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月さん:新解水浒之宋江未架空晁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0:48

新解水浒之宋江未架空晁盖

2007-12-11 14:16:05  

理解宋江的四个绰号是“钥匙”

周思源:这集咱们着重来讲一讲宋江,首先来说一下宋江跟晁盖的关系。

周思源:因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评水浒”运动当中,宋江有个重要的罪名,就是架空晁盖,而且后来导致晁盖之死,他有责任。这个问题咱们从哪儿入手呢?宋江这个形象我认为水浒当中最复杂、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形象,因为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这些形象都非常可敬可爱,但就复杂性、就可琢磨性来说,宋江排第一。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这个形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周思源:那么我们从哪儿入手呢?就从他的绰号入手。梁山一百零八将,人人都有绰号,可一般来说一人就一个绰号,这个绰号往往跟他的长相、经历、职业、身份、个性、武艺、人品有关,一般就是一个。正因为这些绰号,所以读者很容易记住某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一些基本特点,可是唯独宋江有四个绰号,这四个绰号就可以作为我们的钥匙来解读宋江这个艺术形象。

周思源:18回,宋江一出场,这四个绰号就都出现了,因为他长得“面黑身矮”,人家都叫他“黑宋江”,又因为他排行第三,在家里是个大孝子,为人仗义疏财,所以大家都叫他“孝义黑三郎”,这样就有两个绰号了,一个黑宋江,一个孝义黑三郎,第一个绰号是因为他长得黑,第二个就跟他的人品、性格有关系了。孝,是在家,对父母,对兄弟,孝悌嘛。“义”就是对朋友了,已经长大了。

周思源:在这里有些读者有异议,宋江不是只有一个弟弟宋清嘛,他应该排行老大?怎么是老三呢?两个哥哥怎么没写呢?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古人排行有两种排行,一个是同一个父母的兄弟,因为过去女孩和男孩不一块儿排行,男女兄弟姐妹分开排,还有一种是大排行,同一个祖父,有好几个儿子,儿子还有好几个孙子,然后大排行。像唐诗里有李十四、十二郎啊,这种多半属于大排行。宋江排行第三可能就属于大排行。另外可能是两个哥哥已经去世了,没有他的故事,就不写了。也有这个可能。

周思源:宋江第三个绰号是“及时雨”,这个及时雨用得最多,及时雨宋江,及时雨宋公明,一说大家都知道,一说,“敢情你就是及时雨宋江”,结果那个好汉,本来要跟他为难的,顺便要杀他的,马上纳头便拜,就成为兄弟了。这个“及时雨”用得最多,而且往往是单独使用,江湖上的人都这么称呼他,这是因为他急公好义,济困扶危,对朋友讲义气,这是宋江的主要优点。在这儿我们要注意一下,前面的第二个绰号里已经讲到了“孝义黑三郎”,这个义就是讲义气,对待朋友,对待别人。这个“及时雨”就把“义”进一步具体化,他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就像碰到干旱的情况下下了一场及时雨那样。所以在宋江的前三个绰号中,我们已经看出宋江的核心品德是义。它反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下层人民寻求帮助的普遍心理,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弱势群体,所以宋江在江湖上威望特别高就是这个道理。

周思源:第三个绰号的出现,我感到可能是比较晚一点,要比孝义黑三郎晚一点,这表明宋江那时候已经参加工作了,在衙门里当押司,当小吏了,他有这个条件,不断地帮助大家,所以在江湖上,这个绰号就流传开了。也就是说,本来是“孝义黑三郎”,“孝义”是并列的,现在重点由孝转到了义上来了,义的重要性突出了。

