照,此颗内在的心是真心。
复:这是妄心。

耳闻,是闻性的作用,用耳根反闻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来摄住意根。口完全不动成默念,不好。应微动。念到妄心渐渐不行时,自然不动才好。

观照是观照念头起处,念头一起就觉察,不跟念头跑。但观照不是不做事,佛性不是死的,能起妙用,但只是做事这一念,犹如别人在做,不于事生心而起贪嗔痴慢、立爱憎取舍、患得患失。正做事时,也不作做事想,做过后更是不留痕迹,于心无事。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缘接物而不住著。这就是不被境牵着鼻子走。

1.观照就是看着念头起处,不攀缘不找事,有妄念来就扫除,不管听见看见什么都不起分别执着而觉知仍了了分明。此时头脑里很清静妄念思想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能保持较长时间,无念时便看着这无念处,一有念头来就扫空,这样观照对吗!
2.这样时时不让心里起分别,是否就是阻断了六识的分别作用.六识慢慢不动真清静下来,七识就能出来成就意生身.八识也就慢慢清静下来转为白净识.另坐上坐下忽忆起往昔之人事境界,是否叫做翻种子?翻过之后还会再出现吗?这样是把八识里的种子清理出来的现象吗?要不怎么样叫做直接从八识修呢?
3.坐上持咒要求心念耳闻,我少有轻安的感觉,烦乱居多.也知道不对,可就是拉来拉去胶着的历害.细想还是心不够死.心里还是有心事.尤其上坐.我想把坐下观照的心得拿来试试,于是我一边持咒同地轻轻提一点注意力看住这一念起处.这一试很快妄念息下.我又觉得不太如法,再把这一念放下,感觉也很好.我细细比较这二者,发现我着不着意,其实这观照的心依然存在.只是凛觉的力量有所不同.不知我的见解是否正确,在我妄念多时难以自拔时,是否可暂时一用此法来对治.

1,对的,观照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看到有念头起而不跟它跑,所以,无念的意思不是说没有念头,而是念念不停留,念念无住,这才是无念。
2,这样观照就是在转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真清净了,真不动了,第七识就能出来,这就是意生身,但这意生身还是佛性的影子,还不是法身,所以也不能执著。因为六识不动不分别,第七识就没东西往第八识里送,翻过来,因为观照般若力量内熏,八识田里种子外翻,此时,要绵密做功夫,不能跟着种子翻腾的妄念跑,才能将种子消掉,否则跟念头跑又有新种子进入八识田里。八识田种子消干净了,就转成白净识。但白净识还要转,还没有究竟。忽忆起往昔之人事境界,也是翻种子,最主要的就是贪嗔痴慢等种子。种子翻腾是要反反复复地,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修到八地菩萨就真不动了,入无为了,也叫不动地。
3,这种想法有误区,做法是混修。上座时因为咒力的作用,故持咒时有时反显得比不持咒时要烦乱得多,此也不是坏事,也不是不对,此时,不能将咒停下来思考或改为观心,否则就是混修。我们反复说有妄念或妄念多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持咒不停!要将咒语落实在心念耳闻上。我们要千万次地锻炼此心,于烦乱时耐得过去,方于生死面前得少分的主力。

修行用功本在心地,岂可以外相而论,此义须明。又用功方法也非千篇一律,难作定格。

 

 我是陈老师在长春参加开光典礼时为我灌顶的。
    师父,前段日子我很用功,每早坐四小时,座下绵密观照,一天在下班路中,放啊放,忽的一沉车啊路啊什么都没有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了。但一切又清楚楚明明白白,当时真是不能用语言来说,因是绝对绝对的,说了就有相对的。当时就知一切动的其实都没有在动,动是因人的妄心在分别啊。就像佛在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是这样子啊,佛言不虚。一切都没有,但又不妨碍它有。其实很简单,但一去想一揣摩就不对了。
   类似的情况后又出现几次,但数这次最彻底。请师父慈悲开示。我还会好好做功夫,在事境当中磨练自己,去掉著相的习气。

