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陆军总院刘际清:《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51~~60军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一、第 51 军  首任军长张轸、政治委员杨春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1 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19 兵团改编而来的。
  1949 年初,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 2 月 11 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所属部队120 万人,在汉口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4 月 20 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首先在华东地区强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5 月 12 日至 6 月 2 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 19 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 军军部及第 312、第 313、第 314、
第 309 师共 2 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 6 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 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1 军,张珍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军长,杨焕民任副政治委员,王亢任参谋长,罗通任政治部主任。 以起义的第 309、第 312 师合编为第 211 师,涂建堂任师长,冷裕光任政治委员;第 313、第314 师合编为第 212 师,鲍汝礼任师长,杨劲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8100 余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         1950 年 9 月 24 日,第 51 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 211 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 211 师;第212 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 师,第51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二、第 5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2 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 年 8 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 1 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 8 月 4 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 3 个军共 7 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 国民党军第 197、第 232、第 307 师依次改编为第 1、第 2、第 3 师,并组成第 1 兵团下辖的第1 军。11 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10 月 2 日命令及第四野战军 10月 20 日命令,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 1 兵团第 1 军改编为第 21 兵团下辖的第 52 军。第 21 兵团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吴林焕、张诚文任副军长,周志飞任参谋长,钟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 1 师改编 为第 214 师,曾京任师长,蓝庭辉任政治委员;第 2 师改编为第 215 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 3 师改编为第 216 师,余九成任师长,曹波升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1.5 万余人。 1950 年 10 月,第 216 师撤销,其 人员补人第 214、第 215 师。 1951 年 9 月 2 日,第 52 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第 215 师归第 21 兵团直辖。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三、第 5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3 军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
  1949 年 8 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 1 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后,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 1 兵团。国民党军第 63 师、湘东纵队、长沙绥靖公署警备大队等部改编为第 2 军,湖南省保安第 1、第 2、第 3 旅改编为第 3 军。 11 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 1 兵团奉命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1 兵团,以第 3 军为主,将第 2、第 3 军合并,改编为第 21 兵团下辖的第 53 军。彭杰如任军长,王振干任政治委员,王振祥任副军长,杨文模任参谋长, 张太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17 师,姜和瀛任师长,段良辉任政治委员;第218 师,何元恺任师长,萧德明任师政治委员;第 219 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 第 53 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 21 兵团建制。 1950年 10 月整编,第 218 师撤销。 1951 年 9 月,第 53 军军部撤销,所辖第 217、第 219 师改归第 21 兵团直辖。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四、第 5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 54 军,于1952 年 10 月在广东惠阳奉命组建。所属部队系原第45 军军部、直属队、第 134 师(欠 400 团)、第 135 师和原第44 军第 130 师、第 134 师第 391 团等部。 1952 年 10 月,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将第 45 军军部、直属队、第 134、第 135 师和第 44 军第 130、第 131 师第 391 团合编组成第 54 军,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 原第 44 军第 130 师改编为第 54 军第 130 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原第 45 军第 134 师改编为第54 军第 134 师,张晓冰任师长、蓝文兆任政治委员;原第 135 师改编为第 54 军第 135 师,任思忠任师长,韦统泰、陈德志任副师长。