周思源:关键是第四个绰号,“呼保义”不太好理解,学术上有争议,有人认为“呼”就是呼喊他,叫他,保义。南宋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所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官职,这显然有点儿说不通。为什么呢?因为保义郎这个官职地位很高,在小说里,他们征辽班师回朝,朝廷给每个头领封官,封宋江的官职是保义郎,卢俊义是宣武郎。而保义郎这个职务过去出现过,当时官军征讨梁山军的时候,哪些人是什么呢?带领几万大军的,才是什么什么郎,而我们看,现在宋江封保义郎,卢俊义封宣武郎,吴用等三十四人封的都是正将军,朱武等七十二人封的是偏将军。由此可见,保义郎的地位比正将军和偏将军还高。将军都是相当高的武官。可是“呼保义”这个绰号什么时候出现的呢?18回宋江一出场就出现了,而宋江当时只不过是郓城县衙门里的一个押司,连官都不是,是没有品级的小吏,而且晁盖当时跟舍命报信的宋江说,“我带你看几个人”,他给吴用、刘唐、公孙胜介绍宋江时就是说“这是本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他是把押司和“呼保义”放在一块儿介绍宋江的。由此可见,“呼保义”并不是一个官职,它肯定有另外的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押司是一个小吏,因此我觉得“呼保义”这个绰号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注意一下,就是70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当时不是发现一块石碣嘛,而那个石碣上别人的头衔就是他们平时用的那个绰号,只有宋江上面是什么头衔,用的是“呼保义”宋江。石碣上的文字有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八个字,那么石碣上的封号就已经超越了宋江“呼保义”平时的绰号的意思了。就是说“呼保义”和“及时雨”、“孝义黑三郎”、“黑宋江”所不同的在哪儿呢?后三个是纯粹的绰号,而“呼保义”还具有上天所赐予的封号的意思。“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呼唤、号召。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一出场的时候,当时他在江湖上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了。已经具有某种呼唤作用、号召作用,起着一种精神领袖的作用。他呼唤号召什么?“保义”这个保有保护、保卫的意思,义就是正义,等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发现石碣上的文字以后,就意味着上天赐给他的任务就是那八个字“替天行道,忠义双全”,也就是说,他要起一种呼唤、号召,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为统领,统领其他头领和这支十万人的大军,干嘛呢,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具体说,就是到边庭,保家卫国。

周思源:因此在这四个绰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宋江在他家乡的时候,重点是在孝,孝义黑三郎;后来等他在江湖上影响大了,出来工作了,他接触的人多了,重点就由孝转为义,就是及时雨,他喜欢济困扶危,帮助大家。再进一步发展,就是由义到忠义双全,石碣文字上写的,替天行道,忠义双全。有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

周思源:在封建社会,按理说,忠义双全,石碣上的文字不就是这样吗,要求忠义双全嘛,但实际在生活中,有时候忠义不可能双全。宋江早期就是这样,在智取生辰纲的事情暴露之后,作为朝廷小吏他要忠于朝廷,但是出于朋友的义气,他得救晁盖,尤其晁盖是他的生死之交,所以他就只能舍忠全义。正因为宋江多次在忠义这两个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最后弄得宋江实在没办法了,当他提了反事(音)以后,差点儿被杀,最后被晁盖劫了法场,救了性命,于是他被迫上了梁山。从此以后,他一方面继续行义,但另一方面,他仍然不舍弃忠。下面讲到关于招安的问题还会进一步讲,他总是千方百计把忠和义统一起来,最后他做到了。

周思源:这四个绰号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最早的绰号是“黑宋江”,最能体现宋江价值观和为人的,是孝义黑三郎。他真是大孝子,听说父亲死了以后哭得脑袋撞墙,觉得自己不孝啊,自己没有守在父亲身边,赶紧赶回去。最能体现他为人的就是“孝义黑三郎”,在江湖上影响最大的是“及时雨”,而地位最高的是“呼保义”。因为这个绰号不仅是江湖上早就流行,为上天所赐,而且最终体现了宋江的为人和价值观。

周思源:把绰号的问题理解以后再来批评宋江是不是架空晁盖,我们就有了“钥匙”了。

宋江之所以争着领兵出战是为报答晁盖

周思源: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评水浒”运动当中,说宋江架空晁盖实际是没有根据的,那是因为当时出于政治需要,意识形态左右一切,已经把宋江定性为投降派了,在那种情况下就得找出点儿罪状来,其中一个就是所谓架空晁盖,其实没有根据。所谓宋江架空晁盖是说宋江一上梁山以后就赶紧抓兵权,每次出战他总是争着要去,让晁盖留在梁山上他带着大军打仗去了,他抓了兵权了,把晁盖架空了。其实宋江之所以争着领兵出战,是四个原因造成的:

周思源:第一,知恩必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成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宋江自幼学儒,他是个儒生出身,熟读经典,所以他这种知恩必报的思想根深蒂固,几次陷于必死之地,都是梁山的朋友们把他救出来的。尤其是在江州那一次,简直是生命于须臾之间,是梁山大批人马及时赶到,劫了法场,所以宋江下决心上梁山之后,一定要带兵出战,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晁盖等兄弟们的大恩。

