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言两语一句的东方文化西方语(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03:10

三言两语一句的东方文化西方语(30)

(2010-04-11 10:15:04)转载 标签:

翟华微博

分类: 想到就说

——英国《每日邮报》:英军在北约克郡歌特里克要塞的布拉贝克靶场有类似“清真寺”建筑,引起英国穆斯林教徒的不满。这些建筑的屋顶都呈绿色半球形,与清真寺极为相似。英国国防部长致歉表示“无意伤害宗教情感”。然而一位国防部发言人称设立这些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模拟阿富汗环境以更好地应对可能的部署。

 



——俄罗斯外交部对于《韩国时报》(Тhe Korea Times)刊登关于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的侮辱性质漫画表示强烈不满并对韩国方面做出相应的官方声明,俄驻韩国大使馆要求该报编辑部公开道歉。

 



——塞内加尔庆祝独立50年为非洲复兴纪念碑揭幕。这座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纪念碑由总统瓦德设计在朝鲜制作。雕塑中的非洲男子左手举起一个孩子面向大海,右臂扶着一名妇女。雕像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稍高,它座落在一座山上俯视首都。揭幕前,有少数不明真相群众在达喀尔游行,指责总统挥霍国家财产。

 



——英国对4000名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所作调查发现,上一代人的一些口头禅、俚语、谚语逐渐消失。研究人员将其归咎为电子通讯的普及和面对面谈话的淡出。市场调研机构Mintel发现,社交网站让英国人越来越内向。半数以上经常使用社交网站的成年人上网的时间超过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BBC中文网苏平)

 

——英国Sunday Telegraph: 英国研究人员对1970年某一星期在英国出生的所有男女进行了历时39年的追踪调查后得出结论:女性的饮酒习惯仅看小学一年级(满5岁)的成绩就能知道。取得平均分以上成绩的女生每天喝酒的概率比平均分以下的女生高2.1倍。拥有学士学位的女性经常喝酒的概率比没学位的女性高86%.

 

——中国游客跟欧美游客在法国消费比较,中国游客为3000美元,欧美游客仅仅1000美元。对比中国与日本游客在澳大利亚的人均消费,中国为2200美元,日本仅为712美元。(《南方都市报》)——中国人旅游喜欢购物,尤其是货真价实的名牌,西方人旅游喜欢看东洋景,越原始越好,买东西也得上秀水这类地方杀价。

 



——美国儿童画笔下的兵马俑(Photo: Brendan Hoff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BC: 牛津大学对1975年和2000年的几千份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母亲全心投入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从1975年的8至20分钟增长到2000年的51至86分钟。父亲花费在孩子上的时间和他们父辈比要多上许多。在2000年,爸爸每天照顾孩子的时间在32分钟至36分钟之间,而在1975年只有3到8分钟。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教育研究机构公布了日、美、中、韩四国有6200名高中生参与的调查。上课睡觉的经历:日本学生中有45%;韩国学生有32%;美国学生有21%;中国学生只有5%。在各个选项中,选择“学校的竞争气氛非常浓厚”的中国学生占77%;美国学生54%;韩国学生32%。最轻松的要数日本学生了,只有26%。

 

——美国每年取得博士学位每七个人就有一人来自中国,其中92%学的是科技,只有8%学社会科学。这些人中93%计划回国发展,但实际留下来的超过60%。史丹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表示,中国值得美国学习,是中国学校更加鼓励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特别是女性。美国人不应该再把所有聪明的人都送去华尔街(联合报)

 

——各国每小时最低工资(以美元计):澳大利亚11.16;新西兰7.97;美国7.25;日本7.62;韩国3.22;中国台湾2.72;中国广州0.79.....(亚洲周刊)

 

——《新闻晚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张结海博士“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性形象”调查。她们认为中国男性最值得称道的优点是“顾家”、“愿为女性花钱”、“在男女关系上比较认真”;缺点有“没有绅士风度”、“体形不好,缺乏锻炼”、“没有个性、缺乏独特见解”等,另外还给她们留下“很脏”的第一印象。

 

——分享图片:70年代,作家浩然带着小说《金光大道》的手稿向农民人民公社社员征求意见。小说的主人公村干部叫“高大泉”,反面人物叫“张金发”、“秦富”。

 



 

——读史——50年代末争论心理学是否有阶级性,占了上风观点是有,举例说明:资产阶级闻着香水是香的,因为他们觉得这很美,而无产阶级则闻着香水是臭的,因为他们觉得抹香水很丑恶;资产阶级闻着大粪是臭的,因为他们觉得很脏,而无产阶级闻着大粪是香的,因为大粪可以肥田,这就是阶级不同,心理也不同。

 

——读史——有图有真相: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张新闻照片,图片说明是:“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956斤的高产纪录。看,稻子长得多么稠密,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似的,于澄建摄”

 



——摄影记者于澄建在1958年9月大众摄影发表“‘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拍摄经过”:正当他们快乐地跳跃的时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下午四时左右,阳光很好,用禄来福来相机矮克发,21/100°DIN胶片,f/11,1/125秒,加二号黄滤色镜。右边两个孩子因跳动而稍显模糊,但有人说这样正可以表示动感。

 

——1987年5月于澄建在《中国记者》发表《摄影记者的调查研究》一文写道:“1958年大跃进时,我曾作过‘水稻亩产36000斤’的严重失实的报道。当时我奉命随省委验收团下去,自己不调查,不研究,不懂农业生产,加上头脑发热,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报,因而产生浮夸失实、误国害民的报道,应终身引以为戒”。