  该军组成后,即奉中央军委命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 年 1 月 21 日,由广东 惠阳北上,2 月上旬,第 130 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 134、第135 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 5月 2 日,军部率第 134、第 135 师入朝,5 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 接替第39 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6 月下 旬,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 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 月 13 日,战役开始,除第 134 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 130 师配属第 68 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 135 师配属第 67 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 当日第 130 师即攻占 424.4 高地及 866 阵地;第 135 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 404 团第 1 营第 3 连 2 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 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10 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 营第7 连 3 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称号。 朝鲜停战以后,该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同年 11 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 9 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 整编后,仍由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第130 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第 134 师,蓝文兆代师长兼政治委员。 1954 年 4 月 中旬,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将金城地区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部队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龙潭里、高原、永兴地区,担负守卫东海岸的任务。 1955年 3 月,又将东海岸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调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 下端地区,守备西海岸。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国际一等功巨连” 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许多英模人物。 1958 年 5 月和 7 月,该军奉命分批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五、第 5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5 军的前身是第48 军军部及第 144 师和第 49 军第145 师、第 21 兵团第 215、第 219 师等部。
 第 144 师的前身系 1947 年 10 月由冀察热辽军区乌丹军分区直属部队和热辽军分区一部合编组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 师。 1948 年 3 月,东北人民 解放军第11 纵队成立时,独立第 3 师改编为第33 师,归第 11 纵队建制,纵队副司令周仁杰兼任师长,陈文彪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隆化、平泉、昌黎、北戴河、绥中、锦西等战斗。 1948 年 10 月,参加冀东及 北宁线作战。同年 11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8 军第 144 师,副军长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 1949 年 4 月,随军南下,参加渡江、赣南追击等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北及赣西南广大地区。9 月,该师兼宁都军分区,张书祥兼任司令员,李庭序、钟文法分别兼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担任宁都、雩都、兴国、石城、广昌、会昌、寻邬、瑞金等地的剿匪任务。
  第 145 师的前身系抗战胜利后,在阿城成立的哈东保安司令部,何延川任司令员,下辖 3 个大队。 1945 年 11 月,温玉成率新四军200 余名军政干部到达哈东后,以哈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成哈东军分区,温玉成任司令员,董浩然任政治委员,并将原辖之 3 个大队改编为第1、第 2、第 3 团。担任哈东地区的警戒和松江地区的剿匪任务。 1946 年 11 月,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哈东军分区机关一部及第1、3 团与哈北军分区之第 4 团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 2 师,温玉成任师长,张池明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东北夏、秋、冬季攻势。 1948 年 2 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12 纵队成立时,独立第 2 师改编为第34 师,归第12 纵队建制。10 月,参加解放东北最后一战。11 月 28 日,第12 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9 军,第 34 师改编为第 145 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同年 12 月,参加了天津战役。 1949 年 4 月,随军南下,先后参 加了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 年 1 月,兼管平乐军分区,执行剿匪任务。 第 21 兵团第 215、第 219 师,前身均系 1949 年 11 月长沙起义之国民党军。11 月 28 日,将起义军中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 军第 215 师, 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 军第219 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 改编后,经过一年的教育和整训,使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1951 年 1 月,进入广西,参加栓林、柳州、南宁地区的剿匪作战。
  1952 年 3 月 15 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 21 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第 214、第217 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另以第 48 军军邹及所属第 144 师,第 49 军所辖第 145 师和第 21 兵团第 215、第 219 师,组成新的第 21 兵团。第 48 军军部改组为第 21 兵团兵团部,第 48 军番号撤销。陈明仁任司令员,王振干 任政治委员,欧致富任第一副司令员,钟文法任第二副司令员,高起任参谋长。原第 48 军第 144 师仍为第144 师;原第 21 兵团第 215 师仍为第 215 师; 原第 49 军第145 师与第 219 师合编为第 219 师,第145 师番号撤销。 5 月初,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在全军普遍开展了文化教育,该兵团和各师均组织了专门的文化速成学校,调集大批干部离职学习。同时,在各级机关中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用以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部队以营为单位,按照战士的文化程度编成若干级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经半年多的文化教育,在全兵团基本上消灭了文盲,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
