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作文400字:[第102期·广州旧闻篇] 民间风情与其弃置,毋宁取其精华而导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5:34:37
2007-01-10 09:37: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改民俗,破迷信,禁神方,驱道士
  民间风情与其弃置,毋宁取其精华而导之

  旧闻回眸
  1924-1929年
  
  风俗改革
  
  1) 风俗改革会再次呈请拨给经费

  为改革不良风俗、破除迷信起见,特筹备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以资切实改革,现已积极筹备。昨并请省市政府各拨经费二千元,以利进行。省市政府据呈后,均未照准,昨风俗改革委员会特申明理由,再呈请市政府照拨该项经费,俾便进行云。

  据1929年5月4日广州民国日报
  
  2) 风俗改革举行十二次演讲

  风俗改革委员会,为改良本市风俗起见,落实宣传工作,故下周邀请名流演讲,俾民众明了一切社会上之不良风俗。会议于下星期一(廿一日)下午七时举行,第十二次名流演讲,请海军第四舰队司令部秘书长邓青阳,及公安局宣传股主任邱惠二同志演讲,地点在中央公园播音台云。

  据1929年10月20日广州民国日报
  
  3) 社会局严禁神方鉴语

  社会局以一般愚民迷信神道,向土偶祈祷,攘除灾祸,已属毫无意识,甚至向神棍求赐神方鉴语,尤复不伦不类、草菅人命。此风不从速芟除,实变革策源地之污点,亦为科学昌明时代万不宜容有之怪现象。现为破除迷信、慎重民命起见,特对于各庙宇一切神方概行禁止,毋许遗留。各药店对于持神方到店,并不得代为配剂,违规究办,以期彻底铲除愚民恶习。昨布告云,广州市政府发下据广州各界破除迷信大会议决呈请实行查禁一切神方鉴语一案,令审择施行。查我国向以神道设教,致养成数千年来謟媚依赖鬼神之积习。人民每有忧患疾病,不求根本有效之方法,专恃迷信无益之神方鉴语,此种无意识之举动,在专制时代,人遂思想落后,原无足怪,现在科学昌明,今非昔比,对于缪妄无稽之举,实无存在之余地。须知神道本属抽象概念,何能直接予人祸福。至备人求祷之鉴语,类皆斯文败类之俚词鄙语,多半不通,更何能决人休咎?至于神方一类,更为一成不变之印刷品,寒热夹杂,虚实不分。人类病状顷刻万变,泥古法者,且为识者所讥,令以不明医学之人刋成随意配合之药方,而治变幻无穷之病症,其为危险之事,无俟。

  据1929年10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
  
  4) 社会局取缔星象巫术

  社会局长伍伯良,前为改正社会风俗,取缔一切迷信陋习起见,特将室内各星象巫术加以取缔。记者昨晤伍局长,特叩以取缔最近进行。据称,兄弟前因鉴于一切社会陋习,以迷信为首,而迷信之媒实由一切星象巫术妖言惑众,故特拟将之取缔,免实施训政之障碍,刻已积极进行。并为易于办理起见,乃先行泒员分区注册。一俟注册完后,即切实执行云。

  据1929年10月30日广州民国日报
  
  5) 卜巫星象限期改业

  社会局及风俗改革委员会自成立后,对于社会一切不良风俗,极力改良。查本市卜巫星象巫术等,诱惑妇女,导人迷信,最足为训政实施之障碍。前经公安局风改会社会局各佈告取缔有案,现公安局诚恐各执业人不能依期改业。日昨重申佈告,令各执业人限期一律改业,摘录公告如下:

  “经广州市公安局令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前禁绝星象巫术,惟期限已近,该项执业人员不减平昔,仍无改业之准备。该执业人等务须于期限内一律改业,以重功令,切勿延迟。”

  据1929年11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
  
  6) 公安局严禁神方

  禁止仙丹药签神方扶觇开方等。市公安局奉市厅转奉卫生部令将各地庙宇中施给仙丹药签神方扶乱开方等事一律禁止,以杜危害等因,特于一日转令各区署随时查察严禁云。

  据1929年5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
  
  7) 城隍庙宝烛专卖

  城隍庙和竹横沙等处的菩萨——木偶——一班愚夫愚妇。都认为极其灵验的。所以靠神食饭的神棍们就利用愚民这个弱点来作驱钱的张本了。入庙的费用,如题香啦,求神签啦,解神签啦,都是要挖荷包的,这种事情,干与不干,还可随人意思。惟入庙所具备的东西——元宝蜡烛,为拜神礼佛所必需的,他们神棍为敛钱起见,便规定入庙参神者,不得自带宝烛等物,而立为专卖。即有甘冒大不韪者,自备而来,亦不准燃点,他们说即使烧了菩萨也不领情,而将自己的香烛趁势抬高价来,好比市上仅值一角钱的东西便卖到三四角。故一般神棍们,无不获利三四倍。社会上的俗语便有大神光被庙烛供之句。可怜无知愚民,至死还不悟呢。