周思源:第二,宋江争着带兵出战,要比坐守山寨危险得多啊,他让晁盖留守山寨是出于好意,是为了让坐第一把交椅的晁盖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境地,这样做有利于梁山事业的稳定。所以宋江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好意,着眼于大局,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是优点,不是阴谋。

周思源:第三,宋江成为梁山的领袖,他除了原来在江湖上的崇高威望之外,还必须要表现出送够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才行,不管怎么说,宋江总是第二把手,总是坐第二把交椅的,他原来只不过是郓城县衙门里的押司,是一个刀笔小吏,别人都武艺高强,宋江凭什么?光凭威望就坐梁山的第二把交椅,这不合适啊,因此作者必须要写出宋江不仅有文采,而且还具有军事指挥才干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他理所当然地应该坐在这把交椅上,这是第三个理由。

周思源:第四个理由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历史上有宋江,没有晁盖。因为历史上尽管宋江的事迹记载得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宋江以三十六人,就是宋江等三十六位头领,光是三十六个人闹不成这么大的气侯,宋江等三十六头领带了一大批人,他的活动范围很大,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到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东部,一直到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这么大范围么,官军好几万都拿他们没有办法,你想,有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跟官军周旋很长时间,而且一直到最后,宋江被迫投降,他们当时在现在的连云港附近被海州之州张叔夜包围了,张叔夜海州之州,按理说他手下也应该有几千兵马和地方武装,应该有一批人,但他还招募了一千敢死队,最后才迫使宋江的队伍投降了。周思源:历史上有宋江的故事,没有晁盖的故事,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水浒传》是写宋江的故事,宋江必须得成为第一把手,他必须坐第一把交椅,没有晁盖,所以晁盖这个第二把交椅必须让出来。怎么让出来呢?这就麻烦了,作者面临一个难题,只有以下三种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呢?

周思源:第一,宋江一上山,晁盖就让出第一把交椅的位子,让宋江坐。实际上小说里面写了,宋江上山以后,晁盖马上就主动让出第一把交椅,一定要让宋江坐,宋江死活不肯,宋江说“你比我年长十岁……”等等等等,话说得非常诚恳,是啊,论地位,晁盖是所谓督保镇,管两三千人呢,相当于现在县底下的乡长,而且晁盖比他年长,比他早上梁山好几年,从年龄、资历、威望等各方面来说,晁盖这第一把交椅的位置都不能动。所以在晁盖和宋江俩人互相让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生死兄弟的真挚情谊。这种兄弟情谊,这种义气体现了中国人人际关系当中美好的品德。这是第一种选择。小说里已经写了,晁盖也让了,宋江死活不干。

周思源:第二种选择,想法而通过故事情节想办法让晁盖变成第二把手,让宋江变成第一把手,举个例子吧,比如晁盖犯错误了,受伤了,病了,就是病了也不行啊,病了晁盖也可以当第一把手,宋江死活也不会当第一把手的。但如果那样的话,从创作的角度来讲非常麻烦,要增加许多篇幅,从创作角度来讲很不方便,要增加很多情节,所以这样就生下了唯一的第三种选择,万无一失的,一方面让宋江积累战功,一方面就是让早早的牺牲,晁盖牺牲了,那么第一把交椅的位子当然非宋江莫数了。

周思源:所以作者有时候为了创作,让自己喜欢的人物、尊敬的人物死去,也是一种创作上的无奈。这样一来,有的读者可能会想,干脆就不要晁盖行嘛,现在一百零八将里不是没有晁盖嘛,晁盖根本就不在一百零八条好汉里,那行不行呢?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历史上的宋江记载的材料很简单,咱们不知道宋江这支队伍究竟是什么时候拉起来的,是他先拉起来?还是一开始由别的头领,他是里面的一个将领,一个头目,后来那人死了,他成了第一把手,并没有这些记载。而小说当中宋江的形象,一开始是非常忠于朝廷的,是不愿意反抗朝廷的。从忠于朝廷,力求忠义两全,可是忠义常常不能两全,在这种情况下,他被逼无奈,最后不得不反抗朝廷,上了梁山,可是上了梁山之后他还是希望能够做到忠义两全,当然最后他做到了。