  10 月 8 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 21 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 军,陈明仁任军长,王振干任政治委员,欧致富、魏镇任副军长,高体干任参谋长,钟文法任政治部主任,张鸣夫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 144 师,张永森任师长;第 215 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第 219 师,程启文任师长,高先贵任政治委员。
  1953 年 2 月,第 55 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担任守卫雷州半岛的任务。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六、第 5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8 军是由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38 年 4 月,冀南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 129 师东进纵队兼。辖第 1 至第 5 军分区。12 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 年 6 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 7、第 8、第 9 旅和第 1 至第 5 军分区(后增第 6、第 7 军分 区),1942 年新编第 7、第 8、第 4、第 9 旅,机关先后并入第 6、第 3、第 4 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 1943 年 10 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1944 年5月,冀南军区并入晋冀鲁豫军区,仍保留番号。 1945年 6 月,成立冀南指挥部。10 月,又恢复冀南军区,辖第 7 至第 11 军分区和独立第 4、第 5 旅等部队,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 年 8 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 5 旅和 3 个独立团等部队,于 9 月 1 日在河南安阳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10 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副政治委员,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 28、第 29、第 30 旅,共 1万余人。为加强中原作战力量,10 月 14 日,该纵队南下作战,于 11 月底进入大别山区,与野战军主力会合。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扩展根据地,配合陈粟大军在外线作战,第 10 纵队于 12 月 6 日从河南信阳以南地区越过平汉铁路,向桐柏地区开进,创建根据地。13 日,第 10 纵队于湖北应山以北浆溪店改编为桐柏军区。军区领导人除徐子荣任第一政治委员(未到职)外,其余由第 10 纵队领导人兼任。 下辖第 28 旅和由第 29 旅、第 30 旅组成的第 1、第 2、第 3 军 分区。14 日,各部队向指定地区展开,相继解放了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等城,迅速打开了开辟桐柏根据地的局面。 1948 年 1 月中旬,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歼灭 11 个保安团约 7000 人,给宛(南阳简称)西封建地主武装以致命打击。5 至 6 月,桐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建制。先后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行宛西、宛东战役,并再次攻克邓县,使桐柏根据地日趋巩固。7 月参加襄樊战役,并以一部进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开辟汉(水)南根据地,成立第 4 军分区。 此后,桐柏军区部队 转至外线作战,先后配合江汉军区部队进行应城战役、平汉铁路破击战和樊 城战役。继又再次解放老河口、襄阳、驻马店等城镇。至此,桐柏解放区与豫西、陕南、江汉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9 年 2 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桐柏军区集中所属 3 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 军,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杨秀昆任副军长,张力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参谋长。 第 28 旅改编为第 172 师,杨树根任师长,李福尧任政治委员;第 29 旅改编为第 173 师,李定的任师长,吴罡任政治委员;第 30 旅改编为第 174 师,何济林任师长,贺亦然任政治委员。该军成立后,随即执行剿灭残匪,清理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 3 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 月,第 172 师调归湖北军区,另 2 个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由军部率领在豫西地区剿匪。9 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58军的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七、第 6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 年 10 月 7 日,大行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4 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 10、第 11、第 13、第 22 旅。 1947年 8 月 1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4 纵队第 22 旅和大岳军区第 23 旅以及太岳直属机关和第 19、第 20、第 21 军分区 3 个基干团合编,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8 纵队,下辖第 22、第 23、第 24 旅,王新亭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仲英为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为政治部主任。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8 纵队诞生后,立即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大反攻的作战。1947 年 10 月,首战山西运城,以劣势装备,同装备较精良,且有坚固设防城市的阎锡山部队作战。先以 37 大的时间扫清运城外围,继于12 月28 日解放运城。 1948 年 5 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8 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 8 纵队,隶属华北军区第 1 兵团,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该纵队第 23 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 1 兵团授予 “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8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0 军,隶属华北军区第 18 兵团。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冯丕成任后勤部部长。 第 22 旅改称第 178 师,胡正平任师长,刘聚奎任政治委员;第 23 旅改称第 179 师,黄定基任师长,萧新春任政治委员;第 24 旅改称第 180 师,邓仕俊任师长,王观潮任政治委员。4 月 25 日,该军随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向西北、西南进军,先后参加了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重大战役。  12 月 30 日成都和平解放,该军随兵团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1950 年 3 月,第 60 军兼川西军区,第 178 师兼绵阳军分区;第 179 师兼茂县军分区;第 180 师兼眉山军分区;随后进行围剿川西土匪武装的作战。采取秘密潜入、内外夹击、奔袭、奇袭、猛打穷追及包围合击等战术手段,在 11 个月内作战 57 次,肃清了川西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大为稳定。同年底,第60 军奉令北调,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2 月初所属部队分由遂宁、成都、灌县地区北上。