  据1926年1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
  
  8) 易姓结婚,黄更姓王,避同姓

  本市西关某私立中学校,有学生黄甲升,高材生也。年至弱冠,风度翩翩。去年与该校女子部生黄瑞莲交情甚笃,梨园酒馆,每见芳踪,早已盟定白首,徒以两均黄姓,恐人讥笑,未敢公然结婚。双方父母虽知彼二人过从甚密,以其同姓关系,尚未之疑。惟彼俩终恐好事不成,同谐愿乖。居常悠悠,昨忽以睹报载南堤某花园有吴吴氏结婚之事,二人以有例可援,即互约各向父母提出婚事。讵甲升父本旧礼教之流,一闻此事,有若晴天霹雳,厉词痛责。黄以有怀不遂,谓将以一死继之。黄母闻之大怒,然亦谓同姓结婚,贻人笑柄,乃托人央求瑞莲父母,希女家结婚时暂用王姓替代,以瞒芳邻耳目云。

  据1929年10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
  
  9) 城隍庙改造后之新气象

  惠爱东路城隍庙,前经当道核定,除保留城隍正殿,及殿前天阶外,余悉分叚招商投承,开辟街道,藉作展拓市场之用,溯自陆续拆卸,经之营之。迄今新辟之街,经已建成崇楼杰阁之新式屋宇多座,并将该街定名为忠佑大街(按帝制时代,尝敕封城隍为忠佑王,忠佑大街四字,大抵根据此点而定)昨卅日,且已开始拆卸头门。是处原设有警察第一区第三派出所,俾便施工,大约再经数十日工程,该处即可成为壮丽之商肆矣。

  据1924年7月1日广州民国日报
  
  10) 公安局驱逐怪道士

  昨市公安局训令各区署分署云,现准风俗改革委员会函,查市内近来常发觉一服装怪诞之道士,手挽花篮,满篮鲜花,到处求售,伪称仙品,招摇过市,殊属有伤风化。现经本会议决,将其驱逐出境。除函社会局协同执行外,相应函达贵局查照,转达各区长警执行等由。除函复外,合行令该区署分署,即便遵照。转各长警严厉执行,如遇该道士在区内游行,或在茶楼品茗,即行将之驱逐出境,以免有伤风化云云。

  据1929年10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
  
  11) 教育局禁止万王之王

  市教育局令,现据戏剧审查委员会报称,本月二十三日,前赴长堤广州青年会,审查万王之王画片。审查结果以该片所演耶稣抚摸病人之立愈,及令死人复活,又耶稣受刑时,山崩地裂各节,具有导人迷信之嫌,应否令将该节减去等情。查万王之王画片,前在本市永汉电影院开演时,务将令其先将上述各节剪去,然后放映。盖以上列各节,有违犯本会影画戏审查规程第三条第五项之规定,自应一律禁止。已令行青年会电影场,即将委员报告各节,悉予剪去,方得开演,否则全部禁止放映云。

  据1929年10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


  历史精神
  民俗:要田野作业,不要斩草除根


  我们以为自己活在形形色色的当下,其实只要钻进故纸堆里,哪怕只是回溯短短的几十年,就会发现这其实哪里是当下,较之过往,变化的只是时空和自以为是的心情。在翻阅广州民国日报的时候,很多东西不曾改变的感觉就颇为强烈:对预算资金垂涎欲滴的改革机构,凛然执法的部门,坑蒙拐骗的神棍,一切熟悉且陌生。波特金说:对民众来说,记忆所保持的与它所遗忘的一样多。 

  在保持与遗忘的对象里,风俗是其中之一。风俗中的进步者、文明者、遂理者、合情者,都应该得到保持和保护,被遗忘者应该只是风俗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对风俗不加斟酌的挞伐却比比皆是:“五四精神”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全盘西化”,对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让人触目惊心;1949年以后,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破除封建迷信”、“除四旧”的“革命运动”,将所有民俗文化都视为牛鬼蛇神,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文化大革命”更是荒唐至极,在所谓文化的旗帜下,毫无文化的笨伯和恶棍视一切风俗为封建和迷信,平空创造的民俗和道德规范矫情恣肆;而步入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化的战鼓频擂,在中西文化新一轮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文化、中国风俗也面临挑战。

  关于风俗的破坏,有着如下的经典判断:以行政命令强制执行的对民俗文化的破坏,可以谓之“斩草”;国人自觉地对民俗文化的唾弃,可以谓之“除根”。强力的破坏虽然足够威猛,但毕竟是从外而内的威吓,慑服不了人心,效果自然也不持久;需要特别注意的则是“除根”的威力,唾弃会让源远流长的风俗彻底隐退在故纸堆,哪怕只是对风俗的不了解、不接受、不学习,也足以中断风俗的传承。

  国人的家里有神位,心中却没有神主,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专家们对风俗所受的待遇也抱怨不已,中国传统的风俗里似乎多有禁区,他们远观却不得亵玩,他们动辄得咎,他们把风俗作为非物质遗产推广时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风俗千年以降、绵延不绝,人心不古也枉然,风俗中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不和谐因素?