晁盖是宋江上梁山的铺垫人物

周思源:好,我们想,宋江上梁山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是小说里的宋江和历史上的宋江所不同的特点,小说里的宋江到18回才出场,到41回才下决心上梁山。我们想,41回时,这100回的水浒已经过了40%了,将近一半的故事了,在水浒里,梁山的力量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积聚过程,本来是一个山头上几个头领,增加到十几个头领,再增加到三四十个头领,最后是一百零八位头领聚集梁山。所以到41回的时候,当时梁山差不多有四十个头领,那时候宋江才下决心上梁山。所以在小说创作当中作家就面临一个问题,在宋江下决心上梁山之前,也就是说,在梁山的前期活动当中,必须要有一位领袖型人物,这个人在江湖上有威望,有能力,有军事指挥才能,他必须有这几条,才能使梁山由一个不起眼的山头,梁山的小喽罗原来也有七八百人,有的地方还有三千人呢,规模比它还大呢,最后各个山头都向梁山聚集,所以在梁山前期必须要有这样一位领袖型人物,这个领袖型人物成了谁呢?就是晁盖。

周思源:也就是说,晁盖的出现是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出现的。等宋江上梁山之后,晁盖的艺术使命就完成了,所以晁盖怎么办呢?只能死去。战死总归还是光荣的嘛。

周思源:在这儿我要说一下,过去评水浒的时候,说宋江架空晁盖,投降派,他根本没能力,连他自己都说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连长得都不怎么样。说实话,宋江可不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宋江能力很强的,可以说宋江唯一的缺点就是个儿矮点儿。不过有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宋江个儿也不矮啊,小说中写着呢,宋江身高六尺,六尺可是两米呢,都快赶上姚明了。古代的尺子,历朝历代的长短和咱们现在不一样。一般人们常常是把两种尺子混用,一个是古尺,先秦两汉时,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有的朝代还用这个长度,一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23厘米,另外历朝历代有时候会颁布一点儿本朝一尺是几尺,所以有时候两个长度并存;在宋代大概是31厘米。有点儿像现在咱们社会有时候说几尺,有时候说几米,两种尺度可以换算,有的地方用公尺,有的地方用英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在《水浒传》里也是两种长短,两种尺度混用。

周思源:宋江这个六尺,实际上只相当于现在,大体上是一米四的样子,个儿是矮了点儿。我们要知道,古人的身高不如现代人,因为现代人营养条件比古人好,注意体育锻炼,所以现代人的身高比古人要高。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古人身高大大高于现代人呢?就是因为古人用的尺子跟咱们现在的不一样。我们注意一下,读过的古代小说和戏曲里常常会听到这句话“我堂堂七尺男儿……”咱们想想,七尺按现在的尺量是多少?两米三几了,比姚明都高了,实际上所谓堂堂七尺男儿,就是按一尺大概二三厘米的样子,也就是一米六多点,一米六多点就是从前男人当中身高的中等个儿,在古代就是中等偏上。就拿我上学时,五十年代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的男同学里,中学生、高中生,一米六几的就是高等个儿,超过一米七的个儿就算比较高的了。比如过去写到“身高八尺”,身高八尺那就是大汉,八尺就是1.84米,搁现在个儿都是算高的。

晁盖和宋江实际上是一种生死兄弟的关系

周思源:要从小说描写来讲,宋江长得挺漂亮的,眼珠子漆黑,卧蚕眉,耳朵轮廓线分明,长得很漂亮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个儿稍微矮点儿。可是个儿矮跟当领袖有什么关系?拿坡仑个儿也不高,一米五,那还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人呢。所以宋江除了个儿矮以外,其他的条件都非常好。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周思源:第一,宋江在江湖上早就有了崇高的威望,这就奠定了他成为梁山泊领袖的群众基础,虽然他的职务只不过是县衙的一个小吏,但在江湖上他早就赢得了广泛的尊敬,都知道“及时雨”宋公明,都想结识他,投奔他,连柴进这样的金枝玉叶,一听说宋江马上跪倒就拜,许多山头的头领都带了几百上千的小喽罗奔向梁山。所以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在江湖上就已经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他是江湖上的一面旗帜,当他上了梁山之后,这面旗帜挥动,聚集在各个山头,本来分散在各地的,就会向梁山聚集,所以宋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他在上山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他那种崇高的威望,过人的胆识、魄力和能力。他成为领袖是顺理成章的。

