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缺失工匠精神:不守墓有愧烈士英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53:57
  


本报驻邯郸记者 邢云 文/图

在成安县马长巷村西,一处烈士墓群长眠着邯郸战役中英勇牺牲的101位解放军烈士。“惨不忍睹,都是年轻孩子。”今年79岁的徐振学,当年曾是儿童团长,他亲手参与埋葬烈士,或许因这层血水情缘,老人数十年来一直守护着烈士英灵。

■百余烈士大多无名

从邯郸乘坐开往临漳的长途客车,过了成安县商城镇不久,在马长巷村下车,沿一条乡间小路步行,一座小庙背后就是那片烈士墓群。四周围墙遮挡,墓群占地两亩有余,均是土墓,行列分明,保存完好。邯郸战役烈士纪念碑立于墓群正南方。墓群中仅有最南侧一座墓前竖有墓碑。墓地上鲜有杂草,显然维护得很好。

闻听记者来访,徐振学拄着拐杖,和张树荣等几位老人先后赶来。

徐振学老人说,邯郸战役是1945年10月份进行的,他当时只有13岁,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当年的战斗异常惨烈,最终我军获胜,但也付出了巨大伤亡。战斗结束后,许多烈士的遗体被运送到这里安葬,一共101人,烈士中职务最高的是129师一纵三旅20团团长王大顺,其他人大多没有姓名留下,是真正的“无名烈士”。

■那场景一辈子忘不了

掩埋烈士时,徐振学仅13岁。但当时掩埋的场景,他说一辈子都忘不了。“非常惨烈,都是年轻孩子,穿的都是土布军装,破烂不堪,都沾满了血。”徐振学老人说,很多烈士身上都有多处刀伤,其中一位烈士身上竟有27处刀伤。话语至此,老人有些哽咽,沉默。

最开始掩埋的几具尸体,因为来不及做棺材,不得以直接土葬。此事让上级党组织知道后,很快从各地调来101口棺材,盛殓了烈士。由于时局不稳,掩埋烈士都是偷偷进行,谁也不敢声张,担心招来麻烦。

据徐振学老人回忆,当时和他一起安葬烈士的附近村庄的村民有60多人。有张琴书,当年16岁,也是儿童团长;有61岁的张长玲,负责套大车运送烈士遗体;有张保清,等等。这几位如今都已不在人世。

■不守墓有愧烈士英灵

或许正因为亲手安葬了烈士,血水之情便再也分解不开。守护烈士墓,在村民心中生了根。

和徐振学一样,张保清(马长巷村村民,1975年去世)、连任堂(后长巷村村民,1990年去世)、李功(闫长巷村村民,2000年去世)等,坚持为墓地培土,拔草,清理杂物。每逢清明和春节,他们还会携家人到墓群祭扫……“咱们今天的新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他们流尽了血。如果连他们的墓地都保护不好,我们有愧他们的在天之灵!”徐振学老人眼含泪花,“几乎每天早晨,只有得空,我都要来这里走走,看看他们。”

■守墓接力到下一代

让人感动的是,张保清的守墓经历深深感染了下一辈。他膝下无子,侄子张树荣从小就跟伯父一起生活,对伯父几十年的守墓情结体会尤深,每天干完农活他都要到烈士墓转转,添添土、拔拔杂草,有时就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地抽上一袋烟。

张保清弥留之际,叮嘱侄子张树荣、张树林:“他们葬在这儿,没亲没故,不管环境千变万变,对烈士的敬重不能变。你们以后要经常到烈士墓看看,哪里坏了就修哪里,该上坟就去上坟……”两兄弟就这样接过了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

就这样,百余烈士在徐振学老人及张树荣等村民的守护下,安眠此地。

■守墓发扬“三心”精神

徐振学老人说,其实当初掩埋烈士时,每个墓前都有一块刻有姓名的木碑。但是,有一位村民却好心办坏事,意欲将木碑换成石碑,把木碑全部拔了出来后放在一起,不料再也理清不了烈士信息,为此还受到严厉处分。

近年,不断有烈士家属到此地寻亲,但因为没有相关信息,难度很大。尽管如此,经过努力,先后有临漳、大名、鸡泽的3位烈士魂归故里。

徐振学等几位老人也一直试图整理烈士姓名,还走访很多地方,查了很多资料,却无法一一理清。

老人们多年守墓感动了附近村民,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据老人们介绍,这片烈士墓群被列入河北省、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付款项予以修缮。但徐振学老人还希望,除了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烈士墓要明确责任,加强日常维护。为此,徐振学老人说,他将“下定决心,坚持耐心,决不灰心”。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