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最大的企业:教育变革须以道御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30:37
教育变革须以道御术

                                                       陶继新  
    喜欢《学校新文化解码》这个书名,因为学校是文化的圣地,舍之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以“新”言之,则有了新意,有了创新,有了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的要义在于以文“化”人。几乎所有的优质品牌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都形成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学校文化,且无时不在而又“润物细无声”地“化”着全校的师生,从而让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与智慧。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人物,肩负着“化”人的重任。所以,校长首先要有思想与文化,要懂得“化”人之道。本书中所写的5所学校的5位校长,都是“立己”“达人”的智慧者。他们已经形成了烙印着自己思想的语系,使学校有了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层面,制度不单单是以“法”的形态存在于学校,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师生的心理认同与积极回应。各个学校的精神文化,不只是表征于理念层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精神辐射“场”。在这个“场”里的人,思想会被融化,心灵会被净化,会逐渐走向高尚,走进这个发展的共同体。正因如此,这5所学校的师生,都有了很好的生命状态,学校在社会上也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可信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5所学校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教育时报》的记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这种历程,从而让读者触摸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以及师生生命成长的律动。这不但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的采访,还需要记者对人物生命个体精神追索的体认,以及人物命运兴衰的心灵相契。这些记者,大都是我的文友,大都比较年轻。为什么如此出手不凡呢?我想,这与他们的历史使命感、生命担当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们希望河南教育快速发展,希望有更多有思想有文化的校长与教师脱颖而出,崛起于中原,昂首挺胸地走向全国。当书中的人物走进这些年轻记者的视野与心里之后,记者们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激动、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行诸文字,也就有了这些令人为之心灵震撼的文字。
    现在不少报道性的文章,尽管写得明明白白,可是,由于少了理性的光照,往往显得有点单薄与浅显。可是,在读《学校新文化解码》中的一些报道时,我却获得了一个个特别的惊喜。他们在描写人物与事件的同时,常常将人物的理性思索呈示出来,而且时不时地流露出作者的学理性思考。有的虽然寥寥数语,却一下子为文章点燃了亮色,让你顿然升华了对书中人物事件的认识,并进而深入品味作者理性思辨的要妙之所在。
    这就必然谈到“道”。《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中5所学校的成功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吗?显然不是。如果没有对“道”的追索,没有对生命成长规则的把握,是不可能具备持久生命潜能的。技巧与方法并非无用,有时甚至还很重要,可是,疏离了“道”,离开了生命成长规则,即使通过技巧与方法让学生有了好的考试成绩,也还会在未来的生命成长节点上出现问题,甚至在当下的生命场景中就亮起红灯。本书作者高人一筹之处,就在于研究这5所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校的发展之“道”,关注生命成长规则。所以,它让读者感到,这种“道”,才是这些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所系。于是,再研究自己学校发展,再考虑自己心灵成长的时候,就会多了一些新的视角,特别是多了一些对“道”的追求。
    以前虽然几次与《教育时报》这个年轻的记者团队一起活动,有的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友,可是,对他们的文采,对他们的责任感,对他们的理论水平,我的认识还是在浅层次徘徊着。孔子说“后生可畏”,真的如此。他们有很多需要我好好学习的地方,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这也许正是近年来《教育时报》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担当的记者编辑队伍,必然会给这张报纸注入生命的力量,从而让它澎湃着一往无前地奔向远方。
    与上面5组报道相得益彰的是赵彬渊等人的《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新文化》系列论述文章。他们在学校新文化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着很多新颖的观点与深刻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开创先河的意义。特别是在读完前面5组报道之后,再读这些文章,就会在理论认识上升华,就会对学校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期待《学校新文化解码》问世,期待这5所学校的师生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期待《教育时报》和这个年轻团队与“新文化”一样,日新月异,更雄阔地走向一个属于他们的明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