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tise是什么意思:寒冬 如何控制你的3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54:11

  有时候想想,护肤保养和植物栽培也有几分相似,肥沃的土壤就好比皮肤有个好底子,基因优良的种子就好比保养品中的好成分,两者兼具,才有可能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养出健康的皮肤。

  为什么说"有可能"呢?植物生长还要具备适合的温度、湿度,护肤保养同样离不开环境因素。每年隆冬,来自西伯利亚寒流总会光顾那么一两次,不管是干燥寒冷的北方还是阴冷潮湿的江南,不断破表的低温都让人觉得有点难熬。就算帽子围巾口罩层层防护,"裸奔"的鼻头脸颊还是逃不开"一抹绯红";而房间里呢,不是燥热难耐就是湿冷难过,皮肤时而涨红发烫面若桃花,时而冰冷僵硬好似冰雕,让你全然不知该怎么伺候它才好。

  冷暖自知?那远远不够。你得学会精准拿捏温度,达到让皮肤最舒服的状态,这样才能确保你的保养努力不会付之东流。不谈论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让我们说点实际的吧!
升温篇

 

  升温目标:37℃

  37℃,这个比人体正常体温(腋窝)略略偏高的温度,是都市轻熟女很喜欢自诩的标签。呃,我想说的其实是:在这个温度下,你的皮肤会有一个好胃口。

  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温度密切相关,就皮肤而言,当皮肤表面温度降低,真皮层中的毛细血液循环就会变差(寒冷导致血液都去支援心脏等重要脏器,身体末端的血液自然就会减少),氧气和营养成分无法输送到皮肤细胞,结果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

  不仅如此,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需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温度的下降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代谢能力下降。还是以种地做比喻,再好的"种子"再好的"地",也会因为"肥料"无法发挥作用而无法实现好收成。

皮肤升温方案:

  1.在清洁的步骤,你就应该想办法让脸部皮肤暖和起来。但是,用接近40℃的热水洗脸绝对不是明智之举,你可以在洗完脸后用热毛巾做个热敷。水温不足的时候,把湿毛巾加裹保鲜膜,或是把湿毛巾放进微波炉碗中,微波加热数秒后再敷脸,绝对会让你大呼"舒服"。

  2.使用爽肤水也能让你的皮肤热起来。选择滋润效果的爽肤水,一边涂抹一边打圈按摩或是轻拍,在皮肤微微发红有温热感时再进行下一步保养。

  3.涂抹保养品的同时趁机捂手?那就好比让刚入职的新人来决策公司未来发展一样本末倒置。正确做法是:先让双手暖和起来,然后将保养品涂在双手中,掌心按压回温;涂抹保养品后再用手掌包裹两颊,提升温热感促进吸收。

  4.如果你有每天淋浴甚至泡澡的习惯,这个方案对你来说再好不过:在洗澡之前把脸洗干净,按照平时的习惯进行保养,面霜可以涂厚一些,然后再洗澡。沐浴时体温升高,会使毛孔张开血液循环加快,保养品自然更好吸收。如果不小心冲掉了一些,洗澡之后再补涂一次面霜吧!

  5.冬天敷面膜越敷越冷?如果你有把面膜藏在冰箱或没有空调/暖气的房间,那也难怪。准备敷面膜之前,请先把面膜放在温暖(至少是常温)的房间里;敷到脸上之后,可以局部加盖保鲜膜,不仅减少面膜的水分蒸发,还能自然升温。
降温篇

  降温目标:正常体温

  这里讨论的不是夏日暴晒后的皮肤如何降温修复,而是给发热、泛红的皮肤退烧。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大冬天一下子从室外进到室内,或是在空调房呆久了,脸部就会泛起潮红,两颊还会发烫紧绷的。皮肤在遭遇冷热温差变化时容易泛红,是由于原本在寒冷环境中收缩的毛细血管,因为温度升高而扩张,血液流动加速,毛细血管的颜色就会反应在皮肤表面,温度也会上升。

  如果正好你的角质层也不太健全,那么发红发烫的现象就会加剧,干燥出油也会随之而来。不想顶着一张"包公脸"示人,赶紧想办法降降温吧!

 皮肤降温方案:

  1.去办公楼下的超市买一瓶冰饮料,包裹毛巾或纸巾后在脸部滚动按压,能迅速降温;但千万不能把脸直接贴到冰饮料上。

  2.具有冰凉感的喷雾、爽肤水也是"灭火"利器,降温同时还能够给皮肤补充水分,在手边备一支绝对必要;

  3."碳酸气保养"的话题我们之前谈到过,除了提升血液中含氧量改善微循环,含有碳酸气的保养品涂抹时会产生噼噼啪啪的气泡,这些气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走肌肤表面温度。

  4.敷一片常温的保湿舒缓面膜--不加盖保鲜膜,也可以让你的"桃花脸"逐渐恢复正常。

  5.除了各种降温方案,恢复角质层的屏障功能是"治本"的好方法,如果能够做到避免冷热急剧变化更好。

 其他最佳温度:

  32℃是最温和洗脸温度,沐浴水温以36-40℃为宜,专业一点的话在浴室放个温度计最好;

  让人精神焕发的最佳工作温度是22~26℃。太低会让人精神萎靡,太高则会犯困。所以,把空调设定在26℃不仅仅是出于节能考虑;

  使用吹风机时以低温档比较适合,大约是50℃,根据吹风筒距离头发的远近略有偏差;

  有些保养品因含有活性物质需要冷藏保存,但有些保养品不需要,因此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