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歌舞团演员表:耸人听闻的“道德崩溃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34:59

耸人听闻的“道德崩溃论”

《 人民论坛 》(2012年第3期)

    孙春晨

    “道德崩溃论”,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对于有着悠久的道德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而言,道德的发展或许会遇到曲折,但不可能崩溃

    道德相对主义

    观点与主张: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同样正当。因此,人们可以各自信奉和主张不同的道德价值,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没有客观的、普遍的、统一的价值准则。将道德看作是“私事”,组织和个人无权干涉个人的价值选择。

    新动向新变化:2011年频发的道德问题使部分人得出了“道德滑坡”甚至是“道德崩溃”的论断,在标准和参照系不同的情况下,这一结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这些现象的背后,与道德相对主义思潮流行密切相关。

    关注理由:“小悦悦”事件使得社会道德问题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怎样引导公民提升道德品性、塑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成为2011年关注的焦点。

    道德相对主义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文化思潮。道德相对主义主张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化和个体化的、道德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自主的价值选择都具有正当性等。在道德相对主义看来,人们可以各自信奉不同的道德理想、选择不同的道德价值、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只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和统一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道德价值的不同层次之间,没有高低、优劣或好坏之分;当人们面对道德选择时,究竟遵循何种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往往取决于人们对所处境遇的直观判断,个人特殊的、主观的喜好甚至个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理论缺陷,就是在坚持道德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否定了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如果完全依照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人们的道德生活将失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评价尺度,道德势必成为由个人的意愿和偏爱而随意取舍的“私事”,人们在进行道德讨论时,参与各方亦会因固执自己的道德主张而无法沟通和协商,从而导致社会道德走向无序状态。

    道德相对主义极端化会走向道德虚无主义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处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道德相对主义使得德性伦理解体、道德权威失却,而社会生活则陷入道德混乱之中。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在中国被一些人所接受和追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利益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在价值观上也趋向多元化,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迎合了他们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此,不同的人依据自己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理解,似乎无论怎么做,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是个人的选择权利。道德相对主义思潮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为某些人打着维护行为自由的旗号,以非道德的手段获得个人利益提供了自我辩解的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走向极端,其后果必然是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根本否定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的价值,否认事物有对错、善恶之分,认为有没有道德无所谓,即使有人讲道德也不过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一种借口。道德虚无主义主张,个人应不受任何道德规则的约束,只有消解社会规范,个人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个与道德无关的世界中。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不仅是拒斥社会系统中的一切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且将其理论观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在社会生活中“去道德化”的目的。

    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影响巨大

    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严重的道德乱象,与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一些政府部门无视客观的道德规则而任意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违背老百姓道德权利的行政行为时,当政府官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做出损害老百姓正当利益的行为时,当一个人放弃道德追求、以反道德为荣时,都可以拿道德相对主义来为自身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开脱。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折射了一些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的相对主义态度,在利他价值与自保价值二者中,那“18位路人”选择了自认为合理的自保价值,放弃了在他人危难之际实施救助的道德义务。一旦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信奉,那么,充满温馨的道德就会被弃之一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将会处处感到道德的冷漠,而在一个充斥着道德冷漠的社会里,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形成。

    与普通人的道德相对主义行为相比,政府官员的价值观倒错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更为深重。政府官员做公众的道德表率,不只是个人修炼道德品性的需要,还是政府官员能否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试金石。政府官员不同于普通的百姓,他们的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如果他们的道德品性低下,做有悖于公共利益的腐败之事,其权力行为所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将严重地损害政府的道德形象,导致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荣辱观念的缺乏或混乱、是非和善恶观念颠倒等道德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政府官员公权私用、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给老百姓带来的反面示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因素。一些政府官员讲起道德来头头是道,但言行不一,他们讲道德只是为了装点脸面,骨子里并不相信道德的价值,也不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讲廉耻、不要节操。这些政府官员,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做戏的虚无党”。

    “道德崩溃论”只是危言耸听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给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当时就引发了关于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还是“爬坡”的论争。在2011年的道德大讨论中,“道德滑坡论”和“道德崩溃论”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道德滑坡论”者认为,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道德失范现象。在经济生活领域,企业经营者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在政治生活领域,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缺乏诚信、官德败坏;在个人生活领域,人们不愿意帮助他人,损人利己甚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人认为,“道德滑坡论”尚不足以描述当下中国道德的败坏现状,中国道德大厦的倾倒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而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道德崩溃的30年,于是,提出“道德崩溃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社会的确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但是,简单地用“道德滑坡论”或“道德崩溃论”来评价中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既不科学也不客观。“道德滑坡论”的判断以什么为参照系?是从哪个“坡”滑下的?比较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道德状况为参照和比较的标准,那么,面对21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道德层面上是否还具有可比性?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的道德发展也不是线性的全面下滑。由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行为自由,个人权利获得了更多的保障,自立自主、公平竞争等现代道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客观地看待这些道德上的进步,就可以得出“道德滑坡论”起码是一个不严谨的、不准确的论调。至于“道德崩溃论”,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对于有着悠久的道德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而言,道德的发展或许会遇到曲折,但不可能崩溃。当然,“道德滑坡论”或“道德崩溃论”能给世人以警醒,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道德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从身边的点滴道德小事做起,为改善社会的道德风貌作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