  1951 年 3 月,第 60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入朝作战。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4 月,该军在朝鲜伊川一带集结。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割裂美军第 25 师、土耳其旅、美军第 3 师之间的联系,西插釜谷里、东豆川里,断敌退路,协同兵团主力歼灭敌人的任务第二阶段 向东线南朝鲜军进攻时,取得一部战果,但第 180 师在退洞里、纳实里、贺德山等地区受敌包围,遭受挫折。6 月 8 日,奉命将一线防务交由第 27 军接替,12 日进至谷山地区进行整训。 1952 年秋季,该军配属第20 兵团,接替第 68 军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军长韦杰奉命调军事学院工作,政治委员袁子钦调军委总干部部工作,由张祖谅任军长,王诚汉任副军长,邓任俊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赵兰田任副政治委员。 1953 年夏季奉命以打击南朝鲜军第 5 师为重点,并以打击方形山及883.7高地及其以南诸高地为主要目标。6 月 10 日,以潜伏手段接敌攻占 883.7 高地,守敌大部被 歼,首创歼敌 1 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14 日,第60 军向 949.2 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26 日,向 938.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随后参加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的反击作战。
          1953 年 7 月,第 67 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第 60 军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临汾旅”等英雄模范单位和车元路、张贵云、李来龙、王洪智、刘红娃、田忠其、陈克难、张德兴、黄道明、杨大忠、董克荣、郑朝元、张书明等数以万计的人民功臣、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八、第 6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1 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 13 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 13 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8 年 2 月,大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 1 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 13 纵队。曾绍山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第 1、第 2 旅改称为第 38、第 39 旅;华东野战军第 1 纵队独立师改编为第 37 旅。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临汾战役。5 月,华北军区第 1 兵团成立后,第13 纵队属第 1 兵团建制。6 月至 7 月,参加晋中战役。10 月,参加解放太原外围作战。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1 军,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鲁瑞林任副军长,白天任参谋长,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刘晓山任后勤部部长。第 37 旅改称第 181 师,王诚汉任师长,张春森任政治委员;第 38 旅改称第182 师,王海东任师长,王贵德任政治委员;第 39 旅改称第183 师,钟发生任师长,杨绍曾任政治委员。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 18 兵团(由华北军区第 1 兵团改称)建制。 4 月,参加太原战役。5 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6 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参谋长。7 至 9 月,参加扶眉、秦岭战役。 11 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南的作战。1950 年 2 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第 181 师兼遂宁军分区;第182 师兼剑阁军分区;第183 师兼达县军分区;另由第 61 军抽出部队组成南充军分区。3 月以后,第 61 军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组成第 3、第 4 两个“剿匪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当地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剿匪斗争。 1951 年 3 月,第181 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 师调归第11 军建制,第183 师编入川北军区所属独立团。 1952 年 7 月,该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九、第 6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2 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 纵队。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岳军区所属的部分武装力量。 1940 年 6 月,太岳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386旅兼,属八路军第129 师建制。
  1941 年 8 月,新成立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大岳军区。 1943 年 3 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沁源围困战、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1945 年8月,军区部队参加了战略反攻。  1948 年 5 月,华北军区成立。原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大岳军区部队划归华北军区直属。5 月至 7 月,太岳军区部队改编为第15 纵队,列入第1兵团建制。刘忠任司令员,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熊奎任参谋长。下辖第18、第19、第20 军分区部队依次改编为第43、第44、第45 旅。10 月至次年 4 月,参加太原战役。
  1949 年 3 月 1 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15 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军长、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 原辖第 43 旅改称第 184 师,林彬任师长,梁文英任政治委员;第44 旅改称第 185 师,涂则生任师长,孔俊彪任政治委员;第 45 旅改称第 186师,蒲大义任师长,车敏桥任政治委员。
