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竞赛标语:中国美食有哪四大发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26:53

【中国食品有哪四大发明?豆芽、豆腐、酱、面筋,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芽在《神农本草经》里已有记载,称作“大豆黄卷”:“造黄卷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作为骄傲的中国人,我们不妨将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视为豆芽的发明者。豆芽是神农留给我辈的一小笔遗产。

   豆腐也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跟科技的四大发明相比,它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豆腐诞生在汉代,资格够老的。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炼丹。没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创造了豆腐。作为炼丹炉里的副产品,豆腐虽不至于产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其营养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豆腐的制作过程,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太像一次化学实验。有人比喻为石髓,即石头的骨髓,倒挺形象的。还有人称其为甘脂,也很浪漫。】

                        绿豆与豆芽■ 洪烛

      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的母亲是皇宫里御膳厨房的宫女,后来遭受宫廷黑暗势力迫害,被强行灌进了剧毒的附子汤。幸亏宫里的好朋友在紧急关头随手找到一种放在厨房里的汤水,给长今的母亲喝下一瓶,正是这种汤水解掉了附子汤的毒性,使她起死回生。这种奇妙的汤水其实是用最普通的绿豆煮出来的绿豆汤。

       根据中医药食观点,绿色的东西大都性寒,可以其清热;红色的东西性热,用以温补。绿豆与红豆虽同属豆类,属性上却有区别。说到红豆,人们会想起唐朝王维的诗句“此物最相思”,因而又有相思豆之美称。绿豆也许不如红豆那么浪漫,附丽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但它味甘性寒,可以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具有解除百毒的功效。

       中国古代的皇帝梦想长生不老,千方百计寻求灵丹妙药,因而发展了炼丹术。炼制的所谓仙丹主要是汞、铅、铜一类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元素不仅无法使人延年益寿,一旦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还很容易发生腹病、呕吐等中毒现象。当时的炼丹之士在烟熏火燎中为避免中毒,常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绿豆煮水饮用。人造的灵丹不灵,反而是绿豆——这自然界的灵丹,百试不爽。现代社会,置身于化工厂、冶金厂等特殊工作环境的人仍然面临吸入重金属物质的危险,即使普通人,也难以避免吸入汽车排放的尾气、室内装修的有毒气体,为抵御各种空气污染物的侵害,绿豆汤仍然是我们手中古老的法宝。

       绿豆还有一种衍生产物:绿豆芽。与笋、菌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又叫如意菜。可谓青出入蓝、而胜于蓝。

       绿豆芽能那么鲜美,它的原型绿豆,也不会难吃。小时候过年,很爱吃一种油汪汪的绿豆糕,觉得那是天底下最有滋味的食物。汪曾祺评比各地绿豆糕,觉得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而北京的不加油,是干的,吃起来噎人。只是,好久未吃到了,不知道商店里是否还有的卖?买的人还多吗?现在,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反而让人很难对某一种留下很深印象。而过去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总有那么几种食物,让我们一辈子念念不忘。一想起,就口有余香。

       汪曾祺认为绿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丝:“粉丝好像是中国的特产,外国名之曰玻璃面条……华侨很爱吃粉丝,大概这会引起他们的故国之思,每年国内要运销大量粉丝到东南亚各地,一律称为‘龙口细粉’。”粉丝粉丝,丝丝缕缕,其实完全可以把粉丝的“丝”改换为思念的“思”。或者说,粉丝之思。

 

       豆芽真正是小巧玲珑,跟个逗号似的。在动物中,跟它体形相似的有蝌蚪。所以,豆芽堪称植物中的小蝌蚪。

       豆芽有点"小儿科",却算一道菜。若干年前,我们常把同伴中身材瘦且弱者,称作豆芽菜。照这么说,林黛玉该算作大观园里的"豆芽菜"。肌肤娇嫩,似乎一掐就能掐水来(难怪豆芽在清代又叫掐菜)。而且长着盈盈一握的细腰。林黛玉的先驱,可能是好娇小的汉成帝所宠爱的赵飞燕。据说赵姑娘能作"掌上舞",为防被风吹走,还须腰系一根红绳,拴在伸手作舞台的大力士的拇指上。跟放风筝似的。

       环肥燕瘦。如果说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杨玉环(乃至《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属于一道荤菜,赵飞燕、林黛玉(可能还包括捧心蹙眉的西施),相当中国女性中的"素斋"了。她们的娇巧柔弱,是天生的,绝非减肥的结果。尤其,妹妹,心眼也很小的。

       某些方面,又把豆芽叫做如意菜。光听这名字,就让人心生怜爱。

        豆芽作为菜,已毫无贬义。豆芽虽小,其鲜美却很名的。它与笋、蘑菇,并称为三鲜,或"素食鲜味三霸"。直到今天,北京流行的水煮鱼,都要大把大把地搁黄豆芽。豆芽与鱼片同用红油烫煮,却比鱼片还要香辣、爽口。至少我是如此认为。在东直门簋街点一盆水煮鱼(热情洋溢,真跟一部畅销书名《水煮三国》似的),鱼肉或许吃不完,脆嫩的豆芽却一根也不愿剩下。

      我对豆芽的嗜好,恐怕受诗人袁枚的影响。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把豆芽比作尧舜时期的大隐士巢父、许由:"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佐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其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既然是大隐,隐于野或隐于市、隐于朝都可以。

       豆芽"身为下贱",却可以做得极复杂、极富贵。清嘉庆年间,八旗子弟吃饱了撑的,开始追捧这样一道"豆芽菜":"缕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像在练雕刻。而且是"微雕"。这手艺虽然荒诞,并没有失传。前几天,听苏州诗友车前子说,他的姑祖母烧得一手好菜,连绿豆芽塞肉,都难不倒她:"这道菜我却只吃过一次,因为太费工夫了。"考虑到苏州的刺绣那么精巧,车前子的姑祖母会做绿豆芽塞肉,也就不奇怪了。

       查朱伟《考吃》一书,知道豆芽、豆腐、酱、面筋,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他没说清豆芽究竟是谁创造的。由于豆芽在《神农本草经》里已有记载,称作"大豆黄卷":"造黄卷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作为骄傲的中国人,我们不妨将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视为豆芽的发明者。豆芽是神农留给我辈的一小笔遗产。吃豆芽,像在吃"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