这虽是一则可喜的消息,功不唐捐,但尚欠火候,没有彻底脱开,需进一步用功,至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你之能知及你所说的一切都消陨了,才算真见性。你还要继续打坐,深入禅定,不可松懈,绵密观照,在事境当中磨练,慢慢除去无始以来著相的习气,才能彻证佛性。详参《证体启用百则》。

 

在家居士受心中心法灌顶即包含受戒,不必另受。出家人按出家规定另受比丘戒等。
2,一定要观照,不观照很难成就。
3,淫欲心是欲界众生最根本的习气之一,不是通过禁欲就可以消除的。唯有证得根本后,以般若智扫荡此习,方能消除。但漏丹对做功夫很不利,可以参照《问答集》中元音上师介绍的固精之法,平时更要做观照功夫。
4,不要测度他人意境。刚刚开悟的人,才到法身边,自然不是无所不通,无所不知。不能精通分门别类的学科,这种知识上的障碍不叫所知障。

 

这正是一念断处,前念已断,后念未起,但你滑过去了,不认识,一起念思维就不是了。前后际断,回光一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本性。

 

一心做事而不作做事想就是做功夫,但做到却不易,我们著相的习气很重,不自觉地就粘上去了,患得患失,做事时总在盘算得到多少好处,或者取得什么功德,或者怎么样把别人比下去,超过别人等等。这就要我们做事时警惕不要著相,一切不可得!

 

1,能悬崖勒马,看到念头起,不跟念头跑,念起不随,这是有一点定力了,能够得受生自在。不过,你说的情况,还不是这样,已经随了去了,你是在思维抉择,不是念起不随。还要深入做功夫。
2,要你断念,不是要你屏气。看到大脑有念头出,那就正好,不跟它跑就是,你不跟它跑,它就没有了,但还是了了分明啊,这就是观照。

 

上坐修法是助行,下座观照是正行。观照是观照念头起处,念头一起就觉察,不跟念头跑,如果妄念一直在心里盘旋,那就没有觉,可以用持咒来断念。
2,做事时不能不起念,佛性不是死的,能起妙用,但只是做事这一念,犹如别人在做,不于事生心而起贪嗔痴慢、立爱憎取舍、患得患失。正做事时,也不作做事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缘接物而不住著,所以君子坦荡荡,无所住故,小人常戚戚,有所住而患得失。如果做事时妄念纷飞可用断念法,喝断妄念一分钟再做事,如此精勤锻炼很能见效。

 

1,有意将身体化空不对,而应当是观照念头起处(不是起出),念头一起就觉察,不跟念头跑,如果妄念一直在心里盘旋,那就没有觉,可以用持咒来断念。观照力量强了,身体自然化空,但不可著空。六祖说,第一莫著空。做功夫时,心不住境,就会吃饭而不知其味,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功夫做到家后,真正翻身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而是了了觉之,不着见闻了,一切都不住了。
2,做事时当然不能不起念,佛性不是死的,能起妙用,但只是做事这一念,犹如别人在做,不于事生心而起贪嗔痴慢、立爱憎取舍、患得患失。正做事时,也不作做事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缘接物而不住著,所以君子坦荡荡,无所住故,小人常戚戚,有所住而患得失。如果做事时妄念纷飞可用断念法,喝断妄念一分钟再做事,如此精勤锻炼很能见效。

说话做事正是佛性的妙用!但须如水上画图,雁过寒潭!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

 

修行是但尽凡情,不作圣解,修行只是放下,要放得彻底,而不是尽量地放。到最后法也不可得。要明白这一点。加座不加心,心要放,不要太紧,要不急不缓。打坐是休息,把我们的妄心息下来,真心就能显露。好好用功。

 

要彻底除习气,非要先明心见性不可。为什么呢,因为心地不明而除习气,必定流于压制,虽然能于一时见效,但犹如以石压草,根子还在,时间一长,外境力强时,就被境界所夺,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又好比一间黑屋子,没有开灯而想打扫房间,是不可能打扫干净的。而见性前,虽有种种习气颠倒,也只迷于一时,于佛性本体无碍。六祖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所以,要除习气,先明白心地,然后釜底抽薪,不从习气上下手,而从觉照上着力,一觉即回复本来,久久自然功成,习气有忽然消失之妙。

 