  还风俗的本来面貌,这就迫切地需要田野作业。“田野作业”的英文是“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就其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作业”;对于民俗学来说,田野作业是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它是民俗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民俗学的坚实基础,田野作业要求观察必须系统,记录必须精确。

  我们需要借助广义的田野作业。为什么会对风俗施以斩草除根的暴行呢?那是因为不了解风俗。风俗很少是真正意义的旧俗,它是千百年来经历过多次新变后传承下来的,所以民俗是有厚度和层次的,民俗在吐故纳新中传承,是智慧的创造性叠加,而并非事件机械地陈陈相因。风俗中融入了民族、种族美好而纯真的记忆片断,风俗中的优良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为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用当下最时髦的话说,风俗对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大有裨益。实行田野作业的要点就在于,在切实了解风俗的缘起、流程、效果之前,不应该颐指气使地下结论。

  具体到广州,关于风俗的命题可能有以下这些:小区的河涌自东向西流,这样的房子你会住吗?家里卧室的镜子,究竟能不能正对着床头?床头对着卧房门,这是无情床吗?抽水码头正对厕所门,就会漏财吗?比如,对个别数字的敬而远之,对特定日子的倾情企盼,这又如何理解?再比如,相信鬼节,烧纸钱寄托哀思,这是亲情的象征还是迷信的表现?——有专家口诛笔伐斥为迷信,有专家们认为这是建筑风水学、民族心理学云云,是民俗也是文化……究竟怎样,还是应该来一些田野作业的心态和实操:对原初的心态、具体的操作、可能的效果进行探讨,远比做简单的是非判断有意义得多,也有趣得多。

  □ 蒯威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中国民俗学发祥地

  上一世纪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8年,北京大学几位有新思想的教授,在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向全国征集歌谣,稍后就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周刊,不久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这批骨干,于1926年转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策源地广州的中山大学,有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和陈锡襄等。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作为语言历史研究所的一个机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正式打出了民俗的大旗,先后编辑出版了《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以及60多种民俗丛书;举办了民俗传习班和民俗物品陈列室,进行了为时两年的云南民族调查,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为我国民俗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期间,他们建立的民俗物品陈列室,陈列品万余件,曾公开展览过,有部分物品后来曾运到杭州西湖展览,博得观众好评。民俗传习班,于1929年4月23日开班,计有学生22名,后来大多成了民俗研究的骨干;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我国一流的民俗学家。他们从文学、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逐渐移足于民俗学,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还进行专题民族调查,并出了大量成果。


  《民俗》周刊:记录广州风俗移易

  在《民俗》周刊里,有大量研究广州民俗的文章,如傅守宝的《广州回教谈》(67期)、曾傅轺的《广州瓦屋考源》(119期)、黄伟夫的《广州市卜巫星象巫觋堪舆统计表》(82期)、刘万章的《巴公的广州过年日记》(53~55期)、刘万章的《广州神诞表》(41~42期)、商承祚的《广州市人家的神》(41~42期)、容肇祖的《广州的买地卷》(60期)、李建青的《广州十八甫得名的来历》(67期)、刘万章的《关于金花夫人》(36期)、愚民的《广州地方传说的片段》(72期)等。

  《民间文艺》上许德明的《白鹅潭传说》、刘万章的《羊石传说》、容肇祖的《广州巫歌》、鸿钧的《广州童歌》、许厚基的《越秀山麓客民唱山歌的风俗》等。辑录了大量的广州民俗史料,系统地介绍了广州地区各民间节日的风俗、起源、传说,并对许多民俗事项作了专门的考究,出了许多专号,其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很高。


  广州民俗:根基来自中原

  广州古为岭南百越之地,其风俗习惯和民俗风情的根基来自中原,作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的民俗风情是岭南地区民俗风情的代表。

  广州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习惯,特别是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大多承袭中原例俗,然而,由于广州历史、地理、气候以及民情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除夕“迎春花市”,醒狮舞,以及“波罗诞”、“沙湾飘色”、“麻车火狗”等风俗习惯都是广州所特有的。

  广州民俗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广州民俗丰富多彩,既古老又年轻。由于南北文化的融会,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成为形成特点的主要原因。

  第二,广州民俗活泼明快,充满南国水乡的浪漫情调。

  第三,广州民俗具有兼容性、开放性和温馨、浪漫,这与广州的人文气质密切相关。

  迎春花会、赛龙舟、舞狮、波罗庙会、沙湾飘色、麻车火狗、盘古王诞等等广州民俗均体现了上述这三个特点。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蒯威
  实习生 杨苑婷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广州旧时民风世相

  1、求福。

  2、拜神。

  3、算命。

  4、广州儿童的歌唱表演。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