周思源:第二点就是宋江在上山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他过人的胆识、魄力和能力。有许多事情,举一件小事就行,当时白胜被捕,东窗事发,宋江舍身报信。我们知道,当时知府派了何涛来抓捕晁盖等人,何涛这个人很精明,不仅带了二十个手下,而且还带了两个当时跟杨志一块儿押送生辰纲的虞侯做证人,因为那两个人见过抢生辰纲的人,何涛这个人很精明,他把那帮人在一个客店里藏起来,不露面,别一会儿在街上被夺取生辰纲的人认出来了,跑了,他把这些人藏在客店里,自己就带了两个人到衙门里来,准备跟知县一商量,马上就抓人,结果宋江先是从何涛嘴里套出了情况,到底要抓谁啊?一听要抓晁盖,别人不认识,宋江马上就决定救晁盖,他想办法稳住何涛,他说现在知县要休息呢,您这么大的事儿我做不了主啊,不敢拆文件,待会儿最好是等知县大老爷上班了您当面交给他,然后想办法稳住他,让他在这儿歇着“我去办点儿小事儿”,宋江离开何涛之后马上关照他的手下,得想办法把何涛伺候好了,我马上回来。他就骑着快马直奔东西村,告诉了晁盖之后立刻赶回。这件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说明了宋江非常机警,敢作敢当,当机立断。抓住了时机。

周思源:第三,宋江上梁山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威望高、能力强,善于团结人的优势,加强军纪,集聚各个山头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人才,不管你过去怎么反梁山,只要你归我我就用你,而且重用你,正因为他有这样宽阔的胸怀所以使梁山迅速壮大,更重要的是,宋江上山以后端正了、确定了梁山事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招安成为政府军,然后到边庭为国效力的这样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宋江通过亲自领兵打仗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和军事指挥能力。所以宋江的宽阔胸怀和王伦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宋江没有野心,不贪图个人名利,踏步像王伦啊,王伦就怕你取而代之,宋江不是,宋江随时愿意把自己的第一把交椅让出来,让给别人,只要你对梁山事业有好处就行。我们看有一个细节是很感动人的,当时他打仗俘获了混世魔王樊瑞的两个副将,照例对他们以理相待,这两个人很感动,说,宋头领,如果您放我们两个人当中的一个回去,我们一定劝说樊瑞也来归顺梁山。结果宋江说“干嘛放一个回去?你们俩一块儿走。不用留在这儿做人质,一块儿回去劝樊瑞。”他说我“来日专候佳音”,结果两个人非常感动,说“真乃大丈夫!”宋江正是出于这种内心的真诚和宽容感动了许多原来与梁山为敌的人,在江湖上为梁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所以宋江的这种思想观念和胸怀,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为日后各路人马纷纷汇集梁山奠定了精神基础。

周思源:宋江当了第一把手之后,他很注意团结更多的人一同聚义,比如他劝关胜留下,如果你不肯留,好,今天我就送你回东京,而且他对有些不愿意留下来的官军士兵将领,给他们钱物,让他们回去。所以他的宽松政策,他的政策水平在古代农民运动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极其罕见的,而且宋江上山以后在整顿经济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在小说里多次看到攻城之前,或者攻入城内之后,宋江总是下令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攻城时房子着了,宋江马上下令赶紧救火,有时候打开衙门的仓库之后,把钱、米分一部分给百姓。所以小说中65回写道,通过一个扬子江畔老人的嘴说:“他山上(梁山)宋头领不劫来往客人,又不杀害人姓名,只是替天行道。”在古代农民运动中,能够如此体恤百姓,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宋江坐第一把交椅,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周思源:有人认为,晁盖对宋江其实是不满意的,这也是评水浒时的一个罪状,说晁盖对于宋江架空自己不满意,所以他临终时没有把第一把交椅的位子让给宋江,而是说谁抓住史文恭就让他坐第一把交椅。的确,晁盖是那么说的,但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语言环境,因为晁盖当时中的那支箭射中的是脑门,而且那支箭是毒箭,当时晁盖就昏厥了,而且水米不进,在充满深仇大恨的弥留之际,他说要杀掉仇人这样的话,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理解晁盖跟宋江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要通过他们俩人多次交往,多次互相谦让位置,多次舍身救对方的全部文本来理解,他们俩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死兄弟的关系,是一种随时可以让自己为对方献出生命的关系,是随时愿意把自己第一把手的位置让给对方,而宋江死活不接受的关系。晁盖在特殊情况下说出了那个话,当时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因为他中了毒箭,已经深度昏迷,他这么说,不正常反而就变得正常了。

周思源: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