修行要如法,发现自己跑了就提咒拉回来啊!
2"心里莫名其妙烦”“腿也痛此正是进功时,不要疑虑,耐住气啊。心烦可加修楞严咒心对治。

 

翻种子,烦恼习气翻腾翻出之意,无始以来的一切烦恼习气皆深藏于我人八识田中。犹如种子,一旦遇缘,即起现行,从而造业受报,生死不了。今修心中心法,烦恼习气被般若火熏,即得翻出,种种烦恼现前,或自觉时起嗔念,或突然淫欲心重,或忽然贪心火猛等等。

 

能看到嗔念起就是慧光,唯力量不足,不能当下照空。详参《学佛最初之决定》不必加修第五印。不着相哪有魔障?!

 

第一注意在办公室持咒时,不要坐在通风处,因为观照持咒入定时全身毛孔会开,容易受风寒。
第二,修法时出现凉、热、轻、重、涩、滑、动、痒等八种身心感受,俗称"八触。乃由地水火风四大而发,属修法得定时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顾虑担忧,更不可执著,当不取不舍。

 

如果不明白,下座就持咒吧。用咒语斩断妄念,也是一样的。
轻安、欢喜不要管它就行了,是否真的达到无喜无忧需要在两头取证,一是在逆境、烦恼时,当自己处于大的逆缘当中时,比如病得很厉害,亲人对你很不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无喜无忧;一是在顺境,欢喜时,各方面都称心如意,这时候你能不能不为境界所转,无喜无忧。所以说,修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修为如何,还是你自己最清楚。 

你说的这些都不是无念。要明白无念,必须开智慧才行。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无念的,只是因为我们多生历劫以来着相惯了,结果把一个大好的天真佛性给染污了。我们只要不再执着外境的一切境界,不住着内心的一切念头,自然就是无念了。

 

佛法不是感觉,如果要捕捉,那更是落入意识分别,离道千里万里了。以你现在的这种情况,建议你不要再想什么无念、观照之类的问题,因为无论怎么解释,你也很难明白的。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你在日常生活中用持咒(心念耳闻)代替观照,只要妄念一起,立即提起咒语,断掉妄念。久久行之,慢慢体会,自然也就明白什么是无念了。

 

如果种子翻腾得很厉害就加修楞严咒心,平时也持楞严咒心。

不要想怎么观照了,你平时还是持咒吧,绵密持咒就是观照。座中往后倾可能是坐垫不够高,把坐垫垫高一点,应该就可以了。 

关于座下观照。观照就是:做事的时候一心做事,无事的时候不要找事,念起即觉。(或者无事的时候就一心持咒,心念耳闻)。 

座上确实要放松、专注。下座的观照简单说就是念起即觉。当分别心起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为外境所转生起喜怒哀乐情见的时候,马上一觉,觉即空,一切都不可得,当下心安。若还觉得不好操作,建议做事的时候一心做事,其余时间均持咒,心念耳闻。心念耳闻即是观照。

 

二祖王骧陆上师曾告诫我们说:修行的过程中感觉妄念多,妄念少都是进步,只要你不退心,就是一直在进步。修行的过程中,由于自己观照力量的加强,很多以前你看不到的烦恼都看到了,你认为是烦恼加深了,实际上是你的观照力加强了。同时由于咒力的加持,我们多生历劫的烦恼种子也会翻腾起来,使你觉得不胜其烦。这时候怎么办呢?用慧力觉破它。其实烦恼本自空生,还自空灭,本无所有,我只一心做我的事,一切不理,烦恼自然消除。如果确实烦恼得没有办法,还可以多持楞严咒心,借密咒的力量使自己通过此关。
修法就是一个不断地与自己的习气做斗争的过程,勿怕习气,只怕不觉。若能谨尊上师的教导修行,必有成就之日。

 

我曾经就内脏移植的人如何医治的问题问过一位医生(他在藏地人称月光菩萨),他说没有救了,这种人活在人世也如同地狱。

 

未见本性,谈什么按恒河大手印修行,只是一句空话,终无益处。恒河大手印讲究见、定、行。此,即是见地透脱,脚跟点地,是最最关键的第一步,元音老人在书中是反反复复强调了多次。如果第一步都做不到,谈什么无处不是道场,只会骗了自己,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