  4 月,太原战役结束后,第 62 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务。5 月 16 日,袁子钦调出,鲁瑞林接任军政治委员。6 月,部队由太原沿同浦路西进,中旬进抵西安。7 月,参加扶眉战役。8 月至 9 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 1 兵团指挥,参加甘(肃)、青(海)战役,追歼马步芳、马鸿逮所部至青海和县。9月 23 日进至岷县、漳县地区,回归第 18 兵团建制,11 月,第 62 军所属3 个师及西北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 南军区建制,执行解放贵州、云南、四川的任务。 12 月初,军属各部由驻地分两路兼程南下,越过秦岭,翻过岷山,沿途先后解放了武都、临江、广汉、 郸县、灌县等县城。 2 月 8 日,第 62 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西康军区由刘忠任司令员,廖志高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鲁瑞林任副政治委员,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军属第 184 师兼 西昌军分区,第 185 师兼雅安军分区,第 186 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2 月至 3 月,军属各部向西康进军,先后解放了雅安、康定,配合第 14、第 15 军发起西昌战役,解放了西康全省(令属四川省一部)。 此后,在这个地区 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地展开剿匪和建设西康的工作。 1950 年 6 月中旬,国民党军刘文辉部第 24 军经过改造后,分别编入第62 军。7 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 186 师第 556、第 557 团和第 185 师第 554 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 8 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 1 师,归川西军区领导。 1951 年 2 月,第 184 师第 550 团、第 551 团和第185 师第 553 团拨归第 10 军建制。 1952 年 5 月,第 184 师第 552 团改编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 21 团,第 185 师第 555 团和第186 师第 558 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 7、第 8 团。 1952 年 7 月,第 62 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 62 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六十、第 6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3 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 3 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5 年 9 月,冀中纵队由冀中军区第 7、第 8、第 9 军分区各 3 个团,第 6 和第 10 军分区各 1 个团组成。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 11、第 12、第 13 旅。
  冀中纵队于 1945 年 9 月 17 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 10 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 10 月 18 日,纵队首长率第 11 旅 和第 13 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 12 旅解放了察南之蔚县、广灵和暖泉镇,肃清了察南残敌。
  1946 年 3 月,纵队奉命将第 11 旅旅部及第 33 团,第 13 旅的第 38 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二旅第 5 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 2 纵队所辖之第 73、第 76、第 81 团及独立第 2 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 月,冀中纵队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 3 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 7 旅和第 8 旅。 1946 年 7 月 3 日,纵队发起围攻大同战役,攻占大同北关、南关等 11 处外围据点。当该纵队正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遂于 9月 16 日撤围。纵队首长率第 8 旅及各军区的 5 个独立旅,发起平汉路破击作战,第 8 旅连克定兴、固城、北河等据点。第 7 旅归第 1 纵队指挥,在怀来地区阻敌向张家口进攻,在南辛堡歼敌第 325 团、第 327 团各 1 个营。 11月 3 日至 12 月 6 日,第 3 纵队先后在涞水、易县、满城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61、第 388 团及第 363 团一部,粉碎了敌人的进犯。
  1947 年 1 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 11 旅编入第 3 纵队序列,改为第 9 旅, 同年春,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郑维山任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 1947 年 6 月中旬至 1948 年 10 月底,第 3 纵队参加青沧战役、第 1 次和第 2 次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南战役、冀东阻击战、平绥东段破袭战等战役战斗。 1949 年 1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3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 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9 兵团建制。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龙道权任政治部主任。 原辖第 7 旅改称第 187 师,张英辉任师长,刘光裕任政治委员;第 8 旅改称第 188 师,宋玉琳任师长,李真任政治委员;第 9 旅改称第 189 师,杜喻华任师长,蔡长元任政治委员。第 63 军组成后,12 月初,参加平津 战役,配合第 64、第 65 军将傅作义的第 35 军包围干新保安,并击溃了向新保安增援之敌第 16、第 104 军。
  北平和平解放后,第 63 军干 1949 年 3 月奉命入晋,同兄弟部队会攻太原。4 月 19 日,完成扫清城南外围据点的任务;24 日,围城部队发起总攻,该军从 4 处突破敌人的城防,攻入城内,配合友邻部队解放了太原。 1949 年 6 月初,第 63 军由太原出发,随第 19 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7 月初到达三原、富平地区,至 1949 年底,第 63 军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作战、兰州战役和解放宁夏的作战行动,协同第一野战军主力解放了西北陕甘宁地区。 1950 年 1 月至 11 月初,第 63 军在三原、耀县、蒲城地区整训、开荒生产,在黄龙山、马拦山开荒 17 万亩;同时抽一部分部队参加修建天(水)宝(鸡)段铁路,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51 年 2 月 10 日,第 63 军在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率领下,进至辽宁凤凰城地区集结。 15 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在朝鲜,第63 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涌现出吕玉久、张明禄、张渭良、卢耀文、刘光子、李吉武等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 8000 余人。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郭恩志就产生在这个部队。 1953 年 9 月,第 63 军从朝鲜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